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多角度思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7:15 体裁作文
多角度思考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多角度思维作文教法

多角度思维作文教法

黄燕琼

获中小幼教师教学论文联评一等奖

2006年5月15获奖

摘要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激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的多行道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思如泉涌的地步。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力求达到文贵于新,从而提高写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多角度思维 创新 积累 训练 评改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学生写作力求做到有创意地表达。”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运用多角度思维是一条好途径。

多角度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新思维。多角度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在同一问题面前,使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不拘泥成法,而是激发思维活动,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扩大选择的余地。多角度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

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激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的多行道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思如泉涌的地步。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而提高写作创新思维的能力。要想真正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多角度思维”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角度素材拓展,积累空间。

多角度思考作文

许多小学生一提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没什么可写”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有话些写不出”是缺乏语言的积累。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因而我在平时注重学生采用多角度思维对素材的积累。

1、拓展素材积累的生活空间,鼓励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而切实地开展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就能解决好“源泉”问题。因此,我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素材。如开展“我是小小记者”、“访问大自然”“我的家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生走出校园,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探索,并且及时地记下来,当学生的“材料仓库”丰富起来,写作时就不怕“无米下锅”了。

2、拓展素材积累的书中空间,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唐代“诗圣”——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大量的书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垫、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促进学生丰富语言,让学生写作文时得心应手。鉴于长期以来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往往只限于优秀作文选之类,因而我们着力引导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文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等书都要读。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他们开展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向你推荐一种报刊”等活动。并且我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专门的“阅读积累卡”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3、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资源共享开拓思路。

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有其特殊性、差异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是万花筒,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就是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直接或间接获得素材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

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素材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近期所得的材料和感想,包括自己的所见所闻及阅读所得等,即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日久天长,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促进辨正思维的发展,形成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而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也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属性。

比如围绕“我为自己喝彩”这个题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一次放学后我正好回来拿落在抽屉里的书,发现教室里扫不干净就自觉地把教室扫干净,虽然没人发现,没人表扬,但自己对自己说:“好样的!”;有的说有一次爸妈出差不在家,自己当家做主人,对家里进行了大扫除,为自己的长大懂事喝彩;有的说那次400米跑步比赛,一开始就摔了一跤,我忍着剧痛跑完全程,没人为我喝彩,因为倒数第一,可我依然要为自己喝彩,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喝彩,等等。这样,从一个问题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发散出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当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地重新组织自己已有的素材,寻求素材的最佳组合,当他总是从多方面去思考

与探索某种新的东西时,作文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了。只有在材料积累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学生才有可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4、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仅仅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也许只能产生“现实主义作品”,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让学生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产生更多的“浪漫主义作品”。幻想是一种与自我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好这一方沃土,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了。比如可出些这样的题目来丰富学生的积累:《假如我有一枝神笔》、《二十年后的我》、《星际大战》、《未来世界》等等。还可以出些让学生能依据某些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的题目。如:《假如我是校长》、《今天,我当家长》等。这样一些富有情趣的设想,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

多角度拓展素材积累空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第一步,然而有了这坚实的第一步,以后的作文之路便有了深厚的基础。

二、多角度作文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达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目的,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角度立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多角度立意,就应该做个循循善诱的“主持人”,一个高水准、高品位的主持人总是巧妙地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巧妙地引发话题,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要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所担当的“主持人”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我学会了买东西》 一般角度:写我学会了买什么东西,怎么买??多角度立意:你知道买东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你注意过保质期吗?你会讲价吗?由于利益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富于个性化的习作才会层出不穷。

2、多奇巧拟题。

题为眼,必画龙点睛,必推陈出奇巧。的确,新奇、巧妙的作文题目能激荡学生的思维,调集起他们的学识,能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而且“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甚至能使学生产生灵感,进入“文思泉涌”的境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学生自主拟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还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譬如,一次,我出示《我的妹妹》这样一个平淡的题目,在班上招标,让学生回家后从多角度观察妹妹,考虑,重新拟题,看谁的题目最新奇、最巧妙。学生观察、思考了回来后,纷纷夺标了,有《我家的小精灵》、《我的大妹子》、《娇宝贝》、《调皮的表妹》、《傻妹妹》、??夺标越

