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2:28:12 英语作文
篇一: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925年的寒秋季节,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如上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振聋发聩的呼问,道出了彼时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同样也是一声号角、一句宣言:那接下来的几十年,便由我毛泽东、我们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8月,领导秋收起义,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2月,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开展早期的土地革命;1930年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34年10月,领导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长征结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0月,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其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虽然晚年犯过错误,但他的功远大于过。在这里,我们尽情歌颂他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军事家?他是经历无数战火洗礼的军事统帅。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其后气壮山河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半个中国都留下过他战斗的印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一场场堪称经典的战役,是他作为军事奇才的完美诠释。
思想家?他信仰个人自由,反抗一切精神枷锁的桎梏;他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成现实;他用全新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略家?在革命初期城市道路艰难进行时,他率先看到农民的力量,提出“中国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的论断;在日本大肆侵犯中国,“亡国论”的悲观情绪四处蔓延时,他提出持久战、游击战的理论,并断言抗日战争中国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当节节溃败的国民党在外方势力的支持下企图划江而治时,他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危险气息,果断地下达了渡江作战的指令 ......人民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系列的辉煌功绩证明了他作为优秀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政治家?他立志的解决西安事变,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既避免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内战,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根据国际形势,他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为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打破国际秩序,领导第三世界国家反抗侵略,在西方列强的阻挠下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的政治手腕足以令任何其他国家
的领袖汗颜。
诗人?他不置一切的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不论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还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放不羁,都是切切实实的浪漫主义。
关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家”,百度中这样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总而言之,毛泽东是一个伟人,在中国历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贡献都是无法估量的。总的来说,他对中国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农民的力量。
第二: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最合适的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三:长征后期,他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革命的一片大好形势迅速恶化,中央苏区内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的最初几个月内,红军损失惨重,而且左倾错误领导人还要坚持向国民党的口袋里钻。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向中央提出转战贵州省,并在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跳出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包围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的胜利。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中心放在了大西北,中国革命又一次从恶梦中走出来,走向了新生。
第四:他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第五:他指挥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坚持内战独裁,中国共产党被迫实行反击。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再一次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国民党的近八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于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一个百年来积贫积弱、受尽凌辱的古老中国,最终傲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第六:他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现在可能有人为当时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持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般百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始了自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生活,就也是毛泽东晚年犯了那么严重的错误、却依然得到中国人民的真心拥戴的原因。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贫困,这个国家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这个民
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第七: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社会主义苏联也试图控制我们为已所用。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敢于迎战任何来犯之敌。1950年与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逐鹿朝鲜,1962年狠狠地教训了一下狂妄一时的印度,1969年与北极熊为了一个面积不到0.74平方公里的珍宝岛大打出手,1973年赶走南越海军、收复西沙群岛。这些战争不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现在美国还不敢轻易与中国开战,这里面仍然有毛泽东的功劳。
第八:他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九:毛泽东晚年打开了中美、中日交往的大门,奠定了现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关上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这一敌视就是二十多年,到60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美苏战略态势的变化,美国急于与中国改善关系,毛泽东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向美国敞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同时中日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也使得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第十:社会风气的改善。
有一位哲人说过,有一种历史,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我们歌颂伟人,更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看祖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梦想走至今天泱泱大国!其中,伟人的脚步总是深深而匆匆,我们追忆,纪念!当我们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之时,毛泽东——遥远而清晰的身影让历史显得深刻??
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滚滚的历史长河从未停歇,我们,便是这个时代的灵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伟人的光辉照耀陪伴着我们,但我们绝不仅仅因光辉的耀眼而停止前行的脚步,伟人的精神陪伴着我们,是前进路途中的激励与鞭策!
时代在变,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有我当代好中华儿女!
