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绍兴有什么风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17:59 体裁作文
绍兴有什么风俗体裁作文

篇一:绍兴风俗习惯文化习俗

风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传承、演绎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建筑结构已适应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饰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风貌,已能从中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 四千年前的舜禹时代,在现今绍兴境内留有不少遗址、传说和风俗。绍兴城东南的禹陵、禹庙、禹祠,是古往今来人们瞻仰朝拜、凭吊祭奠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圣地。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大禹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部族治洪济民的英雄业绩和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越民所景仰和传颂。

春秋战国时期的绍兴,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殊异,在民风习俗方面形成许多独特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说苑·奉使篇》述云:古越先民“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纹身,烂然成章”。断发纹身为先秦时期越人的习俗。春秋战

国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句践兵败受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灭吴雪耻,其发愤图强精神,千古流芳。史传越王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越之民,“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忽,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勤劳、质朴、勇悍、刚烈的古越民风。

秦汉时期越地的民风习俗对后世的影响就更为具体和深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亲临会稽巡视,力图推行中原文化。延至汉代,则“会稽儒风之盛,冠于东州”。据历代绍兴志书所载,这一时期忠臣系踵,孝子连闾,历历有根证;民勤俭,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不奢靡,士大夫家占产甚薄,节衣缩食,以足伏腊;崇孝悌,尚廉耻,畏刑辟,乡之长老多厚重,耻言人过失。子弟稍纵恣,辄以规矩绳之;其仕进,率砥砺名节,各以诗文名其家;农工商贾勤力敦笃,不敢犯非其分。妇人慎内闲而修女事,尚志节;谨祭祀,耻不以诗书训子,自商贾鲜不通章句,舆隶亦多识字,妇女无交游,虽世姻竟不识面,大家女,耻再醮等等。凡此种种,无不反映越地长期形成的好诗文、尚教化、图仕进、重廉耻、谨祭祀、崇节孝等民风习俗。

绍兴既有稽山之青,又有镜水之秀,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向称文化之邦,鱼米之乡。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优越,农副业、手工业的发达和商贸经济的发展,使绍兴有较多机遇与外地开展广泛交流。每当北方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之际,往往会有为数众多的北人南迁绍

兴,其中尤多名家雅士、文人墨客。他们影响着绍兴的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越地的文化和风俗。史传“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为六朝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声名,遂为江左之冠。唐以后文雅不替,风流翰墨昭炳相接,故名人往往多爱游其地。宋南渡之后学徒益盛”。譬若“修禊”,本系中原古代迷信习俗,传至绍兴后,经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以新意,遂相沿而成新俗,使原来已有茂林修竹之胜的兰亭名声更著,至今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

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正如清嘉庆《山阴县志》编纂者所述:“风俗不能有而无恶,自昔然矣。”历代绍兴官府在肯定、褒扬修桥铺路、舍棺掩、收养弃婴孤老、劝募施粥赊衣等越中美俗的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习亦采取整饬措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曾“择其尤为民害者十条,勒石仪门,名曰‘十禁碑’”,其所禁内容涉及“藉命勒索”、“胥役讧讼”、“纵放营马”、“官河水阁”、“江桥横泊”及“设局诱赌”等。“后积习为之一变”。民国元年(1812),绍兴成立万国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良会执事者谢斐麟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

历代绍兴官府及宗教界人士,重视“神道设教”。凡生前于社会

做过好事,于人民有杰出贡献者,死后往往被人们奉祀为神,以祭祀方式,寄予信赖。如舜王庙、马太守庙、陆放翁祠、包公殿、张神庙、葛公祠等。但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意识,把人当作神灵偶像来礼拜,长年香火不绝,成为良莠不分的民间习俗。而今,这类充满封建迷信的习俗当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代同步发展而富具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相继修葺的鲁迅纪念馆、秋瑾故居、徐社、陶社、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沈园、越王殿、禹陵等,供海内外人士瞻仰、参观。大禹的卓苦之风,句践的慷慨之志,陆游的爱国情操,秋瑾、徐锡麟的献身精神,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格等等,汇集浓缩而成的绍兴风尚,将永存青史,宏扬四海。

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俗中某些糟粕,诸如摆阔气、讲排场(以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

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县、新昌、诸暨等县(市)。

第一章 岁时习俗

绍兴的岁时节令习俗,历代史传地志和其他古籍记载甚多,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颇具地方特色。时移世易,许多习俗已有变更。这里择要记述于后,时间沿用农历。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