来越热烈,学生的思维也跟着不断在扩展。最后我宣布夺得新、奇的题目冠军是《我家的小精灵》、《小大人妹妹》等几个,并给学生分析了说它新奇的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多奇巧拟题的作文给了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

3、多方面选材。

多方面选材就是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如:以“美”为题赞美人或物。学生可抓住生活中爱帮助别人的人,赞美其心灵美;可以写那平凡的花生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的美,也可以写田里的捕虫能手——青蛙,虽没有迷人的外表,然而却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的美,等等。学生可以从这种训练中提高作文能力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步的效果。

4、多样化体裁。

多样化体裁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梅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梅花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描写梅花的色、形、味,赞美梅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梅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也可以写成游记,记下观赏梅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像梅花那样不畏严寒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还可以写成以梅花为线索的想象文。由于文体不同,作文多姿多彩,富有诗意。

5、多形式表达。

多形式表达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序、倒叙、补叙、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达情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让学生在多角度思维中成文,不仅能使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日趋坚实,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多角度作文评改,提高水平。

目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重视“作”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指导学生修改和评议作文。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早就指出:“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文章要“入妙”,就须“频改”。通过反复修改,学生会逐渐明了文章该怎样写,不改怎么写,积累写作经验,领悟文章“入妙”之法。文章要“入妙”,教师还须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讲评。但如今多数的作文评改,仍然是教师越俎代疱。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总是要围绕着教师的审美观去写作。而每个人的审美观又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个性,思想丧失个性。因此,作文评改也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能张扬个性,提高水平。因此作文评价的方法也要讲究多角度。

评改作文,根据习作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含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和电脑测评等。

1、学生自我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可见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自我检省,运用得当可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我评价很需要有个“标准”,若茫无目标,学生会觉得无从评起。这个标准怎么定?我的做法是将写作目标分几个层次,让学生自己选定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

例如第八册的一个作文训练题目是《记一件_____的事》,要求是: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语句通顺。我据此提出三个逐层提高的目标: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句通顺;②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经过部分写具体,语句要自然妥帖;③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经过部分写具体,把自己当时的感受真切细致地写出来,语句要生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把它作为作文评价的依据。只要经过努力,自己认为达到或超过了自行确立的目标,他就可得到“优”成绩,就算获得了成功。这样的评价既照顾到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作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又有多种形式。比较难以把握的还是“标准”。笔者常用的方法是:①以甲生自定的目标为准,若乙生读后认为甲生确实达到并超过了自定目标,则可得“优”的成绩,同时以乙生的眼光适当写下评语。②以乙生的作文为水准,认为甲生比自己写得好,则给予“优”的成绩,若认为甲生比自己写得差,则给予“良”或“及格”的成绩。评语可以很简单,如:“你比我写得好!”“看了你的作文,对我很有帮助。”“看来,你得再加把劲,我们一同向前。”“相信你的下一篇会很出色!”而不用诸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选材典型”之类。必要的时候,可组织交流“谁为同学写的评语好”的活动。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有明显的作用。

3、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也是我常用的评价方式。往往一篇文章有多人评定的手笔,评者都写上评语及姓名,同学的、家长的、老师的。长此以往,让学生懂得: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角度不同,结论会相异;要学会接纳,学会包容,学会汲取,学会进取。家长对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很有兴趣,并且要求也很高,大部分家长慢慢地能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本妥善保存,将是一笔很好的财富。

4、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适宜于学生的一些参观访问记或小型的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广告语设计等等。组织学生访问了某个名人,把采访稿送给名人审阅就是一例。要求学生为校办服装厂设计新颖、实用的广告语,完稿后让服装厂员工评定也是极有新颖的一招。对此,学生兴趣浓,社会效果好。居委会、少年宫、报社、电视台工作人员都参加了我们的教学评价。社会评价也促使学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5、教师评价。

篇二:关于作文批语的多角度思考

关于作文批语的多角度思考

作文批改是个老话题,作文批语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一个

问题。虽然新课改实行至今,但公式化的作文批语还占据着一席之

位,还可以看到一些作文的批语大同小异、千文一词。此类批语,

根本无从谈起启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套话不可取,“老调’’不可重

谈。故此,应化批语的“大同小异”为“小同大异”,使学生从教

师启发性的批语中习得作文的方法,悟出做人的道理。那么,怎样

的作文批语才有指导意义、有价值呢?

