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逃离德黑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3:01 小学作文
逃离德黑兰小学作文

篇一:《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4期

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在北京时间2月25日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6名美国外交人员被困伊朗,为了救出他们,中情局特工想出一个异想天开的营救计划——用假装拍电影的方式前往营救。

实际上,这部颇具好莱坞式英雄情结的电影,是以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整个营救过程听起来荒谬,但它确实发生过。

6名美外交人员趁乱逃脱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被挟持,整场危机延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电影《逃离德黑兰》说的就是这444天的混乱中的一段插曲。

事件发生时,有6名美国外交人员趁乱逃脱。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这6人在伊朗东躲西藏,后来藏匿到加拿大外交官的家中。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非常清楚,这6人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一旦被发现,到时不只这6人,加拿大政府也可能被卷入这场外交风暴中。

美国中情局最终决定由伪装大师门德斯策划此次营救任务。门德斯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6名外交官顺利通过伊朗安检。由于他们在大使馆任职,因此身份很容易被识破。门德斯为此想出了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疯狂计划——把他们伪装成为拍电影来伊朗选址的好莱坞工作人员。

假制片人实施真计划

门德斯创建了一个伪造的电影制作公司“第六工作室”,并打印商业名片、雇佣员工,以防有伊朗人打电话来核实。他还在娱乐报纸上做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广告。当时门德斯的好莱坞朋友手上刚好有一个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剧本,但其拍摄计划已落空,这恰好给门德斯提供了资源。最终门德斯将这部伪造的科幻电影命名为《阿尔戈号》。“阿尔戈”号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船,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

细心的门德斯还给这6名美国外交官安排了相关的好莱坞从业履历、加拿大化名和伪造护照。做完这一切后,门德斯伪装成该影片的制片人,搭档胡里奥伪装成助理制片人潜入德黑兰。

找到6名外交官后,门德斯向他们简要讲述了电影内容,给他们分发了名片,描述了他们要伪装的工作,并要求他们记住伪造简历里的内容,甚至还进行了一次“彩排”。

几天后,门德斯和搭档以及被伪装成好莱坞摄制组成员的6名外交官,在伊朗革命卫队眼皮底下登上瑞士飞机离开伊朗。这一天是1980年1月28日。在抵达苏黎世后,美国国防部立即派飞机将外交官接走。1980年,门德斯因此获得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授予的中情局“情报之星”荣誉。

行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但整个行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加拿大发现,一本中情局制作的假伊朗签证签发日期发生错误,行程不得不推后了,原因是签证的伪造者“误读了波斯的日历”;中情局的地图还画错了加拿大使馆的地点,按原计划,特工们会在那里遇到加拿大方面的接头人。可到了之后,却发现是瑞士大使馆,两位中情局特工不得已装作是迷路的游客,向街上的伊朗人问路。最后一个错误发生在最终逃离的那一天凌晨,门德斯凌晨3点被电话吵醒,他本来调好凌晨2点15分的闹钟,但闹钟没响,他睡过头了。

虽然当时6名美国外交官成功逃脱的新闻登上各大报纸头条,但是中情局一直没有公开承认为此所做的努力。1997年,中情局成立50周年之际,门德斯被列入中情局最出色的50名间谍之一,并被授予了开拓者奖,获准可以将他惊险刺激的特工经历发表出来,门德斯随后写了第一本书《伪装大师》。而门德斯与别人合著的新书《阿尔戈号》也在不久后面世。 伪装大师曾帮数百人脱险

在营救人质行动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门德斯,曾经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对于他的朋友来说,他是一个温和、低调的国防部官员;但是对于中情局的领导们来说,他则是技术高超的伪装大师—— 一个无可争议的天才,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给任何人创造一个全新的身份。他既具有魔术师般的巧妙手法,又具有心理学家般的敏锐洞察力,这让他成功帮助数百人逃离潜在致命的环境。

门德斯于1940年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尤里卡市,1963年就进入了中情局,负责南亚、东南亚和中东的情报工作。而在成为一名特工之前,门德斯是个艺术家,以画插画、为材料公司设计工具为生。

谈及自己的间谍生涯时,门德斯说:“间谍的关键词就是??阴谋诡计?。这个工作充满刺激,每天你都有机会改变世界上重大事件的进程。这真的太有趣太刺激了。”