篇二:绍兴民风民俗

绍兴民风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似承、演绎百叶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建筑结构已适应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饰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风貌,已能从中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

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民国元年(1912),绍兴成立万国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良会执事者谢斐?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

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俗中某些糟粕,诸如摆阔气、讲排场(以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

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等县(市)。

除 夕

又称年三十夜、大年夜。旧时,富户及店铺多于此日索债,自昏达旦,上门逼索。范寅诗云:“寒夜凄凄道路长,孤灯无伴减辉光。履声踏破街心月,半夜匆匆讨债忙。”富户遗人外出催讨欠款,穷人则因难偿欠债而度日如年,故有“过年关”之称。自明代始,绍兴南门外鸟坞石泉庵(俗称十全庵)素有除夕演一宵躲债戏之俗。是晚,戏班邀名角演出,躲债者及戏迷群趋而观,极为热闹。按俗,凡躲债者一至戏台下,则债主不能往索。否则,必遭

众人围攻。据传,此俗系明代大学士朱赓后裔所创。旧时,穷人多于除夕之夜质当、赎当,故当铺非天明不得关门,俗称“过宵当”。

绍兴岁时习俗,以除夕礼仪最多。上午,挂神象,即于厅堂悬挂祖宗画像,旁列联对,神象前陈放烛台、香炉、桌帏及水果与茶食各4碟。午后,接门神、贴元宝、祠堂祭祖、淘年饭米等。接门神,即贴秦琼、尉迟恭神像于头门或仪门,左右各一,以豚蹄、粽子、年糕、香干等作供品,用香烛元宝祀之。贴元宝,即以红纸剪成大小元宝,贴于门窗户牖、缸瓮桶箱。大户人家,尚有包封筒、缚分场糕粽之俗。封筒,好以红纸包钱,赏赐送客来家拜年之轿夫、船夫、车夫及佣工。分场糕粽,即拜年者须以稻草所束年糕、粽子赏赐轿夫辈。此类粽子较小,以六只为准。祠堂祭祖,含给列宗分岁之意。

午后,至祠堂于祖宗牌位前遍燃香烛。未时,行祭祀,行礼者多为祠事值年者、族长及房长等人。祭毕,撤祭菜,留糕粽、果品,关上大馒头若干桶盘供之,备春节分赠族人。回家后即淘年饭米,预先淘洗好正月初一到初五日5天所需之米,并将米置灶上。俗称万年粮米,亦称隔年陈。同时,将用年糕团做成的元宝放入米缸或米桶。傍晚,接灶神。接灶时将灶神置于灶龛,龛前供以元宝、如意糕、白米红枣粽、水果、汤团与素菜。

辞岁,亦称分岁。是日晚餐称吃年夜饭。所备饭菜最为丰盛,谚云“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系合家团聚欢宴,一般不邀客。羁旅他乡的游子,均于是日之前,设法回家团圆。万一个别亲人因故外出未归,席上仍摆其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菜肴不得少于10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

年夜饭后,长辈将事先以红纸所包钱币分发晚辈,俗称分压岁钱。压岁钱不能当时拆封,须放于枕下过夜,于大年初一方可开拆。卑幼者领取压岁钱时,应至尊长前行礼,称辞岁。 分岁后,主妇等皆净手,围坐搓制汤团,以备大年初一清晨供神祀祖之用。

深夜,燃放爆竹,关团大门,俗称放关门炮仗。亦团从闲谈,嬉戏娱乐,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称守岁、坐长命夜。

如今,诸如祠堂祭祖之类习俗已废。但吃年夜饭仍甚为讲究。近年,绍兴城区更有合家上酒楼、饭店吃年夜饭者。饭后,人们按各自兴致特点,或燃放烟花爆竹,或观看电视录像,或边读边吃糖果糕点等等,直于深夜或通宵达旦。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绍兴有什么风俗)。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

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元 宵

节期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日,俗称“上灯节”。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十五日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或提灯逛街。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

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宋嘉泰《会稽去志》云:越中放灯街衢,观者

云集。明张岱于《陶庵梦忆》中描述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盛祝:“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荧火于山谷间。”观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

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观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乡间,则演戏自娱,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故绍兴有“十八天的灯头戏”之说。

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团(又称“元宵”)之俗。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沿袭。嵊州等地以正月十四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