一、要有针对性

学生的习作有哪些优缺点,原因何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教师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批语中明确指出。可以从不同方面有选择、

有重点地加以点拨、分析、指导。

1、针对习作目的写批语

批语应该针对每次作文训练重点,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例如,

训练重点是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了解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写

一篇作文。那么,本次作文的批语,除去明确指出有没有围绕中心,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景物外,还要围绕学生的习作是否抓住了景物

的特征,是否用形象、生动、逼真的语言描述景物的静态、动态,

给读者以立体的、五彩缤纷的、有音响的活动画面般的感受来写。

这样,批语就突出了习作重点,能够指导学生运用、掌握有关写作

知识。

2、针对习作的主要优缺点写批语

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既然是习作,其

优点和缺点总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因而教师在写批语时,要有重点,

不宜面面俱到。指出它重要的优缺点,旨在使学生取其精华,弃之

糟粕。在下一篇文章中,他就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如果面面俱

到,尽管老师批得满纸通红,但学生对这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仍是

模糊不清,取舍两不知,就有可能使这篇作文里犯过的毛病在下一

篇作文中仍然出现。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下批语

习作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语文能力,写作基础不

相同,写出的文章也就各具特点。因此,在写批语时,就要因人而

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作文反映出的不同问题,写出对学生个体

具有指导性的批语。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

同时,指出其作文的不足,使他们知道如何进一步努力;对作文水

平较低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点

滴进步,给与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习作兴趣。

二、要有启发性

训练学生作文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做人。批语的目的也要使学

生从中受益,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1、启发学生明辨是非

小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差,容易用错误的观点来指

挥自己的言行。教师应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意识问题,利用批语

启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一位学生在《难忘的一件事》中记叙了

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商户侮辱、蛮不讲理的事。但结尾却以

“这件事真有趣”结束。我看到了这片习作后,首先肯定了他细腻

的描写,又根据文章思想不明是非之处作了以下批语:“作为文明

社会中的一员,女商户的言行正确吗?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的?当

你看到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执法人员无法工作时,你还感到有趣

吗?”经过我的启发,这位小学生改写为:阿姨,我想对你说,你

把摊位摆在路边已经影响了交通,再和执法人员无理取闹更是不应

该,实在有损我们社会的文明。希望你能改变你的做法。”

2、启发学生写出真心话

作文就是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学生自己心中要说的话,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一位学生在《老师,我想对你说》中写到这位老师每天

早早到校,把学生圈到教室学习,直到夜幕降临才放学。有时为了

给学生补课,干脆中午不回家。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这位学生

在文章中用这些事例来赞扬老师工作的认真、工作的忘我。但从字

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这种赞扬的牵强,可见小作者并没有写出自己的

心里话,是在违心地赞扬老师。我读后,随即写了这样一句话:“这

位老师的确很认真,但对她这样做,你做为学生,怎么看待、怎么

想就怎么写,文章才会有真实情感,才会有生命,才能激起读者的

共鸣。”于是,这位同学在他的第二次的习作中发出了她心中的呼

喊:“老师,请您为我们想想,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喜欢玩。而您

却好心地剥夺了我们玩的权利。老师,求求您,给我们一点儿时间

玩吧!让我们能早点回家看看动画片吧!”

可见,富有启发性的批语,可以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言之

有物,变学生“用口编作文”为“用心写作文”。

三、要具有鼓励性

罗森塔尔效应证实 “权威性的谎言”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习作批语里,这种“权威性的谎言”同样会有影响。有经验的教

师,在批语中,常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真挚的鼓励。字体了草的同学某次作文

书写非常认真,可给予鼓励;习作经常词不达意,颠颠倒倒的学生

某次作文语言通顺、流畅,文章清楚完整,可给予鼓励;不会布局

谋篇的同学某次习作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应该

给予褒奖。可给予鼓励性的方面还有很多,只要学生习作有一点可

取之处,教师都要给予热情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寄予很

大期望,从而激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对学生习作的不足和错误用商量的批语提出建议。学生的习作,

