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青山不老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18:05 体裁作文
青山不老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至少课

文是读了两三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默读。由于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所以针对重点“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通过独学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读代讲,用读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体会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整个过程我用课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务以及难点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紧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理解“盘踞、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也为学生下一步体会老人的精神做铺垫,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自读自悟、交流再悟。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 老 自然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篇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6课

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

2、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我们都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平时看惯了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但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还有这样一面: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你用一两句话把你脑海中的景象写下来,学生汇报。

2、同学们或是从地面的荒芜,或是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有一位叫梁衡的作家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恶劣的环境,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片段。(板书课题:16*青山不老)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学生汇报读。同样是描写恶劣的环境,你发现作者的描写和我们刚才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更加恶劣)在文中有个词语比恶劣还多了几分危险,这个词语是?(板书:险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县志描写的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描写环境的险恶。

2、那么,在环境如此险恶的地方,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学生自由读,说说读后的感觉。美美地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身临在一片?(板书:绿洲)

3、对比阅读1、2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感受环境险恶。对比着这样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快速默读课文,进行圈、注、标,来解答心中谜团。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了这片绿洲?(板书:老人)他创造了什么奇迹?整体感知,聚焦数字,发现“奇迹”。是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交流对话,这片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你从文中有发现吗?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每天”以及三件事例体会老人的艰辛。说话练习:十五年里,老人......难怪作者是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太多的心血。在这十五年里,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中难道仅仅就只有三件事吗?他还会经历哪些事呢?

教师小结:是啊,十五年的磨难,十五年的艰辛,十五年的不离不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作者写了吗?写了吗?作者为什么单单只是写了五位老人离世、老伴去世、女儿接他不走这三件事呢?(板书:典型事例)激活学生想象,领悟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

3、让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这段简练的文字,(出示配乐课件⑦)如果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这位老人?你想问,老人啊.....学生交流。作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老人,老人也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但是这样的对话文中写了吗?他又没有写!他仅仅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概述了三件最典型的事例,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例,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既然这样,为什么课文开头作者还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那里的环境呢?(板书:环境衬托)

4.作者就是通过环境衬托和这些典型事例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⑧)二度聚焦数字,他列举的仅仅是这些数据吗?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还蕴藏着什么?(老人的艰辛、付出、执着)初步体验老人不老。

四、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就让我们怀着这样一份崇敬,跟随这位执着地老人走进青山,去看看这片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出示课件⑨)又见这杨树柳树,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杨树柳树,写法上一样吗?(出示课件⑩)对比阅读杨柳之美,发现表达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手法。

2.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出示课件11)青山不老,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什么?(板书:老人不老)

3、山已不再是过去的山,过去这里(出示课件12)如今这里......

五、走出青山,感动中国

1.是啊,老人深爱着这片土地,他对青山的执着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如果,老人被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老人设计一段颁奖词。

2.深情朗读颁奖词,回读课题,定格不老!

六、【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环境衬托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篇三:《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刘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语文教师刘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青山不老》,本节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本课课文分析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对课标的理解是:这是一条能力目标,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需要完成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体会的学习程度。

二、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环保”,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绿化家园的决心。

三、学情分析

一堂课要想成功一定要了解学生,六年级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问题的深度思考方面还很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理解老人所创造的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

2、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本课的难点为: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五、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认识“炕、虐、踞、淤”等生字。

2、通过默读和精读课文,学生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学生能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通过目标2突出重点,通过目标3突破难点)

六、教学流程

(一)定向导学;本环节预计3分钟,出示两幅今昔晋西北的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①你看到了什么?②有什么感受 ?