篇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的仰天长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的仰天长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8月,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电令逮捕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毛泽东机智地离开故乡来到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仰天长问,凝结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的深深思考,抒发了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自己将投身一场伟大革命的满腔豪情。
长大后要写以农民、工匠为主人公的书
生于农村的毛泽东,自幼与农民有较多接触,对贫苦农民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受母亲优秀品质的熏陶,心地善良,同情弱者。
有一次,他替父亲到邻县湘乡章公桥做谷米生意的彭厚锡家借100块银元急用。可刚好碰上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太婆要向彭家借两块银元给儿子买药救命,遭彭拒绝。毛泽东看到老人蹒跚离去的身影,顿生同情之心。他拿着包好的银元告别彭家,追上老人,硬塞了3块银元在老人怀里,可他自己却因此挨了父亲的一顿责骂。这样济贫助困的故事在韶山还留下不少。
毛泽东酷爱学习,少年时期就读了十几本历史小说。1936年他告诉斯诺:当他读了这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后,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就是这些书的主人公都只有将帅、官吏、公子、小姐,而没有劳动人民;即使写了,也不占主要位置,而且显得愚昧、粗蛮。他带着这个问题问了许多人。大家都回答不出,觉得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怪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他“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他们颂扬的文官武将是人民的统治者。他们用不着种田,也不必去做工,有人种出粮食、喂出肥猪来供养他们。种田的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条件和机会读书识字?就是识了几个字的农民,又哪能写书立说?所以写书的人一定不是农民。他自己解答了这个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立志发奋读书。他常对人说:我们将来也要写书,写农民和
工匠的书,把农民和工匠写成英雄豪杰。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
少年毛泽东关心时事,也喜欢读一些时局政治方面的书。停学在家劳动时,他从表兄处借到《盛世危言》。他说这本书激起他“重新学习的欲望”。他还读了《论中国有瓜分的危险》,曾向斯诺回忆:“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说到了日本侵略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09年,湖南水旱灾害严重,粮食奇缺,灾民遍野。豪绅地主、投机商人和外国洋行乘机囤积谷米,牟取暴利,致使米价暴涨,绝大多数长沙人无米为炊,终于在1910年爆发了“抢米风潮”,清政府蛮横镇压,对暴动的饥民大搜捕、大屠杀,许多人头挂在官府门口的旗杆上。从清政府残酷镇压饥民暴动,毛泽东看到世界的不公平。他对斯诺说,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始终忘不掉”,“影响了我的一生”。
1910年秋,毛泽东怀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
心,走出韶山,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第一次知道华盛顿经过8年苦战取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他借阅萧三那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时,在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上画满了圈圈点点,并写了许多批语。还书时,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重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又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8年的艰苦战争之后,终于得到了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他给自己起名“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他决心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后来他在一师读书时和朋友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只谈“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青年毛泽东上下求索。他曾拥护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在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当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南北“统一”协议
后,毛泽东很失望,便退出军队,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了半年,博览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名著。后来,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了5年。他说这个时候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学说开始受到社会关注。1918年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15日,李大钊的这篇演说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刊登在《新青年》上,使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他认识了陈独秀,并在李大钊手下工作。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因领导湖南民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毛泽东再次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几个月里,他尽力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索着。尤其是《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更给他留下很深印象。
在第二次北京之行期间,毛泽东与李大钊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交谈中,李大钊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
篇三:观看《谁主沉浮》有感
观看《谁主沉浮》有感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俊杰适应时代的召唤,用自己的双手搅动历史,让片大地风云滚滚,展现出一篇篇绚丽的华章。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些英雄?究竟是什么让历史铭记住这些英雄,让他们永载史册?从商汤结束夏桀的暴政,到周文周武王结束商纣的酒池肉林、荒淫无度的暴政般的统治;从汉武帝安定天下让匈奴不敢再犯我国疆,到唐太宗令四夷来朝,开辟一代盛世;从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的身份做到大明天子的极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这一切的一切,都有着怎样的缘由在内呢?有人说,这些都是天注定的,那么,什么又是天呢?
