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命影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11:32 字数作文
篇一: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影评
他的生命如此美丽
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影评
文/马艳新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活着而活着,有吃,有穿,有住,有生命;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面对生命影评)为了活的好些,吃住好,享乐好,心理满足好;
为了实现奋斗梦想而活着,为心中的那份期待活着;
为爱我们的人而活着,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而活着;
??
【题记】
1
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的主角霍兰先生一生酷爱音乐,他有一个宏伟的梦想,是创作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为了生存,有固定的收入,在妻子的支持下,已步入中年的霍兰去学校教书,同时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交响乐创作。
他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培养了无数他教过孩子们,他的生命自从走上教师职业的时候,就和孩子们一起忠守了一生,在教育的路途上他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丰盈着,灿烂着。
2
影片的结尾是他被校长辞掉工作,可他已桃李满天下,生命绚烂绽放的精彩不是他的职位的高低,而是他教过的那些孩子们,因他教育生命的付出而别样精彩。
霍兰曾经拥有自己的乐队,他能指挥,能弹琴,能创作,是一个全面的音乐艺人,初登讲台时却无法胜任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
课堂上,他上课死板,对孩子们直接进行音乐理论教学,他问:
“音乐是什么?”
全班无人回答,范围大,也无法回答,音乐课堂枯燥无味。
他每问一个问题,都把孩子当成他的乐队成员,没有启发,直接发问,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过程,课堂上几乎没有孩子回答,霍兰老师也没有作正确的解答,这样的课堂上了相当没上。
看他第一次指挥学生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竟然直接指挥,仿佛教室里的孩子都是专业演奏队员,他不知道音乐教师到底该做什么?孩子们的“演奏”在他的指挥下一团糟。
理所当然的,校长来了,批评他教学无效果,他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学生有问题。
教了五个月,学生听得呵欠连天,霍兰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加上为了继续工作,给自己即将出世的孩子挣到奶粉钱,于是他发生转变,绝境总会让人重生。
以后上班的日子,面对孩子们,他开始面带微笑,并且不乏幽默,他的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3
万事开头难,霍兰没有退缩,其实每个新老师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练出来。想起我初涉讲台的故事了,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中学的音乐老师,学校第一次安排我组织排练一台文艺节目,我精心布置,反复排练,终于组织了一台我认为不错的文艺节目,但是一位老教师直接批评了我:你的这台节目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反思自己的问题: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去领悟音乐,如何让孩子们的表演潜能发挥出来?我只是完成了一个收集节目的工作而已,音乐老师的价值没有在孩子们的表演中体现。
有过那次经历,我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孩子们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我仍然记得读师范时,我们校长说的一句话:“你们不是来学习音乐专业的,而是来学音乐教育的,无论你个人的音乐水平多好,教好自己的学生才是真正的音乐教师。”
受挫学会反思,这是积攒成长能量的时候,孩子都是有音乐潜能的,只要你乐于挖掘,多培养,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得到成长。他们不是一副画好的画,不是可以直接拿出来就展示的,他们是一张张空白的画卷,我们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画好这张画,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4
霍兰老师通过反思,终于找到他的教学切入点:从摇滚乐入手。
他发现孩子们对流行摇滚乐兴趣较浓,突然找到与孩子们沟通的共同语言。于是,他将
贝多芬的作品搁置下来,直接用摇滚乐来代替校方规定的教学内容来上课。
校长知道了,强烈反对他。他听后,仍然坚定自己的方向,果然,从摇滚乐入手,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5
当我们的教育和孩子没有沟通时,不妨找找孩子们感兴趣的作品入手,打开孩子们乐意和自己交流的心门,然后再给孩子们进行正规教育教学的迁移。
兴趣是启发孩子们学习的基础,片中的他开启孩子们求知的心门时,霍兰的教师旅程开始走上正轨。毕竟他热爱音乐,音乐让他和孩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6
课余时间,他个别辅导吹单簧管女孩,帮她找乐感。一个金发女孩吹不出完整的曲调,她在准备放弃单簧管时,得到霍兰的启发,孩子们在面对失败时是无助的,如果细心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与及时的鼓励和关注,这个孩子就会坚持自己的方向,霍兰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金发女孩一次次的练习,终于在他的伴奏下完整地吹奏了一支曲子。
这个孩子不仅会吹完整的曲子,还培养了她为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有过坚持努力的提升,她可以在今后的其它领域上,继续发挥这种持之以恒耐力。
片中结尾时,这个女孩成为了本州的州长。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遇到一个对她既耐心又细心的老师,她的一生也许会发生更多精彩的变化,教育是具有滞后性的。
今天我们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于孩子们的明天负责。
再看他训练黑人男孩打节奏,学校里那个黑人男孩,一无所长,为了能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对节奏一窍不通,在霍兰的帮助下去练打鼓。在经过多次乐队练习中,霍兰突然喊停,男孩一脸错愕,霍兰老师告诉他,刚才他终于找到了节奏,全场孩子们顿时掌声雷动。
霍兰同样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男孩无数次的演练,直到孩子成功,霍兰的朋友听说这件事情,不相信那个男孩可以打准节奏,可是霍兰用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朋友另眼相看。
7
其实,自己的方向不要受别人判断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能打准节奏的孩子不也成功了么?
