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生者对逝者的叩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17:47 小学作文
生者对逝者的叩问小学作文

篇一:2015年佛山二模语文试题补充答案

2015年佛山二模语文试题补充答案

(请注意,如此处无修改补充说明,请继续按给定答案评卷)

9(1)①重:可译为“重新”“再一次”。

句意分:“抑情”“违性”要分开译,“取”也可译成“取得”。

②“宗”可译为“尊敬”或意动用法“认为??是宗师”“认为??有威望”。

句意分:“决事”的主语应是“他”。

(2)原文可适当引个别词语,不可引全句。

10(1)只罗列意象而不描绘画面的不给分。景象分为三点,答对两点就可给1分。必须答出“秋景”,否则扣1分。

(2)结合诗句分析2分。“愁情”1种1分,答到两种就可得2分。只笼统地答到“孤独”“寂寞”“伤心”“惆怅”不给分。

14(1)要概括,不能全抄原文。

(2)答“会讲制”是针对当时重大政治学术问题而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讨论会。也给分。

15(1)围绕“书院制”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去找理据算合理。

(2)“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因时,因地而制宜,以经史文为主”算得分理据之一。

(3)“理据”与“阐释”不对应的,缺一点扣1分。

16(1)“单纯”、“淡然”、“纯朴”任答一个即可。

(2)人生经历必须有明确的表时间阶段的词语,否则扣1分。

17②句分析的第1分,答到“要宋文化注意自己的身份”即可得分。

18(1)“有人送礼”可以作为社会环境的原因,也可算一个点。

(2)如果没有“内容分析+观点概括”,扣2分。

19 “写作现状”“未来发展”要分点分别作答,要有概述性文字,否则扣1分。

20(1)②第三问答成“推问”亦可。

(2)①②分别答出“直问”、“追问”“推问”即可得1分。

(3)“直接发问”答成“直问”“开门见山地问”“直奔主题地问”也可。

22(1)三个空,每空2分。空1(1)工作环境“室外”1分。(2)凸显“高”1分。空2

(1)不强调必答“教育程度”。(2)答出“职业”或“工作场所”即可得2分。

作文标杆文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

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犹记清明祭祖时,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与虔诚,既是对先人的瞻仰,更是对肩头之任的勇敢担当;犹记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词里满怀希冀,老师的目光里饱含欣慰,心头激荡着感恩与憧憬——此刻,毕生难忘。

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

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任光阴荏苒,婚礼仪式由繁就简,而葬礼仪式简介虔诚,在继承与发展中,仪式背后那点滴入微的生命关怀,那渊远而来的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求索,却是仪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传。

立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传统仪式所蕴含的民族风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苗族的“边边场”,便是青年男女联谊,互表心意的民俗仪式,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文化内涵,装点了缤纷的华夏文明。而进来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顺时代之流,仪式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方可为之赋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便难以于转化蜕变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现代生活,抛弃仪式,进而抛弃对生命虔诚的叩问,进而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景仰,社会便痛失千年积淀的文化根基,而时代亦会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丧失灵魂。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我们需深刻的智慧,实现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果敢的魄力,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华夏之魂。

【评语】52分。开篇写两个现场感很强的仪式,然后在第二段拿出中心观点: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接着从仪式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和仪式对文化的流传这两层作用上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了红白喜事仪式和苗族的边边场仪式,以及习主席参拜孔庙仪式,很有力地论证了“仪式不能被简单取缔”。第三层推进一层,阐述了如何给仪式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因此,中间的论证是按“为什么”到“怎么做”思路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段落结构完整,论据典型,阐述到位。

不足之处是:如何去粗取精尚不具体,粗和精如何界定没有说明,所以深度还不够,指导作用还不强。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清明祭祖,仪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欢愉,行人倍感轻松。古老仪式从时光深处走来,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

首先,仪式与时同行,是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以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主导着发展轨迹,科学思想奏响时代主旋律。许多繁琐仪式已与时代要求脱节,难达规范目的。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仪式不能落伍,否则,便沦为陈规陈说,成为社会的桎梏。