《谁主沉浮》中,蒋介石曾经有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搞不懂,每一次的战役,我都有十足的把握:我的军队比共产党的军队要多,我的军队的装备比他们的要好不知道多少倍,我有飞机,有火车,有坦克,有汽车,有精良的美式装备,我的军队的整体实力是他们的几倍。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获胜有着充足的信心。但是,每一次不是被他们逃
掉就是被他们打败,我想不通着究竟是为什么?
是的,蒋介石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失败,事实上,最初没有几个人认为共产党会成功。钱?共产党没有国民党多,毕竟国民党掌握着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还有美国在其背后不断地支持;军队实力?且不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在人数上就是解放军的三倍多,单是装备上相比,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国民党的军队拥有最精良的美式装备,还有成建制的炮兵,装甲兵,以及空军,而共产党的军队此时虽然缴获了一部分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但是仍然称为小米加步枪也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样相差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仅仅三年,解放军就完全打败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几乎整个中国,把蒋介石逼到了台湾地区。
《谁主沉浮》中,毛泽东曾经说过:
他不希望打仗,不论是共军还是国军,死的都是中国人。每一次一想到死去了那么多的人时,他都心疼的直哆嗦。
毛泽东曾经说过:
有人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仗就像是家里两个兄弟大家一样,无论怎么打,始终都是一家人。对,我们就是亲兄弟因为意见不合才打架。可是,蒋介石他不明白啊,靠着美国,即使把我们打败了,中国还是在帝国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民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站起来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一个中国
人。他不明白我们就要把他打明白。
毛泽东曾经说过:
蒋介石打不赢我们,他打不赢我们,哪怕他兵比我们多,炮比我们厉害,他有我们没有的飞机,火车,他也打不赢我们。他,打仗是为了他自己;而我们,打仗是为了全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有四万万老百姓支持着我们,我们永远也不会输。蒋介石他怎么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兵一被我们俘虏,第二天就会拿着枪不怕死的和曾今的友军拼命?他怎么就想不明白,我们和他打的不是军队实力,而是民心?蒋介石没有民心,他赢不了!
毛泽东点出了解放军能够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关键:民心所向!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即使你实力再强大也不会去的最终的胜利。
蒋介石和他的军队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抗战结束后接收日军控制下的城市开始,他就已经败了;从蒋介石下命令轰炸延安但是却收效甚微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失败了;从蒋介石命令他的空军轰炸石家庄时,他就已经彻底的失败了。
虽然,蒋介石后来也想和共产党争取民心,但是,他始终还是以自己家族,自己的团体利益为重。所以,他的争取民心的努力无疑也注定是失败的。
中国自古有言: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蒋介石知道这句话,但是他不懂,他做不到,所以他输了。虽然,他在中国也曾经站在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注定是失败的。那些在辛亥革命后出现过的英雄、枭雄,他们有些人知道这些话,有些人不知道,所有人都做不到: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百姓离心离德,所以,他们也都或湮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或永远背负着历史的骂名,称为民族的罪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无论是在金戈铁马、风云动荡的年代,还是在歌舞清扬、意气风发的和平年代,那些一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的人,终究会被人民牢记,被人民支持,被历史铭记;而那些不顾人民利益的人最终会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我想这就是《谁主沉浮》想要表达的思想吧。
最后,衷心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永远昌盛,永远强大!
