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阅微草堂笔记读书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45:55 初中作文
阅微草堂笔记读书笔记初中作文

篇一:《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第一次看《阅微草堂笔记》,只是草草略过,把它作为小说故事书看待,虽知道它的题材以因果报应为主,却也没有多大感触。

这次重看,因为看得比较仔细,慢慢咀嚼,竟然让我尝到了个中滋味,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之细微和复杂。 从《阅微草堂笔记》中,明白了几个道理:

首先,因缘果报极是细微,小到一饮一啄,一针一线,上公车能坐到哪一个位子,去超级市场能买到便宜的东西,考试拿到几分,这些结果的呈现,隐隐中,都有其前因而决定。

因缘果报与六道轮回,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只要第一个单位起了作用,其他的关联是自然而然跟着起反应。如果能以原子、电子的现象看三世,那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大的连锁反应圈。只要是一粒原子、电子动了,其他的必然相继起反应。无数的原子、电子起了反应,再引发无数的连锁反应,用我们的空间时间的观念去解释,便是十方三世的形成、存在,改变和消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就是这种现象,我们肉体的成长和外在环境的变迁,也都是这种极细微极细微的连续现象。

打个比方:养在鱼缸里的鱼,可能只为了生存的问题而烦恼,但是做为人类的我们,却会为它们只有窄小的生活空间和失去自主能力而感到叹惜。

再者,使我感受深刻的是行善作恶的准则。

真正了解到因缘果报道理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一个恶念都不起的。我们一般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但坏念头却不能止住,那是对因果报应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明白和体会所致,相信的程度未达一百分之一百的原故。

另一个令我动容的地方是对孝道的肯定与提倡。

那种无我和至诚,决非笔墨所能形容!那种能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就是专注与至善发挥到了极处的表现。!

从《阅微草堂笔记》中,体会到心忏和行动配合的重要。

心忏不难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为要以知错做为大前题。能知错又需智慧与勇气,用智慧去判断,勇气去承担。

一般人根据经典的指引,应该是可以判断日常事理的对错,却没有勇气去承担,不是因为面子问题,就是不愿去面对;或是斗争坚固,不愿服输。这是普遍的情况,批评别人时都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其执着的地方。

面对自己的时候,却是诸般道理。所以,心忏是既容易又艰难的。然而,道理是明白了,但明白和深信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入。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篇二:《阅微草堂笔记》部分篇目赏析

《阅微草堂笔记》部分篇目赏析

《马语》原文及翻译 Lincaomu 《阅微草堂笔记》乃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万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该书主要讲

述狐鬼神怪的离奇故事,均是短小精悍的随笔杂记。

《阅微草堂笔记》全书24卷,其中《滦阳消夏录》6卷,《槐西杂志》4卷,

《如是我闻》4卷,《姑妄听之》4卷。

原文:

《马语》

交河老儒及润础,雍正乙卯乡试,晚至石门桥,客舍皆满。惟一小屋,临

窗马枥,无肯居者。姑解装焉。群马跳踉,夜不能寐。人静后忽闻马语。及爱

观杂书,先记宋人说中有堰下牛语事,知非鬼魅,屏息听之。一马曰:今日方

知忍饥饿之苦,生前所欺隐草豆钱,竟在何处。一马曰:我辈多由圉人转生,

死者方知,生者不悟,可为太息。众马皆呜咽。一马曰:冥判亦不甚公,王五

何以得为犬?一马曰:冥卒曾言之,渠一妻儿女并淫滥,尽盗其钱财与所欢,

当罪之半矣。一马曰:信然,罪有轻重。姜七堕豕,身受屠割,更我辈不若也。

及忽轻咳,语遂寂。乃恒举以诫圉人。

译文:

交河老儒及润础,雍正乙卯年参加乡试,傍晚到了石门桥。当时,所有旅馆

只有一间小屋,因窗临马槽,没人愿住。及润础也只好将就进去。夜间,群马踢

跳,闹得人难于入眠。人静后,忽然听到有马的说话声。及润础平时爱看杂书,

记得宋人有堰下牛语的事,知道不是鬼魅,就屏息倾听。一马说:“现在才感受

到忍饥挨饿的痛苦,前世贪污偷窃的草料钱,如今在哪里呢?”另一马说:“我

们马辈都是由喂马的人转生的,死后才明白,生前丝毫不知,太可悲了。”众马

一听,都伤心哭了起来。一马说:“冥间的判罪也太不公平了,为什么王五就能

转生为狗?”冥间鬼卒曾经说过,他的一妻二女都很淫荡,把他的钱全部骗去给

意中人,这可以抵他的一半罪。”一马插话说:“”这是对的,罪有轻重。姜氏转

生了个猪身,要受宰割,比起我们马来说岂不更苦。”及润础忽然轻声咳嗽了一

下,马语就立即停止,寂静无声。此事以后,及润础经常拿这件事来告诫喂马的

人。

篇三: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纪晓岚,1724一1805年),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名门后裔,自幼喜读书。他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l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1764年,他在清廷开始了辉煌的文官生涯。由于乾隆帝赏识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他在本应被派往外省时,却奉旨留在了宫中。

但五年之后,他却受到了“卢见曾事件”的牵连。卢为一高级官员,在盐税中大发横财,纪昀在他被揭发之前及时通报了他。纪昀随后便被谪戌乌鲁木齐,位于图尔克斯坦(Turkestan),即今新疆境内。利用这段被谪之日,纪购充实自我,广泛搜集各种材料,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写作所用,特别是在《阅微草堂笔记》的撰写中。

