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28:27 字数作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ppt字数作文

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与创意:

这46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向我们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文本聚焦点,抓住“争”、“怒”、“触”这几个关键词,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对其进行细细品读,体会文本的意蕴丰厚之处。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字品读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范圣龙说:一次深刻细腻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特级教师张振雷也曾说过:读书就要从字缝里面去读。

二、在环节和问题的设置上层层剥离,层层推进,让简单的文本散发出丰厚的意蕴来!让辩证的思维和感性的品读在课堂上同时开花!

教学目标:

1、 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

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2、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两位神奇的神,他们长着…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飞进神话的王国,去感受共工怒触不周山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个别读

2、同桌正音,齐读

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个别翻译

5、检测 ppt2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

(一)品读“争”

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

2、链接背景材料 ppt3

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

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ppt5

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二)演读“怒”

1、初读“怒”ppt6

2、为什么 “怒”

①链接背景资料 ppt7

②归纳: A、失败,

B、败得不服,对方使了阴招

C、他爱人民,而人民却误解他。

3、再读“怒”

① 读“怒”

A、个别读; B、一组男生读 C、所有男生读 D、全班读

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

②创设情景对话: 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 ③出示PPT8

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三)细读“触”

1、加感叹词

PPT10

2、播放音频:渲染情境。

3、再读

让我们带着这种近乎咆哮般的愤怒再读这一句。

我们似乎感觉到共工的心在流泪,哦,不,是在流血啊!

4、换字品读

过渡句:他是用头(撞)不周山,而不是用手移,也不是用肩扛,能换成“移”吗?为什么?

ppt12

“移”是理性而为,而“触”是冲动而行的。唉,共工啊,你这一次真是太冲动了。

5、触的“结果”

6、补充资料 PPT 14

过渡:唉,(皱起眉头),现在你们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板书: ?

四、小组讨论

共工是不是英雄? PPT 15

1、 小组讨论

2、 发言

3、填空:共工是 雄

五、情感升华

1、出示ppt16

2、思考着是美丽的

六、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

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附板书设计:

争 英

怒 ? !

触 雄

篇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

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请大家看大屏幕,屏幕上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和图片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

(1)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

(2)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疑难解析:昔(从前)、触(撞)、维(绳子)、绝(断)、 故(所以)、焉(这里)、潦(积水)、归(流向)

(4)文意理解: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

断了。因此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地向东南方向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朝东南流去。

三、内容赏析

(一)人物:共工、颛顼。(采用个人简历的方式来拓展补充人物,加深同学们对主人公的印象。)

【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他领导的部落在河南流域,他和儿子后土对农业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措施,因其卓越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水神”。

颛顼————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就即位称皇,在位约78年。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 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二)起因:争为帝。(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补充背景,促进同学

们对文章的理解。) 高地去平,填补洼地

我至高无上,我说了算,你不能自作主张。 百姓们,共工的做法会让上天发怒的, 大家一起来反对他啊! 共工触怒鬼神,支持颛

【共工和子女们擅长农业,经过长期考查部落地形,他们发现地势高的地方不容易灌溉, 地势低的地方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他们想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认为自己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不允许共工自作主张,触动他的统治,于是他大肆宣扬共工的做法会触怒鬼神,当时的百姓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害怕上天动怒,大都支持颛顼,于是共工孤立无援,最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惨败。】

(三)经过:怒而触不周之山。(拓展补充,开拓想象力。)

请大家开动脑筋,想象共工败后大怒的情状。(可以从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入手。)

参考:共工想:同为帝王之后,凭我的本领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却能赢得民心,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越想越不甘心,脸色煞白,青筋爆出,巨吼一声,奋力一击,重重地撞在不周山上。

(四)结果:天柱折,天倾西北;地维绝,河流东南。(拓展补充,说明利弊,分析原因。)

【前面说,夸父手杖化为桃林造福人类,共工这样做纵然改变了自然,但是却也带来了无穷祸患,传说此举引起天崩地裂,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才有了后来女娲补天。】

四、主题探究

刚刚咱们分析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柱折,天倾西北;地维绝,河流东南。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要把这种自然现象如此解释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参考: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它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五、人物分析

请同学们说一下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有勇无谋。

【此处同学们可能对共工的形象产生分歧,指出其性格缺陷,鉴于初一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期,老师应该在肯定大家能够全面看待人物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学习人物积极形象,以免使同学们走向误区。】

六、拓展延伸

短文两篇只为我们介绍了两则神话故事,而中华神华宝库却是浩瀚博大的。大家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看来真是难不倒大家,老师再给大家布置一项任务,咱们一共五个小组,那我这里有五个故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比赛,看谁讲的生动,能被评为“故事大王”。

七、课堂小结

夸父、共工的传说以及刚才大家讲的故事,已经流传千年了。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篇三: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何海蓓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

2. 分析共工的性格,感受共工用于反抗的精神。。

3. 感受神话的那种瑰丽的想象,窥探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作比较。

导入:

《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这场战争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最后以炎帝战败收场。 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来瞧瞧,炎黄两帝的后代有发生了什么事。

文言字词梳理:

1. 请一生朗读全文,纠正及指导读音。然后全班齐读。

2. 给学生时间,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章大意。(PPT呈现课文的重点字词) PPT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 然后检测成果。检测方式:PPT呈现无标点符号的原文,让学生关上书,在底下试着复原课文里头的断句。然后请一生起来断句。

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 请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

分析课文:

师:同学们觉得共工的性格如何?