篇二:《逃离德黑兰》影评

《逃离德黑兰》影评

任何一个看过几部电影的人,或许不晓得新浪潮,也可能不识得费里尼,但想必一定知道好莱坞。好莱坞,这个承载着百年灿烂与奢靡,交织着万千成功和失败的“梦工厂”,曾被无数对其又爱又恨的导演搬上银幕。但是,在众多真假难辨的传奇中,本〃阿弗莱克的新作—一部标准的美国爱国主义题材和个人英雄主义题材影片《逃离德黑兰》,是极少将好莱坞与政治历史事件相联的电影之一。更加罕见的是,本片中的好莱坞没有与美国政府唱反调,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了一次“爱国者”。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政治色彩电影,继续向着全世界宣传着美国的淫威并且片面诋毁着现在美国的敌人——伊朗。

本片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开头,编导精心为观众炮制了一番简练却不准确的“伊朗近代史入门”:20世纪50年代,伊朗民选的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克开始对伊朗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这一举动触犯了驻伊美英石油公司的利益,于是两国联手煽动政变,解散了摩萨德克政府,扶植以伊朗国王礼萨〃巴勒维为首的新政权。但是,巴勒维的残暴统治以及一系列背离伊斯兰传统的举措很快激起民愤。最终,伊朗人民在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下于1979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巴勒维王朝,并迫使巴勒维逃往美国。又于同年11月4日占领美国驻伊领事馆,将当时使馆中大部分人劫为人质。混乱中,6名美国外交人员侥幸逃脱,随后躲入加拿大驻伊使馆避难。如何将这六人安全撤出形势日渐失控的德黑兰,成了美国政府的燃眉之急。鉴于寻常方法

一时难以奏效,中情局“撤离专家”托尼〃门德斯(本〃阿弗莱克饰)提出一套异想天开的方案:他会以好莱坞助理制片人的身份潜入德黑兰,将六人伪装成拍摄组成员,再利用加拿大护照将他们堂而皇之的带离伊朗。为此门德斯找到曾与中情局有过合作的化(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逃离德黑兰)妆师约翰〃钱伯斯(约翰〃古德曼饰),通过其介绍又与好莱坞制片人莱斯特〃西格尔(艾兰〃阿尔金饰)取得联络。三人迅速打通关节、招募人手,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部名为“Argo”、类似《星球大战》风格的科幻片包装上市。接下来,门德斯就以为剧组挑选适合拍摄的外景地作借口,前往伊朗实施这看来一点也不靠谱的救援计划……

感慨当时参与这次事件的所有人物,美国的特工,等待被营救的美国外交官,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当你面对着手拿枪械,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真主阿拉,愿意和美国决一死斗的伊朗士兵时候,你要做到把自己真实的信息身份全部忘记做到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就是极刑,该有多好的心理素质。一般的人还真做不到这点。主人公tony的精神品质值得称赞,冒着顶撞美国总统的风险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避免新的战争引起和更多的无辜百姓陷于其中,他义无反顾的向前。到故事最后,革命军不可能追上飞机,飞机已慢慢起飞的那一刻,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只想说“终于......好样的。”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在美国领馆的人质被蒙上眼睛,带到地下室,似乎要执行枪决,但是只有枪声,没有子弹。有人崩溃的跪倒了,我相信他一定认为生命真的结束了。第二个是那些跪在地上拼碎纸机里碎片的孩子,他们那么淡定,似

乎就是在玩着最平常的游戏,要全力以赴的完成拼图。第三个是在机场,那个原本反对计划的人突然眉飞色舞的讲起了电影的制作和故事,完全变成了设计中的角色,让Mendez特工都瞠目结舌。还有就是那些革命者听到故事后的跃跃欲试,让人觉得原本对立的两方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巨大的差异存在。解救人质,上策兵不血刃,下策强攻敌人抢出人质,下下策是满足恐怖分子的所有条件。由此判断,中情局员工门德兹所策划的营救方案简直天才之作—— 6名外交官伪装成和门德兹在一起工作的剧组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电影“Argo”,坐上飞机逃之夭夭,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不伤人质一根毫毛。但如此机智的方案,原先从没有被人看好,被上司反对,也被外交官怀疑,是门德兹一贯坚持才得以执行。成就别人不能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需要近乎偏执的执著,即使别人如何悲观,他还是坚持前行。中情局人员门德兹就是如此。