清 明 节

是为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

祭祖 旧时,每逢清明节,各姓宗祠均大开正门,焚香点烛,祭祀列祖列宗。主祭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后,按辈份大小依次叩拜。午间,则由值年者循例置办酒席,欢宴族人。宴后,各家还可领取猪肉、禽蛋、烧饼之类。祠堂祭祖之俗今不存,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

扫墓 俗称上坟。每岁以清明前后旬日祭墓,倾家盛服而出。画船箫鼓,来往如梭,纵百里之遥,十世以上,犹必提羹酒往焉。甚为华靡,张贷《陶庵梦忆》云:“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座船,必巾,必吹鼓,必欢呼畅饮”。墓前祭品亦颇讲究,山阴《平氏值年祭簿》所列:“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荤二素,内用特鸡。三牲一副,鹅、鱼、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盘,坟饼一盘,汤饭杯筷均六副。上香,门霄烛一对,横溪纸一块,大库锭六百足,祝文,酒一壶,献杯三只。”今仍行扫墓之俗,但礼仪大为简化。学校亦于是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篇三:绍兴民风民俗

绍兴民风民俗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2500年的历史,传承者古人留下来的各

种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越文化。似承、演绎百叶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

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 建 筑 结 构 已 适 应 江南水乡的自 然 环 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 饰 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

风貌,已能从中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

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民国元

年(1912),绍兴成立万国 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

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

良会执事者谢斐?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

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 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 移 风 易 俗的 历史 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 俗中某些 糟 粕,诸如 摆 阔气、讲排 场(以 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等县(市)。

第一个当然是我们熟悉的除夕啦

除夕又称年三十夜、大年夜。旧时,富户及店铺多于此日索债,自昏达旦,上门逼索。范寅诗云:“寒夜凄凄道路长,孤灯无伴减 辉光。履声踏破街心月,半夜匆匆讨债忙。”富户遗人外出催讨欠款,穷人则因难偿欠债而度日如年,故有“过年关”之称。自明代始,绍兴南门外鸟坞石泉庵(俗称十全庵)素有除夕演一宵躲债戏之俗。是晚,戏班邀名角演出,躲债者及戏迷群趋而观,极为热闹。按俗,凡躲债者一至戏台下,则债主不能往索。否则,必遭众人围攻。据传,此俗系明代大学士朱赓后裔所创。旧时,穷人多于除夕之夜质当、赎当,故当铺非天明不得关门,俗称“过宵当”。 绍兴岁时习俗,以除夕礼仪最多。上午,挂神象,即于厅堂悬挂祖宗画像,旁列联对,神象前陈放烛台、香炉、桌帏及水果与茶食各4碟。午后,接门神、贴元宝、祠堂祭祖、淘年饭 米 等。接 门 神,即贴 秦 琼、尉 迟 恭 神 像 于 头 门 或 仪 门,左 右 各一,以 豚 蹄、粽子、年糕、香干等作供品,用香烛元宝祀之。贴元宝,即以红纸剪成大小元宝,贴于门窗户牖、缸瓮桶箱。大户人家,尚有包封筒、缚分场糕粽之俗。封筒,好以红纸包钱,赏赐送客来家拜年之轿夫、船夫、车夫及佣工。分场糕粽,即拜年者须以稻草所束年糕、粽子赏赐轿夫辈。此类粽子较小,以六只为准。祠堂祭祖,含给列宗分岁之意。 午后,至祠堂于祖宗牌位前遍燃香烛。未时,行祭祀,行礼者多为祠事值年者、族长及房长等人。祭毕,撤祭菜,留糕粽、果品,关上大馒头若干桶盘供之,备春节分赠族人。

回家后即淘年饭米,预先淘洗好正月初一到初五日5天所需之米,并将米置灶上。俗称万年粮米,亦称隔年陈。同时,将用年糕团做成的元宝放入米缸或米桶。傍晚,接灶神。接灶时将灶神置于灶龛,龛前供以元宝、如意糕、白米红枣粽、水果、汤团与素菜。

辞岁,亦称分岁。是日晚餐称吃年夜饭。所备饭菜最为丰盛,谚云“年三十夜的

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系合家团聚欢宴,一般不邀客。羁旅他乡的游子,均于是日之前,设法回家团圆。万一个别亲人因故外出未归,席上仍摆其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菜肴不得少于10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

年夜 饭 后,长 辈 将 事 先以 红 纸 所 包 钱 币 分 发 晚辈,俗 称 分压岁钱。压岁 钱 不能 当 时 拆 封,须放于枕下过夜,于大年初一方可开拆。卑幼者领取压岁钱时,应至尊长前行礼,称辞岁。

