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细胞生命的礼赞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6:33 字数作文
细胞生命的礼赞下载字数作文

篇一: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小部分读后感

11210112 鲁娜

这是一本小书,是由刘易斯·托马斯多年撰写的评论合集出版。所以从各章节内容看,是独立的而且不连贯的,是作者的思考,而不是强要灌输给读者什么对错观念。

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细胞细菌的互相依存、用动植物之间的协作关系类比人类间的沟通传递、滥用抗生素、小毛病要靠人体自身平衡机制的恢复而非药物来干预治疗、对死亡方式的思考(安静的有尊严的死去,动物或人,是否现在的安乐死?)。

刘易斯·托马斯把许多事物看作整体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统。群居性昆虫群是一个生命,鱼群、鸟群是一个生命,社会、城市是一个有机物,科研机构是活的生物,人类语言是活的生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单个细胞。从表面上看似游戏的文字里,我们领略到不可企及的哲人的达观。对于科研、科研机构、社会、地球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就连预言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和可笑的。 让我想起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让我想到土壤和平台的重要性,就如同当今美国虽然深陷金融危机,但是他们仍然掌控着当今高科技的前沿,而科技在他们国家的发展仅仅归结为他们有很好的促进科技发展的土壤--(保护专利),有了这个土壤,至于科技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就是她自己的事情了,她自己会慢慢的长大成长;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和对人类整体利益的考量,很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说净空大法师提到的山东一家专门给全聚德提供烤鸭来源的养鸭厂,他们养鸭采取的就是填鸭式的方式,每天到规定时间就给鸭子胃里塞满灌满食物,不管鸭子想不想吃,然后结果就是鸭子长得可快了,长得也是相当的肥了!这些鸭子吃了对身体对健康会好吗?人类主宰了地球,所以人类是伟大的。我们总以为蚂蚁、蜜蜂这些低级动物,没有思想,也没有自我。它们的生活只是过完每一天,它们永远在干同样的事情。它们不懂得休闲享受,它们只是为明天而奔忙。“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但事实也许不是这样。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它们有很像人的一部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还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组织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看到这些,我震惊。没想到小小的蚂蚁竟然能干这么多的事情。它们的行为,它们的头脑,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这只是蚂蚁。在它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类一样。只是我们不了解它们的世界。

还有对整体的一个思考,作者以超人的学识和洞察力,把握了所有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点。他指出进化论过分强调种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生存竞争等缺陷,强调物种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较低级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并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论为我们指示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新的途径。针对社会来说,美国人太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利益的不受侵犯,相比之下中国就做得好一些,但是也带来了人权、腐败等问题的更加突出,只要解决了整体利益的执行决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那么中国就是最棒的了!

这本书里的文章,从题目看来显得很驳杂,但实际上却有着共同的主调。总的说来,它们是讴歌生命的。一反圣经启示录以来对于世界前途的悲观论调,一反整整一个世纪里占统治地位的达尔文主义,托马斯对于生物圈的前途是持乐观的态度。他看到,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结合,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他谈音乐,谈气味,谈语言,谈细菌,昆虫和其他星球,其实都是谈一个主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达到生命的和谐。

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可能就是因为它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将近三十篇的专栏文章,都快是无所不谈了,大到星座,地球,人生,社会,小到计算机,炎症,细胞器,蚁群和蜂巢。并且他说的都是那么的有见解,精妙有趣。他说语言,说神话,说音乐,说生死,说科学研究,所说皆可观。谈的是大题目,写的是小文章,有蜜,也有刺。

篇二:读《细胞生命的礼赞》的读后感(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细胞生命的礼赞下载)

读《细胞生命的礼赞》的读后感

1.医疗技术:看了这章我突然发现我所选的专业也许才是最接近我的理想的。当今的医疗技术,就是运用大型器材来医治各种疾病,但是把医疗的大部分钱都花在器械的改进上却是喧宾夺主的行为,看肺结核的治疗进程就知道了,这种过去难以治疗,花费高昂却一筹莫展的疾病在生物学家发现其致病机理和发现抗生素后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真正的医疗高技术,是从对于疾病机理真正理解得来的,而一旦可行,它就比较经济,比较容易施予”我一直一来认为真正合格的医生是能够熟练运用机械然后治疗很多人,但是我通过这本书意识到什么叫真正的技术高超。现今大部分的医疗技术都是维持现状的医疗,只是帮助你死的不那么早,但却不能避免死亡。高昂的治疗费用只不过换来短短几个月甚至十来天的时间。真正的医疗高技术应该是预防,彻底让人类不会染上这个病,例如我们已经战胜的疟疾、鼠疫??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这个知彼的艰巨任务就完全落在我们基础科学研究者的身上。基础科学是我们解决万事万物的根本,所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作为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我很庆幸能够选到这个基础科学专业,虽然难以就业,虽然比起工科要清苦得多,但想到自己将来要做的研究可能推动医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内心觉得使命重大而任务艰巨了。

