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6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7:13 高中作文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600高中作文

篇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作文

粉笔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小的不值一提。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到座位上,放好课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书本放到桌子上,开始讲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的住的粉笔,转身为我们写课题。“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了粒粒白色的颗粒状,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就慢慢地不见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点知识(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就消失了。

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粉笔啊,你的美是无私的,伟大的美,奉献自己,助与他人。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你是多美的伟大,我赞颂你,粉笔!

蜡烛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梅花有不怕寒冷,在风雪中挺立,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品质;茉莉花的香气怡人;鸡冠花颜色鲜艳…..而在这么多的名贵花中,我更加喜爱荷花。

荷花长成后,大片大片粉红颜色的花瓣上透出一点淡白,让人看上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荷花的花瓣不仅看上去美丽,而且摸上去也是一种享受。那柔滑的表面透出亮丽的光泽,花瓣条索纤纤,摸了后让人有陶醉的感觉。

清晨,朝阳初生,荷花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荷花上粘满了露珠,在阳光映照下,一颗颗的水珠像粒粒透明的珍珠嵌在花瓣上,透亮欲滴。

荷花代表正直、光明正大。当年包公的官府壁画上也画着一幅荷花图,上面也有“光明正大”几个字。 荷花还代表善良、真诚的意思。相传远古有如来佛祖和观世音,他们坐的便是荷花宝座。

荷花不仅美丽,其果实莲子还可以食用,莲子的果肉营养丰富,果肉甜美,中医上称可补气养血。俗话说的好“红花还得绿叶衬”,如果没有荷叶,荷花也就不会是这样生机勃勃了。荷叶宽大,呈深绿色,让人看了有陶醉在大自然的感觉。

荷花从不和别的花争奇斗艳,也不和别的花比美,只是孤独地立在水中,默默无闻地站着,站在水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送走一个晚霞,又迎来一个朝霞。可是,它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只能过一个夏季。可人们都会记住它代表正直、光明、善良与真诚。

梅花、茉莉花等虽美,但荷花更美,因为它代表纯洁让人感觉美。我喜欢你,荷花!纯洁的荷花!

丑松

在小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生长着一棵丑松,它不像其他松树那样笔直,也不像其他松树那样繁茂,它的枝干弯曲着,根根松针无精打采地垂在枝头,它真是丑啊!

夏天,小区内百花盛开,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停留在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上,啧啧赞叹那红似火的牡丹,粉似霞的玫瑰,黄似金的野菊……忽然目光转到了丑松的身上,不知谁嚷了一句:“这儿怎么还长着一棵松树啊?瞧,它在这里和花儿怎么能搭配呢?”丑松听了默默无语,弯曲的枝干似乎更加弯曲了, 我亲眼看到贪玩的女孩子把皮筋拴在丑松的身上,自顾自地跳啊,蹦啊;而那些淘气的男孩子则把它当作靶子,把足球一次又一次地射向它,树干摇了几摇,松针也抖了几抖,聆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丑松依然故我。

然而有一次,一个意外发生了。几个孩子在二楼平台上玩,出于好奇,他们既竟然爬到的栏杆外面来玩,忽然其中的一个孩子手一滑,只听“啊”的一声,那个孩子就从楼上掉了下去。就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他被丑松托住了。这个不幸竟然成了万幸,从此再也没有人说它丑了。

我感到了丑松的伟大。它默默无闻,忍受寂寞;它不怕被人误解,顽强生存;当有人遇到危险时,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救援的手。这种美好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丑松真美啊!托物言志重在抒发作者的志向和理想。借物喻人重在表现人的气节、节操。

望岳

【作者】:杜甫 【年代】:唐五代【主题类别】:托物言志【题材】:五言古诗【韵类】:aoㄠ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名言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 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评 析】: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是借一个物品来明白一个道理。而借一个物体来赞美一个人。借景抒情是借一处景来抒发感情。

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所剩无几的绿叶衬托着梅花。也许是为了让花朵开得更好,绿叶都把自己应该拥有的养分通通献给了梅花。虽然梅花被称为中国的国花,但是它并不张扬。它只是在寒风中默默地开放,在寒风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所经历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搭拉着。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我不禁 这样想: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过了几天再经过这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枝干上竟然长出了许多花苞!我不由得凑过去看,真的长出了许多白中泛红的花苞!但是显得弱不禁风,我眼前闪过几日前看见的梅花,对比起现在,这可能吗?也许再过几日花苞就会因为受不了寒冷而干枯吧。

又过了几天,我特地去看梅花。当看见了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一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放,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路过的人先是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

看那一朵朵白中泛红的花朵悄然挂在枝头,闻那缕缕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了。谁会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风中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带伤开放?看那枯瘦的枝条,谁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丽的梅花呢?

当春天到来,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室时,梅花在角落里却悄悄地凋谢了,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但它为人类献上了新鲜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仅剩的全部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顶的梅花却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它依旧可以和其他在温室中的花朵比美,而且一点也不比它们差,不是吗? 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

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篇二: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

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

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

篇三:状物(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老师教案

1借物喻人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 如《白杨》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是草,挤却是牛奶。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种树人给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的方法说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把握生存的本领。

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喻那些顽强的人即使遭遇的困难也不会退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辛勤的老师如春蚕一样无私地奉献.

2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傲雪寒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梅花坚强不屈的品质。仙人掌——生命力顽强。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 借景抒情 (一花一叶皆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主要类型包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古人这样说它的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美景何时有,手捧 酒杯问青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我何时能在明月照耀下回到故乡。

篇四: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一松柏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源自 新高考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

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

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

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

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

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600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篇五: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红笺一叶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语文新高考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

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

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

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