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餐桌上的学问作文开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4:09 高中作文
餐桌上的学问作文开头高中作文

篇一:餐桌上的礼仪

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互尊互爱,让我们每个人幸福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我们高年级小学生更要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礼仪如何,通常都是通过小事情体现出来的。比如八礼中的“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说到吃饭谁不会啊,但是怎么吃却大有学问。这其中就明确要求我们小学生吃饭时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剩饭菜,吃饭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

餐桌上的礼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就拿我自己来说,在餐桌上我也有很多缺点:有时我吃饭就用一只手,另一只手拖在桌子下面,坐的也不正,相当难看,我自己还不知道,每次都是父母对我进行提醒和纠正,但是我就是记不住。还有就是每天吃早饭怕迟到,总会剩下一点烧饭,父母也对我浪费粮食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对这些缺点我开始还不以为然,现在我认真的学习了“八礼四仪”,对我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不论是在家里的日常就餐,或者是外出到公共场所用餐,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我们都要讲究文明礼仪,不懂得礼仪,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不但令人耻笑,也会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各种礼仪,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对待,知错能改,就没有做不好的,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桥林小学 六(4)班 袁梦成

篇二:中考作文开头与结尾

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元代文人乔梦符有“凤头豹尾”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现代人强调要“首尾呼应”,

开头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又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开头要注意扣题

第一、扣题的句子应在开头一段的后半部分。

第二、扣题时可通过映衬句来引出自己所要记叙的话题。

第三、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

? 2、 开头要对应主体

? 3、 开头要用好修辞:比喻 排比 引用等

? 4、开头要创设情境

? 5、开头要巧设悬念

1、 开头要注意扣题

写一篇应试作文,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我们在写开头时,要注意扣题,以便直接切题,进入主体,这样既不容易离题,也能使作文紧凑些。

在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或倒叙结构的文章时,尤应如此。

那么我们怎样来点题呢?

第一,点题的句子应在开头一段的后半部分。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我们有些同学在点了题后,又扯到不相干的话题上去了,这样不但未达到点题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成为废话。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二,点题时可通过映衬句来引出自己所要记叙的话题。

所谓映衬句,就是为了突出一个事物,故意借用另一个事物予以映衬的句子。相当于古典诗歌中“兴”的手法。《关雎》《蒹葭》

第三,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

这样不容易使主体部分的内容偏离题目。

方法: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

1、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证书给我,此时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2、转眼间,毕业在即,我却忘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忘不了我们那次不很成熟却很成功的“合作”。 (《合作》)

方法:点题时可通过映衬句来引出自己所要记叙的话题。

3、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把爱心带给他人》)

4、时间老人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成长的路上已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 (《成长的脚印》)

5、在童年的书包里,生长着一种情感,那是我对语文的牵挂和对语文的依恋。十多年来,它经历了时光的考验,而且,它作为我的伴侣注定要走向永远。回眸身后脚印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布满生活的美的波纹,荡漾着人生迷人的涟漪。(《品味语文》)

2、 开头要对应主体

文章的开头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主体部分紧密联系。因而,有时我们在写作文开头的时候,要注意承接下文、对应主体,尤其是在开头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的时候。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完整的文章:

? 开头: 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

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

?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

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

? 结尾: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

更艰深的学问。

?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

“牛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3、 开头要用好修辞

运用修辞是使开头生动形象的最好方法。最常用的是比喻、排比和引用。在此,我们作简单的介绍。

用比喻,增强开头的形象。

以《生活》为题 开头

1、日子一叶一叶地从生命之树飘落,不经意间,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6圈年轮。

2、生活是一张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握各色画笔的画师;生活是一杯香醇的美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品酒师;生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生活更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远足者。

3、生命只在年轮上转了十五圈,生活已告诉了我很多、很多……

4、生活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时刻告诉着我要学会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

5、生活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可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