生:1、脾气暴躁,刚烈,不顾后果。

课文中的依据:

1、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抵也。”(可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

从“触”一字,大家可以想象共工撞向不周山时的动作,姿态——以头撞向不周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可见共工是个暴脾气,烈性子。

2、造成的后果: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

归焉。

注解“不周之山”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可见,在当时,不周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连通天地,支撑苍穹。可是,共工怒上心头,全然不顾,把这座至关重要的仙山撞折。真是任性妄为,不顾后果。

师:我们刚才分析到不周山被撞断的后果很严重。

PPT: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师:同学们联系社会所学,我国的地势是怎样的?生:自西向东,阶梯下降

师:那要是让你们来解释造成这样的地形地势的原因,你们会怎么解释?

生:学生用社会知识解答

师:为什么古人却觉得是共工的错呢?

生:那时候,科学不发达,古人只能靠想象。

师:回答到了点子上。其实古人对自然的好奇心比我们更强烈。《淮南子》这本书便是一本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思考的书。

PPT: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道家作品。

师:古人因为对自然万物的未知,所以在解释时,就不免大量地加入人为的想象。

1、古人思考自己所处的天地,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就发挥了想象——盘古开天地。

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ppt

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

1、 当他们思考自己从何而来时,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女娲造人。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2、 当他们抬头看到像火球一样的太阳和发出温柔的白光的月亮时,又不免浮想联翩——后

羿射日、嫦娥奔月。

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向天皇要箭,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

结束语:西方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今天的我们来看,是很不科学的,甚至有些好笑——人是泥巴甩出来的,太阳可以用箭射下来。但是,他们有一点是今天的我们所做不到的,那就是对

自然的敬畏。今天的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对自然了解的很透彻,反而对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粗暴地掠夺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殊不知,自然有自己的防御力量,就像《淮南子》开篇所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道”,大自然那双调控的手,覆盖天承载地,拓展至四面八方,高到不可触顶,深至无法测底,包裹着天地,无形中萌育万物。如果我们不爱护自然,不对自然有敬畏之心,终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篇四:《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该单元以“探险”为主题,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是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作出的大胆解释,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一、作品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选自《淮南子·天文训》,是《天文训》篇中的一小段。《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该书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作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在所见二十一篇,大概就是内篇传世。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又兼有法、阴阳、墨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本课《共工怒触不周山》便是代表。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抓住文章是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设计。

《天文训》是《淮南子》的第三卷,属于“上考天文”的内容,此章的用意在于使人“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最终“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结合选段内容可知,这段文字是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作出的大胆而合理的解释,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这也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揭示这一主旨。

二、共工形象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鲁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就现在所见资料来看,对共工身世的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说他是古帝王,处于伏羲、神农之间;有的说他是争帝者,处于颛顼、帝喾时代;还有的说他是尧舜之臣,处于尧舜禹时代。人教版教科书的注释中将共工定义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我们姑且就以此为准。

文本记述的这个故事很简单,只是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由“争帝”来看,这场战争很可能是为了个人利益。但从共工作为部落首领的身份而言,战争

的目的很可能又是为了部族利益。 “怒而触不周之山”,是失败后的任性负气呢,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重建一个新世界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个结果是造福于民,使生民有了白昼和黑夜之分,还是洪水东流,生灵涂炭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而不同的阐释对于理解共工这一人物形象,差别是很大的。因此,对于共工这一形象的解读,一方面,我们不能将教师或教参的解读作为对文本的唯一解读,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当学生的解读倾向于某一方时,我们可以给出与之相反的解读参考,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多元化解读共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拓展阅读《女娲补天》,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知识及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识,背诵课文。

2.体会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记得《好汉歌》吗?其中有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为什么大河会向东流呢?(学生回答: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古代先民的地理知识有限,今天我们来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看看他们对于这一现象作何解释?

(2)识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诞生的结果。

这篇神话选自《淮南子》,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篇课文选自《淮南子》?(学生回答:《塞翁失马》)要注意,《塞翁失马》是一篇寓言,而这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我们来回忆一下《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三)读神话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PPT展示易错字音:颛顼(zhuān xū) 水潦(lǎo)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课文,注意读清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请一名同学示范朗读。

(四)译神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PPT展示重点字词释义:昔者:从前。 维:绳子。 绝:断。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焉:兼词(介词+代词),向这里。

(五)论神话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后果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教师拓展:日月星辰的变换、河水东流显然不是因为共工撞断了不周山造成的,这段文字选自《淮南子·天文训》,这是古代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未免可笑,但对古人而言,能对自然现象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2.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是恶凶?英雄?懦夫?亦或是其他的什么形象?

