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8:22 作文素材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作文素材

篇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2014届九年级下学期调研测试(二)(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试卷解析

洪泽县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调研测试(二)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各小题的备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离不开监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的专门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是( )

A.太尉 B.丞相

C.卿大夫 D.御史大夫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解析】试题题干信息“秦始皇”、“监察百官”可以得出该官职是御史大夫,答案为D。太尉负责军事,丞相总领百官,负责行政。

【答案】D

2.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小史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抵抗侵略

【考点】中外友好交往

【解析】从四幅图片可以得出以下信息:首先,展现的是古代中国与国外的交往;其次,这些都是友好交往。因此,最恰当的标题应是中外交往,答案为A。

【答案】A

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魏晋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发达,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清朝贸易繁盛,文学兴盛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析】从《东京梦华录》书名可以判断这是记录北宋(东京今开封)社会生活;从“茶坊”、“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酒肆瓦市”等记录内容信息可以判断记述的是都市生活,答案为C

【答案】C

4.《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题干信息“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的时间点可以判断该事件是戊戌变法,答案为B。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发生转变,1898年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

【答案】B

5.右图为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示意图。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考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从图片信息中可以判断在应对国民党两大重点进攻时候进行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地区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进攻时期,答案为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反映的是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分割包围,瓮中捉鳖”反映的是平津战役。

【答案】D

6.耕者有其田,以安身立命,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热望。 1950年,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这里的动作是指( )

A.土地改革开始 B.大跃进开始

C.对农业的改造开始 D.人民公社化开始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从试题信息可以判断“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指的是土地制度,1950年我国的针对土地进行的大动作指的是土地改革,答案为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针对农业的改造开始于1953年。

【答案】A

7.《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国加入WTO B.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考点】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改革——改革开放历史事件。“让世界进入中国”为第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对外开放,由此可以判断对外开放开始于经济特区的建立,C正确。

【答案】C

8.直接影响1980年后中美贸易显著增长的因素是(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人民公社化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②④

D.③④ C.①②

【考点】中美建交;改革开放

【解析】从时间点上判断,影响中美1980年的贸易增长主要因素在于③④,答案D正确。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家经济;1979年中美之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有助于两国经贸往来,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①②时期中国与美国属于敌对国。

【答案】D

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阐述“两个学说”的是( )

A.《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B.《物种起源》 《共产党宣言》

C.《1787年宪法》 《联合国家宣言》 D.《神曲》 《哈姆雷特》

【考点】《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

【解析】题干中生存竞争指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阶级斗争指的是《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案为B。

【答案】B

10.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右图所示为德国失业的严重状况,其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危机

B.希特勒法西斯统治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东、西德国的分裂

【考点】经济大危机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的德国失业率最高时间在1932年,其主要原因在于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答案A正确。希特勒法西斯统治建立于1933年;东、西德国的分裂于1949年。

【答案】A

11.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B.朝鲜战争的爆发 D.形成经济共同体

【考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解析】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此时世界正值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原因在于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答案为C。

【答案】C

12.有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他这一观点的是( )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B.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C.苏联解体 D.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考点】冷战对峙

【解析】题干中信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幕”阻碍了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时间信息以及相关知识可以知道,此时正值美苏冷战对峙时期,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3-15题,共计26分。)

13.(7分)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培养和选拔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的

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四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立太学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评价的是什么制度?(1分)从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角度看,这一制度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唐太宗任用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1分)

(4)材料四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2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从材(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料“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可以判断出太学举办的目的在于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以及发展儒学教育。

(2)依据材料时间(隋唐时期)线索可以判断出该制度是科举制;第二小问回答围绕科举制度产生的作用与积极性角度回答即可,可以从国家用人制度、中央集权、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平公正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信息可以得出唐太宗选拔官员标准在于德行和学识。

(4)材料中顾炎武将八股取士的害处与焚书坑儒相比,这就说明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社会发展;其次,焚书坑儒属于思想领域控制,这就说明科举制度发展到此时已经也在控制人民的思想了。

