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01:25 体裁作文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体裁作文

篇一:发扬抗英精神----广州市三元里实践报告

发扬抗英精神

----广州市三元里实践报考

今天我们小组的同学来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进行实践学习。

之前一无所知的我们在来之前就翻阅了一些关于这里的资料,来到这里我们就没那么陌生了。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很多次都被震惊了,很多地方事务的发展真的能真切的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三元里村年复一年的变化就可以反映了广州市整个近现代的历史。我想,一个地方的发展走向一定是与其当时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社会公共政策、人文环境、区位环境等等无不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底,能否顺“势”而为决定了这个地方能否持续发展。

中国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多数人不信神不信鬼,哪里有不公正,哪里就有反抗。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帝国入侵,无数次的农民群众的放抗,民间总有无数国民自发组织成无数义军反抗侵略者,虽然面对过于强大的敌人犹无法避免亡国命运,但对于近代中小规模的远征殖民者却有巨大的优势,而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央政府的腐朽无能表现则通常是令人失望的。正是这种民间精神使中国在殖民时代得以避免全面沦为殖民地,而此时满清中央政府显示出的腐朽无能则成为中国无奈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主因,成为历史笑柄被钉在耻辱柱上。尤其是1841年5月,当满清专制政府面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殖民者在正面战场接连战败,当中华民族将要像印度一样全面沦陷成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广东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每个人都能奋勇拼杀,采用各种灵活的战术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民间流传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谣,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馆址三元古庙,位于广州市广园中路34号。该庙建于清初,原是一座道教神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原为一座建于清初供奉北帝的道观(俗称“三元古庙”)。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建于1961年,主体陈列是当年三元里农民高举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场景的复原,辅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陈列”,其中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和反映当年战况的大型沙盘。 当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于1958年月11月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这也是我们小组重点参观的地方,在三元里村旁有1950年10月1日建成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碑上写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碑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在古庙前誓师抗英,谱写了近代史光辉的一页。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为了坚决打击敌人日后的报复骚扰,群众决心联合起来,立即行动。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由于各乡已有了“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103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而到,迅速集结。城郊东北6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来参加战斗。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抗英武装迅速形成。有人提议“吹螺壳打鼓进兵,打锣收兵”;并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到三元里以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进行伏击战。5月30日早上,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映像中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历史最深刻的就是1841年三元里平英团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组织的,大规模的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这次以农民为主力的

抗英斗争,得到了当地纺织工人、打石工人的大力支持和103乡人民的响应,发扬“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的精神,以“气慑鲸鲵”之势,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称霸于世的英国侵略者,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压迫的顽强斗争精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广州地区人民的斗志,为以后广州人民火烧洋馆、反地租、反进城等一系列斗争树立了榜样,而且,它对后来中国人民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乃至中国近代百年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旧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基于抹煞歪曲和贬低人民革命业绩的反动立场,对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斗争的重要旧址和文物根本不予重视,更谈不上保护。平英团誓师纪念地三元古庙,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三元古庙被英法联军报复毁灭,后由当地群众集资重建,亦因年久失修,几乎濒于倾圮湮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平英团旧址的修复和保护,1950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在三元里村西门楼前的山岗上兴建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一八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不朽!” 我们小组的成员决定在纪念碑前拍摄我们这次的小组视频。这个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之前都没有拍过,我们都从复拍了很多次。不过经过一番折皱后,我们还是拍好了。

通过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在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这次的实践学习时间过得很快,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我们要发扬学习抗英斗争英雄的不拍牺牲,不怕苦精神,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激励了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极大贡献。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

班级:10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小组成员:黄思思、郭圆、叶润忠、陈俊杰、詹前宇、林乐欢 日期:2011年11月21日

篇二: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贸易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广州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见证了那段农民愤然反击英军的侵犯的英勇与爱国情怀,唤起了各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只有反击才能捍卫保护自己的家园,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不受他国奴役。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转折点。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近100年的屈辱史,当中不乏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而这里展现的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壮举。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我们小组一行人先来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