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如废除仪式,一了百了。错了!让仪式与时俱进,不是漠视它,一个社会失去仪式,便易造成紊乱。伯尔曼曾说:“没有仪式的信仰将蜕化为狂信。”同样,仪式作为社会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维系各方平衡的纽带,一旦失去,社会便会混乱,平衡便被打破。好比离乡游子不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没有具体的仪式,再多的思念也苍白失色,情感便难以平衡。更深一步说,漠视仪式的作用,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国革除根本的信仰仪式后,帝国文化日益衰落。终在敌军

铁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视仪式,让它与时俱进,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仪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们规范化意识不强。缺乏规范化意识,人们不会关注仪式的规范作用,即使一种仪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他们也漠不关心。石述思曾在《说中国》一书中提出:“当今中国,便是缺乏对仪式的关注”规范化意识缺位,让我们视仪式形同虚设,唱国歌时缄口不唱,婚礼神圣礼堂大声喧哗。如此,更何谈变革仪式?

因此,让仪式响应时代,响应这个注重效率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仪式去繁琐,精简仪式。除夕团年,大可不必大摆筵席,豪掷千金,更简约也不失乐趣。正如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们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不可否定,有些仪式过分注重步骤、教条,让人疲惫生厌。我们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归仪式最本真的精神内核,让仪式更深得民心,让仪式更好的传承。

让仪式与时俱进,去繁除琐,无须劳形乱神,形骸既适,谛听仪式与时代的轻吟!

【评语】50分。书写漂亮,层进顺畅,开头部分由“清明祭祖”的切身感受,推导出中心论点“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主体部分二个层次:第一层从目的上形成观点:适应时代、规范社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第二层从原因上探讨。关于“仪式”的几处名言对语言起到了点亮作用。

不足之处:主体两个层次的核心词都落在“规范”,思维显得比较局促。

仪 式 不 应 弃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仪式的存在仿佛是现代化的阻碍,逐渐被人们舍弃。但我始终认为,仪式不应被我们舍弃。

仪式,往往是我们为表达某种事的尊敬而存在。

正如印度人饭前双手合十作祷告,以感谢上天的馈赠;又如日本家庭饭前必郑重其事地说:“我开动了”来表达对做饭母亲的尊重。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天、对地、对人的付出与贡献的敬意,是感恩的一部分。倘若我们舍弃了某种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为对某种行为的不再重视。正如今天的应酬桌上,饭菜甫一上场,筷影交错,只剩一桌狼藉,不必谈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激,恐怕连对厨师的劳动的尊重也没有吧。毕竟人人并非皆为圣贤,仪式的存在,更能唤起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的尊重。

同时,仪式中更寄托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佛山祖庙的开笔礼上,家长会满怀期盼和安慰看着自己孩子领过毛笔。所谓“开笔”,是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准备的仪式,彰示稚童们开始走向求学和独立之路。在仪式的流程中,在父母宽慰的目光中,孩子也会朦胧地知晓自己的道路。一个开笔礼,寄托的是父母的期盼,是孩童的面对未来的勇气。有人斥责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质疑它的真实目的,但我想,寄托情怀是没有过错的,那么仪式又为何要被过度批判?终归究底,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情怀逐渐被物欲淡去,取代,人们惯以“快”,却忘却自己人性中的渴求吧。

面对如今的浮躁社会,我想,重拾一些仪式会是治疗的良方吧。

现在的鼓点在舞动,每个人都是疯狂旋转的陀螺,不经意间,我们的认真,诚信都会被自己甩了去。

篇二:2015年佛山二模语文试题补充答案

2015年佛山二模语文试题补充答案

(请注意,如此处无修改补充说明,请继续按给定答案评卷)

9(1)①重:可译为“重新”“再一次”。

句意分:“抑情”“违性”要分开译,“取”也可译成“取得”。

②“宗”可译为“尊敬”或意动用法“认为??是宗师”“认为??有威望”。

句意分:“决事”的主语应是“他”。

(2)原文可适当引个别词语,不可引全句。

10(1)只罗列意象而不描绘画面的不给分。景象分为三点,答对两点就可给1分。必须答出“秋景”,否则扣1分。

(2)结合诗句分析2分。“愁情”1种1分,答到两种就可得2分。只笼统地答到“孤独”“寂寞”“伤心”“惆怅”不给分。

14(1)要概括,不能全抄原文。

(2)答“会讲制”是针对当时重大政治学术问题而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讨论会。也给分。