那个黑人男孩后来在中越战中阵亡,在他的葬礼上,霍兰遇见无所事事的天才少年,这个孩子没有生活目标,霍兰给他讲黑人男孩的故事,启发天才少年明白活着的意义,霍兰的教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绵绵不断。
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其实更应该唤醒幼稚的孩子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明白自己该过一种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在为校庆准备节目时,霍兰负责一个音乐剧的排练,女主角露云娜被他的温文尔雅深深吸引,她爱上了自己的霍兰老师。
露云娜的歌声也激发了霍兰的灵感,他将自己新完成的曲子命名为“露云娜”。演出非常成功,露云娜的歌喉征服了到场所有人。
演出结束后,露云娜决定前往纽约发展,并在临行前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她希望霍兰能和自己一起走。霍兰选择了自己的家庭,对露云娜给予鼓励,没给予爱情。
美女学生能波动霍兰心弦,然而,爱情是什么?爱情其实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深爱着为自己默默付出的妻子。在美女学生强烈要求下,他仍然以一个老师的姿态,处理好这层似乎暧昧的关系,并鼓励露云娜去纽约发展,他已经为她去纽约联系好那边的朋友,希望露云娜取得更好的成绩。
8
一个酷爱音乐的老师,上天竟然给了他一个天生聋哑的儿子。霍兰的妻子付出很大努力,陪同儿子学习聋儿特有的交流方式,以免影响霍兰的教学和创作。
儿子因为听不见,常常发出无意义的噪音,打断霍兰的创作,父子间常常因此发生冲突,他对儿子的缺乏耐心让妻子极为不悦。对露云娜的拒绝使他认识到家庭对自己的重要,为表示对儿子的歉意,他决定前往儿子所在的学校举办聋哑人的专场音乐会,小霍兰和其他聋哑人一起,从舞台闪烁的灯光中,体会着音乐的律动。
霍兰用手语表达着,并为自己的聋哑儿子演唱了一首《BeautifulBoy》,儿子脸上露出让霍兰极少看见的笑容,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儿子用手语骂他是“王八蛋”,责怪他没时间陪他,那场演唱会拉近了父子间的距离。
9
影片结尾处校方因开支日益紧张,决定取消音乐、美术和戏剧课缓解经济压力。霍兰十分伤感,开始怀疑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是否真的可有可无?妻子和儿子来学校接他回家,儿子已长成了小伙子,能够和他像朋友一样的交流。
霍兰经过音乐厅,推门进去,他惊呆了:悬挂的横幅上写着他的名字,观众席坐着校长和他教过的很多学生,在大家的掌声中,霍兰感到十分欣慰。
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演奏前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
“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
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成立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
热泪从霍兰的心底涌出,他走向舞台,最后一次指挥他用生命谱就的华彩乐章。吹单簧管女孩这段话,给这部电影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霍兰老师的生命价值,在他教过的孩子们产生巨大影响中彰显,一个教师的生命因孩子们的出彩而精彩。
10
那些孩子们就是他创造的音乐,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听——
生命因你而动听,我们已是彼此相融的和谐乐章。
转角之处遇见的那个人,原来是你,也是我自己。
生命因你而动听,那些生命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我会记得,也会珍惜。
因为我们是彼此的坐标,定格着,也丈量着彼此的生命。
——只因有你,生命,才能如此美丽!