三年后,他作为翰林院纂官回到北京,甚至成为卷佚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这项工作耗去他十三年的时光,在此期间,他还曾多次被晋升。

纪购一生名声赫赫,82岁时辞世,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

然而,除了奉旨所作之外,这个兴趣广泛,修养不凡的人一生都专注于创作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在这方面,其影响最深,且最持久的作品当属《阅微草堂笔记》(可逐字译为:在仔细观察着精妙秘密的草堂里,信手写来的笔记;或者:微妙感觉的草堂笔记。言外之义是说作者感觉到或看穿了某些别人看不到的秘密)。《笔记》成文于1789到1798年间。在书中,纪陶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的评论。

这部涉猎广泛的集子,包括了笔记、软事、评注和奇闻等。全书是用文言“信笔写来”的,也就是说,是陆续且自然地写就的。日后被集集,冠之以《阅微草堂笔记》一名;此名原为纪昀在

北京虎坊桥附近居住时为其书斋所取。但也有人指出,在乌鲁木齐的鉴湖附近,亦有一处同名书斋(阅微草堂)的遗址。

这部著作实际上包括了五个类似的集子,分别题为:

—《滦阳消夏录》(滦阳实为清朝时在承德山间的一处临时行宫,朝

廷在炎热的季节即迁置于此);

—《滦阳续录》,为上卷的续集;

—《槐西杂录》(槐西,即“在槐树西边”,是一处公馆的名字,又

称西苑,即“西边的公园”,是纪陶在北京西郊,确切地说是在海

淀圆明园居住的房子);

—《如口是我闻》;

—最后是《姑妄听之》。

这五个集子自1789年后相继写就,起初是单独发行,均大获成功,以至于每一面世,便立刻被翻印成多种我们称之为海盗版的版本。后来是纪陶的一个门人盛时彦将这五集认真地汇编成五卷本的一集,统称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此项工作得到了纪陶的认可,据此,我们可视该版本为经校订过的原版。

《阅微草堂笔记》总计24卷,有将近1200则笔记;其中1000则左右带有叙事或轶事性质,其余的则主要是纯考据式的。从题材看,400余则故事或属于作者亲身经历,或属于其左右、亲戚、家人向其所叙之事。另有几乎相同数目的故事,如他自己在《槐西杂志》“序”中所述,是

他在好友聚会时闻知的,在这种聚会中,每个人都力争讲述某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以吸引听众。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纪昀逐年收集了多少笔记!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百余则笔记是与这个西部边睡之地直接有关的,他滴居于此,但并未对世事漠不关心)时均如此。

这本文集当时与蒲松龄的故事集同样闻名,故而才有后来蔡元培所说:“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石头记》、《聊斋志异》及《阅微草堂笔记》是也”。蔡元培盛赞后者形式的完美及内容的丰富。

从文笔上说,纪昀力求恢复汉、晋风格那种简约,甚至朴实无华,以此表明他对蒲松龄的矫饰,甚至娇柔造作的强烈反对。从内容上说,此书所涉之广,令人惊讶,而作者能够接近诸多秘密文件这一事实在此无疑起了作用。纪昀,这位对各种事情均感兴趣的人,选择和记录了奇闻轶事、各类杂闻,予以艺术而朴实的报道,并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对于一些表面上无法解释的现象,他常常投之以批评或嘲讽的目光,这些看法都是最具个人特色,且最有趣的。下面选取六则,以飨读者。

(一)《光明》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泊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二)输鬼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此与稽中散事相类。夫虎不食醉人。不知畏也。大抵畏则心乱。心乱则神涣。神涣则鬼得乘之。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诊度之气不能干。故记中散是事者。称神志湛然。鬼惭而去。

(三)失灵之卦

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为诛官。尝扶乱问寿数。仙判某年某月某日当死。计期不远恒邑邑。届期乃无总。后入本朝至九列。适同僚家扶乱。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无验。又判曰。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沈思。忽命驾去。盖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

(四)太监巧扮女妆

老仆魏哲闻其父言。顺治初。有某生者。距余家八九十里。忘其姓名。与妻先后卒。越三四年。其妄亦卒。适其家佣工人。夜行避雨。宿东岳词廊下。若梦非梦。见某生荷校立庭前。妻妄随焉。有神衣冠类城隍。磬折对岳神语曰。某生污二人有罪。活二命亦有功。合相抵。岳神弗然曰。二人畏死忍耻尚可贷。某生活二人。正为欲污二人。但宜科罪。何云功罪相抵也。挥之出。某生及妻妄亦随出。悸不敢语。天曙。归告家人皆莫解。有旧仆泣曰。异哉。竟以此事被录乎。此事惟吾父子知之。缘受恩深重。誓不敢言。今已隔两朝。始敢追述。两主母皆实非妇人也。前明天启中。魏忠贤杀裕奴。其位下宫女内监。皆密捕送东厂。死甚惨。有二内监。一曰福来。一曰双桂。亡命逃匿。缘与主人曾相识。主人方商于京师夜投马。主人引入密室。吾穴隙私窥。主人语二人