15(1)围绕“书院制”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去找理据算合理。

(2)“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因时,因地而制宜,以经史文为主”算得分理据之一。

(3)“理据”与“阐释”不对应的,缺一点扣1分。

16(1)“单纯”、“淡然”、“纯朴”任答一个即可。

(2)人生经历必须有明确的表时间阶段的词语,否则扣1分。

17②句分析的第1分,答到“要宋文化注意自己的身份”即可得分。

18(1)“有人送礼”可以作为社会环境的原因,也可算一个点。

(2)如果没有“内容分析+观点概括”,扣2分。

19 “写作现状”“未来发展”要分点分别作答,要有概述性文字,否则扣1分。

20(1)②第三问答成“推问”亦可。

(2)①②分别答出“直问”、“追问”“推问”即可得1分。

(3)“直接发问”答成“直问”“开门见山地问”“直奔主题地问”也可。

22(1)三个空,每空2分。空1(1)工作环境“室外”1分。(2)凸显“高”1分。空2

(1)不强调必答“教育程度”。(2)答出“职业”或“工作场所”即可得2分。

作文标杆文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

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犹记清明祭祖时,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与虔诚,既是对先人的瞻仰,更是对肩头之任的勇敢担当;犹记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词里满怀希冀,老师的目光里饱含欣慰,心头激荡着感恩与憧憬——此刻,毕生难忘。

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生者对逝者的叩问)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

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任光阴荏苒,婚礼仪式由繁就简,而葬礼仪式简介虔诚,在继承与发展中,仪式背后那点滴入微的生命关怀,那渊远而来的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求索,却是仪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传。

立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传统仪式所蕴含的民族风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苗族的“边边场”,便是青年男女联谊,互表心意的民俗仪式,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文化内涵,装点了缤纷的华夏文明。而进来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顺时代之流,仪式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方可为之赋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便难以于转化蜕变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现代生活,抛弃仪式,进而抛弃对生命虔诚的叩问,进而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景仰,社会便痛失千年积淀的文化根基,而时代亦会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丧失灵魂。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我们需深刻的智慧,实现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果敢的魄力,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华夏之魂。

【评语】52分。开篇写两个现场感很强的仪式,然后在第二段拿出中心观点: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接着从仪式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和仪式对文化的流传这两层作用上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了红白喜事仪式和苗族的边边场仪式,以及习主席参拜孔庙仪式,很有力地论证了“仪式不能被简单取缔”。第三层推进一层,阐述了如何给仪式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因此,中间的论证是按“为什么”到“怎么做”思路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段落结构完整,论据典型,阐述到位。

不足之处是:如何去粗取精尚不具体,粗和精如何界定没有说明,所以深度还不够,指导作用还不强。

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清明祭祖,仪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欢愉,行人倍感轻松。古老仪式从时光深处走来,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

首先,仪式与时同行,是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以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主导着发展轨迹,科学思想奏响时代主旋律。许多繁琐仪式已与时代要求脱节,难达规范目的。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仪式不能落伍,否则,便沦为陈规陈说,成为社会的桎梏。

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如废除仪式,一了百了。错了!让仪式与时俱进,不是漠视它,一个社会失去仪式,便易造成紊乱。伯尔曼曾说:“没有仪式的信仰将蜕化为狂信。”同样,仪式作为社会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维系各方平衡的纽带,一旦失去,社会便会混乱,平衡便被打破。好比离乡游子不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没有具体的仪式,再多的思念也苍白失色,情感便难以平衡。更深一步说,漠视仪式的作用,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国革除根本的信仰仪式后,帝国文化日益衰落。终在敌军

铁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视仪式,让它与时俱进,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仪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们规范化意识不强。缺乏规范化意识,人们不会关注仪式的规范作用,即使一种仪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他们也漠不关心。石述思曾在《说中国》一书中提出:“当今中国,便是缺乏对仪式的关注”规范化意识缺位,让我们视仪式形同虚设,唱国歌时缄口不唱,婚礼神圣礼堂大声喧哗。如此,更何谈变革仪式?