篇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读《野心与愿景 实现野心能力却不是人人具备》有感
近日,《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刊登的题为《野心与愿景——实现野心能力却不是人人具备》一文对潍柴的“5810奋斗目标”进行了评论,对潍柴是否具备实现建设百万台、千亿级动力研发制造基地的能力提出了质疑。文章中引用杰勒德.J.特列斯与彼得.N.戈尔德的著作《野心与愿景-市场后入者的成功策略》中总结的最终导致企业领先的几个因素(包括对大众市场的愿景、坚持不懈、不断创新、资金保证和合理配置资产),对企业的野心与愿景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评述。
我借此文章,认真拜读了特列斯教授等人的著作《野心与愿景-市场后入者的成功策略》。心中无限感概,回想起自98年至今,潍柴从一个频临破产的老牌国企,在谭董的带领下,自己亲历历史:三三制改革,香港H股成功上市,吸收合并湘火炬,重组山东巨力。短短的12年,潍柴成为收入500亿,全球最大的高速大功率发动机供应商,分子公司遍及海内外。今天,在全球,除了康明斯,潍柴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供对标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在决胜“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谭董正式提出,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作为我们的挑战标杆。是的,从真正意义上讲,潍柴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短短不过10年的时间,而康明斯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名企,无论在产品技术,团队建设,资产配置等诸多方面,我们都与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先锋品牌一定等于市场龙头么?只有领先进入市场,才有机会当行业老大,成为领导品牌么?无数行业发展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否定回答。但是,作为市场后入者,正行驶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并希望全力冲击世界一流名企康明斯的潍柴动力来说,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使我们“基业长青”?结合文章中提到一些质疑,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树立企业愿景。目前中国优秀的本土品牌如海尔等无一不是很早就树立开拓全球市场的志向,并在企业内部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这种志存高远的意识指导下,整个企业都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所谓企业愿景,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设想,是最高管理者对产品和市场发展的前瞻性谋划,是企业对品牌的持续而独到的坚持,是企业发展的蓝图,体现了企业永恒的追求。长期以来,特别是自09年10月份以来,潍柴各类发动机市场需求持续火爆,处于“一
机难求”的状态。进入2010年,月产销量更是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销量,相当于去年全年水平。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在受益国家政策的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行业增长的拉动下,在未来10年内,国内对大中排量发动机的需求量将呈高位运行态势,这为潍柴发动机业务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以重卡市场为例,现有重卡客户的产能已达150万辆,到“十二五”末将突破300万辆。如果按潍柴现在近4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5年后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20万台。基于以上科学分析,谭董提出在未来5到10年,我们的战略定位:打造全球领先、全系列、全领域动力提供商,建设百万台、千亿级动力研发制造基地,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发动机行业前两位,进入世界500强。
这不仅仅是激励潍柴人努力奋斗的豪言壮语,更体现了潍柴人宏大的战略构想和勇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感。这是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是一种挑战自我,征服世界的野心。中国人常说商场如战场,没有野心就意味着软弱,意味着退却。“狭路相逢勇者胜”,非野心不能建立坚韧不屈、搏杀商场的坚强团队;非野心不能建立持续不断的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非野心是无法实现看似根本难以实现的愿景。
其次,将愿景宣贯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与文化的交集,是战略的指引,文化的导航。愿景需要依托强大的企业文化和明确的战略规划来实现。与之相联系的是卓越的员工认同感与积极性。愿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将公司的愿景变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让每一位员工清晰地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愿景才会成为一种激发组织潜能的光荣梦想。愿景领导的根本原则愿在于给予企业激发员工无限潜能的力量去实现其人生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终极发挥。而目前公司企业文化中没有焕发出全体员工对公司愿景的强烈认同感,员工没有真正意义地从情感上与企业实现荣辱与共。我作为公司的中层领导,财务团队的带头人,不仅要深入领会“5810奋斗目标”的深刻涵义,而且要树立大局意识,注重学习,积极掌握前沿的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超越和改变自我,实现与企业共成长。同时要改进带队伍方式,讲究领导艺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加强财务团队建设,帮助员工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愿景实现有机结合,营造和谐、温暖的“家文化”,用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
第三、坚持价值创新。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看,内燃机工业已进入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时代。在中国,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内燃机产业体系。而目前,中国内燃机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与跨国大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内燃机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多年来,国外企业一直把持着中高端市场,中国企业一度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靠“价格战”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产业价值链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端,关注高附加值,关注价值创新。唯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价值创新,才是实现企业经济新飞跃的最重要途径,是企业基业常青的根本保证。进行价值创新,必须要有合适的体制和机制作为支撑。在过去的几年中,潍柴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体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厂制基础上,现有管控模式、运营模式和制度体系不能有效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公司当以资源有效配置为导向,按照“授权到位、考核到位、责任到位”的基本原则进行体制创新。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运营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引进培养杰出人才,构建持续追求创新的强大组织力量。