被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先是在城北双山寺开棺暴尸,然后劫掠财物,到三元里一带抢劫,5月29日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学习和弘扬。

接着我们小组一行人又来到了三元里古庙,这里就是抗英斗争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三元里抗英纪念馆馆内干净整洁,安静严肃,图文资料相对较完整,足够让参观者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的全貌。馆内陈列三

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包括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的情景复原图,是当年三元里及附近103乡农民抗击英国侵略者斗争的示意模型,还有其间的书信,以及史料书籍记载等,较系统地介绍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同时馆内配有两台电话讲解机,填补了没有人员讲解的遗憾。此外,馆内还陈列有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和反映当年战况的大型沙盘。它重现了当年乡民大败英军的场面与杀声震天的情景,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里“黑底牙边三连星旗”曾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指挥旗,英军打仗忌黑旗,一见到这面旗就失色惊呼,“打死仗者来了”顿时落魄惊魂,斗志尽失。陈列在这里的还有三星旗、伍紫垣印章、大刀、长矛、缴获的英军军服,以及在大门两边的4门古炮,被一代代保存下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后人永远记取这段光辉的一个历史。1958年11月,三元古庙这座当年义勇抗英盟誓的古建筑物被辟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1961年,国家认定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命名其为“全国一百家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年来,一直都有中外人士慕名前来参观。

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它,保护这段不朽的历史,但是在参观三元里抗英纪念馆时,我们发现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的保护的一些不足, 首

先,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地理位置不佳,它位于三元里大街沿线,被高架路穿越和包围,观瞻效果不佳。 其次,据纪念馆管理人员介绍说,每天有大概会有一百人到这里参观,但是参观者的停留时间普遍较短,一般只会在馆内逗留十到十五分钟。这反映出三元里抗英纪念馆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但是它无法吸引参观者停留更长时间。主要原因是三元里抗英纪念馆面积小,馆藏少,展出物品有限。纪念馆内展出的物品集中展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的经过,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社会背景分析,比较难引起参观者共鸣。最后,除了三元里纪念馆本身的不足外,其所在地三元里的社会环境,也是一大原因。

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一件件文物却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那段历史。今天,我们虽然处于和平的年代,硝烟渐渐远去,和平成为当代主题。但是并未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当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自然而然地划分出强国与弱国,活在今日的我们应该时刻有一颗居安思危的心。孟子曾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也写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也要培养忧患意识,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先烈的精神鼓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以早日加入

中国共产党,更好的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篇三:浅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浅识三元里抗英斗争

陈月儿

(历史文化学院1103班 20110401034)

【内容摘要】:虽然以上主要论述了国内对三元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一些研究的总结。笔者比较支持茅海建先生的说法。但是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件在外国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却掀起了那么大的震动,以及为什么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者去研究它,同时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歌颂呢?

【关键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爱国主义 组织者 正确看待 排外主义

在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了广州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是对于它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本质和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曾经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极具争议。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者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英军的行为激愤了三元里人民而进行的本能反抗,一些史学革命家就认为事件的爆发是起于三元里人民爱国情绪的高涨,也有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侵略者和当地人民利益冲突所造成的等等。对此事件的说法众说纷纭,导致事件很混乱,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这件历史事件。因为,越具争议的事件越需要求真和客观。而求真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底线,客观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基准。从这件小冲突上,窥见大历史,更加清晰地看待十九世纪中西之间的交流和差距。

一、国内研究状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人对该事件的研究。一是对其综合性的概括研究。这基本上是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提高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和保卫国家的战争。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一文中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祈神消灾阶段,二是半组织半自发阶段,三是有组织大规模反英人入城阶段。这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整个过程来看待的。李认为“英开战之初,广州民众是多持观望状态的,但是随着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由保卫家园的本能抗争到反侵略的民众意识的觉醒和光扬,斗争水平的逐次提高。不论如何让,为中国近代民众的反侵略斗争起了表率作用。”① 另外就是认为三元里抗英的整个过程都是民众自发形成的。