2.生物拯救世界?!:也许许多学生物的都会不理解为什么人类如此地热衷于自相残杀。看看我们的身体吧,我们的身体真的是自己么?我们赖以生存的ATP的制造者线粒体被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是早期异养型小原核生物入侵后和平共处,各取所需的来的。在你身体里每时每刻不停呼吸的是小小的入侵者,它保持着大半的独立,还借用你的核基因帮它制造蛋白质,然后自行分裂,呆得安安稳稳,不亦乐乎。所以你是你,但你并不是你。我们连多年前的小小寄生者线粒体都欣然容纳,却对同族自相残杀。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事实上生物间的合作和互相融合本就是自然不可抵抗的趋势。“抗体的创生,来自共生所需的早期感觉机制,可能用于避免共生活动的失控。所有的进攻和防御只是进化过程的枝节,它对于协调共生关系是必须的,防止进化过程的失控。”要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细胞是许许多多远古小生物共生得来的,他们就会觉得发动战争是多么愚蠢的事了,这算是生物拯救世界的另一个例子么?

3.交流的重要性:从生物的角度说:单个的细菌被单独培养它会很快死亡,蜜蜂如果不多于15只它们就会不吃不喝而死,所有的生物都害怕孤独,都必须要和同伴待在一起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人亦如此。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威廉.莫顿.惠勒有一个“超有机体”的观点,即“群体的社会性昆虫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庞大的,多生命组成的生物。这些生物具有一种集体智慧和善于适应的天性,这种智慧和适应力远远高于个体总和。”因此我们要重视集体的力量。作者在书中更是把地球看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胞,一个统一的生命体,所有的生物像一个个细胞器一样各司其职,使整个地球运转良好,不停地进行自我更新。从科学的角度说:齐曼在《自然》杂志上说“发明是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获得的片片断断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开始时,科学上的探索是孤独的,静思的事,后来就需要交流。很多划时代的发现是由很多科学家在前边铺路,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成就,如果不是之前那位化学家精确地确定了ATGC的含量,他们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在科研上都要重视交流,要相信群体的力量。

4.无为即是有为:作者在书里有一个绝妙的例子,如果给你完全地控制一只手,你会发现你无所适从,你会不知道手指如何移动到杯子旁然后适当地弯曲并抓起杯子,还有用正确的力度写字,一切看起来寻常的事情都会变得艰难,所以你不如你的手了解你的手。真正的射击高手就是用手射而不是用脑射。老子说出了一句真理,无为即是有为。

篇三:《细胞生命的礼赞》读书报告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美),医学博士,毕业于哈佛医学院。一生担任过儿科学、内科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教授职位,曾任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和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最后的职位是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纪念医院院长和荣誉院长。著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聆乐夜思》,《脆弱的物种》和《等等、等等》。

二、内容概要

20世纪70年代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生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它断断续续刊载了一系列文章,总题目颇谦逊,叫做“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后来,这些文章结集成两本书,面向大众,一本叫做《细胞生命的礼赞》,一本叫做《水母与蜗牛》。两书面世后,有数百万读者观念为之一变,人生因之增色。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易手数家出版社,印行二十多版次。许多篇目进入美国大学的英文读本、社会学课本和其他多种文集。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也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有评论家甚至把他比做当代知识武装下的蒙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汉英对照)》由刘易斯·托马斯编著,李绍明编译。

该书是作者结集的第一本书,包含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三、读后感悟

这本书里的文章,从题目看来显得很驳杂,但实际上却有着共同的主调。总的说来,它们是讴歌生命的。一反圣经启示录以来对于世界前途的悲观论调,一反整整一个世纪里占统治地位的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托马斯对于自然界,至少对生物圈的前途是持乐观的态度。他看到,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结合,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他谈音乐,谈气味,谈语言,谈细菌,昆虫和其他星球,其实都是谈一个主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达到生命的和