曰。君等声音状貌。在男女之间。与常人稍异。一出必见获。若改女装。则物色不及。然两无夫之妇。寄宿人家。形迹寸疑。亦必败:二君身已净。本无异妇人。肯屈意为我妻妄。则万无一失矣。二人进退无计。沈思良久。并曲从。遂为女办饰。钳其耳。渐可受洱。并市软骨药。阴为缠足。越数月。居然两好妇矣。乃车载还家。诡言在京所娶。二人久在宫禁。并白哲温雅。无一毫男子状。又其事迥出意想外。竟无觉者。但讶其不事女红。为恃宠骄惰斗。二人感主人再生恩。故事定后。亦甘心楷老。然实巧言诱胁。非哀其穷。宜司命之见谴也。信乎。人可欺。鬼神不可欺哉。

(五)被藏匿之药帖

内阁学士永公讳宁婴。疾颇委顿。延医诊视未遽愈。改延一医。索前医所用药帖弗得。公以为小婢误置他处。责使搜索。云不得。且笞汝。方倚枕想息。恍愧有人跪灯下曰。公勿售婢。此药帖小人所藏。小人即公为臬司时。平反得生之囚也。问藏药帖何意。曰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公所服医不误。特初试一剂。力尚未至耳。使后医见方。必相反以立异。则公殆矣。所以小人阴窃之。公方昏闷。亦未思及其为鬼。稍顷始悟。悚然汗下。乃称前方已失。不复记忆。请后医别疏方。视所用药。则仍前医方也。因连进数剂。病霍然如失。公镇乌鲁木齐日。亲为余言之。曰。此鬼可谓话识世情矣。

(六)鬼魂告状

乾隆庚午。官库失玉器。勘诸苑户。苑户常明对簿时。忽作童子声曰。玉器非所窃。人则真所杀。我即所杀之魂也。问官大骇。移送刑部。姚安公时为江苏司郎中。与余公文仪等同鞫之。魂曰。我名二格。年十四。家在海淀。父曰李星望。前岁上元。常明引我观灯归。夜深人寂。常明戏调我。我力拒。五言归当诉诸父。常明遂以衣带勒我死。埋河岸下。父疑常明匿我。控诸巡城。送刑部。以事无左证。议别缉真凶。我魂恒逐常明行。但相去四五尺。即觉炽如烈焰。不得近。后热稍减。渐至二三尺。又渐近之尺许。昨乃都不觉热。始得附之。又言初讯时。魂亦随之刑部。

篇四: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1]

内容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晌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峋创作狐故事的原因。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小说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旨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2]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角色分析

《阅微草堂笔记》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如第一卷中,写曹竹虚的一位族兄,他沉着冷静,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女吊狰狞多变的脸谱,终于使女鬼黔驴技穷,羞惭而灭迹。作者着重指出:“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沴戾之气不能干。”第三卷中,写一位农村少妇荔姐走夜路,遇上坏人追踪她。在危急时刻,她沉着、机智、冷静,果断迅速地躲在了坟墟后面,卸妆而披发吐舌,装作个女吊的形象,反而把坏人吓倒,自己顺利逃脱。以上这一类故事,给今天的读者们以树立正气、战胜邪恶的启迪。[3]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一些描写王公贵族、豪门富商、恶霸地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篇章。如第二十卷中写一个富商,见别人的新妇艳美,即起歹心,设下圈套,将新妇巧夺到手,使其夫悲愤忧郁而死。作者对富商的阴险手段、以及在金钱支持下的恶势力,给予充分的揭露。在第四卷里,写一个商人富贵之后,拒绝帮助一位当年他赖以生活十馀年、并资助他得以经商致富的老人。他为富不仁,忘恩负义,被一位姓杨的术士把钱拘了去,归还给老人。这些篇章,充分揭示了当时极其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暴露了这些人道德的沦陷;他们荒淫无耻、唯利是图,腐朽丑恶,全无人理。 《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触及到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不良作风和恶习,如第十三卷中,有一则就描写为他人撰写墓志铭,阿谀之词连篇,就连墓主的鬼魂都感到扪心自愧,哑然失笑。又如第七卷写一位假名士,他胸空如竹,不学无术,家中居室却处处铺陈古董珍玩、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其矫揉造作,故作风雅之态,反而令人生厌,俗气逼人。[4]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熔记叙和议论为一体,以从容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并对当时的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其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

《阅微草堂笔记》具有鲜明的反理教倾向,这其中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进步认识。读者可以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纪昀对宋儒议论的苛察,尤其对道学家言行的虚伪、世俗偏见的迂腐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而其中对当时社会上诸类丑恶黑暗现象的谴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许还带有明显的封建意识,但其对社会悲剧的痛心,

已足以使人们对纪昀有一个允当的评价。

除此之外,《阅微草堂笔记》保留了丰富的官场及民间掌故、民俗趣事和里巷异闻,这其中自然有不少荒诞不经、渗透着迷信糟粕的东西,但透过这些庞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仅就这一点而言,《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3]

文学地位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凡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道理正在于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5]

后世影响

纪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成就也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由于作者的文笔好和地位高,它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可见《阅微草堂笔记》实为“无人能夺其席”的中国文学瑰宝。[4]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

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三十一岁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死后谥号文达。[3]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送猪赎冤

御史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人喂养了一头猪,见到邻居老翁就怒睁双目,狂吼凶奔要咬他,见到别人却不是这样。老翁起初很恼火,想买此猪吃它的肉;不久若有所悟,说:"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夙冤吧!世上没有解不开的冤仇。"于是用优厚价格将猪赎买出来,送往佛寺作为"长生猪"喂养。后来这头猪再见到老翁,抿着耳朵前来接近,不再有以往那种凶态。我曾见过孙重画的应真道士伏虎的图像,上面有巴西人李衍的题诗:"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可以作为这件事情的注解。