【答案】(1)推行儒学教育,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2)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合理性。(回答2条即可,共2分)

篇二:江西省2011-2015年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汇编

江西省2011-2015年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汇编

江西省2011年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卷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

1.右图所示书页出自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编写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注:時--时;開--开;豐--丰;廣東--广东;國--国;圓明園--圆明园;燒--烧)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咸丰十年”是

A.1840年 ` B.1842年

C.1856年 D.1860年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圆明园-烧一烧这句话,学生很容易知

道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所以答案是D

2.作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示“中国

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京张铁路圆了他

的这个梦,他是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严复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中国人自己修铁路这句话,学生很

容易知道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詹天佑,所以答案是

B

3.上高会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江西境内、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当时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目前,上高县正在筹拍一部影片,以此纪念这一战役。下列与上高会战最为类似的是

A.黄海海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津战役 D.上甘岭战役

解析:本题解题需要学生抓住关键词抗战时期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几个字,可以很快得出抗战时期的另一个重大胜利的战役应该是B

4.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这句话,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很容易知道本题说的是A

5.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读图能力,学生只要抓住诺曼底登陆是从英国到法国就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是B,选项A应该是阿拉曼战役,C是日本偷袭珍珠感,D是西西里岛登陆战

12.?决心通过完成内部市场,增强内聚力和保护自然环境来促进人民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并实施旨在保证经济一体化和其他领域同步发展的政策?;?决心对各成员国的国民实行共同的国民身份制度?;?重申为人员自由流动提供方便的目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这些条款出自

A.《慕尼黑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北大西洋公约》 D.《欧洲联盟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此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课本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决心对各成员国的国民实行共同的国民身份制度?;?重申为人员自由流动提供方便的目标,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可以得出答案是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3题8分,第14题9分,第15题9分,共26分)

13.(8分)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历史需要总结】

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

(1)笔记(一)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1分)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1分)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的综合分析,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对日本的发展历史有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方可,材料一关键是日本精神、中国知识这几个关键字,日本的两个重大改革,一个是大化改新,一个是明治维新,而其中明治维新日本是以欧美为师,曾提出脱亚入欧理论,再抓住日本古代的改革很容易知道是大化改新。

材料二抓住时间1895到1898年,中国学习的欲望这几句话,可以很快知道在1898我们中国学习外国的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角色互换?(2分)

解析:本题学生抓住角色互换这几个字,只要说清楚怎样的变化就可以,从上面的材料中很容易知道,大化改新是是日本向中国学习,材料中以中国知识为口号已经告诉苦了大家。而戊戌变法是中国是向日本学习,角色互换就完成了

【历史不容忘却】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3)根据安排,李军同学需要在如右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80年前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1分)由于国民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1分)

解析:本题的解题学生只要抓住时间即可得出答案,2011年得80年前,二者做减法得出1931年,再看月份和日期9月18号,答案就非常明显了是九一八事变,结果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正常,东三省很快沦陷

【历史给人智慧】

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4)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这种“情感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两国,也不利于世界。 你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有何好建议?(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民间交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多个角度回答

14.(9分)时间冲刷出历史的真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声的宣示】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摘自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摘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老百姓在国家中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属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再现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很容易得出第一问的变化是有“臣民”到“国民’.第二小问问变化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时间1912年得时间很容易得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庄严的宣告】

材料三?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 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l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你怎样理解材料三所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2分)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如何理解,关键抓住站起来了这几个字,站起来就是不用受压迫的意思,因此可知答案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不变的信念】

(3)回顾历史,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试结合建国以来的具体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说明。(3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只要抓住建国以来的时间即可,答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就是完整的答案,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54宪法的颁布,改革开放等等都可以

15.(9分)时间碑刻成历史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农业文明】

材料一 如右图

(1)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据图,说说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2分)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和解图能力,根据图表,要求从地理角度回答问题,从图片上很容易知道答案,一是基本处于同一纬度20到40度之间,气候适宜,二是都靠近大江大海。