6、生活就像一首诗,朦胧清新,洒脱奔放,充满了喜悦、悲伤与哲理;生活又像是一幅画,色彩旖旎,浓淡交织,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7、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发生过很多的事情,就像在沙滩上走过一样,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

8、生活像一杯芳醇的美酒,生活又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只有懂得品味的人,才能细细品味到个中滋味,了解到生活告诉你的点点滴滴。

用排比,增强开头的气势。

1、它曾是千年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身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哑哑学语的孩子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诚信》)

2、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童年》)

3、我有桥,爱那结构独特、历史悠久的赵州桥;爱那犹如彩虹、气势磅礴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是我更爱那一座座家乡的立交桥。它们是我心中的一支支交响乐。(《立交桥,我心中的交响乐》)

4、一个十分辽阔的苇塘,一片永远也长不高的采油树,一幢低矮的却又爬满青藤的木板屋。这苇塘是鹤的故乡,这采油树是石油工人的丰碑,这木板屋就是我的家。

用引用,增加开头的情韵。

1、雪是沉默的,它悄无声息地一路走来。田野感激它的滋润,诗人歌吟它的壮美,它,只有洁白的沉默。这首题目为《雪》的诗,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作者对雪那种沉没的爱,勾起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对于生长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北疆的孩子来说,最

熟悉的东西莫过于雪了,我对雪的一片深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洁白的沉默》)

2、杨万里写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六月西湖,苏轼写过“湖光潋滟,山色空蒙”的雨中西湖,可是他们也许不知道雪中的西湖更有特殊的魅力。(《雪中西湖》)

3、“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婉转的歌声又萦绕在耳旁,再一次唤起了我对小草的无限崇敬之情。(《小草》)

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年暑假,我终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西湖览胜》)

4、 开头要创设情境

开头通过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染气氛、设定情境,可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为全文创设出一种情境美。如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感人,这正是作者通过祖母去世、父亲赋闲以及父亲老境颓唐这些特殊的事件的渲染,来创设出特定情境的结果。

1、又是落叶时节,片片金黄的树叶幽幽的自枝头飘落,坠入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等待着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感受落叶季节那隐隐的心跳,任思绪在脉络中延伸……

2、 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那棵老树上,仿佛磨去了老树干上的创痕和岁月留下的沧桑。面对此情景,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

3、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那棵老树上,仿佛磨去了老树干上的创痕和岁月留下的沧桑。面对此情景,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

5、 开头要巧设悬念

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1、 早晨,我正坐在餐桌旁吃饭,一抬头,发现大家都神秘兮兮地望着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妈妈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没头没脑地问:“你们班编座号了吗?”“编了。”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6号”的故事》

2、上课时,吴欣打开抽屉,意外地发现了一张不大的纸条,仔细一看,是卡男的字:“想见你,心太急,狂奔拥挤的人群里,多希望下一秒就见到你……这一生只想和你在一起!信还没有读完,她的脸已经红透了。四下里望望,还好,没人看到这尴尬的一幕。

《都是歌词惹的祸》

作文开头三十种

1.开门见山法;2.欲露先藏法;3.设置悬念法;4.设置疑问法;5.恰当引用法;6.环境切入法;7.绘景写人法;8.反问入笔法;9.回忆引入法;10.交代情况法;11.简要介绍法;12.事例铺垫法;13.自问自答法;14.文学起兴法;15.营造氛围法;16.欲扬先抑法;17.开篇标

目法;18.先总后分法;19.梦幻发;20.假设法;21.刻画人物法;22.咏物抒情法;23.平铺直叙法;24.异峰突起法;25.呼告法;26.侧起法;27.抒情法;28.提问法;29.叙述起因法;30.对比法。

提升练习

请以“亮出——的自己”为题写作文的开头

请以“拥有”为题目写三种开头

二、结尾

结尾即是文章的结局,好的文章结尾,它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作品主题得到充分发挥。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文章的结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结尾浅露,空发议论。淡而无味。好文章的结尾,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如何使结尾达到这种“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 结尾要照应开头