"狐仙"的畏惧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一书房,被"狐仙"占居。"狐仙"在青天白日和人对话,投掷砖瓦石块打人,但人们却看不见"狐仙"。当时,平原人董思任正做知州。董思任是个清官,闻听此事,亲自前往刘士玉书房驱狐。他正在高谈阔论人妖异路的大道理,忽然房檐有高声说道:"你为官很爱民,也不贪财,因此我不敢打扰你;然而你爱民是企图博取好名声,不贪财是害怕酿成后患,所以我也不怕你。你还是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多嘴多舌自找麻烦。"董思任狼狈而归,好几天闷闷不乐。刘士玉有一位仆妇,人很粗俗蠢笨,却不怕"狐仙","狐仙"也不打扰她。有人在对话时向"狐仙"提问这件事情的原因,"狐仙"说:"她虽然是下等仆役,却是真正的孝妇。鬼神见她还要收敛躲避,何况是我辈呢!"刘士玉便让仆妇居住书房。"狐仙"当天就迁居走了。

人更可怕

朱青雷说:有个逃避仇家的人,窜匿在深山里。夜晚,月明风清,他见一个鬼徘徊在白杨树下,吓得伏在地上不敢起来。鬼忽然发现了他,问道:"你怎么不出来呢?"他颤抖着回答:"我害怕你。"鬼说:"最可怕的就是人了,没有任何东西比人更可怕,鬼有什么可怕的呢"让你颠沛流离逃窜到此地的,是人呢还是鬼呢?"鬼说完这话,一笑就不见了。我认为这是朱青雷有所激愤而编造的寓言。

天佑孝妇

乾隆庚子年,京都杨梅竹斜街发生火灾,烈焰熊熊,焚烧了近百楹房屋。灰烬之中,有间破屋,岿然独存,一点也没遭破坏,四面被焚的残墙齐整,如同给火画了一道界线,将破屋保护起来。房内有一位寡媳,守护着生病的婆母没有离去。这就是所谓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啊!

正气驱邪

董文恪公及第以前,在一所空宅中起馆教书。有人说空宅中常见鬼物,董公不信,夜间点灯专等鬼物。三更以后,院中阴风飒飒,门户自开,一群似人非人的鬼物杂沓地拥进室内。他们一见董公,大惊失色地说:"这屋有鬼!"又都狼

狈不堪地逃了出去。董公持杖追赶,鬼物们又你呼我叫地说:"鬼追来了,快跑!"争先恐后地翻墙逃走了。董公经常谈到这件往事,自我笑着说:"不知为什么他们反而呼我是鬼。"故城人贾汉恒当时跟从董公读经,向董公举出了一段<<太平广记>>的故事,说:"夜叉想吃哥舒翰爱妾的尸体,哥舒翰正在尸侧睡眠,听见夜叉们互相商量说:?贵人在此,怎么办呢?'哥舒翰寻思既然他们呼我是贵人,出击他们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奋起出击,夜叉纷纷散逃。?鬼'和?贵'二字发音相近,也许是鬼呼先生为?贵人',先生没有听清楚。"董公笑着说:"可能是这么回事。"

常记被屠不杀生

新疆玛纳斯地区有个流放犯之妇,进山打柴,突被"玛哈沁"捉住。所谓"玛哈沁"是蒙古族中的一部分――额鲁特族的流民,这些人既无首领,又无部族,数人或数十人为一拨,出没深山之中,遇禽吃禽,遇兽吃兽,遇人食人。这个妇人被捉后,被扒去衣服捆在树上,点旺了一堆火,割下她左边大腿上的一块肉,准备烤而食之。这时,突闻一声枪响,人喧马叫,玛哈沁们以为官军来到,便一哄而散。实际上是官军牧马时,用鸟枪打山鸡,误中马尾,一马惊跳,群马奔腾。如果再迟片刻,说不定这位妇女就会血肉狼藉,成为玛哈沁的美餐。从此以后,她便长期持斋,坚决不吃动物之肉。她常对人们解释说:"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信佛求福。我只是想:天下的痛苦,莫过于被屠杀。自从经过那次灾难以后,我每见杀猪宰羊,便会时常追忆起自己将被宰割的情景;听见它们哀鸣的凄惨声音,再看看它们那副痛苦和KB的样子,不也和我当时完全相同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也咽不下它们的肉啊!"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深得佛心游方尼

沧州有一位游方尼,常到人们家中去化缘。小门小户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饭,她也很满意。她不劝人们布施,只引导她们存善心,作善事。

有一次,一位妇女对她施舍了一匹布。尼姑合掌拜谢,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布来说:"您的善心义举,佛已心领神会,既蒙您施舍,布就是属于我的东西了。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我见尊婆母仍身穿单衫。现在我把这布奉送给您,请为您婆母缝制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吗?"这位妇人听了,面红汗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姚安公说:"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遗憾的是:尽管家家户户都在传说她的轶事,却都无人能说出她的法名。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媳代婆死感天地

褚寺一农家,婆媳同睡一室。某夜,大雨倾盆,墙壁行将坍塌,墙上泥土开始簌簌抖落。这时,儿媳闻声而起,以背负墙,同时大声呼喊让婆母醒来。婆母摔倒炕下,儿媳赶紧以自身覆在婆母身上,结果被塌墙压死。由于她出身低贱,没有人向官方报告,时间一久,无人知其姓氏。传说妇死之后,婆母痛哭不止。