篇二:一一影评
电影《一一》中的诗意与佛性
我是在一个午后看完的《一一》这部电影,我没有看到所期望的波折剧情,甚至连人物的冲突都进行得悄无声息。我觉得《一一》像是一旺池水,我们守候在水边,等待着鱼儿翻跃,等待着水花和雨点,当我们等得疲倦,当我们有些烦躁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一直守候的这旺清潭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美景。我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同时我对佛教充满着敬畏,有人说诗人多是佛徒,我更觉得是诗人对凡世充满了更激切的爱恨,他们在喧嚣中求得自身的平静,他们用词句描画着物外的超然自由,这种自由归于心灵的平静,生在安详之中;这种祥和瑞意便是诗歌和佛家都追求的自然。《一一》导演杨德昌曾说过:“佛对我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这足见《一一》这部电影如同滴水却有穿石之力的背后是一位充满佛性和诗意的导演的良苦用心。 《一一》的“清”
《一一》像是一首诗,注定让人们咀嚼不尽,剧中每一个角色所展示出的平淡的生活,细细咀嚼却都各有味道。《一一》就像一场春雨,沐化我们焦躁的灵魂,显得清透纯净。
男主角NJ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言语不多,内心热情浪漫,但是紧凑的生活不容许他洋溢着过分的温情,他需要努力工作,需要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小舅子混乱的婚礼过后,紧随其来的是母亲的中风,这让他的生活更加的糟糕和紧凑。他未曾抱怨,哪怕是妻子敏敏的离开,他都显得从容淡定,作为一家之主,他给予了所以的家庭成员足够的自由,这是他对整个家庭的爱。工作上他同样一丝不苟,
在对待自己公司的窘境之时,他宁愿用自己的劳动去挽救颓势也不愿意用龌龊的手段去赢得利益,他的正直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上的包容和工作上的原则,让NJ变得充满了魅力,他的内心保有安宁,他一如既往的做着自己,他让周遭的生活尽可能的安详,这也许是现在太少的人能够做到的。
婷婷的爱情是电影《一一》中平淡的一丝跳动吧,豆蔻年华的爱恋在整个有些凄清的剧情中点亮了一丝光,一颗少女的芳心总是最能打动人心,哪怕这场爱恋的结局并不快乐,但是婷婷却将最真诚的少女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婷婷总会凝望窗外,她是思绪像是“凝思的树叶,在微风中,独自摇晃。”她是孤单的,但是不孤独,哪怕在爱情挫败后她依旧保持着高洁的姿态,她的青春如柳絮涣入人心,她的清纯美丽成为了剧中的风景。对于爱情,《一一》告诉我们:是痛让我们懂得了爱与被爱。
电影《一一》的“清”不光是和缓的剧情,而是在矛盾的背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美好的,这个世界的人心是纯净的。对于生活而言,“清淡”不代表“无味”。清者自清,就像NJ和婷婷那样,哪怕生活扭转,心中却从没有半点纠缠,这或许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
《一一》中的“静”
“万物耗于动而生于静。静者神明之舍。静则生慧,动则生昏。无宁静难以致远。”《一一》让这样的道理更加的深入到我们的心中,NJ不满生意伙伴投机的做法而退出、敏敏因为不堪压力而进山修养、
婷婷因感情挫折选择和病床上的奶奶倾诉、而洋洋更是面对十万个为什么时独自一人思考。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让自己的愤怒、悲伤或是无奈诉诸于暴力、绝望和堕落中,他们都选择了冷静的思考和反省,这对于现今浮躁的人们是一个巨大的思考和启示。剧中人物内心的宁静让所有的事情都变得迎刃而解,让生活可以在理性中回归正轨。这正是佛教中“静心、宁物”的最高体现,它让我们懂得生活也是可以用来思考的。就如同诗中所写“关于安静的幻想,如同岁月一起,把时光照亮”。
《一一》中的“寂”
“寂灭无为”是佛教中关于生死的阐释,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于生命的认识是《一一》给我们的提点。NJ是一个务实的人,当他面对婆婆的昏迷,他没有急切地盼望她醒来,而是考虑她是不是真的想要醒来。大田也说,害怕每天醒来,因为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又怕今天只是一个新的昨天。生命的不确定和重复性令人望而生畏。婷婷也说,闭上眼睛看到的世界好美。所以“已经老了”的婆婆对生还有多少渴望不得而知。