【近代大国崛起】

材料二 ?l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英国的经济起飞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1858年,印度成为帝国王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篇三:2011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3题

2011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3题

试题分析

隍城中学 游青

2011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3题“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回答问题”,这道题一共8分,分为《历史需要总结》《历史不容忘却》《历史给人智慧》三部分组成。这道题可以说是集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及开放性试题为一体在型综合题,这一道题四小题考查的历史知识全是与日本有关。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正在抬头,他们无视侵华的历史,否定一切战争罪行,推御战争责任,大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至今这些右翼势力在日本国内强劲抬头,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当然应该警惕,作为时事热点,作为学生更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作为初中学生情感和价值的取向,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的中考中都出现有关日本的试题。所以说,这道试题在内容和背景上联系社会现实,关注了社会热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世界,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需要。从这一点看来,这道试题符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原则。

这道试题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形式多样,本试题第1小题、第2小题直接分析材料可得答案,第3小题紧密联系了社会,能让学生更好懂得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要学生时刻铭记祖国的耻辱,第4小题是在学生做完第1、2、3小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

答非所问案不一,按时间先后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现代史,题目设置由易到难,这符中考历史命题的科学性原则。

本道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和中国的戍戌变法以及九一八事变,这三个知识点都是课标要求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在中学课本上有专节进行介绍同时也突出历史上的主干知识。这符中考历史命题的基础性原则。

另外,这道试题在能力立意方面也很积极健康,这一点在最后一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日本至今对战争仍不悔悟,一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命题人在要求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仍然遵循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这一大主题,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也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

篇四:淮安区2014年初三历史调研测试

淮安区初三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2014.5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各小题的备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离不开监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的专门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是

A.太尉 B.丞相 C.卿大夫 D.御史大夫

2.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小史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和下西洋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抵抗侵略

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魏晋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发达,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清朝贸易繁盛,文学兴盛

4.《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右图为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示意图。下列

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A.“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6.耕者有其田,以安身立命,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热望。1950年,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这里的动作是指

A.土地改革开始 B.大跃进开始

C.对农业的改造开始 D.人民公社化开始

7.《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国加入WTO B.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8.直接影响1980年后中美贸易显著增长的因素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人民公社化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阐述“两个学说”的是

A.《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B.《物种起源》 《共产党宣言》

C.《1787年宪法》 《联合国家宣言》 D.《神曲》 《哈姆雷特》《

10.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右图所示为德国失业

的严重状况,其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危机

B.希特勒法西斯统治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东、西德国的分裂

11.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B.朝鲜战争的爆发 D.形成经济共同体

12.有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他这一观点的是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B.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C.苏联解体 D.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二、非选择题(13-15题,共计26分。)

13.(7分)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培养和选拔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的

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

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四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立太学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评价的是什么制度?(1分)从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角度看,这一制度在当时产

生了哪些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唐太宗任用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1分)

(4)材料四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2分)

14.(9分)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让历史照亮未来。且读且思之,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7 年,日本的军事部门在广泛调查后提出《讨伐清国策案》,要术在5 年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可乘之机,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

材料二 有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

材料三

图一: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图二: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材料四 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人……通过编写“历史教科书”,歪曲、篡改二战期间日本军

国主义对亚太地区各国的侵略史实,美化日本侵略者,伤害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近日,日本新版教科书中又将窃取于中国的钓鱼岛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述《讨伐清国策案》 首先转化成哪次大规模的“讨伐”行动?(l分)这

一“行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分)

(2)材料二所述的“更大图谋”指的是什么?(1分) 面对日军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同

仇敌忾,团结抗战的?(2分)

(3)历史的伤痛不容忘却,材料三所示两幅图片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怎样的本性?(1分)

(4)依据材料四,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2分)你认为当前形势下怎样才能促

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1分)

15. (10分)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表现形式,是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在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材料三

图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二 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拿破仑“用武力来制服欧洲”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影