影片巧妙地操纵了观众的爱憎和立场。美国扶植傀儡政府掠夺资源和伊朗劫持美国人质都无道德可言,但哪个更可恶?伊朗民众以使馆人员为砝码,要求美国遣返犯下累累血债的巴勒维,难道不是当时迫使美方让步的最优策略?是的,美国人质的生命宝贵,但被巴勒维秘密警察部队(SAVAK)迫害致死的伊朗人就一文不值么?然而,阿弗莱克和编剧克里斯〃特瑞奥没有给片中的“反派”——伊朗民众——任何辩白的机会,中情局特工门德斯靠着机智与胆魄,兵不血刃地将六名美国人偷运出剑拔弩张的德黑兰,不难捕捉到当时伊朗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怒火和新旧交替

的躁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枪不离手、高喊口号的暴徒。这或许对渲染恐怖、惊险气氛很有效,但也会加深“反伊斯兰者”的偏见。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一个被妖魔化的伊朗无疑是某些利益集团最希望世人看到的。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边的东西,总是争议不断。奥运会沾上政治,玷污了伟大的奥林匹亚精神;诺贝尔奖沾上政治,违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们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虽然人人欲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么能避开呢。文明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绝对不会停止。有人曾经说过,西方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将是一个世界难题,无解。中东那个地方是不是自打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没消停过,你来我往,争夺不断。后来因为有了石油、有了现代文明,宗教的不一致和利益让冲突有增无减。1979年有伊朗大规模反美,如今伊朗和美国依旧互不对付。

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击下,人们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或许在阿弗莱克看来,要打破冤冤相报的怪圈,仅靠国家间对孰是孰非的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那看似渺小的善良与勇气。

姓名:胡克

班级:12经济1

专业:经济与国际贸易

学号:120107100112

篇三:美国传记电影《逃离德黑兰》完整版

◎译

◎片

◎年

◎国

◎类

◎语

◎片

◎导

◎主

名 名 代 家 别 言 长 演 演 逃离德黑兰/亚果出任务(台)/Argo 救参任务(港) Argo/Escape from Tehran 2012 美国 传记/剧情/惊悚 英语 120 Mins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Tony Mendez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John Chambers 艾伦·阿金 Alan Arkin ....Lester Siegel 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Jack O'Donnell 迈克尔·帕克斯 Michael Parks ....Jack Kirby

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Hamilton Jordan

克丽·杜瓦尔 Clea DuVall ....Cora Lijek

Kerry Bishé ....Kathy Stafford

克里斯·梅西纳 Chris Messina ....Malinov

Barry Livingston ....Bill Hickey

Keith Szarabajka ....Adam Engell

迈克尔·卡西迪 Michael Cassidy ....Jordan's Analyst

斯科特·麦克奈利 Scoot McNairy ....Joe Stafford

内尔森·富兰克林 Nelson Franklin ....Hollywood Reporter

◎简 介

《逃离德黑兰》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达到顶峰,激进分子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抓走了52名人质。与此同 时,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不过以当时的局势,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 伪装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莱克 饰)负责人质营救事件。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正在拍 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Argo)。

一句话评论

影片的讲述手法充满了智慧,而且年代感和细节方面也做的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题材之上,阿弗莱克还加入了很多令人会心的幽默。

——《好莱坞报道者》

出人意料的,在阿弗莱克的第三部电影中,喜感成为了最夺人眼球的元素。

——《综艺》

作为讲述中情局历史上最怪异行动的影片,《逃离德黑兰》充满了娱乐性和观赏性。 ——《卫报》

影片截图:

篇四: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发生在1979

年11月4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

了让美国交出沙赫,愤怒的伊朗革

命军冲进了美国在伊朗德黑兰的大

使馆,将大使馆里的工作人员劫为

人质。在混乱中有六名工作人员逃

脱了,躲在了加拿大驻伊朗大使Ken

Taylor的家中。CIA经过几番讨论决

定派解救专家Tony Mendez前往伊

朗协助那六个人回国,一系列紧张

而又波折的情节就此展开......