影片给婆婆安排了一个幻梦中的回光返照,为了给婷婷安心的睡眠,而她自己悄无声息地死去。面对婆婆的死,至亲的家属都没有痛哭流涕。经过这一段时间,他们都体会到生比死艰难得多。泰戈尔有两句诗这样说:生命有如渡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这同一个狭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这就是在生死之间,
人跟人的缘分。最后从洋洋的嘴里道出彼岸缘尽,这是影片最后希望人们明白的道理。
婆婆的去世让全家人聚到了一起,就如同一开始结婚时的场景一般,一悲一喜让整个剧情归于完整。也许我们看到了生死,但是在这个从生至死的久远时光里,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哪怕这些事情都很单调、重复,但是它构成了我们的一生。剧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所以人也应该这样。“
篇三:七宗罪经典影评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七宗罪以及其中一些有关宗教的理解也好,书籍也好,概念也好,都是一种借口,一件外衣,电影只是以宗教之名来表达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分析这部影片之前,不妨首先揭开这层宗教外衣的笼罩。
宗教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当然“自然”中同样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是一神的还是多神的,无论是拜物的还是拜人的,无论是用于统治人民的行动和思想还是用于调整约束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宗教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发生的产物。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更高级的存在,同样我们没办法获知更高级的对人类传递的信息。不管一种宗教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哪怕有再繁冗的教义,再复杂的管理体系,再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无法掩盖宗教人性的事实。所以无论梁山泊的“替天行道”,还是约翰·杜的劝诫都是源于自身对社会现象的反射,所谓神的旨意并不能对布道者的过激行为加以合理的解释和成为其脱罪的理由。显然威廉·沙摩塞看到了这一矛盾,他问约翰·杜:“如果如你所说,是被上天选中,如果你是被迫的,我很奇怪你为什么还能如此的乐在其中,你享受折磨他人的快感,这和殉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是吗?”约翰·杜沉默了两秒钟,将自己的行为比作大卫·密尔斯在审讯室审讯自己(将他人牵扯到话题当中是借以回避直面问题的手段),并且承认自己有私欲。通过这一段的分析,我们知道《七宗罪》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向我们展示其他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下文将要提到。
还有一点电影表面的东西需要一些笔墨阐述,就是约翰·杜的作
案手法,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以为约翰·杜犯下各种用变态手法杀人的罪行,其实不然。第一个被发现的受害者是暴食者,约翰·杜用枪口顶着他的头颅逼迫他吃了连续十二个小时的食物,导致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内壁破裂,直肌和横结肠出现血肿,造成大量内出血死亡;第二个是律师,被迫割下一磅肉,大出血死亡;第三个是奄奄一息的瘾君子,靠约翰·杜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维持了一年的生命体征,背部褥疮和全身的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只要“用手电照他的眼睛就会休克死亡”;第四个普遍认为“七宗罪”的直接受害者是被嫖客套在胯下的尖刀捅死的妓女,然而妓女并没有犯“淫欲”之罪,她也许只是因为经济或其他的原因沉沦,真正有淫欲之罪的是嫖客,其实约翰·杜想要惩罚的也是嫖客,看到他在审讯室中的表现就知道了;第五个是靠容貌吃饭却被毁容的骄傲者,死时被捆在床上,脸上缠满纱布,显然是约翰·杜给她包扎的伤口,一手握着安眠药瓶,一手握着电话,约翰·杜给了她选择的权力;第六个是犯了忌妒罪的自己,被大卫·密尔斯枪杀;第七个是犯愤怒的大卫·密尔斯,影片没有交代大卫·密尔斯的下文,这个暂且不提。纵观全局,约翰·杜没有杀过人,至少没有亲手将人致死,每个犯下“七宗罪”之一的人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惩罚,这也是约翰·杜的辩护律师自信能够帮他脱罪的原因,如果不是约翰·杜的自首,警察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约翰·杜的罪行。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当约翰·杜看到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查到他家时要开枪躲避追捕呢?原因在于,他没有将“作品”完成,认为一件没有展现全貌的作品是无法起到劝诫世人的