响?(不得照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法取得克里米亚战争胜利的政治、经济原

因。(2分)俄国后来为此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对战前国际秩序进行的破坏与重建,根据材料三中图一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一战前国际秩序的主导国具有哪些特点?(2分)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1分)

(4)战争的需要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材料三中图二所示的军事行动出现在哪一次战

争中?(1分)这一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分)

初三历史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7分)答:

(1)推行儒学教育,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分);

(2)科举制(1分);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回答2条即可,共2分)

(3)德行和学识(1分);

(4)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1分);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1分)

14.(9分)答:

(1)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分);

(2)灭亡中国(1分);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2分);

(3)残暴、灭绝人性(1分);

(4)日本否认侵略历史(1分);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1分);

日本应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争取和平协商解决(言之有理即可,1分)

28、(10分)答:

(1)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篇五:擦亮发现的眼睛

擦亮发现的眼睛

许家沟乡黄口学校 南红霞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快步踏上讲台,笑着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20个苹果、28个桃、6个梨。”

“老师,在哪儿呢?”孩子们惊喜地喊。

“在这儿呢。”我转身在黑板上画出粉桃、黄梨、红苹果,并分别标上

它们的数量。

“老师,你骗我们。”孩子们不依不饶。

我急忙从教案夹里取出剪好的红苹果,说:“只要你课堂上表现出色,

我就奖你红苹果。谁的苹果多,谁就是本月的学习明星。”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竖起耳朵等待下文。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三种水果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吗?”

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很快小手便一个个地举了起来。

“苹果和桃一共有多少个?”

“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桃比梨多几个?”

“梨比苹果少几个?”

??

“老师,我有一个发现。”炸雷般的声音惊的每个学生摒住了呼吸。

是王子航。“什么发现?”我惊奇地问。

“我发现我们提的问题可以分两类: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

我心中一阵窃喜,上学期刚刚学过分类,他就会用分类的思想解决问

题,看来还真不能小瞧这群小不点儿。

“你真棒﹗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谁还有新的发现?”我期待着“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双眼睛都睁地大大的,看得出孩子们都在仔细

地观察,紧张地思考。

??

终于,一双红润润的小手举了起来,是赵宇航。“老师,我发现用桃和

梨可以提出3个问题:桃和梨一共有几个?桃比梨多几个?梨比桃少几

个?”

“老师,我发现用桃和苹果也可以提出3个问题:桃和苹果一共有几

个?苹果比桃少几个?桃比苹果多几个?”是冯相宇。

“老师,我发现用梨和苹果也能提出3个这样的问题。”李俊超抢着说。

“老师,我发现你画的苹果有点儿扁。”一个弦外之音,是胖乎乎的李

红振。

“噢,是不是让你咬了一口?”我幽了一默。孩子们大笑起来。课堂

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竟有这么多的发现。谁还

有?”我继续鼓励。

“老师,我发现,用苹果、梨、桃能提出1个问题:苹果、梨、桃一

共有几个?”是可爱漂亮的王可轩。

“老师,我发现我们一共能提出10个问题,你看:3+3+3+1=10”刘丰

绪惊喜地喊道。

??

望着孩子们因发现而兴奋地通红的小脸,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魏格

纳观察地图发现世界各大洲边缘虽呈锯齿却恰好可以拼接从而提出“大陆

漂移说”; 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示而研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人类发现

鸟借助翅膀可翱翔天空,因而发明了飞机等航天器??最初的发现就像灯

塔一样照亮了人们的茫茫探索,让人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走向成功的

方向。由此可见,每一个成功都从发现开始,发现是成功的灯塔。

然而,发现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著名艺术家罗曼.罗兰说过:“生活

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一定会倾尽

心血和智慧,成为孩子们黑夜指路的明灯,擦亮那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

数学之美,去欣赏科学之美,去领略每一个发现给以思维的激荡,去感受

每一个发现给以心灵的震撼,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

学课堂,在这个舞台上演奏出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教学新乐章。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