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9:09 小学作文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小学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钻研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2)依据高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难点:传统文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准备尝试采以下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过对周杰伦中国风的歌词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耳听、口读、眼看、动手、心思,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表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2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歌词分析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情感升华实践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1)通过对《卷珠帘》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歌曲《卷珠帘》知识背景的展示,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

(2)通过对歌曲《东风破》《菊花台》《兰亭序》《听妈妈的话》的分析,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做总结,带领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

4、情感升华实践导行 结束语: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3

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钻研课标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依据高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树立对待传统 1

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2

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贯切课改说教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准备尝试采以下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分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传统文化的四大表现形式的对比,得出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耳听、口读、眼看、动手、心思,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表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3

四、高效课堂说教学过程

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活动感悟突出重点——层层深入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展示板书—情感升华实践导行”五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美丽的濮阳》城市宣传片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活动感悟突出重点

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

首先,由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濮阳的特色杂技、传统戏剧(范县四平调和罗卷戏、濮阳大弦戏、南乐目连戏、清丰柳子戏)、名吃、工艺(麦秆画)、民间传说、雄伟的东阙门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

(最近,濮阳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濮阳旅游,作为一名濮阳人,为了向来宾展示濮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展现豫北文化元素,你将如何向来宾介绍你的家乡濮阳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4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出: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传统文化具有说明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呢?这两个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和重点。我将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分小组讨论:

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2个小组,每组分正反双方,双方陈述各自的观点并通过争辩交流来得出结论。

第一小组:讨论问题:春节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财富还是包袱? 第二小组:讨论问题: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吗?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每组派出代表,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

5

篇三: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2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二教材《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我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二、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辩证的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同时,我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为使我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依据:在传统文化日益被冷落的今天,让学生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十分必要。

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

二、全面辩证。所以,我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1

分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宣传片,让同学们思考会徽上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烙印,从而导入新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本节课的第一目内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古诗、古建筑物、古代文学著作等,逐步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

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概括知识点,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加深他们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自然地衔接到本节课的第二目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首先我会通过设疑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于很多年前,可为什么嫩依然稳定的存在于现今?引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然后再通过让同学们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随后,我会问同学们传统文化起源于什么时期,至今又有多少年的历史?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紧接着我会播放京剧《红娘》,利用京剧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设计意图:传统文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利用充分、详细的材料 2

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这些特点,以活跃课堂气氛。

之后我会举例唐月颖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孝”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然后让大家举“孝”文化消极的一面——愚孝,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列举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思想、事件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作用,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最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石“财富”,还是“包袱”,让同学们在讨论中自己总结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目的:小组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他们的理解。

布置作业:搜集身边的传统文化,例如:勤俭节约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通过搜集身边的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的理解,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情绪。

4、归纳小结展示板书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演绎式的板书,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3

结束语: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4

篇四: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表现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传统文化继承则是对上述方面的继承。

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五、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运用天津家乡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传统文化做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天津特色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天津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天津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天津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天津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天津杨柳青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天津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天津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如此,使学生看到了天津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天津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天津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天津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天津传统节日“”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天津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天津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天津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天津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