作用。不过,与其说是约翰·杜在劝诫世人,倒不如说是大卫·芬奇在劝诫世人,通过电影来敲响警钟。所以,接下来就是电影的分析。
首先通过电影的细节描写,来看看大卫·芬奇的功力。
一、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
1.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性格对比
1)
这两个简单的场景就已经将威廉·沙摩塞谨慎、稳重、成熟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影片中还大量存在摩根·弗里曼对角色精细入微的刻画,几乎就是他的本色出演。
节律器是表现人物稳重有规律的性格,也表明威廉·沙摩塞失眠需要有规律的响声来帮助睡眠,体现出一丝隐忧,也是后文的伏笔之
一,与威廉·沙摩塞砸毁节律器的细节对比,表明人物性格的转变。
2
大卫·密尔斯的第一次亮相,嘴里嚼着口香糖的细节就已经表现出他不安分甚至略显轻佻的性格特点
与威廉·沙摩塞系领带的场景发生鲜明对比,大卫·密尔斯的领
篇四:万物理论影评-生命不息 希望不止
宇宙从何而来?它为什么会存在,又是如何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关于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类的未来的发展这些深奥的理论问题,身为文科生的我显然是无法理解的,但这并不妨碍我钦佩斯蒂芬〃霍金,以及喜欢这部霍金自传性电影《万物理论》。
在看电影之前,对霍金的全部印象就是《时间简史》,以及全身肌肉萎缩瘫坐在轮椅上依靠着一台美国口音的机器发音的英国科学家,虽然成就不菲,但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励志故事而非活生生的个体,以至于我很难理解一个全身几近瘫痪的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创作的。
故事是从剑桥开始的,飞扬的身影如同飘飞的柳絮洋溢着生命的蓬勃朝气,霍金同布莱恩骑着自行车在剑桥的康河上飞驰而过,20岁的他们正青春年少英气勃发,身为剑桥的高材生,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倘佯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穿过剑桥的名人溪,即使当年的万户侯年轻的时候不也和我们一样吗?阳光、帅气且健壮,这就是年轻时候的霍金,他正走在一条探寻宇宙奥秘的崎岖小路上,虽然暂时没有丝毫头绪,但自信而自负的霍金却深信自己能完成这一壮举。
在专业知识方面,霍金从来都是傲视群雄的。一次理论测评中,导师给弟子们十个十分深奥难搞的题目,限时一周完成,接到题目的众人无不面露难色而叹息不已,而霍金只是很淡定地收拾好东西回宿舍去了。在大家挣扎在书山题海中时,霍金仍然在床上思考他的宇宙,对于导师布置的作业置若罔闻。在提交作业的前一天,布莱恩想要借霍金的作业参考一下,无奈刚刚起床的霍金一题未做。第二天的讨论会上,姗姗来迟的霍金拿着导游图纸交上了这份不伦不类的作业,而此时因为其他人乱七八糟的答案而头疼的教授对霍金这个态度也是醉了,正准备好好教训他,那张导游图背面的答案让他顿时说不出话来,十个题目答对九个,相比较其他人没一个正确的,即便是在天才云集的剑桥,霍金也可谓是鹤立鸡群,教授也不由得对他礼貌了三分。
偶遇文学院的简是霍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一次邂逅,似乎是一见钟情般的,一个是物理理论的天才,一个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女青年,简仰慕霍金的渊博和善良,霍金则认定了简的才气和知书达理,在康桥之上,璀璨的烟花下,两人相拥而立,一吻定情。
然而命运却选择在你生命中最具有希望的时刻给你开个玩笑。霍金的病其实早有征兆,写论文时不慎打翻咖啡杯,
黑板上版书时拿不稳粉笔的手,那次校园内的跌倒只不过是一次爆发而已。随着诊断书的下达,霍金一下子从天堂来到地狱,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两年,他的研究怎么办?他刚刚爱的的女朋友怎么办?幸运的是,霍金没有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东西,尽管身体机能逐渐恶化,他的大脑依然在高速运转,而简选择继续留在他身边,哪怕只有两年时间。