这部电影在还原历史方面做得还

好。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纪实,开头

一系列老式摄像机拍摄的镜头加上

快速的剪辑搭配上动画很快就让观

众觉得这不是一部无聊的历史电

影。电影的结尾真实的照片与电影

拍摄场景的对比,故事中人物的真

实照片与演员照片的对比,都给这

部影片的真实性加了分,也呼应了

影片的开头,让整个影片的结构更加紧凑。

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导演将严肃的历史事件与娱乐性的电影结合起来,单凭严谨的纪实或是一味追求娱乐效果都不可能让这部电影在奥斯中问鼎,导演在这两方面结合的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确实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

这部电影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开头讲述了故事的起因:1950年伊朗人民选举了默罕默德-摩萨台,一个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当总理,他把英国和美国的石油控制国有化,把伊朗的石油归还与伊朗人民,这显然损害到了英美的利益,于是美国和英国密谋了罢免摩萨台的政变,并安排了礼萨-巴列维当上了沙赫,他自己过着奢靡的生活却让伊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于是才有了人民的反抗,才有了革命的爆发。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美帝觊觎伊朗的石油资源和巩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但美国政府官方与这部电影相信也有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认为美国一直是受害者。

看完这部伊朗革命军攻陷美国大使馆的电影,让我联想到了2001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

篇五: 浅谈《逃离德黑兰》

如何以假电影救出美国人

浅谈《逃离德黑兰》

《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是根据一篇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本阿弗莱克凭借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本片以纪录片开头,旁白结合影像资料向人们阐述了当时的故事背景,运用色彩的对比,黑白与彩色的不断交替,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力,真实的影像资料中,有游行的伊朗人民,有燃烧的美国国旗,有喷涂着弹药的枪械,无一不在叙述着伊朗人民进行着强有力的反抗,加上摇动的晃镜头,倾斜的图片,使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那动荡不安的氛围。

镜头的艺术:

电影的拍摄手法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本片为了显示出动荡的伊朗局面,大量的使用了推、拉、摇、移、跟、切等拍摄手法。同时,在拍摄时还注重了对影调的运用。正片开始,先是听到杂乱的声音,然后由黑幕淡出的是一面燃烧的美国国旗,随着镜头的拉伸,视角的变大,整个画面呈现在眼前,以主观视角的不断切换,看到了周围伊朗人民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示威行动;还有大量的切镜头,摇镜头,闪镜头,飞机上的俯拍配合着人们抗议的声音,给人一种激烈,紧张的感觉。

在本片中,交叉蒙太奇是不得不提的,这是本片最大的一个亮点,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方是想要逃离德黑兰的众人,一方是伊朗的军方,还有美国中情局和影片公司,三个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在不停的切换,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给人紧迫的感觉,让观众好像身临其境,在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强化了故事矛盾的冲突性,使故事内容更加的丰富。使得三条主线可以贯穿在一起。

同时,影调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本片在动荡的局势下,大多选择了暗调,例如他们在集市时,画面黑暗,给人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加上集市上杂乱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显的更加的动乱,附和着本片的主题。最后,在他们逃离德黑兰后,飞机上,阳光非常的明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能是对劫后余生的一种喜悦。这样的影调对比,使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加的突出,明显。

声音的运用:

《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的声音大多使用的是同期声,并没有太多的辅助声音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例如在开片时,大使馆内人们的沉寂,安静的出奇,但是随着演员的视角转变,镜头也跟着摇向了窗户,外面伊朗人的呼声顿时传了进来,使大使馆内的众人的神色更加忧虑,也更加的沉寂,与外面的伊朗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最后,响起了本片中为数不多的音乐,非常的缓和,亲切,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配合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阿弗莱克陪儿子睡觉时,轻柔的音乐,是那么的祥和,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虽然结局很完美,主角回到了妻子孩子的身边,也出色的完成了中情局的任务,拯救了美国在伊朗的人质,最后伊朗人质危机也结束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死在了那场危机中,为国际社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给参与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性的惨淡也在那次危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希望这部影片可以唤醒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一起,呼吁和平,紧随现在的时代潮流,在和平中发展。也期待本阿弗莱克可以拍出更多好的电影。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