二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对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研究为代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杰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认为“韦绍光不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组织者。这场斗争是自发兴起的,在斗争过程中,举人何玉成联络各乡,领导和组织乡民共同抗英,对斗争的发展起来重要的作用。”②该观点是这场斗争是乡民自发形成的。再者就有以姚敬恒的《广①

②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广东史志,2001年第04期,第7到12页。 吴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历史教学,1983年第09期,第58页

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考》为代表,该文章指出“三元里民众斗争与社学无关,更不是由各社学会后组织领导的”,“农民的抗英队伍,并不是以社学为单位,而是以乡舍或联舍为单位”,“乡舍和联社是广东人民历来应对水旱风灾的和海盗侵搅的有力保障,也是广州人民150年前团结抗英的强大后盾。”①当然个人觉得这个看法有待商榷。与之相反的就是魏斐德著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的第一篇研究了鸦片战争期间官府、绅士、团练对英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当时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并非是自发的而是官府倡办团练和绅士领导的结果。最后说法比较含糊的就是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说到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组织形式似为多样的。但义勇似无根基;其领袖也包含了各色人等,

②其中最活跃的是有功名的乡绅。”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茅海建先生辩证了三

元里事件从原因到结果的一系列史实真相,并认为三元里抗英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笔者也认同这种看法,但是个人觉得是不是应该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此事件给我们日后的抗战斗争带来的影响及意义,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此斗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纠缠于当时活动的细微末节和到底是谁领导和组织了这场斗争。正如黎剑珊在《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一文中所说的:“关于谁是组织领导者的问题进行争论其实意义是不大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人民会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价。而不同的阶层站在其各自的立场,又会更容易接受那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如在新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农民韦绍光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被彰显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而完全忽略甚至诋毁作为地主阶级的爱国乡绅的作用,这就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③

二、如何正确看待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虽然以上主要论述了国内对三元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一些研究的总结。笔者比较支持茅海建先生的说法。但是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件在外国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却掀起了那么大的震动,以及为什么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者去研究它,同时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歌颂呢?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三元里抗英斗争事件。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对于世界的另一边依然是很陌生的。我们两千多年一直在地球的东边,以老大哥的身份自居,即使是日本也承认中国的优越性。我们对周围的小国都是以高丽人、鲜卑人、匈奴人、倭寇等来称呼他们的。但是在十九世纪来攻打我们的不再是这些亚洲的小弟,而是西边的欧美。按照儒家的“天下”思想,我们对于那些不乖的夷,我们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剿”。但此时,清军将帅奕山却采取了屈辱的政策,符和英夷。在加上道光帝派来的外省军队也与英国交战以惨败告终。中英交战,中方是屡屡败北!这是对天朝大国前所没有的打击,猛烈地冲击当时以天朝人自居的中国人无比膨胀的自大心理。一直以来老大哥的地位严重动摇了,人民极力去找事实去证实自己这个地位和实力没有变,以及寻找胜利的希望。所以当科技和军事都远①

②姚敬恒:《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考》,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06期,第10到14页 茅海建:《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9页

③ 黎剑珊:《浅谈三元里抗英斗争》,科学导刊(中旬刊),2011年版第9期,第255页

远发达于清朝的英夷被打败即三元里抗英斗争胜利时,便被不断的夸大和歌颂。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官员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掩饰赎城事实,从而夸大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事实。