分岁后,主妇等皆净手,围坐搓制汤团,以备大年初一清晨供神祀祖之用。

深夜,燃放爆竹,关团大门,俗称放关门炮仗。亦团从闲谈,嬉戏娱乐,通宵不

眠,直至天明,俗称守岁、坐长命夜。

如今,诸如祠堂祭祖之类习俗已废。但吃年夜饭仍甚为讲究。近年,绍兴城区更

有合家上 酒 楼、饭 店 吃 年夜 饭 者。饭 后,人们 按 各 自 兴 致 特点,或 燃 放 烟 花 爆 竹,或 观 看 电 视 录 像,或边读边吃糖果糕点等等,直于深夜或通宵达旦。

除夕夜的吃食很讲究呢,也很丰富

说到吃,就不得不说绍兴的“三臭”和“三霉”了,它们分别是霉豆腐霉干菜霉

千张,臭豆腐臭腌菜臭冬瓜。

说说大家都熟悉的臭豆腐吧。

绍兴臭豆腐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浙江绍兴汉族民间休闲小吃,属于浙菜系。距

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最风光的时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后豪情大发,挥笔题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据历史 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一坛好卤,卤的制作方法极其复杂,不仅仅是用新鲜蔬菜腌制让其自然发酵,而是在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精心调制,没有几年的时间不敢称老卤或好卤,只能称为清卤,一坛好的卤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头。

小小的一块豆腐,能被绍兴人做的如此美味,精致,不得不感叹绍兴人的智慧啊! 想想,若是能在黄昏,伴着落日的余晖,品尝着精致的臭豆腐,再眯一小口绍兴

黄酒,岂不是人生一大美事。妙哉妙哉!

绍兴还有一个民间风俗,相信大家都没听说过吧,那就是吃讲茶。

旧时绍兴民间有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 旧时绍兴的茶店,遍布城乡集镇的大街小巷。其中又有几片规模较大、格局较高的,如绍兴城区布业会馆里面的“适庐”,宝珠桥堍的“第一楼”等,吃讲茶的茶店,大都选择在那里。 在旧社会里,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

钱莫进来”的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纠纷,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 吃讲茶,总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情人士集合到某一茶店里。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憩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去处。诸凡街坊、邻里、亲友之间发生房屋买卖、租赁,田产出入瓜葛,水利灌溉权益,山林开发、砍伐以及婚姻、分家、析产等纠纷时,多半按传统习俗到茶店里去解决。按规矩,待双方当事人邀集的“茶客”到齐后,“ 茶博士”(服务员)就给每一“茶客”沏上一碗用上边有盖的焖碗盛泡的焖碗茶,给坐在 “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好“龙井”。接着,先由双方当事人当众陈述事情的经过及各自所持的理由,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茶客”们一要依据双方的陈述,二要根据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事实,各抒已见,进行分析、判断、评理,弄清谁是谁非。既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为之护短。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不无“马着是瞻”的涵义。所以,一般茶客是决不敢坐马头桌的。有资格坐的,必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在吃讲茶时,他总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也就是当然的裁判长。当“茶客”们发表各自的意见或提出处理办法的建议后,“裁判长”就在马头桌上综合阐述个人的见解,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槌定音,而“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护裁决,说些诸如“某店王话咚就算数哉!”之类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得负责付清全部 “茶客”包括坐马头桌的主持人的茶资,相当于庭缴付诉讼费一般。事后按“裁判长”的裁决执行,不得再生异议。一般来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难免有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的。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众公论,最终还得在吃第二次讲茶时认错服输,从而解决纠纷。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绍兴吃讲茶这一习俗,源于何时,一时倒也无从查考。但据地方野史记载,创建于清末的“第一楼”曾有因吃讲茶而大打出手的“案例”。流传的一般说法,认为和绍兴出师爷有关。因为师爷回籍以后,往往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又多精通律法,所以吃讲茶在明清两代乃至民间时期最为盛行,这也和“绍兴师爷”兴衰史相吻合。有人以为晚明以后,官府在百姓中威信多有丧失,倒是民间调解应运而生的良机。看来此说也不无道理。

绍兴的风俗真是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呢,若你想了解更多,就来我们绍兴旅游,亲身体验绍兴古城的美好吧!