2、 结尾要突出主旨

3、 结尾要含蓄有味

4、结尾要以情(景)动人

5、结尾要解开谜团

1、 结尾要照应开头

“开头点题,主体叙事,结尾呼应开头”,这是应试作文最基本的结构。不过,照应开头也要讲究方法,它不应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旨的深化,情感的升华。

如《背影》中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呼应了开头,但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却又比开头深刻多了。下面就来看习作中的几个例子吧。

1、生活像甜蜜蜜的果汁,沁人心脾;生活像酸溜溜的话梅,令人生津;生活又像淡淡的绿茶,让人回味。生活的味道多种多样,只要你细细的品,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多味生活》)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我真想对那蓝天、对那白云,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呼喊:“我真快乐——”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时充满着快乐的集体里。(《快乐在我们的集体里》)

3、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已长大了!”我惊诧不已,是吗?我已长大了吗?是啊,我正由年少的无知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成长的脚印》)

4、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合

篇三:庄岩五年级上作文集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英雄不

朽。

节目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里,共有30多万人遇难,平均每24秒就有一个同胞被杀。如果把这30万人排成一对,一共可长达180多公里,如果一一读出他们的名字,三天三夜都读不完。

这是中国人的雪耻!

大屠杀是抹不掉的铁证!历史就

是历史,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牢记血耻,勿忘国仇!

请教

一天,我正在真真正正的写作业。突然我发现了一道难题,我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我还自言自语呢:“这样?不对;那样?又是不对!到底怎么写?”我们的班长一定能告诉我答案。

“叮铃铃、叮铃铃”。班长家的门铃“笑”了,他开门一看,“你来了,找我有事吗?”我说:“你好呀!我有一个题目不会写,来请教一下,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原来是这题啊!“你看,是这

样…… ””太谢谢了!”我十分兴奋的谢道。他说:“不用谢。以后如果遇难题,我们也互相帮助、一起提高,怎么样?”“好”我说道。

就是这样,我不但学会了这道题,还和班长成为了朋友。我们就像自己说的一样——互相帮助、一起提高,是最好的朋友!

放青蛙

今天上午,不知道是怎么了,天

气十分炎热。把衣服脱了都有“桑拿浴”的感觉。于是,我百般请求,终于成功的得到了10元。(买冷饮) 我在去冷饮店的路上,心里想:这么热的天,喝上一杯“清凉可口”的冷饮,该会是多么的爽啊!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了一个小贩在卖活青蛙。这些小青蛙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活蹦乱跳,而是伤心的望着人们,油亮的皮肤也失去了光泽。我看了它一下,怜爱之心立刻涌上心头。可是,我如果买了青蛙,冷饮又喝不上;我如果买了冷饮,青蛙又会成为别人餐桌上的美食,小青蛙多可怜啊。

最后,我的可怜心胜利了。我用10元钱买下那只可爱的青蛙,让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田野。

我回家时想象着青蛙在田野里玩耍、捉虫。不禁自己也十分的高兴。

零食店的发现

一天,妈妈带我去忆味香园零食店买零食。

一走进店里,我就被那些琳琅满目的零食吸引了。里面零食应有尽

篇四:复习(写作)

第一讲 认识新闻写作

一、为什么要学新闻写作?

二、新闻写作学的是什么?

三、怎样学好新闻写作?

(一)梁启超的写作观

梁启超(1873-1929),字桌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宣传家) 、学者。同时,他还是育儿有方的父亲,梁启超生有9个小孩,个个事业有成,出了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梁启超家书》

国学“四大导师”

在国学方面,在192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院,梁启超为教职员。

教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即“四大导师”)

讲师:李济

助教:陈维钊(后由赵万里接任)、梁廷灿、章昭煌

主任:吴宓;事务员:卫士生;助理员:周光午 ——《南渡北归》

梁启超语录

1、关于文章的作用(P3)

2、关于文章结构与修辞(P4)

3、关于文章的种类(P5)

4、关于文章教授法(P37)