某日,邻居跑来告诉这位婆母,我夜里作梦:您家儿媳穿戴着凤冠霞帔,对我说:请转告我的婆母大人,不要为想念我悲伤。我因为替她死,现在已经成了神。与此同时,乡亲父老也纷纷来她家都说做了类似的梦。其实,我认为这位儿媳为什么不给婆婆直接托梦呢,很明显,这不过是乡邻们出于好心,为了缓解婆母的悲痛之情,而编造出来的神话罢了。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供品济贫菩萨心

沧州插花庙有位董尼姑,为观音菩萨的诞辰置办供品,事后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恍惚中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不会挨饿,你上供了,我也不觉得更饱。庙门外有好几个逃难的乞讨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你把这些供品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比给我上供胜过十倍。"董尼姑惊醒,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饿得有气无力。从此,她每年供奉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穷人们,并说这是菩萨的意思。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悯物救生积善行

据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生在古庙中教儿童读书。一夜,突有两个自称"饿鬼"的来求他布施一些残羹剩饭,刘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从此以后,他就时常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一年后的一个夜晚,忽听墙外有声音说:"感谢您对我们长期的救助,今天特向您来告别。"刘生问:"你们去哪里?"他俩说:"我们生前在官场钻营,谁有势力就巴结谁,一旦衰败了,就扭脸如同陌路之人。我们平时未做过善事,因此没办法求得超脱,这几年只想多做点好事以求自拔。这片树林里野鸟很多,有来射杀的,我们就惊吓鸟儿使它们得以远走高飞;有张网捕捉的,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不叫他们入网。由于这点善心,感动了神明,现在已经获准转轮托生了。"刘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说:"他们沉沦已久,尚且能用微薄之力,想尽办法救护生物,使之免被屠杀,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却对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说什么力不能及呢?"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善恶昭彰连环报

我八九岁时,在堂舅安实斋家中,听苏东皋老人说:"交河县某县令贪污公款数千两白银,指派他的家奴代他送回原籍

家中。这个家奴谎报途中在黄河翻了船,而偷偷地把银两让他的重台送到自己家里。重台旋又携款而逃。不料行至兖州,突遇强盗劫掠且被杀死。听了这些话,常舅咋舌说:"这件事真可怕呵!这哪里是人干出的事情,分明是鬼使神差呵!看来,神不一定非得白昼现形,左手持照妖镜,右手持生死薄,指挥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才体现出善恶报应来。这个县令完全可以列到阎罗殿的铁榜上。"苏老人说:"如果那个县令不贪污,何至于被家丁侵吞了财产?家奴如不私吞这笔财产,何至于被重台窃为已有?重台不窃取他人之财,又怎么会招来被夺财和杀身之祸?看来这一系列的事件仍是人为的,而不是鬼神干的。如果照你的说法,县令该遭报应,所以就派奴仆侵吞其财产;那个奴仆该遭报应,故而派盗匪去杀人越货。鬼神既要报应,却由人去代行其事。这岂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堂舅说:"你这人能言善辩,只是讲的不是正理。不过你的说法倒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起到劝人向善的作用。"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淡泊无求寿命长

沧州人刘通,其母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时,已经一百零一岁了,依然身板硬朗,饭量不小。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后来,又要为她请求旌志,建立牌坊,她也坚决不同意。有人问她为啥不同意,老人慨叹说:"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寡妇,从小吃苦受累。正因我这辈子颠沛流离才为上天怜悯,得以长寿。如若贪求非分之福,那么死期就来了。"这位老太太见识高明,一生忙忙碌碌,没有份外的奢求,因此就能恬静地颐养天年,延年益寿。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贪得无厌吃大亏

景州有个宁逊公,能把琉璃捣碎后,与漆调合在一起,以此做为材料堆成字。字体凹凸分明,脉络清晰,俨然像石头的自然纹理。他常以这一技能与富贵人家交往,向人家索要酒饭。听说哪里有宴饮集会,他一定前去混在最末一席中。一天赶上吴桥庙会,他就带上创作的对联、匾额前云兜售。傍晚时分,他得到几两银子。路上,忽然有十几个人邀请他并说:"我们想让您花一个月功夫堆出一些字,好赠送亲友,您也能有点收入。今天先请您吃顿便饭,明天再接您去。"宁听了喜出望外,随他们走进一家酒店,要了许多佳肴美味,一起开怀畅饮起来。直到夜深人静,店主催促关门。转眼间再看,那十几个人无影无踪了。宁逊公只好自认倒霉,掏出所有的钱付清酒饭费,垂头丧气地回家了。李露园说:"这位先生应该得到这样的报应。"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东海孝妇美名扬