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写批语时,以严厉责备的口气

对待学生的不足,“一塌糊涂”、“简直不像作文”等全盘否定,批

得“体无完肤”,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面对学生习作的

不足和错误,我们可以用鼓励和商量的语气来提建议:“这篇文章

选材很好,如能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得再具体些,会更好。”

“这段话是不是可以这样改??”等等。

总之,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中恳、信任

的批语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学会作文,

还能以批促评,提高学生作文时自我评改的能力。

篇三:作文指导《多角度思维》的实施及思考

作文指导《多角度思维》的实施及思考

——兼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流量

作文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语文老师来说也是比较纠结的存在:立足于技法的指导,往往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写练”,又变成了放任自流,失却了效率。对于少数人来说,练习可能是成功的法门;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大量的练习不一定代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学生苦闷的原因。

调查了许多学生,也看了数不清的习作,其关键在于:思路狭窄,只有“老师”和社会的看法,没有自己的存在。可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视野之窗,增加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流量,是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

如果按照一直以来的套路和策略,多角度思维的指导,大概要从理论上大谈特谈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定义,然后就着几个不痛不痒,与生活相去甚远的例子,煞有介事的条分缕析一番。可能,从讲的角度是很完善的,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看,显然就听天由命了??

课前设计时决定从导入入手,从生活化扩展,争取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多角度思维。带着这个设想,进入课堂:

略显滑稽的导入:“1+1=?”

这个问题简单到让学生不明所以,甚至以“神经”的目光审视我的地步。有一个学生带着不确定的语气回答:“等于2?”。我给予肯定的回答,并开始引申。

“今天,当然不是要考大家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希望同学们把目光与思维从数学问题转移,从生活与社会的角度重新寻找答案。备注:不怕颠覆,欢迎奇葩。”

课堂从这一刻炸开了锅,诸如:“一支笔加一本书等于一段学习历程”、“一个道理加一段时间的行动孵化一个成功”、“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成就一段美好的感情”,乃至“一个手机加一个充电宝等于一夜无眠”??学生抛开数学,从生活、从社会的各个角度提出了自己新奇的理解和解答,许多答案是能够预料到的,但更多的出人意料,让我不得不发自内心的佩服,佩服学生的奇思妙想。

适时让学生总结:当我们拆除思想的藩篱,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每一缕阳关都是七彩的。

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经典的物理问题:一所房子有三间屋子,每个屋子里装上一盏灯跑,开关在外边,且每个开关只控制一盏灯,如何能够区分哪个开关控制哪盏灯泡?

由于跨学科牵涉到物理问题,学生在语文老师面前展示物理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

学生讨论的热情更加激烈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思维的“流量”。在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诸如进房间几次的前提条件,然后给出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多角度思维,缜密思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学生好像在有意无意之间,思维得到了锻炼。看着学生兴奋的表情,从生活角度出发提出第三个问题:

“某学校门口发生一起学生打架事件。时值放学(也可能是上学);原因可能是因爱生恨、可能是无聊的展示肌肉、可能是磕磕碰碰、也可能是宿怨极深??总之,两拨学生,人数三五人不等。一言不合,发生冲突。当时学校门口人来人往,目击者很多,而且校门口有电子监控系统。事件发生后,如果你是负责处理这起事件的人,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有一种天然的身份代入感。首先了解事实,各种设想:当事人双方,肯定会各执一词;电子监控只能看到结果,但是没有语言记录,无法确定前因;目击者之路人甲、乙、丙,各有主见;目击者之门卫??

再次让学生小结: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事情因位置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多角度思维的角度看,每有一人一事,就会有一个审视的角度,看待的窗口。

最后,抛出一个来自网络,颇具价值判断的问题:

“十个临时到某小岛探险旅游的人: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星;一个42岁的单身汉——细菌学家;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还有一个非洲部落的首长和他怀孕的妻子;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工的妻子维持;一个38岁的寡妇,她独自抚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一个离了婚的男子,家中尚有一对10岁的孪生儿子。”

地震突然发生,岛上只有一架能搭载四个人的飞机。假如要选出四个逃生者,选择对象并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给予提示:可以借用集体的力量,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思想的碰撞,选出自己认为的最合理的答案。