其次,从革命历史家的角度看,大力宣传三元里抗英斗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所促使的,很明显是为革命和时代政治所需的。在他们看来,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农民的力量是无穷。即使在武器装备和各方面都落后于英国时,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一定能保家卫国。在后来的中共史学家看来只要是民众领导的运动就是民主主义的,就是农民领导的,就是自发的。更是时代和政治的需要。“严格地说,任何一种史料无不具有政治和时代的烙印,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的史料尤其如此。”①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历史求真的重要性。对于这件事件,许多中方文献的说法都不一。但是英方文献说法就比较一致了。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中方的各种说法的真实性了,至于那一种是真实的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但是这些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夸大了这件事件的重要性。以至到后来我们将之提升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觉醒和奋战的高度。这种传统说法把这场斗争看成了群众抗敌御悔的爱国斗争。但是不禁要问一声长期受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儒家传统观念束缚的群众是否真的有近代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正如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的“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的派别不过是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②很明显当时的中国还是以天朝的身份自居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族主义,有的只是狭隘的传统的民族观念。

况且一直处在清朝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的中国人思想上封建的,眼界是狭隘的。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他们认为所有夷民都是图利的,是不道德、放荡的。就连当时的统治者阶层也不例外。在《大门口的陌生人》一书中就写到:“可是,对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政治家来说,义律、文翰或德庇时这些英国人,都很少有名字,通常只称为夷首;如叶名琛等人根本不理解巴麦尊的民族尊严的观念。”③当时的中国群众的眼界还是很狭隘的,并没有国际这个观念的,很难谈得上民族意识的觉醒,更不用说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他们这样做了。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在研究》一书中就写到:“我认为近代的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国际观念,承认各民族的对等,反对民族的压迫。而在中国,具有国际观念的近代民族主义大体萌芽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经梁启

④超、孙中山等人的阐发宣教,成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茅海建先生是极力认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历史革命家所说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出自于人民自身的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他明确指出“这一起因的真正意义在于:三元里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尽管其中的某些士绅,有着传统民族主义色彩的号召。”⑤这是一场保卫家园而不是保卫国家的战争。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当时已经有爱国绅士初具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这一事实。①

②茅海建:《三元里抗英史实辩证》,历史研究,1995年版,01期,第154页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pdf版第六页,蓬莱阁丛书

③〔美〕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年-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1996年版,第56页

④④茅海建:《天朝的崩毁——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9、310页

如在三元里抗英斗争期间,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又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既是天朝赤子又为纤国忧,可见当时一些爱国乡绅是初具民族观念的,尽管还是原始民族主义。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这种即使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不顾危难奋身保卫家乡的伟大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歌颂和发扬的。而且这种原始的民族主义是近代民族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梯,我们无法避免。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斗争具有激励人民保家卫国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反侵略战争中的少数胜利。

三、结语

当时的中国群众还没有成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事件和意义被夸大,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可以理解,但是站在一个历史人的角度即历史求真的本质上讲,我们必须认清历史的真实性,敢于承认自己的腐朽和落后,才能更好地改造腐朽和落后。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次斗争的积极意义。辩证地待这次抗英斗争,更好地搞清楚三元里事件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后发生的事情。

篇四: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参观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参观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

12月24日,为纪念166年前三元里人民那场自发的反抗英帝国侵略的英勇壮举,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

上午九点,我们一行21人,在学院第一党总支副书记巫剑锋书记和院团委书记王锋老

师的带领下,迎着雨后明媚的阳

光来到位于广州市广园路三元

里村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纪

念馆,公园里的三元里人民抗英

纪念碑静静地耸立在蓝天白云

下,显得那样的庄严肃穆。碑的

正面刻着:“一八四一年在三元

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

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站

在碑下一股爱国热血涌上心头,

仿佛置身于那个英勇的岁月。

馆内常设陈列着当年抗英

用的三星旗、武器、螺号、揭帖、

檄文等文物,还有抗英群众缴获

的英军枪支、刀剑和军服,以及

三元里农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

神像前誓师抗英的场景复原图

等,真实再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

斗争的史实。不少同学在参观过

程中表示,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

和亲身感受比在书本上学习到

的更能让自己为先辈们的英勇

壮举而感动。

巫剑锋书记在最后的讲话

中指出,今年是这场抗英斗争过去166周年,同时又是南京大屠杀过去七十周年,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热爱和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之后我们又来到从化乡村参观学习,在领略到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爱国、奉献的热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