——梁启超《作文入门》

对梁启超文章的评价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评价:“笔锋常带感情,文字具有魔力”。

梁实秋对梁启超的演讲回忆:“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梁实秋对梁启超的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二)写作的益处

1、写作能帮助我们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只要写一个句子,更不用说一段、一篇,就得力求句法、用词、拼法、大写、标点等等完全正确,而且与前后句联系紧密,语气连贯。写和说不同,写好后可以检查修改,而一次修改就是一次提高。写得越多,语言就会越准确。

2、写作能扩大所用语言的范围。

口语所用的语言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使用的,复杂的或文雅的语言很少用,也不宜用。而写作所用的语言则是多种多样的,从极简单到极复杂的都用得上,所用的词汇和句型比口语中常用的要多。

3、写作训练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写一篇作文,不论长短,都需要妥善地组织材料,得出结论,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写作练习中可以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写作要求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从一词一句到全篇结构,都必须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还要抄写(或电脑编排)工整,格式正确。所以在写作练习中可以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5、写作对阅读、听力、口语有促进的作用。

自己知道写作的甘苦,对别人的写法就会敏感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听别人说话就会善于抓住要点。语言质量提高了,口语也会准确一些。

(三)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Ⅰ、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自媒体时代,微博信息的编写等;

Ⅱ、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形成产品)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编码解码理论)

二、新闻写作的内容

(一)概念

新闻写作在新闻学领域属应用新闻学学科,处于新闻业务能力之首。

新闻作品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广义上的新闻写作指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狭义上的新闻写作指新闻报道的写作。

在新闻报道中,消息一直处于主角的地位。

具体见教材目录或教学计划。

三、怎样学好新闻写作

(一)怎样学好写作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

这包括对语法(句法和词法)及基本词汇用法的掌握。

2、多读书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阅读来了解社会与人生,扩大知识面,丰富思想和感情,增进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读书不仅包括阅读著作,还包括阅读新闻作品,在阅读时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吸取有用的语言。

3、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养成观察与分析的习惯。

遇事问个“为什么?”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使自己的思路敏捷,思想有深度。

多读书加上多观察、多分析,在写作文时便不会苦于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

4、 写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内容问题,问问自己“写什么”,其次考虑如何组织材料或观点,从何处开始,到何处结束,也就是问问自己“怎样写”。

5、在语言的使用上,应记住的一个原则是:能恰当表达思想的语言就是好的语言,也就是应该用的语言。

不必总是追求某一类型的语言,如文雅的、艰深的、浅易的,或俚俗的。不过对学习者来说,应先学会使用语言的核心部分,即最常用的语言。

6、写完初稿后还要再三斟酌,反复修改。仔细检查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以求不漏掉任何一个自己可以改正的错误。

(二)怎样学好新闻写作

学好新闻写作,除基本的训练之外,功夫在笔外:

1、政治修养

2、知识修养

3、思维修养

第二讲 新闻标题

一、概念

新闻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用以揭示、概括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还常常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新闻编辑》课程也会涉及到新闻标题的制作)

二、单行题

概念:仅用一个标题,即单一结构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多数由一个

完整的句子构成。

三、多行题

概念:即复合结构标题。

包括三部分:

1、引题——也叫眉题(横排)或肩题(竖排),在主标题的上面(横排)或前面(竖排),字号较小,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引题一般多作虚题。

2、主题——也称正题,单行题就是仅有主题构成。

3、副题——置于主标题之后,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引题和副题统称辅题。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餐桌上的学问作文开头)

李克强听取中科院、工程院城镇化研究报告并座谈指出(引题、眉题)

科学论证 周密谋划 让新型城镇化路子走好走顺

(主题、正题)

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副题)

教育部: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引题、肩题)

我国将划出违反师德『红线』

(主题、正题)

四、组合形态

1、正题

2、引题+正题+副题

3、引题+正题

4、正题+副题

原则:任何一种形态都不能少了正题。

实例

1、正题

习近平会见墨西哥总统

2、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

(正题)最可爱的人回来了

(副题)安东举行盛大欢迎会和欢迎宴会

3、引题+正题

(引题)1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祭日临近

(正题)李毅中质问:为什么没人被究刑责?