这道题的难度不在于选择,而在于选择的理由;也有太多令人纠结的地方,比如女歌星能够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但是她独身一人;比如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但是他是个社会道德中不能普遍认同的同性恋;那个长期失业者,虽然靠妻子维持家庭,但是失去他就意味着四个孩子失去父亲??如果排除掉戏谑,真正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等去判断,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每个小组在争吵和妥协中,选出了自己认为应该保留的人,有人以为应该选择影响力大的人;有人认为应该选择灾难中的弱势群体??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代表着学生思维流量的高速拓展。

于是,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价值的大小因个人的标准而不同。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运用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出发,看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多角度思维。也只有高质量的思维流量,才能够提供给自己最大的能力提升。

这是一节意在放手给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流量的作文指导课,我无法判断这样一节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中,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告诉我,学生思考了,而且很踊跃,从课堂效率的角度来说,就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平铺直叙式的课。当然,偶一为之显然不能达到目的,所以此类课“仍须努力”。

篇四:对作文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对作文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作者:王桂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我曾经听过同一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者的两节作文课,这两节课授课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一节是二年级的《绘春天》,一节是二年级的《我的爸爸》。第一位教师执教《绘春天》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看到的一切,然后归纳出写作的方法是“句子+句子+感受=一篇好作文。”学生习作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又提供了与本节习作有关的好词好句,教师鼓励学生看谁能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一节课下来字数最多的近200字,最少的30多字。而另一位教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只是借助图片去想象生活中的爸爸的特点,虽然爸爸天天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缺少细心的观察,又缺少写作方法的指导,最好的作文才写了50多字,只是把看图想象的词句罗列起来而已,最少的学生不到20字,通过以上两组数据,我在日后工作中做了深深的回味。

回味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教师,都懂得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方法的传授需要顺理成章,需要水道渠成。在这节课上,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看到的,再给出写作方法。“句子+句子+感受”。这样就使学生脑海中杂乱无章的表象、材料一下子有序地站成队排列起来。接着,教师又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头脑中的材料开始鲜活起来,丰满起来。尽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教师教给学生一种有序的思维方法,此时的表达,已不再成为挤牙膏了,而是成为一条水道渠成的小溪,顺畅、欢愉地奔涌而出。

而《我的爸爸》这堂作文课,教师的方法只停留在指导想象上。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固然重要,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缺乏的是不知从何说起,即不懂表达的顺序或者说思维还只是停留在生活中斑斑点点的如零碎的树影般的印象,缺少一条主线一个主题,把这些零散的印象串起来,缺少情商的调动而产生的主动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思维程度,尽管是爸爸这样身边的人,孩子们的印象也并不一定深刻,即使印象深刻而表达缺少方法,却成为他们的作文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们在指导作文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或表达的方法,或者观察的方法。

回味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使文章找到源头活水。

记得,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的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树花像一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多美的语言啊!多么富有个性的想象啊!我高兴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我及时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这些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的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个个点头。

如果没有学生走进生活的亲身观察,就不会产生这么美妙而富有个性的语言,《绘春天》和《我的爸爸》这两节课,都注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所看所想,向生活中搜索作文素材。 老舍说过:“生活是最大的活语汇”。我在一线教学多年,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老师的一切方法和指导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的放矢,留下痕迹,才能杜绝学生因“无米下锅”而去抄袭什么优秀作文的不良现象。

作为一名真正懂得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师,一定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帮助学生建立丰富健康的生活思想体系和情感体系,而不仅仅去为教学而去教育,而应该是因为教育才去教学。

回味三:厚积才能薄发,也谈积累

以《绘春天》和《我的爸爸》这两节课学生写出的字数来看,一个能写出近200字,一个只能写出50多字。这其中的关键一点是执教《绘春天》的老师给出了和习作有关的好词好句,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词语,所以才能写出近200字的文章。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启示:积累好词好句,学习运用好词好句,就能写好作文。

这节课的积累只是体现了积累的一个方面,简单的词句积累,而且是老师一个积累的示范。

而积累更广泛的内涵,还应包括积累生活素材,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学习方法。当学生的积累缺少目的和方法时,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型地积累。

首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背诵、抄写一些成语。 其次,从中年级开始学习写日记。先学写观察日记、写活动日记,然后写心情日记,写反思日记。