篇四:绍兴习俗

浙江绍兴风俗

我来自浙江绍兴,在那度过了20年的岁月。很多人一听到绍兴,就想到作家—鲁迅。现在我想展示绍兴的另一面。

绍兴黄酒节

黄酒是世界上的三大古酒之一,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黄酒之乡。绍兴能成为黄酒之乡的原因:

①源自河姆渡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古越酿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稻米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重要发源地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七千年前的炭化稻谷,这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上三大突破性成果之一。在河姆渡主体文化堆积层中,普遍存在稻谷、稻壳、谷杆和枝叶的堆积,有人推断:“河姆渡人所栽培种植的稻谷年总产量将在500一1000吨之间。在当时粗种粗收的条件下,每亩水田—沼泽地的年产量不可能超过50公斤,由此推算,其种植面积将达1.5万亩(1000公顷)以上。" ② 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鉴湖水和精湛的酿酒工艺为绍兴黄酒成为极品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俗话说:“水为酒之血”,大凡名酒出处皆有名泉,盖好酒皆出名泉。中国黄酒很多,诸如福建沉缸酒、山东即墨老酒、江苏无锡惠泉酒、福建老酒、大连黄酒、江苏醇香酒等等,都各有优点,但都比不上绍兴黄酒。绍兴黄酒澄黄清亮、醇厚甘甜、馥郁芬芳,是黄酒之极品,究其原因,优质的鉴湖水是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上苍的恩赐,故绍兴人称鉴湖水为“福水”。 鉴湖水为什么能使绍兴黄酒馥郁芬芳、醇厚甘甜?它有什么秘密?我认为秘密有二:

其一,源自会稽山的若耶溪川流不息,为鉴湖提供了清例甘甜的山泉,犹如为鉴湖注入了永不涸竭的“新鲜血液

其二,鉴湖特殊的地质构造使鉴湖水中含有适量的微量元素。 鉴湖很大,周围山、湖、田、海梯次而降,构成一有机整体。

③ :历代文人墨客借酒吟咏,使绍兴酒的文化积淀日益丰厚;绍兴师爷和明清商人的南来北往,更使绍兴黄酒名扬四海。 绍兴秀美的山水、醇厚的黄酒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名士们以到越地一醉为快,一游为荣,他们借酒吟咏,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使绍兴酒香飘万里,古越大地到处浸润着酒文化

上虞葡萄节

上虞葡萄的主要产地盖北镇,享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盖北地处杭州湾南翼,南倚孤峰独秀的夏盖山,北滨杭州湾,沧海浊浪变成一马平川,中碱性土壤孕育了生机盎然的迷人绿洲,也造就了葡萄独特的酸甜爽口、清凉润喉的品质。这里万亩棚架葡萄集中连片种植,每当盛夏季节,碧叶连天,随风荡漾,景色宜人。

葡萄原产于西域,汉张骞通西域时,始传入我国内地。《魏本》记载:“魏文帝诏示群臣曰:中国珍果甚多,葡萄当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徐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脆而不酸,味厚汁多,除烦解倦,甘于曲,醉而易醒,道之固流,况亲食之也。”盖北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会稽有浆水、玛瑙两种,虞邑有紫葡萄、水晶葡萄两种。”这是我国南方栽种葡萄最早的记载之一,说明早在800年以前,这里就有葡萄栽培。

盖北光热条件甚优,利于葡萄生长;伏早期的干燥度大于1.2,水热系数小,日照充足,有利于桨果成熟及品质的提高。土壤以河口浅海沉积的粉沙土为主,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各种无机矿物质养分丰富,PH值在7.0-8.0之间,较适宜于葡萄生长和优质高产。

诸暨五泄观瀑布节

在南方,凡有水的地方,很容易就能琢磨出一处风景名胜。名胜就自然有过人之处。诸暨五泄也如此,虽然其瀑布的落差和宽度都无法和中国的黄果树相提并论,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别处的瀑布大都是在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从一处山崖上流下来水形成了瀑布。五泄是在半山腰上出现的瀑布,山势险峻、陡峭,一股流水几乎垂直着从山腰处奔腾而下,出水口在下方是看不到的,于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从山崖峭壁上喷出了一股巨大的山泉,这就是五泄的第五泄。水泄处自然冲刷出了一个方圆几十丈的深潭,飞瀑如白练,如雪涛,潭水如碧玉如翡翠。

