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6:33:15 体裁作文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

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课件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

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

篇二: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遵纪守法是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就是指对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以及社会公约的遵守,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结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以国家法律为依据,符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纵观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沿着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这样的轨迹运行的。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实现社会法治,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充分证明,现代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现代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必然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也正日趋完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并将此依法治国的方略庄严的写入了我国的宪法。在这样一个法治社会与法治经时代,唯有那些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民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因此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任何人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具体而言,“遵纪守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都是一定时期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要求的体现和反映,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

二视遵守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指定的法规。这些法规是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遵守其规定自然也是守法的表现。

三视遵守一定的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是维护劳动秩序和生产经营安全的基本和前提,社会主体遵守相关的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也往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我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纪守法对我们来说犹为重要。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青少年既要“守法”,也要“遵纪”。对我们而言,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纪律的约束,具备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重要要求。法国著名思想家兼教育家卢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他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他们拔不掉的了 。”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紧抓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我们青少年自己要更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刑事犯罪率有所上升,据统计,2004年全国判决生效的关于未成年犯罪的人数比2003年增长19.05%,2005年1月至7月又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3.96%,并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半数以上的未成年犯在犯罪之前已有不良行为,其中吸烟、逃学旷课、不良交友和夜不归宿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作为中学生,要做到遵纪守法、原离犯罪,同学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拒绝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做起。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我们需要了解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

1:青少年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许多未成年人对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近乎法盲。在心理、生理尚未成熟之时,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极易被黄色文化等不良文化所吸引,这些不良文化会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以致心

理产生畸变,价值取向也会陷入误区。长此以往,青少年渐渐会无视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从而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2.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使辨别能力较差、抵抗能力较弱而易于情绪化的未成年人受到腐蚀,形成不良心理,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离,进而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并诱发其犯罪。社会生活中还具有很多种诱发青少年违反犯罪的不良因素,比如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以及毒品的侵蚀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总之,社会角落中的一些“不良污染”,手段或隐蔽或刺激,他们利用青少年好奇心重、喜欢追逐刺激和新鲜的心理,诱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中的某些畸变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异、单亲家庭及居无定所的流浪人口等的子女,往往由于缺乏物质生活保障或精神的正面引导。容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接触到社会某些阴暗面,因此,有些人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我们青少年应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自觉疏远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对某些不正之风和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人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树立远大而高尚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拒绝那些“不良污染”在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带来的诱惑。同时我们还要勇于帮助身边感染了不良习惯或者受到不良影响的同学,帮助身边的同学也是在帮助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加纯净、健康。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

篇三: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〇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中国人民为了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当今的中国变化非常的大,在社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一步发展,为现在的“法治大国”奠定了基础。社会治安有了很大发展空间,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上一层楼”的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

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

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篇四: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 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

(1) 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烦人基本作用和意义

(2) 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 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随着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控能力不强,

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至带来以下不良后果,影响其自

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

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

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

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

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将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

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好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

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了解法律的

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好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 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着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治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创情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 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之外纪律还存在于我的生活的那

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外出游玩也要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 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 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次序(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我们应该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思考,

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 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设置问题>

清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 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短绳子的后果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式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 保障。真正地自由式在纪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以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的正常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次序的重要保证。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那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

(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 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得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由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及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显著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那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

国家强制力。只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说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对什么人制定?这些规定和发案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

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

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

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 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嘛的 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嘛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由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的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件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民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者方向,又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yin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标志。”案中的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板书)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板书)

篇五: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学法。在学法的基础上,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我们只有学会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人。才能再谈如何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正确的指引我们,走得更好、更远。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历史进步的体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搞法治靠得住。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在改革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总体上已经实现有法可依。当前,首先就是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三,要处理好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的关系,把深化改革同完善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众所周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权力的归属,规定国家权力的职责分工、权力行使的方式和程序;二是确认国家制度,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三是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四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而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纵然,当前大学生大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普遍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等。然而,时下社会上依然盛行“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 “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甚至有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等等。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作为“时代骄子”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可以相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普通公民而言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普遍淡漠的法制意识形成强大反差。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实施,我国高校普遍安排设置了《法律基础》课,但学生仅仅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之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道德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却引不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考试时稍作突击,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也更难有深层次的感悟体验。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往往会因思想深处的法律意识薄弱而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有些学生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比较欣赏,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

第二、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

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第三、功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第四、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以及最近的宿舍“饮水机投毒”等,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对象,能给予最恰当的解释是:现行法制教育模式,没有让当代大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

由此可见, 当代有许多大学生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 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用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不仅要学业成绩突出,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只有真正的识法、懂法、守法才能成

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可以说,必备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应该业必然成为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不仅是基于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更是着眼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其中一员,我们应深知自身使命的艰巨和神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征途可以说任重道远,有时候还要历经坎坷。我将时刻把祖国和民族的荣辱安危系于一身。我决心在孜求学业、顽强打拼的同时,不断地用法律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学习法律技能,提升法律素养,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做一个捍卫法律尊严的天之骄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