第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坚持对学生的监督指导,更需要教师的鼓励。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写作素材,主动运用于作文之中,就可以解决学生作文中“无话可写”、“无米之炊”的难题。

篇五:对作文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对作文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我曾经听过同一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者的两节作文课,这两

节课授课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一节是二年级的《绘

春天》,一节是二年级的《我的爸爸》。第一位教师执教《绘春天》

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看到的一切,然后归纳出写作的方法是

“句子+句子+感受=一篇好作文。”学生习作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又提

供了与本节习作有关的好词好句,教师鼓励学生看谁能用上老师给

出的词语,一节课下来字数最多的近200字,最少的30多字。而

另一位教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只是借助图片去想象生活中的爸

爸的特点,虽然爸爸天天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缺少细心的观察,

又缺少写作方法的指导,最好的作文才写了50多字,只是把看图

想象的词句罗列起来而已,最少的学生不到20字,通过以上两组

数据,我在日后工作中做了深深的回味。

回味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教师,都懂得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方法的传授需要

顺理成章,需要水道渠成。在这节课上,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看到

的,再给出写作方法。“句子+句子+感受”。这样就使学生脑海中杂

乱无章的表象、材料一下子有序地站成队排列起来。接着,教师又

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头脑中的材料开始鲜活起来,

丰满起来。尽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教师教给学生一种有序的思

维方法,此时的表达,已不再成为挤牙膏了,而是成为一条水道渠

成的小溪,顺畅、欢愉地奔涌而出。

而《我的爸爸》这堂作文课,教师的方法只停留在指导想象上。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固然重要,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

们最缺乏的是不知从何说起,即不懂表达的顺序或者说思维还只是

停留在生活中斑斑点点的如零碎的树影般的印象,缺少一条主线一

个主题,把这些零散的印象串起来,缺少情商的调动而产生的主动

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思维程度,尽管是爸爸这样身边的

人,孩子们的印象也并不一定深刻,即使印象深刻而表达缺少方法,

却成为他们的作文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们在指导作文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或表达的方法,或者观察的方法。

回味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

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

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

真情实感。可见,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使文章找到源头活

水。

记得,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的这一课时,渗透

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

“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

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

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

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

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

“杨树花像一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

的手掌,片片向上。”——多美的语言啊!多么富有个性的想象啊!

我高兴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

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我及时小

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这些刚才你们说

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

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的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

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

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

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个个点头。

如果没有学生走进生活的亲身观察,就不会产生这么美妙而富有

个性的语言,《绘春天》和《我的爸爸》这两节课,都注意引导学

生回顾生活中的所看所想,向生活中搜索作文素材。

老舍说过:“生活是最大的活语汇”。我在一线教学多年,我经常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了

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老师的一切方法和指

导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的放矢,留下痕迹,才能杜绝学生因“无

米下锅”而去抄袭什么优秀作文的不良现象。

作为一名真正懂得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师,一定是想方设法引导学

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帮助学生建

立丰富健康的生活思想体系和情感体系,而不仅仅去为教学而去教

育,而应该是因为教育才去教学。

回味三:厚积才能薄发,也谈积累

以《绘春天》和《我的爸爸》这两节课学生写出的字数来看,一

个能写出近200字,一个只能写出50多字。这其中的关键一点是

执教《绘春天》的老师给出了和习作有关的好词好句,在老师的鼓

励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词语,所以才能写出近200字的

文章。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启示:积累好词好句,学习运用好词好句,就

能写好作文。

这节课的积累只是体现了积累的一个方面,简单的词句积累,而

且是老师一个积累的示范。

而积累更广泛的内涵,还应包括积累生活素材,积累情感体验、

积累学习方法。当学生的积累缺少目的和方法时,教师就应积极主

动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型地积累。

首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

背诵、抄写一些成语。

其次,从中年级开始学习写日记。先学写观察日记、写活动日记,

然后写心情日记,写反思日记。

第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分析、

理解能力。

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坚持对学生的监督指导,

更需要教师的鼓励。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写作素材,主动运用于作文之中,

就可以解决学生作文中“无话可写”、“无米之炊”的难题。

《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只要教师

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关

注现实、热爱生活,就一定能将写作变成一种乐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