因此,让仪式响应时代,响应这个注重效率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仪式去繁琐,精简仪式。除夕团年,大可不必大摆筵席,豪掷千金,更简约也不失乐趣。正如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们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不可否定,有些仪式过分注重步骤、教条,让人疲惫生厌。我们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归仪式最本真的精神内核,让仪式更深得民心,让仪式更好的传承。

让仪式与时俱进,去繁除琐,无须劳形乱神,形骸既适,谛听仪式与时代的轻吟!

【评语】50分。书写漂亮,层进顺畅,开头部分由“清明祭祖”的切身感受,推导出中心论点“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主体部分二个层次:第一层从目的上形成观点:适应时代、规范社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第二层从原因上探讨。关于“仪式”的几处名言对语言起到了点亮作用。

不足之处:主体两个层次的核心词都落在“规范”,思维显得比较局促。

仪 式 不 应 弃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仪式的存在仿佛是现代化的阻碍,逐渐被人们舍弃。但我始终认为,仪式不应被我们舍弃。

仪式,往往是我们为表达某种事的尊敬而存在。

正如印度人饭前双手合十作祷告,以感谢上天的馈赠;又如日本家庭饭前必郑重其事地说:“我开动了”来表达对做饭母亲的尊重。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存在,往往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天、对地、对人的付出与贡献的敬意,是感恩的一部分。倘若我们舍弃了某种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为对某种行为的不再重视。正如今天的应酬桌上,饭菜甫一上场,筷影交错,只剩一桌狼藉,不必谈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激,恐怕连对厨师的劳动的尊重也没有吧。毕竟人人并非皆为圣贤,仪式的存在,更能唤起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的尊重。

同时,仪式中更寄托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佛山祖庙的开笔礼上,家长会满怀期盼和安慰看着自己孩子领过毛笔。所谓“开笔”,是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准备的仪式,彰示稚童们开始走向求学和独立之路。在仪式的流程中,在父母宽慰的目光中,孩子也会朦胧地知晓自己的道路。一个开笔礼,寄托的是父母的期盼,是孩童的面对未来的勇气。有人斥责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质疑它的真实目的,但我想,寄托情怀是没有过错的,那么仪式又为何要被过度批判?终归究底,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情怀逐渐被物欲淡去,取代,人们惯以“快”,却忘却自己人性中的渴求吧。

面对如今的浮躁社会,我想,重拾一些仪式会是治疗的良方吧。

现在的鼓点在舞动,每个人都是疯狂旋转的陀螺,不经意间,我们的认真,诚信都会被自己甩了去。

篇三:逝者请安息,生者请珍惜

逝者请安息,生者请珍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动山摇,顷刻间,房屋倒塌,无数亲人就这样被掩埋在废墟下面。

——题记

六年了,距离汶川地震已经六年了,谁也不曾料到六年前的今天,一场巨大的灾难就这样突然地降临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何翠青午休之后,刚刚才从宿舍走出来,突然间,她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不停地晃动,就连地面也在动,她立刻反应过来是地震。这时她想到自己的室友全都在寝室睡觉,根本不知道地震了,于是,她立刻冲进宿舍,把在休息的室友叫醒逃生,而自己却失去了最佳逃生时间,她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地震是无情的,但是爱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何翠青牺牲了自己,却拯救了好几个生命,被她叫醒的同学,心里不知道有多感激。 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名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救援者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这,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

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钱,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也许是这位母亲感动了上苍,女婴含乳得以生还,而母亲却死了。

小婴儿活着是妈妈最大的心愿,妈妈你安息吧,宝宝以后一定会健康成长的。

地震无情的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亲人逝去,是件悲伤的事,倘若我们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那么他们的死又怎么会安心?逝者已矣,我们应该好好面对未来,拥抱自己的明天。

自地震以来,每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都会进行默哀仪式,我想这场默哀仪式不仅仅是为了祭奠死去的人,更是为了让活着的人珍惜明天,热爱生活吧。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失去双腿后意志消沉,他的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去看北海的菊花,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几年后,他再次到北海看菊花,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后来他才知道,母亲那时已身患重病。这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以后,即使是在病床上的他,依然在进行文学创作,因为他答应过母亲要好好生活。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话,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只要还活着,就是幸福。既然逝去的亲人希望我们好好活着,我们何不带着他们未完成的心愿,珍惜现在,努力奋斗,创造我们自己的未来?