业界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我们必须在别人动手前用完餐”。只有导入国际最先进的研发理念,应用世界先进的专利技术,以全球需求为导向,以大众市场为目标,才能实现从产品到生产流程的高度创新。研发人员应增强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的领先意识,充分利用集团的战略资源,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开发新产品,完善产品结构,让潍柴产品真正拥有“绿色动力“的价值含义,由联合研发阶段逐步步入自主研发阶段,提升潍柴的价值创新能力。
第四、有效利用资金,合理配置资产。 其一,通过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合资重组扬州柴油机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展潍柴的产品线,开拓了国内外市场。目前潍柴发动机板块业已形成排量涵盖4—54L,功率覆盖45—10000马力的产品格局。但是我们市场集中度偏高,重卡、工程机械市场与其它配套市场收入占比达80%,10升以上发动机占比达90%,中间产品与终端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为99:
1。这样的市场格局隐藏着较高的市场风险,也不利于发动机板块长远发展空间的拓宽。当前,在保住现有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完善产品品种,进行发动机业务结构调整;拓宽客车市场,培育轻型车市场、铁路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布局迫在眉睫。
其二、吸收合并湘火炬,潍柴掌握了重组重卡产业的金钥匙,掌握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条。产业链拉长了,要强化凸现潍柴发动机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发挥协同效应,合理配置资源,在各价值链环节,实现“链合研发、链合制造、链合营销、链合服务”,提高整体产业链优势。同时,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转型,由单一研究发动机技术向研究整机技术的转移,运用研究终端产品形成的“倒逼”机制,实现与发动机技术提升的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潍柴动力“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研发中心的研发优势,提高整机集成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此前我国商用车,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的生产商相对独立的局面,在“动力总成”的基础上设计安装驾驶室和车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打造成为行业内不可替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总成平台。
其三、山东重工集团的成立,顺应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为潍柴动力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潍柴应借助山东重工提供的广阔平台,围绕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形成的动力总成竞争优势,整合存量业务,全面发展商用汽车业务,从战略上实现发动机、变速箱、车桥配套业务的落地,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同时,整合全省汽车零部件业务,以潍柴发动机为中心,打造关键零部件的卫星产业集群式生产制造基地,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供方集群;最后,围绕山东半岛蓝海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以发动机为核心,加速船舶推进系统的提升,科学有序地发展好游艇制造业务,实现游艇终端业务的落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往昔,过去的12年,潍柴动力完成了由5个亿到500个亿的跨越,在实践中创造出“潍柴模式”,潍柴人不辱使命。看今朝,千亿级绿色动力研发制造基地,世界500强的梦想,潍柴人踌躇满志。这是挑战自我,征服世界的野心,更是脚踏实地,风雨兼程的执着。今天,潍柴动力承载着中国一个产业的世界梦想,成就着一个民族产业的发展信心,坚持“国企优势+市场化基因”的“潍柴模式”,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篇五:《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词。
2. 抓住七个动词明白词的写作思路。
3.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 从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 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4)背景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设疑——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具体研读(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读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
(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湘江秋景图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
——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重点字词:“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
【明确】: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5、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板书 湘江秋景图
看 远眺 万山——红遍 静景 问 动作之劲 ==> “争”“击”“翔”
层林——尽染 谁 色彩之浓 ==> “红”“碧”
近观 漫江——碧透 主 数量之多 ==> “万”“层”“百”
百舸——争流 沉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
仰视 鹰——击 浮 鹰鱼争乐
俯视 鱼——翔 动景
六、作业:“积累”“研习”
七、题材联想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 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明确】忆 记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明确】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
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3、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
“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几句的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那么,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