在这两年中,霍金的身体从手到脚逐渐萎缩,他一步步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对于家庭他无法给与任何帮助,却还要拖累妻子照顾自己,简帮他生了两个孩子虽然也给他带来很多欢乐,然而,看着越来越憔悴的妻子,奔波在自己和两个孩子之间,又要出去工作养家糊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折磨,就如同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般,而当初的自负如今变成了小孩子般的无助,当妻子为当下的状况感到无奈时,霍金欲言又止的样子中满含着心酸,既有对不起妻子的自责,也为自己坎坷的命运而悲痛,但他只能像个小孩子一样,“爸爸做错了事让妈妈不高兴了,爸爸要和妈妈说声对不起”,已经手脚不便的霍金此时说话都有点困难,坐在旁边的简却已经泪流满面,这一切不是谁的错,既然选择了她只能承受,如果说此时的简对霍金的感情,当初的爱情或许早已经在日夜的操劳和关照中化作一个母亲对孩子沉甸甸的责任。
疾病已经不可逆转地使霍金完全瘫痪了,坐上了轮椅他能自主运动的只有两个手指,霍金的衣食起居完全依赖简,而她只是个弱女子而已。当简告诉霍金她需要一个帮手时,不知怎么的霍金似乎已经预见到自己即将面对这什么,尽管他是多么不愿意面对这种现实,但就像他的病情无法逆转一样,他所预见的现实也一步步在摧残他。第一次见到乔纳森时霍金没有想象中那么愤怒,他只是用沉默来回应妻子,所有的愤怒在无声中渐渐了无踪迹,终究还是默认了现实,能给妻子的或许只有这些了吧,但他是个男人啊!
简在乔纳森的到来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快乐,这样一个怪异的家庭在各种欢乐中度假游玩,似乎生活变得精彩起来了。而霍金没有去打扰这难得的“快乐”,只要妻子没有离开他,他又能奢求什么呢?而另一方面,在学术上,霍金却不断开创新的成就,或许对于霍金来说,活下去的所有勇气是他还没有找到那个方程式,用这个方程式证明,时间是有起点的,以及万物是如何衍化的,这个简单而优美的万物理论,成了霍金在如此境遇下却依然顽强地活着的唯一理由。
一次意外险些毁掉了这一切。因为肺炎而不得不做气管手术,这意味着他再也无法说话了,而只剩两个手指能动的霍
金显然是无法拿笔的,所以即使他能解决困然他的难题,也无法将它表达出来。所有的想法将止于他的大脑,甚至连和人说话都不可能,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霍金也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失神的双眼已经无悲无喜,坐待死亡的到来。
私人护士伊莲的到来拯救了霍金,也解放了简,两人的感情终于走到了尽头,在决定离开的时候,简终于放下了,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她曾经快乐过,就像她说的“i have loved you”,而对于霍金,她已经尽力了。任何爱情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也都会土崩瓦解,简却坚持了这么多年。在霍金最无助的时候守候在他身边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影片的最后,霍金对简说,“how many years ....”,当初的两年如今已经so many years,这段风雨兼程的过往在两人已经分道扬镳的现在,化作时间荡涤之后的温存。
就像《美丽心灵》没有直陈艾丽西亚一度要求和纳什离婚,霍金和简的结局也是某种“禁忌”。于电影而言,纳什需要一个完美的艾丽西亚;霍金也需要一个共度时艰的简。这是圆满的魔障,也是暖心的需要。
和传统的传记片不同,《万物理论》改编自霍金前妻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记述的也多是两人在校园时期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也对霍金理
篇五: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这部影片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影片,全影片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影片描绘得很细腻,在对战争年代、大跃进、文革时期的平凡真实的小人物的一生平铺下来,将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包括福贵、家珍、万二喜、春生等在内的多个平凡小人物的辛酸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影片标题所言,活着,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活着该珍惜什么,为了活着付出了什么代价,怎么面对为了活着而付出的代价,我想,这正是这部影片想引起我们思考的。