谐。托马斯的书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可能就是因为它们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

刘易斯·托马斯以超人的学识和洞察力,把握了所有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点,批判地超越了19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生物学界、并给了整个思想界和人类社会以深刻影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指出进化论过分强调种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生存竞争等缺陷,强调物种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较低级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并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论为我们指示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新的途径。

篇四: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10 ~二○ 11 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程编号

20080402

学 号 84

课程名称 比较行政研究 姓名 罗霖阜 专业年级 主讲教师 马敬仁 评分 行政管理2班

题目: 生态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一次读到这本小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刘易斯·托马斯博士的这本《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小册子给我的思想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我崇拜于托马斯博士的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他认为人类自然界实质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大到宇宙、人类社会,小到蚂蚁群体、细胞。他的生态学思想和方法,在行政管理学方面具有重大的比较研究意义。

其实,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任何国家的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都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或是有生命的行政组织系统,都是一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在这个系统当中,输入各种的环境反馈的信息,并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作出决策输出。

托马斯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中提到“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做了很多类比,这是不奇怪的。然而,这种种类比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群居性昆虫的行为具有先天的指令性决定的,它们与人类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不断地积累和传播,然而昆虫没有学习和领悟的能力,因此,它们无法根据经验发展社会传统的能力。 但是,群居性动物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要远比多样性让我们感到惊讶。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往往忘记了我们也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动物性使我们社会的原始积累,这是我们不能逃避的事实。托马斯认为地球上黑压压的人类,从太空往下看,其实跟一个蚁群或者一个蜂窝差不多,但是人们大多时候不相信这类说法,因为人类自认为比动物层次高出许多,常常是带着一种近乎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姿态看待动物。在自然界,群居性强的动物习惯于群体生

活也只能适应群体生活,像蚂蚁群,它们只有在一起分工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群居性的动物往往倾向于专心地做一件特别的事,通常对他们的个头来说是件庞大的工程,它们用遗传的指令和遗传的驱动力不停地干,用它来做群体的住房和保护所。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大地上建造高耸入云的小区高楼,配置物管保护他们,群居在一起使得他们感到安全。人类生活也是需要群居的,我们吃的米要靠农民种植,穿的衣物要靠裁缝,用的生活用品要靠不同的商人提供,现代化的分工合作更加使得人类社会是需要群居性生活的,其中一个环节出错了就好像生物链断开了一段那样使得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崩溃。

人类为了过群居性的生活,往往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不同的机构和组织,还要建立复杂的制度来保证我们的群居生活。政府就是这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运作要靠一个高效运作的控制中心和指挥中心,这就是政府的本意。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过好群居性生活。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的提供,需要政府在协调,各行各业的规范要靠政府去制定不同的指标和制度来确保。政府就是这样一个人类为了保护他们的权利建立起来的机构和组织。

然而,区分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还是散居性的动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分工合作让人们必须群居,人们更加倾向于群居在大城市,因为那里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而不愿意生活在僻远的地区。所以,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即群居性动物。但是,另外一方面,研究人类社会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生活需求上人类要求群居合作使生活变得更好,精神上有时有要求独立生活,有迫切的独立的意愿,需要有私人空间。比如,私人住宅和私人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在假期喜欢远离人群和喧嚣的城市生活,去到安静的郊区过独立的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既是群居性生物,又是散居性的动物,具有两面性。 人类的群居性和散居性需求反映在政府上则表现为:一方面,群居性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设施,各种各样的制度规章保护人类的群居生活;另一方面,散居性要求政府不得干涉个人的权利,要保证人类的自主性发展。

在《作为生命的社会》一文中,托马斯详细讲解了蚂蚁的群居生活,提到作为一个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个生物一样的进行活动。政府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能够像生物一样具有生命。政府既然是一个生命系统,所以政府也是跟生命体一样是具有寿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活着”这样一个长期的习惯而让政府过