(引题)既没有南方山青青,也没有北方林森森

(主题)“林交会”何以选定菏泽

4、正题+副题

(正题)58名工程院新院士“水落石出”

(副题)平均年龄62岁,外籍院士分别来自塞黑、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上海新增4位院士

(正题)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

(副题)杨先生痛说给孩子诊病遭遇——

六、制作要求

生动传神

具体确切

简练明了

七、制作技巧

(一)修辞格

(主题)化肥化肥,你在哪里?

(副题)农民:空等几天无半两

干部:送了一包又一包

贩子:运了一车又一车

(二)运用群众语言

(正题)农民对于城里下乡的干部既盼又怕

(副题)盼的是“财神下凡” 怕的是“和尚化缘”

(正题)无为妇女真有为

(副题)出门时两手空空 回来时带回一栋楼

(三)借助标点、符号、数字

(主题)我国一女童赴澳“改头换面”

(副题)开颅—移脑—拉合,相距7.5厘米的双眼拉近了

(主题)美国教授在梧(州)18小时的感受

(副题)北山饭店“NO” 大东酒家“OK”

第三讲 导语

一、概念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即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是消息区别于其它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消息特有的概念,是消息的核心所在和标志,它由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议论组成,是“浓得化不开”的部分。

二、地位

导语是消息的精气所在。

“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

“写好导语等于写好消息。”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怎样写新闻》作者威廉·梅茨)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

(《怎样写新闻》作者威廉·梅茨)

三、历史沿革

(一)第一代导语 (19C60S—20C40S)

即诸要素俱全(5W1H)的导语,也称“晾衣绳式”导语。

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电报的出现使战事消息传达更加迅速。

优点:具体、完整;

缺点:主次不分,印象不深。

(二)第二代导语(20C30S—至今)

即部分要素式导语,也称最精华事实导语,指从受众兴趣和新闻价值出发,选取新闻要素中的一个或两个作突出处理,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源于电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的出现。电讯技术的发展不存在信号中断的情况,广播靠音频传播,要先声夺人。

(三)第三代导语(20C90S至今)

即丰富型导语,也称当代导语,它少于规范和限制,讲究新奇、丰富的表现形式,追求最佳表现角度和手法,获取最佳报道效果。

目前还处于嬗变(shàn biàn)过程。

四、作用与任务

作用:

告诉读者这条消息的内容是什么。

使读者愿意读下去。

如果需要的话,制造适当的气氛。

任务:

用生动的语言展示新闻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用明晰的语言讲述新闻事实中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五、语言特点

关键词一:简短

通常,一条好导语是以一句一段的形式,简短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一条导语也不能过于简短以至把人弄糊涂,甚至毫无意义。

关键词二:明晰

善于运用短词和短句。

《纽约时报》“一句一个意思”的写作原则。

你的笔记可能摘自政府报告、法律文献或官员访谈记录,但是,你的消息不能用这种腔调来写。如果一条消息含糊不清,以至读者不得不去解释它,读者宁可弃而不读也不愿费劲。 把太多的事实塞进导语里,是造成文章不明晰的最常见的原因。

关键词三:色彩

色彩即“力量”。

形容词的确能使一条新闻增色,使用原则是事实要求使用形容词,因为形容词容易夹杂记者主观意见。

通常,用一个切中要害的措词如巧妙的短语或动词,可使导语不落俗套,读来上口

六、类型

直叙式导语

归纳式导语

描述式导语

评论式导语

提问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

(一)直叙式导语

开门尖山,把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告诉读者,例:

一女子为情所困,欲开煤气自杀,结果煤气外泄,致使整栋楼居民被迫紧急疏散,这是昨天中午发生在杨浦区控江三村某号内的惊险一幕。

(二)归纳式导语

把整篇报道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例《巨额粮款化为水》(刊播于 1996年12月7日《焦点访谈》):