攀登上几十米,拐过一道弯,就可以看到第四泄,水势阔达了许多,瀑布不是激流却如同一大匹透明的绸缎从山坡上均匀的流了下来,看看也是奇景。

再登上几十米山势陡然开阔,半山腰上居然出现了一处开阔的小平台,水流在这里形成了一处半山浅滩,南方多酷热,想必在盛夏季节人们在这浅滩里嬉戏玩水,清凉,舒适,忘情于山水,是处不可多得的去处。五泄的水是山上的泉水汇集而成,山上没有任何的污染,那水是至清至净的,在这样的水滩上戏水想必是难得的享受。我来的季节不是能下水的时候,但是山是清的,水是秀的,气是鲜的,

以上就是绍兴的部分节日,这些都跟绍兴独特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的。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 和越城区。绍兴市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

篇五:绍兴民风民俗

绍兴民风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似承、演绎百叶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建筑结构已适应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饰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风貌,已能从中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

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民国元年(1912),绍兴成立万国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良会执事者谢斐?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

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俗中某些糟粕,诸如摆阔气、讲排场(以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

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州、新昌、诸暨等县(市)。

除 夕

又称年三十夜、大年夜。旧时,富户及店铺多于此日索债,自昏达旦,上门逼索。范寅诗云:“寒夜凄凄道路长,孤灯无伴减辉光。履声踏破街心月,半夜匆匆讨债忙。”富户遗人外出催讨欠款,穷人则因难偿欠债而度日如年,故有“过年关”之称。自明代始,绍兴南门外鸟坞石泉庵(俗称十全庵)素有除夕演一宵躲债戏之俗。是晚,戏班邀名角演出,躲债者及戏迷群趋而观,极为热闹。按俗,凡躲债者一至戏台下,则债主不能往索。否则,必遭众人围攻。据传,此俗系明代大学士朱赓后裔所创。旧时,穷人多于除夕之夜质当、赎当,故当铺非天明不得关门,俗称“过宵当”。

绍兴岁时习俗,以除夕礼仪最多。上午,挂神象,即于厅堂悬挂祖宗画像,旁列联对,神象前陈放烛台、香炉、桌帏及水果与茶食各4碟。午后,接门神、贴元宝、祠堂祭祖、淘年饭米等。接门神,即贴秦琼、尉迟恭神像于头门或仪门,左右各一,以豚蹄、粽子、年糕、香干等作供品,用香烛元宝祀之。贴元宝,即以红纸剪成大小元宝,贴于门窗户牖、缸瓮桶箱。大户人家,尚有包封筒、缚分场糕粽之俗。封筒,好以红纸包钱,赏赐送客来家拜年之轿夫、船夫、车夫及佣工。分场糕粽,即拜年者须以稻草所束年糕、粽子赏赐轿夫辈。此类粽子较小,以六只为准。祠堂祭祖,含给列宗分岁之意。

午后,至祠堂于祖宗牌位前遍燃香烛。未时,行祭祀,行礼者多为祠事值年者、族长及房长等人。祭毕,撤祭菜,留糕粽、果品,关上大馒头若干桶盘供之,备春节分赠族人。回家后即淘年饭米,预先淘洗好正月初一到初五日5天所需之米,并将米置灶上。俗称万年粮米,亦称隔年陈。同时,将用年糕团做成的元宝放入米缸或米桶。傍晚,接灶神。接灶时将灶神置于灶龛,龛前供以元宝、如意糕、白米红枣粽、水果、汤团与素菜。

辞岁,亦称分岁。是日晚餐称吃年夜饭。所备饭菜最为丰盛,谚云“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系合家团聚欢宴,一般不邀客。羁旅他乡的游子,均于是日之前,设法回家团圆。万一个别亲人因

故外出未归,席上仍摆其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菜肴不得少于10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

年夜饭后,长辈将事先以红纸所包钱币分发晚辈,俗称分压岁钱。压岁钱不能当时拆封,须放于枕下过夜,于大年初一方可开拆。卑幼者领取压岁钱时,应至尊长前行礼,称辞岁。

分岁后,主妇等皆净手,围坐搓制汤团,以备大年初一清晨供神祀祖之用。

深夜,燃放爆竹,关团大门,俗称放关门炮仗。亦团从闲谈,嬉戏娱乐,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称守岁、坐长命夜。

如今,诸如祠堂祭祖之类习俗已废。但吃年夜饭仍甚为讲究。近年,绍兴城区更有合家上酒楼、饭店吃年夜饭者。饭后,人们按各自兴致特点,或燃放烟花爆竹,或观看电视录像,或边读边吃糖果糕点等等,直于深夜或通宵达旦。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元 宵

