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苏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05:10 字数作文
篇一: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
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
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寂寞沙洲冷」是一首融合中国文化和印度西塔风情新式情歌。这些年周传雄在内地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的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而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而这首歌就是由苏轼的「卜算子」所发想出来的。有别於许多刻意使用音乐元素的作品,这首歌可说是出奇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开始原是吉他手在调整音律,突然小刚发现这种接近西塔琴的音律搭配歌曲很特别,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因此成就「寂寞沙洲冷」的异国音乐元素。而新加坡金牌编曲Terence Teo 更是在听到这首歌后惊为天人,继而为周传雄的编曲加上优雅的弦乐,让整首歌的音乐层次更为丰富。
在音乐录影带方面,导演邝盛并没有用歌曲中呈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民族风的感觉来拍摄,而是以未来感及后现代的冷调时尚的场景和空间与迷蒙诱人的女子身影,交织出诡异的氛围、前卫的视觉,以强调这首歌所呈现出的全新感觉。而在导演的诚恳沟通下,周传雄打破以往演出尺度,与女主角有多场亲密床戏,试图呈现男人在情欲里孤寂复杂的情绪。
篇二:苏轼《定风波》上课用课件
定风波 苏轼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旷世奇才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方面
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
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
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
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
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
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
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
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
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
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
自坡公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惠州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 1082 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
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
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 7月2811月29入狱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
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
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
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
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
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
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
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
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
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qín何正臣等因此称
为乌台诗案 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a 一蓑烟雨 suō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人
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事件雨 晴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莫听穿林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
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
深刻含义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
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
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
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
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
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
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
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
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
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
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
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
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
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下片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
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
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洒二字意谓风雨之声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
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即写眼前景谈心中
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情理结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
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
等一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⑴以
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虚实结合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
智者襟怀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超然物外 何妨 谁怕 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作者为什么
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轻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风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上片小结 上片借
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
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
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有什么含义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
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
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
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
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下片小结 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
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
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
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
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
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
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
图》等传世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
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
人泪 水龙吟宋苏轼 赏析这首咏物词以物拟人写得缠绵悱恻构思精妙笔力卓绝这是苏词
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词中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花自落的寂寞传递出感时
伤春的幽怨之情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
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 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
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
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狂 最能体现全词主旨的是那个字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欢快 神态 自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雨大 挑战轻松
篇三:苏轼生平及诗歌鉴赏
一代文豪-------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中,苏轼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上片记事,下片抒怀。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佳作品读】
将本色张扬(永远的苏轼)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苏轼,那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那份足以让每一个沽名钓誉矫情伪饰的文人汗颜的性情。
不错,真的自我向天下告白。最细腻的情感,最伤感的孤独,最无羁的豪放??临风长
啸,他心一颤,笔一挥,气一吐,内心的所有情感便奔涌而出,潺潺流淌,而他的本色也在文字的雕琢中一一展露。
苏轼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别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劝谏,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不理会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他的文字并非缺乏装饰与文采,没有清词和丽句,只是他将内容看的高于修饰,就好像他把真我看的高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般。不掩饰内心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会用清寂的背影留下“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绝唱,又或“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哀怨。他像是一杯茶,略带清苦又暗香萦绕。寂寞被他用笔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他那至性的本色默默张扬。
他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去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苏轼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放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干冽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于生命的卑微与崇高的思考在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不用夸张,他把乐观理性的本色在张扬。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文章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质朴,却有一个人将华彩与本色融合得完美无缺。苏轼,用他那清新而又厚重、悲壮、纯正的啸歌引领着碧波澎湃的文字潮流,为古典的海洋增添了雄浑的乐章,在时空的流转中永远都是炫目夺彩、熠熠闪光!
篇四:苏轼代表诗词赏析
苏轼词作欣赏
苏轼,又名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
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鉴赏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一个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苏轼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渺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真是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实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作鉴赏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鉴赏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资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篇五: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
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
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把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
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裕骸盎葜萦形露技嗯挠猩D晔豢霞奕恕!保挠械阌鱿傻母芯酢?/p>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拣尽寒枝不肯栖”附会为温氏女暗恋东坡的绮丽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写鸿而别有寄托“以俗情附会”(《古今词话》),无疑就销尽了词的神韵,而与原作意旨大异其趣了。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抒情的“曲”,有人称这上词作“雁词”、“孤鸿词”,词中敷墨于物(鸿),却处处让人感到是在写人;不直接写人的遭际、情绪,却让读者从鸿身上看到人的神貌,从而曲抒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别辟蹊径的侧面表现手法,其效果远比直接铺陈心迹来的深刻感人。黄庭坚说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蓼园词选》说它“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古人之论,今天看来,虽不免过誉,但也绝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这首词很高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词作通篇意境幽邃凄迷,缺少亮色,格调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绪。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