篇四: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因果颠倒,此外龙只是五种祥瑞之一)3分

2.B(“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错,“端午节”就不是)3分

3.B(“本没有原型”错,从文中“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看,一些动物就是龙的原型3分

4.C 国:封地(3分)

5.A( 4贾谊因为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5文帝思念贾谊,又让贾谊到身边。6介绍贾谊的后人。)(3分)

6.A (贾谊应该改为“吴公”。)(3分)

7.(1)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3分)(主要赋分点:“上”“故”“傅”)

(2)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3分)

(主要赋分点:“使”“见”“为??所”)

8.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9.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10、见教材

11、参考答案:

(1). BCE(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然后逐项根据涉及区间思考其与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的关系甄别比较。A项,“后悔之情”属无中生有,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时间教育我养成良好习惯,时间是公平的、严厉的”。 D项“深厚的平民情结”是典型的牵强附会。)

(2).①运用拟人手法,问候之中传递出一种珍重感,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友好。(2分)②带有呼唤之意,点明题旨。(2分)③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增强感染力。(2分) (①、③任选一点作答,这是从标题艺术风格入手;②点必答,表明文题与主旨的关系)

【解析】鉴赏标题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标题本身语言特点和风格;二是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中心,从内容和结构上组织答案。

(3).①列举古董的例子,意在说明有价值的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其价值才会彰显出来,形象地阐释了时间是有价的、是珍贵的。(2分)②列举报纸的例子的事物,意在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往往将有价值的东西遗忘,甚至抛弃;而对于已经过去了的事物,则要充满信心迎接未来,提醒人们时间会贬值,需要珍视。(2分)③这两个例子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能激发读者的生活体验,更易引起读者对时间的思考,使“时间是有价的”和“时间会贬值”两个观点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对时间的警示意味更加强烈。(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既要单独分析每一个举例的意图,又要结合起来整体考虑。需注意的是“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这句话讲的是“时间永远向前,从不停

留,无法挽回,要充满信心迎接未来”。

(4)、①答案要点: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流入我们生命的一切,是我们的生命过程,它是唯一的;我们只有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勇敢创造,才能享受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答案要强调时间的唯一与对待时间的态度两个方面,意思对即可,4分)

②示例1:我的时间应当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是悬梁刺股,因为不断地勤修苦练,皓首穷经方知天道酬勤,难能可贵;是鼎镬甘如饴,因为心中有着不变的道义,方能成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丈夫!“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我的坚信执着都将为我的时间注入无限的激情和勇气,从而推动我一往无前。

示例2:我有一个梦想,与时间竞争。时间与我相伴,它有时是我的挚友,有时却是我的对手。在困难的面前,时间让我选择了独立;在失败面前,时间让我选择了面对。我曾痛斥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更多时间的时候,它却吝啬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渐渐地告诉我,它很公平,只是我不珍惜,它将每一段时光都剪得很匀称,它给予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便想和它竞争,去弥补更多失去的时光,去争取更多未来的时光。

示例3:我的时间是珍贵的,它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叩问自我,让我在认识自我的旅途中展望未来。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的一生也便是在执著地探求自我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智慧。而我在我的时间中探索向前,我愿沉心阅读以丰厚我的学识,我愿意流浪他方以延展我的生命,我愿意倾听他人以深厚我的学历??我的时间并不是被宗教神祗分成的块状时间,而是完完整整地在自我认识中不断赋予外界给予的力量,从而在时光流逝中不断完善自我,问鼎人生的顶峰。

(评分要点:把握文章内涵,例举陈述生活现象或经历,并对此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或认识。4分)【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体察与阐发能力,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能力。答题要紧密联系文本,在透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分析,而不能像一般的概括分析题那样,面面俱到;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12、【参考答案】

(1)CD(C得3分,D得2分,B得1分。AE不得分。B项不全面,”魔幻现实主义”是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评价莫言不完全认同。A、E没有根据。)

(2)创作手法: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反映东方古老的民族。

作品风格:(1)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2)小说语言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乡土气息浓厚。

创作原则:(1)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2)勇于讲真话,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如:“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都表明他不为名利写作,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表现内容:(1)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2)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平时训练时要求学生能归纳出大的方面和小的要点。本次考试评分不要求答出大的方面,能答出小的要点即可。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每一点要结合文章做一点分析。)