设计目的是视觉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重温本单元环保的主题,水到渠成引入本课学习。

(二)预习交流;本环节预计3分钟,教师使用课件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并且展示作者的基本资料。

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达到教学目标1。

(三)质疑达标;本环节预计10分钟,学生默读全文标出段落并且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教师让学生精读课文1-4自然段,并回答课件展示三个问题,稍后采取小组加分制来抢答问题。

①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③这一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设计这个环节突出了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感受大环境是险恶的,小环境是艰苦的情况下,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四)互动提升:预设15分钟,学生快速浏览课文5-7自然段,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来探讨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1-4自然段,在第6自然段中,“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最后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除了青山不老,还有什么不会老?

本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对于“青山不老”的理解,通过让学生结合前面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条件以及理解日月同辉的含义,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实现了作为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由浅入深的这一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3。

(五)拓展延伸;本环节预计5分钟,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老人15年如一日在艰苦的环境下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你会对他说什么?说一说你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这样学生就可以融入文本,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预计4分钟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是内容上的如生字词,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如老人的精神品质。

设计的目的是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尝试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课堂重点知识归纳的能力,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七)作业设计

思考我们为环境保护还能做些什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因为本课为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使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

小环境:艰苦

以上就是我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默读和精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原则。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青山不老课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四:《青山不老》说课稿(定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说课

——《青山不老》说课稿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 【基于标准的陈述】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

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

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学习目标】

1、认识“炕、虐、踞、淤”等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等词语的意思;——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体现了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2、难点: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评价方案】

1、“学习目标1”: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再通过读文,认清生字,读懂词语。100%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学习目标2”: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文体会,深入合作探究,读悟结合、

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老人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辛的情况下,创造出“ 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奇迹。至少80%的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学习目标3”:通过深层次的读文,借助对课文段落的理解,帮助学

生明白“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75%的学生达标。——体现了语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导学与学习】

1、导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及

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单元的重点及本课的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2、学习方法: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

同时又因为有前一单元阅读教学作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快速阅读基础。所以,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资料,重点文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导学流程】

为了完成导学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决定抓住“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会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初探奇迹”“潜心会文,感受奇迹”“呼应课题,探究中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

(1)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

(2)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认识一下一位81岁的不凡老人。他用十五年的时光在祖国晋西北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用毕生的余热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的出示及教师的引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外,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生自由读以及与老师的合作读,初步完成“学习目标1、2”。——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二、初读感知,初探奇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老人究竟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句段品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并找、划相关文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完成“学习目标1”,初步完成“学习目标2”。——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部分人文性。)

三、潜心会文,感受奇迹。

1.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老人工作的山沟的大环境-恶劣(板书:大环境——恶劣)

指导朗读:读出晋西北地区的荒芜、险恶

(2)老人居住的小环境-艰苦(板书:小环境——艰苦)

指导朗读:读出老人生活环境的孤独、忙碌、凄苦

(3)探讨人物的品质:老人的居住环境怎样?工作环境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2.老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奇迹?(板书: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引读第四段:

(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篇精致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展示的是老人什么样的

精神品质。)

篇五: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3、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钻研教材,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就在这一

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一位81岁的老农却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6课—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齐读。这篇文章源自于《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则消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梁衡曾这样描述: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观察课题,交流略读课文如何进行品读,相机板书。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检查预习 认读课件的词语

2.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感悟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课件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认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思考数字

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2.课件展示;将学校与3700亩林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敬佩)。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课件出示句子: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让学生翻译县志记载的文言文

2、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出示课件: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3、课件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师:这是梁衡在采访中发现的一名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的几页内容:(出示手记课件) 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她的同伴,他停止了吗?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死亡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他放弃了了吗?女儿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走了吗?因为;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引读。

2.师: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课件展示绿意葱茏的图片) 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

风荡漾。

推荐一生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和第五段描写绿色的句子。

四、提升——铭刻一种敬意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默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课件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学生互问互答:“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学生板书具体精神的体现:

6.理解难点: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 (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影响你我他 、

1、“青山不老,感动中国!”伴随着视频《青山不老》,为2013感动中国这位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2、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作业: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联系上下文

抓重点词句

边读边想象

小环境──艰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