于安逸,看不到灭亡的挑战,认为政府会理所当然的一直存在下去。造成的结果就是政府,已经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Sir,1605-1682,英)说道:“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使我们不愿死亡。”当下,这习惯成了政府的常态。由于长期的存在,让政府安逸过久,相信这些机构能永存,而不愿接受来自任何社会组织和其它机构的挑战或者介入。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糟糕了,没有任何个人和组织可以约束得了政府的权利泛滥,政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为了保护人类更好地生活的初衷,就会被现在的政府抛之脑后了。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可以对生物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改善政府做出一点建议。生物界中的蚁群可以被看做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蚁群的合作是通过它们的有趣而高效的通信系统完成的:蚂蚁通过互相之间不断地接触,它们能告知蚁群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蚂蚁,会发现长长的蚂蚁队伍里,每两个小蚂蚁见面都会“碰碰头”,那是它们在进行信息沟通。正是这些通信系统的作用,让蚁群迅速地获知信息。所以,当暴风雨来临前,它们会有效地组织搬家。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政府也是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很好地与市民们以及外部的环境进行信息沟通的话,政府就会困死在自身的系统里面。

托马斯在《自治》一文中,谈到我们身体内部有一整套自治体系,进行着一系列的复杂的,协调的,奇巧无比的操作,我们身体内部的细胞生来就带有全套的指令,一点也不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不需要学任何事情,一切都在他们的自治当中,运行得如此的顺畅。 如果没有这种自治,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控制的话,将会变得一团糟。关于我身上其他的部件,我有同样的感觉,不管它们干什么,没有我的干预,它们会更加幸运。

关于出路何在,我有一个建议。如果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动功能,调节脑波,指挥细胞,那为什么没有可能把完全一样的技术运用于正好相反的方向?为什么不能做到不搅和进去,不接管事务,而是学着与事务彻底分开、分离、拆散,学着自由飘动?对于政府事务来说也是如此,为什么现在的政府会陷入困境呢?因为政府管得太多了,社会是有一套自治的体系的,为什么政府就不能放手让这套自治体系起作用,而是事必躬亲呢?

所以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自治作用,大力发展智库、NPO、NGO等社会组织,如果一切都需要政府来管的话,一切将会变得一团糟,政府没有那个能力去管理所有的事务,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有这个能力。

总之,读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通过对比研究生态学,可以给予行政管理学很多有益启示。

篇五:The Lives of a Cell《细胞生命的礼赞》——如此渺小,如此伟大

The Lives of a Cell《细胞生命的礼赞》——如此渺小,如此伟大

作者:By Lewis Thomas

来源:《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3年第08期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其代表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The Lives of a Cell)、《水母与蜗牛》(The Medusa and the Snail)、《最年轻的科学》(The Youngest Science)、《脆弱的物种》(The Fragile Species)等。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托马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并荣获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收文29篇,展示了一位医学家、生物学家对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下文选自该书第一章《细胞生命的礼赞》。

精彩片段

We are told that the trouble with Modern Man is that he has been trying to detach1) himself from nature. He sits in the topmost tiers2) of polymer3), glass, and steel, dangling his pulsing legs, surveying at a distance the writhing4) life of the planet. In this scenario, Man comes on as a stupendous5) lethal6) force, and the earth is pictured as something delicate, like rising bubbles at the surface of a country pond, or flights of fragile birds.

But it is illusion to think that there is anything fragile about the life of the earth; surely this is the toughest membrane7) imaginable in the universe, opaque8) to probability, impermeable9) to death. We are the delicate part, transient and vulnerable as cilia10). Nor is it a new thing for man to invent an existence that he imagines to be above the rest of life; this has been his most

consistent intellectual exertion11) down the millennia12). As illusion, it has never worked out to his satisfaction in the past, any more than it does today. Man is embedded in nature.

The biologic science of recent years has been making this a more urgent fact of life. The new, hard problem will be to cope with the dawning, intensifying realization of just how interlocked we are. The old, clung-to notions most of us have held about our special lordship are being deeply undermined.

Item. A good case can be made for our nonexistence as entities. We are not made up, as we had always supposed, of successively enriched packets of our own parts. We are shared, rented, occupied. At the interior of our cells, driving them, providing the oxidative13) energy that sends us ou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ch shining day, are the mitochondria14), and in a strict sense they are not ours. They turn out to be little separate creatures, the colonial posterity15) of migrant prokaryocytes16), probably primitive bacteria that swam into ancestral17) precursors18) of our eukaryotic19) cells and stayed there. Ever since, they have maintained themselves and their ways, replicating in their own fashion, privately, with their own DNA and RNA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are as much symbionts20) as the rhizobial21) bacteria in the roots of beans. Without them, we would not move a muscle, drum a finger, think a thought.