(3)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①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②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③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评分标准:含义2分,简析共4分。简析有三个方面关键词:讲真话、暴露黑暗、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

(4)(8分)

示例一: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因而赢得国人乃至世界的认可。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独创性。(1)创作手法:吸收西方文学营养,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2)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能够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这些都超越了地区和种族。(3)他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勇于讲真话,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他曾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示例二: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始终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1)从作品的内容上看:莫言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这些都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正如批评家严锋评价的那样“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2)通过写生活的生活,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正象恩格隆推荐的那样“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3)他的小说语言更多的来自乡土,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观点明确2分,能够结合文本对观点进行有条理地、合理地论述,对每个的观点的论述要点有两个方面即可。每个要点3分,共6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黑体字表明答题的关键之处,如果这些方面做的不好,酌情扣分。)

13.D(A“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B.“舍本逐末”改为“本末倒置”C.“生机勃勃”指物,应改为“生气勃勃”)

14.A [B项“他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理解为“他一次都没有请过假”,也可理解为“他有事时从不请假”。C项成分残缺。应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后面补上“能力”。D项语序不当。应将“只希望银行即使把小储户不当成‘上帝’对待”中的“不”移到“把”前面。]、

15.参考答案.

(1)拳要打,字要练。只要你锲而不舍地练字,你的字一定能写得好起来。

(2)只要你锲而不舍地练下去,你的字一定能写得好起来。拳要打,字要练嘛。

(3)你的字写得好起来了,这是锲而不舍地练字的结果,拳要打,字要练嘛。

16.参考答案:抓住机遇,敢于推荐自己。

17.参考答案(不要求与答案相同,只要扣住每个节日的特点即可)

(1)春节:欢歌笑语辞旧岁,炮竹华灯迎新春

舞狮子,耍龙灯,炮竹声声除旧岁

鞭炮声声报喜 华灯盏盏迎春

(2)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逝者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续延,我们的思念如同细雨绵绵

(3)端午节:龙舟竞发千帆舞, 汨罗江畔吊屈原

吃粽子赛龙舟, 一缕英魂万古传

(4)中秋节:两岸共赏月, 一心盼团圆

月到中秋圆, 亲人心相连

月亮圆月饼圆 ,年年岁岁盼团圆

18.【写作指导】本题材料有两段话。审题时要搞清这两段话表现的基本意思。第一段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第二段提示了可以进行多种选择。而立意的实质是回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因此,以下三种立意方向都可 看作合乎题意的:做一个具有 “狼性”品格的人(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善良、谦让、淡泊??);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拼搏事业,享受生活;对人温柔,对己严厉??)

【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

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刘向说: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相关论述,十分的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篇五: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沉痛悼念在雅安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们!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2013年4月20日上午08点02分,就在我们美丽的四川,大地再一次发生了强烈的震动,这一次,地点从汶川变成了雅安。截至4月27日8时,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96人,失踪21人,13484人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5402次。雅安强震,再一次角触动了中国人的痛楚记忆。现场报道的照片显示,民房90%倒塌,大量人员被埋,通讯损毁严重,电站遭到损坏??家园破碎,同胞罹难,四川在哭泣,救援人员在拼命的抢救着每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多么熟悉的场面,恍然又是昨天的“5.12”??

毫无预警的灾难,浸透了国人炙热的血液,也撼动了无数人的心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不周,为生灵涂炭!”。

汶川之伤尚未愈合,雅安芦山又添新痛。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只有面对。大灾有大爱,爱心暖人心。回想汶川和玉树,我们已经以重建美好家园的姿态来告慰亡者。泪望雅安,我们惟愿更多的生命奇迹能够出现,愿所有的生者都坚韧,愿逝者皆安息。

当残酷的现实和巨大的悲伤劈面而来,让我们无处可躲,无处可藏。在和平年代里,让人顿悟生命的脆弱,努力的微薄以及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正因为这样,让人得到一个机会再次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白吃饭穿衣这种寻常日子的可贵。祭奠逝者,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而生者在此时祭奠逝者,目的只有一个: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此时此刻。

泰戈尔说:“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对于地震中的遇难者,我们谨以自己不朽的爱,赋予他们不朽的名。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