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31:41 作文素材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作文素材

篇一:南通、扬州、泰州三市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C.深恨谳辞之非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

篇二:按季节的古诗

春天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夜细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夏天

夏日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常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秋天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要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美景

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山鸟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村晚 宋:雷震

草蔓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听声 清:张潮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松下听琴,

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觉耳中别有不同。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峨嵋山月歌 唐: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篇三:连云港市201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连云港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网络上大规模 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 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通知:兹定于 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地一项是(3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 力:致力

B.今介未履台门之阈 阈: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 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易:轻视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地一组是(3分)

A.为 乃 而 之

B.为 以 其 之

C.以 乃 其 为

D.以 为 之 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 。(《诗经·氓》)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金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7)流丸止于瓯臾, 。(《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 。(苏轼《和董传留别》)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还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的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听见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了……”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地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划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4分)

13.在还乡的过程中,高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14.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6分)

15.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漫谈“漫画”

鲁迅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想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髑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二月二十八日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

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6分)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义?(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

连云港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名声大噪 :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2.(3分) D(A.“导致”与“主要原因”杂糅;B.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C.缺少介词,在“和”前或后补上“与”。)

3.(3分) A (B项“垂念”改为“感念”,C项“家严”改为“令堂”,D项“府上”改为“寒舍”。)

4.(3分)B(是冬季之景)

5.(3分) B(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 D (易:替代,替换)

7.(3分) B

篇四: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

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

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

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

③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

④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

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

C.深恨谳辞之非 .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⑷(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 ▲ 。(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欧阳修《醉翁亭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

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篇五:2015南通高三二模调研测试.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 ▲ 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映射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折射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折射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映射

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

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

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

③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

④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

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檄,趣令视事 趣:催促 .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 阅:观览 .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 视:看 .

D.岂不笑脱颐也哉 颐:下颌 .

7.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

C.深恨谳辞之非 .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⑷,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