Mitochondria are stable and responsible lodgers, and I choose to trust them. But what of the other little animals, similarly established in my cells, sorting and balancing me, clustering me together? My centrioles22), basal bodies, and probably a good many other more obscure tiny beings at work inside my cells, each with its own special genome23), are as foreign, and as essential, as aphids in anthills24). My cells are no longer the pure line25) entities I was raised with; they are ecosystems more complex than Jamaica Bay.

I like to think that they work in my interest, that each breath they draw for me, but perhaps it is they who walk through the local park in the early morning, sensing my senses, listening to my music, thinking my thoughts.

I am consoled, somewhat, by the thought that the green plants are in the same fix. They could not be plants, or green, without their chloroplasts26), which run the photosynthetic27) enterprise and generate oxygen for the rest of us. As it turns out, chloroplasts are also separate creatures with their own genomes, speaking their own language.

We carry stores of DNA in our nuclei28) that may have come in, at one time or another, from the fusion of ancestral cells and the linking of ancestral organisms in symbiosis29). Our genomes are catalogues of instructions from all kinds of sources in nature, filed for all kinds of contingencies. As for me, I am grateful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ation, but I cannot feel as separate an entity as I did a few years ago, before I was told these things, nor, I should think, can anyone else.

Item. The uniformity of the earth's life, more astonishing than its diversity, is accountable by the high probability that we derived, originally, from some single cell, fertilized in a bolt of lightning as the earth cooled. It is from the progeny30) of this parent cell that we take our looks; we still share genes around, and the resemblance of the enzymes31) of grasses to those of whales is a family resemblance.

The viruses, instead of being single-minded agents of disease and death, now begin to look more like mobile genes. Evolution is still an infinitely long and tedious biologic game, with only the winners staying at the table, but the rules are beginning to look more flexible. We live in a dancing matrix32) of viruses; they dart, rather like bees, from organism to organism, from plant to insect to mammal to me and back again, and into the sea, tugging along pieces of this genome, strings of genes from that, transplanting grafts33) of DNA, passing around heredity34) as though at a great party. They may be a mechanism for keeping new, mutant35) kinds of DNA in the widest circulation among us. If this is true, the odd virus disease, on which we must focus so much of our attention in medicine, may be looked on as an accident, something dropped. Item. I have been trying to think of the earth as a kind of organism, but it is no go. I cannot think of it this way. It is too big, too complex, with too many working parts lacking visible connections. The other night, driving through a hilly, wooded part of southern New England, I wondered about this. If not like an organism, what is it like, what is it most like? Then, satisfactorily for that moment, it came to me: it is most like a single cell.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困境在于他一直试图让自己脱离大自然。他高高地坐在由聚合物、玻璃和钢铁构成的层层堆积物的顶端,晃悠着充满活力的双腿,遥看着这个星球上苦苦挣扎的生命。在这种场景下,人类以一种超级力量的姿态出现,掌握生杀大权,而地球则被描绘成某种脆弱的东西,犹如乡村池塘中冒到水面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群娇弱的飞鸟。

然而,认为地球的生命很脆弱这一想法是一种错误观念。毫无疑问,这是宇宙中你所能想象到的最顽强的细胞膜,它不受随机事件的影响,死亡也对其无可奈何。我们是其中脆弱的一分子,如纤纤绒毛,弱不禁风,倏忽即逝。人类幻想创造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存在已非一朝一夕,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孜孜以求。但幻想终是幻想,人类过去从未如愿以偿,今天也不会梦想成真。人类是自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最近几年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这个观点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地需要人们正确认识的事实。一个棘手的新问题将是如何面对这一新兴的、人们强烈意识到的观点——我们和自然究竟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大多数人所固守的、认为人类乃万物主宰的传统观念正受到极大的挑战。 实例。一个典型例子是我们所谓的人的实体是不存在的。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由一个个内容丰富的人体部件包依次构建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被分享,被租借,被占用。在我们细胞的内部,有一种叫线粒体的生物,它们驱动着细胞,为我们提供氧化能量,使我们能外出去迎接每一个更加美好的日子。严格说来,线粒体并不属于我们。它们原来是独立的微生物,是迁徙的原核细胞的殖民后代。它们很可能是一种原始细菌,当年游入我们真核细胞最原始的母体中并留在了那里。从此,它们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样子和生存方式,以它们自己的方式独自繁衍生息,并且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DNA和RNA。它们就像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一样,是一种共生生物。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活动一块肌肉,弹动一根手指,开动一下脑筋。