节期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日,俗称“上灯节”。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十五日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或提灯逛街。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

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宋嘉泰《会稽去志》云: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明张岱于《陶庵梦忆》中描述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盛祝:“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荧火于山谷间。”观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

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观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乡间,则演戏自娱,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故绍兴有“十八天的灯头戏”之说。

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团(又称“元宵”)之俗。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沿袭。嵊州等地以正月十四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

清 明 节

是为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

祭祖 旧时,每逢清明节,各姓宗祠均大开正门,焚香点烛,祭祀列祖列宗。主祭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后,按辈份大小依次叩拜。午间,则由值年者循例置办酒席,欢宴族人。宴后,各家还可领取猪肉、禽蛋、烧饼之类。祠堂祭祖之俗今不存,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

扫墓 俗称上坟。每岁以清明前后旬日祭墓,倾家盛服而出。画船箫鼓,来往如梭,纵百里之遥,十世以上,犹必提羹酒往焉。甚为华靡,张贷《陶庵梦忆》云:“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座船,必巾,必吹鼓,必欢呼畅饮”。墓前祭品亦颇讲究,山阴《平氏值年祭簿》所列:“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荤二素,内用特鸡。三牲一副,鹅、鱼、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盘,坟饼一盘,汤饭杯筷均六副。上香,门霄烛一对,横溪纸一块,大库锭六百足,祝文,酒一壶,献杯三只。”今仍行扫墓之俗,但礼仪大为简化。学校亦于是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踏青 清明时节,习惯于借扫墓之机,就近游览名胜古迹。旧时,大家闺秀亦于此时破例出门。故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之谚。

插柳戴花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旧时,家家户户均于此日在门、床等处插柳枝。儿童循俗戴柳条圈,以为此举可免虿毒。妇女于发髻插柳叶,除借此免虿毒外,亦为祈求永葆青春,并寓“春留人间”之意。

放风筝 风筝,俗称鹞。旧俗,清明为春季放风筝最后一日,人们多有意截断鹞线,任其远逸,俗称放断线鹞,以为此举可带走一年晦气。

绍兴民间尚有于清明吃艾饺之俗,以为此举可免染患疮毒。

立 夏

立夏日,习食樱桃、竹笋(俗称“健脚笋”)、蚕豆(豌豆俗名)或蚕豆糯米饭,饮老酒,孩童吃囫囵鸡蛋。午时,大人小孩均称体重,谓可免疰夏。此俗延续至今。

旧时,俗云立夏坐门槛即会疰夏,故尚有是日忌坐门槛之俗。

端 午 节

节期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等。旧时,人们常于此日佩带香袋,大家小户均悬钟馗或姜太公像,截菖薄为剑,与艾叶同插于门窗、床铺,并贴朱书“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诸邪回避”、“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菖蒲作剑,斩八方之妖魔”、“蒲龙献瑞,艾虎呈祥”纸条于门窗、墙壁,以雄黄染小儿之额及手、脚心,或于前额书“王”字。嵊州、新昌等山区则多于小孩手臂或手腕系五色丝线。以上习俗旨在驱邪祛病。如今,仍有喷洒雄黄酒及燃苍术、白芷、蒜皮、蓼草等烟薰室内之习。此日,食端午粽,亦有食“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酒、雄黄豆或黄梅)及苋菜、荷包蛋之习。俗传雄黄豆祛邪,苋菜可避痧,荷包蛋可免因淋雨致病。

旧习多于端午节演出《白蛇传》。绍兴城区尚有“上府山看蜒蚰螺(蜗牛)”之俗。此俗源于箔业工人端午节中餐受坊主酒席款待后,多在下午休业时涌向府山,袒胸赤膊,躺卧于山坡晒太阳,从山下远望,宛如蜗牛之蜿蜒。此时,人们竞相观看,并多以有否上府山看蜒蚰螺相询。1949年后,锡箔业衰落,箔业工人转业,此俗不存。

夏 至

夏至日照最长,故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至后九九气候歌》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淴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饮 食

主食 俗以大米为主食。灿米、粳米多作饭食,糯米则用以酿酒或制作点心。山区农民以六谷(玉米)糊为主食。青黄不接时,以番薯丝垫饭,草籽干拌饭,或以番薯、南瓜、芋艿等代饭。