山东郯城在汉代属东海郡。那里有一所孝妇祠,至今香火不断。这位孝妇娘家姓窦。她的未婚夫病重,自知将死,便勉强爬行到窦家,苦苦恳求窦女代他照顾老母。窦女在他死后主动过来,千方百计地对婆母竭尽孝道。婆母屡次劝她改嫁,她总是不同意。婆母心想自己既贫且老,这样连累年轻的儿媳,实在于心不忍,于是便上吊自杀了。其女儿却把母亲之死推到窦女身上,告到官府。太守在没有进行调查的情况下竟草草判妇抵罪。于公拜见太守并提出:这个媳妇平素极为孝顺,决不会杀害她的婆母。太守不听,终于悍然残忍地杀害了这位贤良的孝妇。据历史上传说由于孝妇含冤,三年久旱不雨。后来继任的太守为她平反昭雪,亲自拜谒祠堂致祭,才下了雨。阳湖孙星衍写了<<孝妇碑>>,碑文大致说:"这个婆婆是因媳妇而死的,但并非媳妇杀害了婆婆。这位媳妇心想未婚夫和婆母都已死去,自己代子行孝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所以也就视死如归,丝毫未进行任何申辩。碑文叙述非常详尽。太仓王曦也曾写过一篇传奇记载此事;陆继辂编修的<<郯城县志>>也详细地记述了此事的本末。这件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人们仍对她非常怀念和敬重。"

张伯驹<<春游社琐谈>>(蛰庐)

害人利己终不寿

清光绪年间,西藏一带发生叛乱,朝廷命四川总督刘秉璋相机处理。刘派提督李有恒率军平叛,信札内写明:"相机剿灭"。李出身行伍,目不识丁,进藏后大肆杀戮,乱子越闹越大。朝廷严加斥责,刘畏罪拟嫁祸于人。当时四川有一个试用知县田子石,很长时间没有官做,便向总督献计另写一封信札,把原来的"相机剿灭"的提法改为"相机抚剿"。刘总督采纳了他的计谋,此事只有一两人知晓,田与李一直有交情,夜里他去李处,看了总督写来的信札,便对李说:"你这是奉命剿灭,没有你的责任。"他私下里偷偷地调换了新写的信札,李竟毫无察觉。不久朝廷查办,刘诬李违令杀伐,故而造成大乱。朝廷对李处以极刑,借以安抚藏民,乱子才得以平息,对刘只罚款少许。事后,刘对田感激不已,过了两个月,便调派田子石正式担任四川省难得的肥缺――富顺县知县。没想到这个田子石到任后不足半年,竟得暴病而死。后来,这件事逐渐从督署幕府传出,了解情况的人们莫不拍手称快。

张伯驹<<春游社琐谈>>(仰放)

终生行善享百年

据吴兴倪榴生先生说,浙江嘉兴有一位老人,是个木工。年已百岁以上,还能健步行走十几里,每天早晨从乡下到镇里的茶楼饮茶,中午回家,风雨无阻。走路时不用手杖,遇到沟坎时一跃而过,毫无龙钟老态。许多人都不以为他已

是百龄之人。他年幼时在嘉兴城里一个棺材铺里学手艺,太平天国战乱时,店主全家避难,把店里的事交给他来照管。有一天乱兵把店傍的桥毁坏了,有许多人死在河里,老人担心今后居民们的安全,便用几根木材架在河上,用制棺的大钉钉起来,架起一座浮桥,并用馆木装殓起死者,准备店主归来后说明始末,就这样把责任由自己全部兜起来了。过了一段时间,乱军又来,这次幸未拆桥,老百姓渡过此桥得以活命者足有千八百人。人们都纷纷称颂他的善行。店主归来后,也深为他的善心所感动,不但未向他索赔,而且还赠以百金以示鼓励。他靠了这些资金,设立了一个小作坊,连年生意顺遂,后来竟达小康。平时他终生无病,到老仍精神矍铄。人们都称颂他善有善报。

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卷

行善救人消灾祸

我家一座庄园在沧州之南,名叫"上河涯"。庄园有水明楼五间,可以俯瞰卫河上舟船来往。这水明楼和外祖父张**家的度帆楼都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先祖母张太夫人每年夏天便住在这里乘凉,由孙子们轮流侍奉她。有一天,只见几十个男女旅客上了一条渡船,突有一人奋力把一位老人击落在岸边的浅水中。老人的衣鞋全湿了,他刚要怒骂,船已离岸而去(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阅微草堂笔记读书笔记)。当时,卫河水突然暴涨,洪波直泻下来,汹涌澎湃。一艘运粮船像一支离弦的箭顺流而下,直撞渡船,渡船被撞得粉碎,,船上数十人全部落水,无一人幸免。老人转怒为喜,合起掌来念佛。有人问他到哪里去,老人说:"昨天听说我一个堂弟得了人家二十两银子,把童养媳卖给人去做小老婆,因为今天立字据,我急忙把自己的地押给别人,换了二十两银子,准备把那可怜的女孩子赎回来。"众人听后,异口同声地说:"这一拳打得好!准是神仙指使人打的。"大家急忙招呼渡船把老人送过河。当时我才十岁,听说老人是赵家庄人,可惜未问他的姓名。这是雍正十一年的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害人丧德遭恶报

先太夫人说:"沧州有个人逼迫寡居的弟媳改嫁,并把两个侄女卖给妓院,乡里人都对此事愤愤不平。某日,他乘大船去天津贩卖绿豆。傍晚,船泊岸边,他坐在船舷上洗脚。这时河西岸有一艘盐船的缆绳断了,盐船突然横扫过来,两舷相切,把那人膝盖以下的骨肉撞得粉碎,他痛苦呼号了几天才死去。先外祖父**公家的仆人听说此事后,忙来报告说:"这个人遭到如此惨祸,真是件怪事!"先外祖父听后,不紧不慢地说:"我看这事也不怪,如果他不落得这个下场,那才是怪事呢."此事发生在雍正二三年间。"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背信食言,死于非命