线粒体是稳定的、有责任心的寄宿者,我选择信任它们。但其他那些小生物呢?它们以类似的方式寄居在我的细胞中,把我打理得井井有条、平衡有度,使我成为一个整体。我的那些中心粒、基体,或许还有许多别的更为默默无闻的微小生灵栖息在我的细胞中工作着,它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基因组,就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既是外来体,又必不可少。我的细胞不再是伴我成长的那种纯系实体,它们是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而工作,它们的每一个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但也可能是它们在清晨漫步在当地的公园里,感受着我的感觉,聆听着我的音乐,思考着我的思想。

一想到绿色植物也和我有着同样的境遇,我就多少有些释怀了。如果没有叶绿体,植物就不可能成为植物,或者说不可能是绿色的。叶绿体经营着光合工厂,为我们生产氧气。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物体,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织着它们自己的遗传编码。 我们的细胞核里储存着大量的DNA,它们可能是在某个时候,通过原始细胞的融合和共生的原始生物体的结合而形成的。我们的基因组是形形色色的自然之源发出的指令的集合,是为应对形形色色的突发状况编码而成。对于我来说,我对于生物分化和物种形成充满感激,但在几年前,在没有人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还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然而我现在不能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其他任何人都不应这么认为。

实例。地球生命的同一性远比其多样性更加令人称奇,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最初都是从某一单细胞进化而来,这一单细胞伴随着地球的冷却在闪电中孕育而成。正是由于这一母细胞繁衍的后代,我们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我们至今仍与周围的其他物种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类的酶和鲸类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一种种群相似性。

曾几何时,病毒就是疾病和死亡一心一意的代理人,而现在却开始看起来更像是迁移的基因。物种进化依然是一种极其漫长而单调的生物游戏,只有那些赢家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现在游戏规则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我们生活在病毒编织的舞蹈矩阵中,它们就像蜜蜂采蜜一样穿梭奔忙,从一个有机体跳到另一个有机体,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再跳到我身上,然后再跳回去,进入大海,一路上拖着这个基因组的某些片段,拉着那个基因的某些序列,移植着DNA的链条,传递着遗传特征,就像在大型聚会上一样忙个不停。它们也许就是一种机制,使这种新型的突变DNA在我们当中广泛传播。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在医学上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那种奇怪的病毒性疾病或许就能被看做是一种意外,是传播中出现了某种疏漏。

实例。我一直尝试着把地球看做是某种有机物,但总是行不通。我没办法把它当做有机物。它太大,太复杂,有着太多的运转零部件而又缺乏可见的关联。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我驾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一个林木茂密的山地时,又想到了这件事。如果说它不像是一个有机物,那它又像什么呢?它最像什么呢?就在那时,我想到了那一刻令我满意的一个答案:它最像一个单细胞。

1. detach [d??t?t?] vt. 使分离(from)

2. tier [t??(r)] n. (阶梯式的) (一)排;(一)层

3. polymer [?p?l?m?(r)] n. 【化】聚合物

4. writhe [ra?e] vi. 感到极度痛苦

5. stupendous [stju??pend?s] adj. 大得惊人的,巨大的

6. lethal [?li?θl] adj. 致死的

7. membrane [?membre?n] n. 【解】【生】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能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使细胞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8. opaque [???pe?k] adj. 迟钝的

9. impermeable [?m?p??mi?bl] adj. 不能透过的

10. cilium [?s?l??m] n. (其复数形式为cilia)【植】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

11. exertion [?ɡ?z???n] n. 努力;费力;运用

12. millennium [m??leni?m] n. (其复数形式为millennia)一千年

13. oxidative [??ks??de?t?v] adj. 【化】氧化的;具有氧化特性的

14. mitochondrion [?ma?t???k?ndri?n] n. (其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生】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器,主要功能为通过呼吸作用将食物分解产物中贮存的能量逐渐释放出来,供应细胞活动的需要。

15. posterity [p??ster?ti] n. 后裔;后代

16. prokaryocyte [pr?u'k?ri?sa?t] n. 【生】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进化地位较低。

17. ancestral [?n?sestr?l] adj. 祖先的,原始的

18. precursor [pri??k??s?(r)] n. (从中产生变化的)产物母体,前身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