俗尚节俭,视吃烂粥烂饭为节约,谚日:“一年烂粥烂饭买条牛,三年烂粥饭起幢楼。”教育孩子:饭子跌落,大雷公公要来打;剩饭碗脚,来世要饿肚皮;饭子勿吃净,来世要亦麻子。

煮饭多用冷饭作“饭娘”,以提高出饭率;祀神祭祖时,才煮纯米饭。开饭时,第一碗供灶神,以后以长幼为序,先给尊长,后给幼儿。收获季节,俗尚“尝新”,以新收稻麦,做成时鲜糕、麦糕、麦果等时鲜果品,一以供奉祖宗,一以孝敬尊长。

点心 用不同原料做成各色点心,主要有炒米糕、松子糕、小烧饼、榨粉干、年糕、香糕、馍糍、京团、艾糕、豆糕,面条、麦果、麦饼、麦疙瘩,六谷糕,六谷糕、六谷饼、炒六谷,番薯饼、番薯片等。 菜肴 绍俗喜爱经“霉”制或腌制并带有异味之菜肴。如霉豆腐(腐乳)、霉干菜、霉毛豆、霉千张、霉苋菜梗、霉菜根头、臭豆腐干、腌菜、腌萝卜。中等农家春节前大都杀“年猪”、春年糕并腌制咸肉。 筵席用传统地方风味菜有绍虾球、绍什锦、干菜焖肉、单腐、清汤越鸡、荤豆腐(亦称大豆腐、剪豆腐)、糟鸡、酱鸭、青鱼干、七鲜炒鸡腰、八宝姑嫂鸭、清炖鱼翅、五香田螺等。

茶酒 绍俗多喜饮绿茶,饮红茶、花茶者少。春茶以谷雨前茶为佳品。夏日,乡民常于茶水中泡入“消饭花”(即刘寄奴),称“消饭花茶”,用以解暑。如受雨淋,习以生姜、红糖煎为茶,称姜茶,以祛湿。春节习以“糖茶”街客,茶内泡以蜜枣或金橘。

平原地区农民喜烧酒。以芦稷(高梁)烧制者称芦稷烧,以大、小麦烧制者称麦烧,以米酒糟烧制者称糟烧,芦稷、大小麦酿制之酒露称“麦露”,米酒酿后封坛存放者,称“闷清”。

交 通

水上交通 绍虞平原素“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载重与体积分小船(脚划船)、大船。船之种类,以船篷分,有篷船、袒船;以篷色分,有乌篷船,白篷船;以行船时间分,有埠船,夜航船等。

乌篷船以船篷漆为黑色得名,俗称“明瓦船”或“梭飞”。“明瓦”即船篷间有一蛎壳薄片所制“窗篷”,以遮阳避雨及采光。据船体及“明瓦”数,明瓦船又分梭飞(二期瓦)、三明瓦、四明瓦、五明瓦等。乌篷船主要用于载客访友、省亲、上坟、浏览等。旧时,惟大户自备,中等人家多租用。如今较大的乌篷船所存极少。

白乌篷,即船篷未加黑色油漆之船,多作农用船与公共交通运输船。用作交通运输的又是分埠船与夜航船。 陆上交通 旧时,陆上交通主要靠人力畜力抬轿、拉车。官宦缙绅所乘大轿,轿夫多至8名。商贾、医生、土人乘小轿,轿夫2名,轿子结构较简单。

花较专用于迎亲。花较制精细,装饰进究,惟中等以上人家方有贳租之力。贫民迎娶则多租用另一种三面装镶玻璃、较门以花布为帘之“文明较”。

20年代,绍兴城区出现黄包车。

如今,除偏僻山区尚可见少数眠轿外,轿子及黄包车已绝迹。通行人力和机动三轮车及汽车、火车等,使用最普遍者为自行车。

农 事

敬土 越谚:“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绍兴城乡庙宇中,以土地庙为数最多,习祀土地神。

撒谷籽 绍兴农民习于清明前后晴天下午撒播稻种,以免烂秧。旧俗于撒种前,循例先燃三支清香,以祈五谷神呵护。

插秧 立夏前后,首次下田拔秧插种,俗称“开秧门’。是日,祀土地神,食鲞、食糕,“鲞”、“想”与“糕”、“高”均谐音,寓种田“有想头”(有希望)、收成高,意在祈求丰收。

插秧结束俗称“关秧门”。是日,须于天黑前插完秧苗,如当日未完工,谓不吉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