篇五:高考前作文素材汇编:《舌尖上的 中国》解说词等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节选)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 郑祥兴虾铺是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稳守大澳虾膏虾酱的领导地位。76岁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从20岁嫁到郑家开始,做虾酱已经有50年以上的经验。无论是虾膏还是虾酱,主料和辅料,其实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银虾和盐。制做方法,也无非就是用把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 老铺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两个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11年去世。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 这是盐的味道。

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的学问)

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扎西是个黑陶匠人,这里的人们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煮”这种烹饪方式,与陶制炊具的诞生息息相关。陶器诞生之前,人们不一定能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吃出这么多花样。能够在烧和烤之外找到另一种让食物变熟的方法,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惊喜和飞跃。 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秘密。这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李羡有就是这样的香港人,她今天打算自创一道新菜。这道菜是用鸡蛋液把肉馅封在柚子皮里,先煎,再浇入成品高汤煨制。和大多数主妇一样,李婆婆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调味料的运用)

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辣”素琼是个菜农,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 “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不同地域食物的差异和食物做法的区别)

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更多的是怀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个事的。”通过中华美食

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国人的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从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中,去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去感知这样悠久的国度里,国民对待生活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舌尖上的中国》则摒弃了“好好吃”“太美味了”这样空洞的介绍,将更多画面用于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以食物为载体,展示了传统而温情的中式生活。在慢慢展开的食物画卷中,最打动人心的却是片中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微笑,让观众重温对家乡那最质朴而亲切的情感。“镜头对准的都是制作平凡的美味佳肴的平凡的人,他们做出的食物戳中我们的胃,他们发自内心的朴实笑容戳中我们心中那方柔软之地”。

网友赞叹说:“镜头集中展示的,并非摄影棚中顶尖大厨和利嘴主持抑或花瓶美女的厨艺,而是将菜肴从材料入手,经由种植、丰收、加工,从一个平凡的家庭厨房中温情地端出,承载着祖先的文明和天人合一的哲思。有人文的关怀,一种质朴的珍惜态度贯穿其间,这种温情是绝大多数列举数据、搬弄文字、炫耀历史的纪录片所缺乏的。”

黑陶土锅里滋滋作响的松茸片、大面锅里翻腾滚动的臊子面、炭火桶里焦香四溢的熏鸭脯??《舌尖上的中国》被称作是一部“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这部只有短短7集、在每天夜深人静时分播出的纪录片,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与神经,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抱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态度守在电视机前,收获的却不只是杏花村,而是一片令人感动的桃花源”。 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家乡的味道,还有泥土的气息。镜头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查干湖上70多岁的“鱼把头”、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还有全中国仅剩的5个高跷式捕鱼人??他们生存的智慧,他们温暖的笑容,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朴素的情感,都是那么动人心弦。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说的,正是我们怎样成为了我们。 味到深处即是家

“高原上找松茸,淤泥里挖藕,竹林深处剥笋,手工做食盐腌制火腿,在东北清晨冰冷的查干湖上捕鱼。最动人之处是这些获取食材的人们一直遵守与自然的约定,珍惜每一种食物。”网友“阿木穆”写道。

很多人从《舌尖上的中国》体会到一种幸福的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舌尖的滋味弥漫浓浓乡愁,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慈城的一对空巢老人,最开心的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吃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家庭聚会后,孩子们带着年糕回到城市,家里又只剩下这对老人。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出了眼泪。不是饿的,也不是馋的,而是通过那些食物、房屋、父老乡亲,一点点看出我们怎样成了我们,莫名就被触动了泪点。”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如是说。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舌尖上的中国》。 遗憾的是,片中的很多传统美食已经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一些古老的制作工序和习俗已经被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逼退到边缘,比如香港大澳的阿婆做的虾酱。还有一些美食的制作工序则随着老辈人的离去失传了。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说。集体怀旧说明有些东西正在远去,“食物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很多节日是因为有一样专门与之对应的食物而较为永久地保存下来。当农业社会充分转型到工业社会之后,聚居改为分居,厨房从合用改成独用,超市取代了菜场,有一些从前的美味就会不可避免地渐渐消失。”

