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2:40 作文素材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作文素材

篇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评析

徐志摩的快乐与忧愁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徐志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不仅是个浪漫的文人,也是个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生都向往与追逐着“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徐志摩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他就是那雪花,带着梦想在飞扬。

关键词:爱 美 自由 浪漫 形式美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整个生命便是一首好诗,而以35岁的英年“竟尔乘风归去”,徐志摩的确可以称作一首短诗1。徐志摩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做的诗歌都透着一种清新之气,不仅在思想表达上真挚贴切,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注重节奏和旋律的和谐。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在新月社成立初期的作品,很贴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徐志摩的心情感与独特个性。徐志摩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徐志摩在无奈之中不得不想办法来排遣内心的感伤,他开始投入到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去,投入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去,由于在英国的两年,徐志摩广泛涉猎各种名家名作,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并且从中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所以徐志摩一直想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回国初期,徐志摩不仅要组织新月社的活动,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他更要从政治到人生到文艺的各个方面,全面张扬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方向2。这期间,徐志摩写了很多首表达内心理想和激情的诗篇。《雪花的快乐》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作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三条原则。

《雪花的快乐》描写雪花快乐地飞舞于空中,最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朱砂梅融为一体的景象,以此比喻人对理想情感归宿的向往和追寻。为诗者呈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赞美了由此而产生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首先是音乐美,“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五句诗前两句压的是同样的a韵,后三句押的是ang 韵。全诗皆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读起来显得句式整齐,韵律清晰。在整首诗中,反复运用“飞扬”二字,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增强了气势,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是绘画美,全诗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氛围,读来使人眼前不由得展开了一幅雪花纷飞的画面:“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往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色彩和谐,句子精巧,并且动静结合,如一幅清新的画卷。最后是建筑美,所谓建筑美是指诗句的排列给人以美感。在这首诗中,每节中的诗句长短一致,诗节之间有错落有致,形式上看起来比较干净。

篇二: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注:/表示短时间停顿;//表示略长时间的停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重音;~~表示轻声;↗↘分别表示声音微升或微降,以突出抑扬顿挫。

诵读点拨:

《雪花的快乐》属于触景生情的作品。1924年12月30日这一天,北京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场大雪。大雪的当夜,徐志摩就奋笔疾书,写了这首诗。他通过自己感受的雪花的轻盈与快乐,唱出他追求自由理想的心曲。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谈到徐志摩的诗的时候说:“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也讲究比喻——他让你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雪花的快乐》就是这种“活泼的,鲜明的”风格的最典型的诗篇之一。 诵出意境清幽的绘画美

在诗中,诗人以雪花自喻。飞扬的雪花,是诗人的化身,这一意象也是诗人抒情的核心物。抓住刻画雪花的语句,用声音再创画面,体现雪花及与雪花有关的意象所组成的清新、幽雅、柔美的意境,是朗读至关重要的地方。

第一节诗中,不直接现身的抒情主人公采用拟设的方法,以一朵在天空中飞扬的雪花出现,这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开篇的表白语调坚定,充满自信,又传达出明快和轻松自由的生气。朗读时要明白自然,充满向往,既热烈欢快,又铿锵有力。

第二节诗中抒情主体以反向述说的方式,进一步表明“我”有“我的方向”。几个“不去”应读得明白肯定,以显示雪花的不断飞扬,目标明确。这一节与上一节的明朗欢快不同,前三句语速要稍微变慢,语调诚恳,后两句则变快高扬,以表达出雪花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三节诗人清楚地道出了心中的方向,是弥漫着“朱砂梅香气”的“她”的清幽雅静的花园。要用声音描摹出花园和“她”的美,语言中要满含期待喜爱之情,要稍显急切和陶醉。

第四节诗中,雪花终于找到了幸福的港湾,溶入了“她”的怀抱。要满怀深情,读出激动的心绪。末尾采用降调,舒缓,以表达出和理想融为一体幸福的感受。

诵出激昂充沛的情感美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感情充沛、激昂动人的希望之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乐观的精神。“一定”、“不去”、“我的”、“认明”、“溶入”、“飞扬”等词语的重音处理,“消融”的轻声朗读,以及饱满清晰地读出这些词语音节,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诗人“磐石不移”的追求和致死不悔的真情。

读“飞扬”时,语调应上扬,连读,末尾延长,以促进感情的宣泄,形成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

诵出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这首诗的内在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都非常强,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

全诗章法整齐,结构均匀。每节五个诗行的排列方式相同,基本上都是三顿,同时,在齐整中又有灵活的变化。读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控制好语速,把握住这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以在句式上形成与雪花飘飞回旋相和谐的旋律。而语句和词语的重复更是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飞扬”的重复朗读,应流畅铿锵,间隔时间要一个比一个短。诵读三个“方向”句应清楚明白,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旋律。每节开头两句和后三句之间的韵脚转换也应自然,咬字要清晰。正是这种整齐的句式和一唱三叹的旋律,诗人的不懈追求和至死不悔的心曲才得到充分的显示。

篇三:雪花的快乐

作品名称:雪花的快乐 创作时间:1924年12月30日 作者:徐志摩 作品体裁:诗歌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篇四: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一、作家小传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其姑表弟,琼瑶是其表外甥女。原名章垿,字槱森。徐志摩是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父亲给取的名字。说是徐志摩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少时读私塾,14岁受到进入杭州府中学堂学习,与郁达夫同班。1915年10月,在家庭包办下,与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1917年转入北大就读法学,开始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并结交了大量文化名流。1918年离开北大,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受到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当地留学生的爱国活动。学习兴趣也逐渐转到文学上来。由于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影响,辗转来到英国,在英国期间认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在英国期间还认识了作家狄更生,并由其推荐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开始大量创作现代诗歌。之后,发起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创办《现代诗刊》周刊及《诗刊》季刊。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因大雾触山失事,机毁人亡。其中,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情感纠葛,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徐志摩的诗句清新,格律规范,想象力丰富。胡适先生曾经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追忆志摩》) 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此外还有大量的日记、戏剧和译著。

二、作品背景概述

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雪花的快乐》就表达了诗人这种诗学思想的追求 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受到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学习兴趣也转向文学。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尽管受到冲击,但是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民主自由思想对于诗人而言,还只是一个梦。《雪花的快乐》创作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表达了诗人对爱与美的追求。

三、课文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选自徐志摩著《徐志摩的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6页。)

四、解读点拨

这是一首优美欢快的诗歌。诗人以雪花自喻,通过雪花的飞扬,表达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通过雪花来执著地寻找自己的归宿。终于找到了幸福的港湾,融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是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那样的快乐,而无绝望的情绪。这首诗入选了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部诗集主要收集了诗人早期的诗歌,风格相类似,都表现了对于爱情理想的追求以及他的社会人生理想,大体风格呈现出理想主义特色。

闻一多先生曾经用“三美”原则来要求新诗的写作,也就是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原则来进行诗歌创作与评论。徐志摩极力推崇诗歌的“三美”原则,努力践行着诗歌的“三美”原则。《雪花的快乐》这首新诗也体现诗歌的“三美”原则,音乐美上,诗歌音节节奏韵律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绘画美方面,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建筑美上,结构匀称,句式整齐。

五、课文链接 1、蔡元培给徐志摩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2、茅盾对徐志摩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

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

六、思考练习题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内涵?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2、请用闻一多先生的“三美”原则来分析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的艺术特色。

篇五: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容,消容,消容——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执教者:长沙县三中 陈晓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原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