该问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读,切忌给出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可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共工的人物形象,适当穿插一些资料来辅助学生。

解读角度:(1)《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共工因为推行霸道而不行王道,与祝融发生了争战,失败而恼怒,用头触撞不周山使山崩塌。这样一个不行王道的共工无疑是暴君。(2)共工与颛顼,分别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炎黄曾在涿鹿大战,最终炎帝败北。共工与颛顼争帝,是炎黄之战的续篇。我国古代多以成败论英雄,从颛顼后来作为五帝之一载入《帝王本纪》来看,共工无疑是失败者。但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透过这些荒诞不经的争战,使人们窥见上古时期部落大酋长之间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的生死激烈较量,折射出历史的真实。(3)共工

失败了,这是有关共工资料的诸多版本所唯一一致的地方,那失败了以后用头撞不周山是为什么呢?失败后的任性负气呢,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重建一个新世界呢?

(六)诵神话

要求学生快速背诵课文,并选取两名同学进行展示。

(七)比神话

本课课文较短,新的文言词汇较少,因此选取难度与量上都与本课相似的《女娲补天》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以弥补该课遗憾。另外《女娲补天》在内容上可作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后续,它们都选自《淮南子》,这样既体现了神话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面。

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了,那么应该如何补救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1.教师PPT展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重点字词释义:

四极:传说天的四边有四根柱子撑着,这四根柱子即“四极 ”

废:坏,这里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

爁(làn)焱(yàn):大火延烧的情景。 颛(zhuān):善良的。

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攫(jué):抓取。 济:救助。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代指中国。 淫水:泛滥的洪水。 狡虫:指恶禽猛兽。 涸: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

息:止。 积:积聚。 周:遍全。 立:支撑。

2.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大意。

3.两段文字都是选自《淮南子》,故事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且都有对天地崩塌的场景有所描述。前者是“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后者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但两段文字的中心侧重点不同,前者是重在表现共工暴躁刚烈的人物形象,后者是重在表现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由此可见,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在描写一个场景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写,并且要有侧重点。能够使中心更加突出的描写才

是有效的,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二。

五、板书设计

共工 女娲

怒 ——天地崩塌——

争帝 补天

篇五:《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多元化解读共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拓展阅读《女娲补天》,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知识及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识,背诵课文。

2.体会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记得《好汉歌》吗?其中有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为什么大河会向东流呢?(学生回答: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古代先民的地理知识有限,今天我们来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看看他们对于这一现象作何解释?

(2)识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诞生的结果。

这篇神话选自《淮南子》,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篇课文选自《淮南子》?(学生回答:《塞翁失马》)要注意,《塞翁失马》是一篇寓言,而这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我们来回忆一下《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三)读神话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PPT展示易错字音:颛顼(zhuān xū) 水潦(lǎo)

2.学生范读,教师及时予以指导。教师范读,注意读清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

(四)译神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PPT展示重点字词释义:昔者:从前。 维:绳子。 绝:断。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焉:兼词(介词+代词),向这里。

齐读译文。

(五)论神话

1.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小组讨论) 该问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读,切忌给出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可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共工的人物形象,适当穿插一些资料来辅助学生。

解读角度:(1)《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共工因为推行霸道而不行王道,与祝融发生了争战,失败而恼怒,用头触撞不周山使山崩塌。这样一个不行王道的共工无疑是暴君。(2)共工与颛顼,分别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炎黄曾在涿鹿大战,最终炎帝败北。共工与颛顼争帝,是炎黄之战的续篇。我国古代多以成败论英雄,从颛顼后来作为五帝之一载入《帝王本纪》来看,共工无疑是失败者。但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透过这些荒诞不经的争战,使人们窥见上古时期部落大酋长之间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的生死激烈较量,折射出历史的真实。(3)共工失败了,这是有关共工资料的诸多版本所唯一一致的地方,那失败了以后用头撞不周山是为什么呢?失败后的任性负气呢,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重建一个新世界呢?

(六)诵神话

要求学生快速背诵课文,全班齐背。

(七)比神话

本课课文较短,新的文言词汇较少,因此选取难度与量上都与本课相似的《女娲补天》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以弥补该课遗憾。另外《女娲补天》在内容上可作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后续,它们都选自《淮南子》,这样既体现了神话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面。

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了,那么应该如何补救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1.教师PPT展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重点字词释义:

四极:传说天的四边有四根柱子撑着,这四根柱子即“四极 ”

废:坏,这里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

爁(làn)焱(yàn):大火延烧的情景。 颛(zhuān):善良的。 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攫(jué):抓取。 济:救助。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代指中国。 淫水:泛滥的洪水。 狡虫:指恶禽猛兽。 涸: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

息:止。 积:积聚。 周:遍全。 立:支撑。

2.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大意。

3.两段文字都是选自《淮南子》,故事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且都有对天地崩塌的场景有所描述。前者是“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后者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但两段文字的中心侧重点不同,前者是重在表现共工暴躁刚烈的人物形象,后者是重在表现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由此可见,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在描写一个场景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写,并且要有侧重点。能够使中心更加突出的描写才是有效的,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二。

五、板书设计

共工 女娲

——天地崩塌——

触山 补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