直面真相就是新闻的社会责任

【事件1】《南加大枪击案调查》 2012年 4月11日,两名23岁的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附近遇到匪徒枪击,女生被击中胸口,男生被击中头部,两人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当天下着雨,根据现场证据及目击者描述,受伤的男生曾经爬出汽车,艰难地走到附近房屋门口求救,倒在门廊上,而车内的女生身中两枪。警方怀疑作案动机可能是抢劫,但疑犯目前仍然在逃。这是一起无辜遇难的悲剧,但4月11日,最早的美国媒体报道此事时,将死者驾驶的车辆描述为“价值6万美元的最新款宝马车”,很快,中国部分媒体和门户网站以此为标题转载此事。标题当中写着,“1点左右”“凌晨”“一男一女”“宝马车内”,这样的字眼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

于是,在评论中“富二代”、“官二代”、“大快人心”等等恶评与揣测,涌至网络,甚至有人说,“感谢义士除掉了两个祸害”。惨案发生一周之后,一段名为“我们的声音”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南加大留学生自己制作的将近15分钟的视频,他们悼念亡者,并指责媒体报道不实。

【事件2】针对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是否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近日,北京某报刊发表文章认为,一些媒体热衷负面报道,是受了西方所谓“新闻自由”观念的蛊惑,以至于抛弃了媒体的职业底线。

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引发大众瞩目。媒体揭露这方面的问题,是在监测环境,是在履行自身的职责。1859年,马克思致信德国最大的报纸《总汇报》编辑,写道:“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媒体每天都要面对公众说话,如果说的话言不由衷,或者明显地与人们的常识相悖,这样的媒体就没有诚信可言,不可能赢得公众。诚信对于媒体至关重要,它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政治学上有“塔西佗陷阱”之说,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他担任过古罗马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还先后做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和外省总督等,因此对“诚信”很有个人心得,他曾经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个道理也可以用于媒体,媒体若没有诚信,观点上翻云覆雨,报道事实有意突出或遮蔽,即使后来说了正确的话,报告了真实的事实,也难取信于公众。马克思曾批评过德国一家著名报纸没有报纸的良心。因为该报此前正面刊登过数篇关于共产主义的文章,随后又不作任何解释地批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提出了“报纸的良心”要求,他写道:“奥格斯堡报从来也没有经受过那种当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起来反对他的理智的客观见解的时候所产生的良心的痛苦,因为它既没有自己的理智,也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良心。”马克思所说的报纸的“良心”,指的是媒体要有自身的信念,前后信念一致。说到底,就是坚持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新闻事实,不应该受主观愿望支配而漠视、回避甚至扭曲事实。

媒体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对一些事实的价值判断不能挑战常识。孙立平在《守卫底线》一书中谈到人的道德底线:“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这种“底线”根植于人基本的道德信念中。言不由衷、睁眼说瞎话,显然触及了人们生活的道德底线。如果不加以指出,传媒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媒体的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性质一样,是一种内心认同,如果自己连基本的道德信仰都没有,硬把歪理说成真理,就是没有道德。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新闻的动力,源自人类获取真相的基本诉求。人直立行走的目的,就是借助姿势的改变而扩大视界,由此获得更多的外部资讯,当然,人类也同时获得了垂直的脊梁与尊严。这是人类的历史本性,而非一个或几个民族的专利发明。中国媒体人要坚守猿人祖先的远古遗训,把脊梁挺直。事实早已无数次证明,在千奇百怪、异象倍出的转型中国,没有谎言和遮蔽,就没有猜测和谣言;不仅如此,没有客观真实的新闻舆论,就没有社会监督和社会稳定;没有来自民众的独立声音,就没有公正、平等和尊严。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