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发现有一些情节经久不忘,那就是福贵面对身边的人的一个一个死亡后沉默的画面,有时配上影片苍凉悲伤的音乐,有时则完全是沉默,真是催泪至极。我忍不住思考为什么福贵为什么总是沉默,沉默的电影沉默的演员,留给我们一个适合伤感流泪的环境么?无论是曾经身边的人,救过他的人,甚至是骨肉至亲,儿子女儿的死亡最后都要归于沉默,沉默地烧纸,沉默地流泪,沉默地伫立,难道富贵没有强烈的情感么?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要活着,要生存,要工作,要养活自己,要让自己继续过日子,哪里有时间,有精力,有体力任性放纵自己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呢,无论有多悲痛,有多伤心,都还是要活着,为了身边的人,也为了自己。那些在小说中、电影中,我们听说过的醉酒、自杀等伤心欲绝的场景,也不是不让人伤心,但都没这份沉默来的真实,真实得可怕,真实得伤人,真实得更显得活着的重要。现在想来,那些真的醉酒甚至自杀的悲伤模糊得完全不能应用与现实世界,只是显得浪漫而遥远,模糊看不清。
看过影片后,我又去看了电影改编源自的小说《活着》,在看到序言时,发现余华在序言中这样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读这本小说或者说是看这部电影确实体现了作者要叙说的内容。人本身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时时刻刻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活着,有时是比较轻松一点,有时忙的累的不行,但只要是还活着,我们就应该还有活着的动力,就应该还有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力量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
不过看了小说后却觉得电影有一点做的不太好,小说中的福贵老人一家八个人死了七个,只剩下他独自活着,看过了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亡后,最终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但他依然活着,他已经很老了,身边没有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命运剥夺了他的亲人的生命,让他承受着命运的残忍,不反抗命运,只是被动承受,但老人在看透命运的无常后,为了活着而活着,反而体现了他对生命的达观、坦然与乐观。然而电影中,妻子家珍、女婿万二喜及外孙馒头活下来了,影片最后的场景中这几人都出现了,显得温情得多。我想这种结局虽并不是不好,它体现了在被残忍剥夺亲人的生命后,人们依然能够乐观,坦然地活着。但我还是觉得小说那种更为深刻的主题没有体现出来,电影最后温情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福贵可以相依为命的人,这或许是电影的一点遗憾之处。
但影片的好处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做得很到位,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人被这些细腻的细节触
动,引发联想与感叹。其中一个很关键之处就是皮影的多处出现。影片开始皮影戏出现在赌场中,为人生如戏埋下了伏笔,这时的皮影仅仅是纨绔子弟偶尔喊两嗓子的娱乐消遣。福贵倾家荡产后,从龙二那里借来一箱皮影,开始养家糊口。后来他成为解放军演皮影戏的艺人,大炼钢铁时期福贵在炼钢工地上卖力地演皮影戏,文化大革命时期皮影虽然已经成为福贵一种不舍的对人生的依恋的事物,仍不得不被烧掉,影片的最后,福贵将外孙的一窝小鸡放进皮影箱中,我们能体会到福贵仍然舍不得他的皮影,他还留着他的皮影箱,这让人感到无奈与辛酸。这个细节的处理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之处,就恰像皮影戏里的人物一样,身不由己,由人操纵,而且,这个意象具有可观赏性。因此,这个意象的加入使得影片可以在细节上渲染气氛,以细节触动人,让我们能有更深的感触,更觉人生的无常,以及福贵活着面对生命的达观与坦然。
看过这部电影让我对活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自己以后在不顺利的时候可以少一些抱怨,多乐观,多坦然一些,更智慧地面对生活。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