杜林镇人张福,以肩挑贩运维持生活。某日,他挑担在桥上与一土豪相遇,为争路而吵起来。土豪指挥手下奴仆将张福推下桥去。当时河中结冰,张福倒栽下去,被锋利的冰棱撞得颅骨破裂,救上岸来已奄奄一息。张福自知很难活命,暗中让母亲向土豪传话说:"你偿我的命,对我有何好处?如果你能为我养活老母和年幼的孩子,那么趁我还有一口气,我可以对官府说是我自己失足落水的。"土豪很高兴地答应了张福提出的条件,并让张福强忍疼痛写出自认失足落水的书面证明。但是张福一死,狡猾的土豪却翻脸拒不认帐了。虽经老母多次控告,由于有书面证明在先,冤情始终不能申明。后来,有一次土豪醉酒骑马夜行,当他走到与张福争路的桥上时,马一撂蹶子,把土豪掀到桥下摔死了。人们都说:"这是他背弃对张福的诺言所得到的报应。"姚安公说:"这说明司法官吏不能仅仅根据一般情理对案情进行推测,而草率地做出结论。"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救妇女,本身免诛杀

献县的齐大是一个很厉害的强盗,但从不做淫邪之事。一次,群盗在抢劫时,见被劫人家的女人美丽,便持刀威胁,意欲**。当时,齐大正在房顶上了望,闻听妇人呼号,立即从房上飞跃而下,挺刀冲入屋中,他目光炯炯地厉声怒叱:"谁家没有妻子女儿,你们敢这样干,有他没有我!"群盗慑于他的威力,只好放过那个妇人。后来,群盗全部被捕,都遭诛杀。惟有齐大漏网。实际上他当时就躲在一个马槽下面。据搜捕的官兵说他们在那里搜查多遍,只见槽下放着一捆腐朽的竹竿,积满尘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舍命救母天人佑

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母亲患了臌症,已经生命垂危。听人说景和镇有一位医生有专治此病的奇药。景和镇距沧州约有一百多里,天还不亮,轿夫就向景和镇狂奔而去。买到药之后,又持药狂奔而归,已经累得仅有一丝气息。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河水暴涨,渡船都不敢过河。他的家就在河对面,眼看就到家门,却不能为母亲服药治病,轿夫焦急万分,仰天长啸,声泪俱下。众人虽然同情他,但谁也束手无策。忽然一位舟子毅然解下船缆,大声呼叫说:"如果人世间还存在天理,此人肯定淹不死。来!来!来!我渡你过河。"于是二人登上舟去,舟子奋力鼓楫,策舟横冲白浪,弹指之间,已经到达对岸,这时围观的群众纷纷鼓掌欢庆。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篇五:阅微草堂笔记狐行狐语四悟1

《阅微草堂笔记》狐语四悟

颜圣存

《阅微草堂笔记》,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年间以笔记形式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收集的是当时代前后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久远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比,内容显得短小精悍,却不乏味道。其中,涉及狐鬼言行举止的一些故事,更能给人带来另类的感悟与思考。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有这么四则关于狐鬼的故事:

故事一

献县周氏仆周虎,为狐所媚,二十余年如伉俪,尝语仆曰:吾炼形已四百余年,过去生中,于汝有业缘当补,一日不满,即一日不得生天,缘尽吾当去耳。一日冁然自喜,又泫然自悲,语虎曰:月之十九日吾缘尽当别,已为君相一妇,可聘定之。因出白金付虎,俾备礼,自是狎昵燕婉,逾于平日,恒形影不离。至十五日忽晨起告别,虎怪其先期,狐泣曰:业缘一日不可减,亦一日不可增。惟迟早则随所遇耳。吾留此三日缘,为再一相会地也。越数年,果再至,欢洽三日而后去。临行呜咽曰:从此终天诀矣。陈德音先生曰:此狐善留其有余,惜福者当如是。刘季箴则曰:三日后终须一别,何必暂留。此狐炼形四百年,尚未到悬崖撒手地位,临事者不当如是。余谓二公之言,各明一义各有当也。

狐狸修行期数将至,和周虎在一起的时间所剩无几,但她毅然选择提前几天离开周虎,狐狸这么向周虎解释:所谓的缘分,是一日不可减,也一日不可增。只是早晚可由自己安排。我想在世间留下三天的缘余,以后好再与你相见。而几年之后,狐狸确实回到人间,与周虎续完三天的余缘。在人们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不尽人意的结果,但狐狸却教会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狐狸何尝舍得离开周虎,但她懂得知足,同时也很果断,缘分在时好好珍惜,缘分尽了坦然挥手告别。人生正是这样,时刻充满变数,很多东西在来不及看清时就容易悄然而逝。但人又常常很奇怪,不管对人对物,该珍惜时却往往容易忽略;又或者往往容易将他人的爱看成是对自己理所当然的付出。而等到真正失去时才茫然万分,完全不知所措。狐狸则没有这么做,也不这么想,万事随缘,用心把握、争取了就行,活在当下,这是狐狸最直接、也是最乐观的行为准则,其值得人们好好思索与效仿。

故事二

宁波吴生,好作北里游。后昵一狐女,时相幽会。然仍出入青楼间。一日狐女请曰:吾能幻化,凡君所眷,吾一见即可肖其貌。君一存想,应念而至,不逾于黄金买笑乎?试之,果倾刻换形,与真无二,遂不复外出。尝与狐女曰:眠花藉柳,实惬人心,惜是幻化,意中终隔一膜耳。狐女曰:不然,声色之娱,本雷光石火,岂特吾肖某某为幻化,即彼某某亦幻化也。岂特某某为幻化,即妾亦幻化也。即千百年来名姬艳女皆幻化也。白杨绿草,黄土青山,何一非古来歌舞之场;握雨携云,与埋香葬玉,别鹤、离鸾,一曲伸臂顷耳,中间两美相合,或以时刻计,或以日计,或以月计,或以年计,终有绝别之期;及其诀别,则数十年而散,与片刻暂遇而散者,同一悬崖撒手,转瞬成空。倚翠偎红,不皆恍如春梦乎?即夙契原深,终身聚首,而朱颜不驻,白发已侵,一人之身,非复旧态。则当时黛眉粉颊,亦谓之幻化可矣。何独以妾肖某某为幻化也?吴洒然有悟。后数岁,狐女辞去,吴竟绝迹于狎游。

宁波吴生,喜欢游逛妓院。后来亲近一个狐女,经常幽会,但仍然出入于青楼之间。于是狐女献出一计,自己幻化成吴生倾心女子的样貌,但后来吴生感慨:眠花宿柳,实在惬意舒心;可惜是幻化的,思想上终隔着一层薄膜。吴生的感慨显然有些令人措手不及,但狐女的回答却着实让人震惊不已:声色的娱乐,本来如闪电的光、击石的火。岂但我像某某是幻化,就是她某某也是幻化;岂但某某是幻化,就是我也是幻化;就是千百年来的名媛美女,都是幻化呵!世间万物是否都为幻象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狐女所言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回忆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不过,笔者觉得将狐女所说的“幻化”理解成对万事万物不能太强求与纠结,而应抱随遇而安的态度更加巧妙,因为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否则狐女也不会接着往下解释:“白杨绿草,黄土青山,哪一处不是古来的歌舞场所?男女欢合同埋香葬玉、赋别鹤离鸾之曲,不过像臂膀一曲一伸的工夫罢了。这中间两美相遇,或用时刻计算,或用日计算,或用月计算,或用年计算,终有诀别的时候。等到诀别,那么几十年而散,同短暂的相遇而散,同样是悬崖撒手,转眼成空。依翠偎红,亲热昵爱,不都好像春梦吗?即使往昔的情谊原本很深,能够终身相守,但是青春的容颜不能长留,白发已经上头,一个人的身体,不再是过去的样子。那么当时的青黛长眉、粉白脸颊,也可以说它是幻化了,为什么独独以我像某某是幻化呢?”而人只有遇事不强求,不大喜大悲,随遇而安,才能活得快活与自在,潇洒与自由,心态也不容易变老。

故事三

天津某孝廉,与数友郊外踏青。皆少年轻薄,见柳荫中少妇骑驴过,欺其无伴,邀众逐其后,嫚语调谑。少妇殊不答,鞭驴疾行。有两三人先追及,少妇忽下驴软语,意似相悦。俄某与三四人追及,审视正其妻也。但妻不解骑,是日亦无由至郊外,且疑且怒,近前诃之。妻嬉笑如故,某愤气潮涌,奋掌欲掴其面,妻忽飞跨驴背,别换一形,以鞭指某数曰:见他人之妇,则狎亵百端;见自己妇,则恚恨如是,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也。数讫,径行。某色如死灰,殆僵立道左不能去,竟不知是何魅也。

这是一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不管是放在男权至上的古代,还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众男子看到一貌美的女子,上前调戏,最后,与朋友同行的举人发现被调戏的女子是自己的妻子时,非但没有悔意,心生疑虑,反起怒色。岂料女子不畏不惧,飞身上驴,立即变出另一张脸,并指着举人讽刺道:见了别人的妻子,就无端地调戏,见是自己的妻子,就这样的愤恨。你是读圣贤之书的人,一个“恕”字尚且未弄明白,你是凭什么考中举人的?鬼魅的做法让人拍手称快,数声数落之后,也难怪举人呆若木鸡了。此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关于其中的不道德现象笔者不作任何解释,但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未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尚且懂得礼义廉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违背这项道德准则时,那么,便无怪人们要对其嗤之以鼻,投其恶眼了。

故事四

陈云亭舍人言,有台湾驿使宿馆舍,见艳女登墙下窥,叱索无所睹。夜半琅然有声,乃片瓦掷枕畔,叱问是何妖魅,敢侮天使。窗外朗声曰:公禄命重,我避公不及,致公叱索,惧干神谴,惴惴至今。今公睡中萌邪念,误作驿卒之女,谋他日纳为妾。人心一动,鬼神知之,以邪召邪,不得而咎我,故投瓦相报,公何怒焉?驿使大愧,未及天曙,促装去。

这则故事则让笔者想起一句俗语:平日不作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位台湾驿使住在驿舍时,看见一女子爬上墙头往下偷看后,以为是驿卒女儿,梦中心生日后娶其为妾的邪念,不料,日间出现的那个女子却是一个鬼魅,见驿使心生邪念,大胆抛砖制止,已警示驿使的不良行为。人心一动,鬼神是否知之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但心怀鬼胎,鬼魅自会出现这倒不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以上所举的四个狐鬼故事则是纪昀或借狐鬼之口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或阐发自己对事物另类的看法与观点。而读者通过狐鬼之语,又能有新的感悟与心得,实在妙极!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