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评传作文600初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9:37 作文素材
评传作文600初一作文素材

篇一:以人物评传提高作文得分

借人物评传写考场作文

唐惠忠

高中生在平时阅读中“结识”了许多高尚的人、卓越的人,他们的人格操守、业绩成就令人景仰。如果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善良、公正、执著、奉献……而选写人物评传,正是作者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理想方式。

人物评传在内容上包括两部分——传与评。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价,借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写作时应注意:

一、“传”,可略写经历,但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评传与人物传记的写作目的有所不同。人物评传虽然是从人物生平落笔,但关键处在于对人物的评价。因此,在叙述生平事迹时应抓住写作对象性格、命运方面的主要特点,合理裁剪,突出重点,以作为后面评介的基础,进而凸显文章主旨。请看《不朽的昭君》一文(所考题目为新材料作文“弯道超越”)“传”的部分: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让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入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心中澎湃。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离别思念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送别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美好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羊群长得霓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叶得更响??

作者写昭君“智慧过人”,突出她出塞和亲后“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其联想丰富自然,内容别开生面,意境凄美动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一道道绚丽的风景任我们去体验,去感悟——这就符合人物评传的基本特点。当然,有时还可恰当引用人物有特点的语言,真实细腻地表现其内心世界。

二、“评”,力求语言精当,有个性化的思考,并善于扣题,确保作文符合题意

在人物评传中,“评”是对“传”的深化,“评”与“传”要做到有机结合。为此,在选择典型的材料,通过叙述、描写揭示传主特有风貌的基础上,应依据其言行事迹,对他(她)的精神品质、思想性格作出恰如其分又不落俗套的分析、评价。“评”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所以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方法都可灵活运用。请看《不朽的昭君》“评”的部分的节选: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乎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相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充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的人生,更拐出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竞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文章围绕材料中的“弯道超越”,紧承昭君事迹直抒己见(“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强调她具有抓住历史机遇的超凡能力,走好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议论深刻,掷地有声。全文扣题准确巧妙,行文张弛有度,充分展现出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

三、可适当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能更好地感染读者

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是人物评传的重要特点。作为一篇评传,自然要讲究客观公正,但

不等于说字里行间就不需要融入作者的深情。梁启超先生提倡的“笔锋常带情感”,理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几段文字就是范例:

一支笔便是一把匕首;

一个字便是一枝无花的蔷薇。

历史的车轮需要靠一切有志之士来推进,你便用你的一杆瘦笔来见证这古老民族文化的发展,精神面貌的改进。跨越历史的屏障,我来读你那《雨的精魂》,你的《狂人日记》《彷徨》,你的《且介亭》《朝花夕拾》。

是你吗?透过历史的雾霭,我看到你的那双大手,召唤着我和你一同去见证那个时代。我便跟在你的后面,借你的光辉看到满地呻吟的“病夫”,看到一张张僵硬的面孔,一双双木讷的眼睛。你记录着一切,同时在心底沉吟着,我似乎感触到了你心底传来的一阵阵低吼和愤怒。你按捺着,轻声道:“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哦?”我不解。你并来回头,只是自顾地答着:“一个真正的人要敢哭、敢想、敢说,击退了这可诅咒的时代!”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见证者的神圣职责:不仅仅是见证,更要指点时代的弊病,帮助历史车轮的推进。

你的情思,我能理解,在你留学异国他乡之时,便受到别的民族的嘲弄,便见证了民族之耻。于是你辗转反侧,走上了文学道路,做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并履行一个见证者的神圣职责。

(引自2009年山东考生的《见证》)

【考场范文】

李白缘何称“诗仙”

2010年陕西一考生

(考查新材料作文“人才成长有规律”)

“滔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一位当代大诗人对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青莲居士谪仙人”,这是两位古代大诗人对另一位古代太诗人的盛赞。这位被盛赞的大诗人,就是唐朝“诗仙”李白。

“嫉妒与相轻往往产生于相同之中——同龄、同行、同时代??”,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众多的大家甘愿臣服、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李白,或者说李白缘何称“诗仙”?我曾像屈原天问般地如此发问。终于,研究性学习给了我这个揭谜的机会。

他生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开朗雍容的时代,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李白的成就与盛世密不可分。那个年代,经济发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可能会被扼杀(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他好比一条鱼,如果放在一个鱼缸中,永远不会长大。而因为盛唐这片大海,让他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历史与思想交汇那一刻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呆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豪义,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道路交通,为他远游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言行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他如一只敏锐的狼,对周围的社会充满了兴趣,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最终,他离开了长安到处游历。他的双脚和墨笔生动了大唐的江山。他深入社会,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他的诗得以长存。他没有被那华丽的词藻所同化,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始终保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使他的诗得以永存。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家庭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李白不仅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还发展了他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这为他早年的崭露头角及日后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身的天赋,自身的刻苦,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一时使他小有名气。最终他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令所有的骚人墨客为之一惊。自此“诗仙”横空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羁,

“乘酒捉月”,连死都是一首诗。

“诗仙”的成就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问,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离不开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不一定有大的成就,但却会更好地成长成才。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新课程的新理念,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李白探索”,我恐怕也不会对李白了解这么多,从而写出这篇自己还算满意的作文来。

【点评】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显然,这位考生不但认真进行过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能把自己?研究”所得运用到高考作文中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机智与才思。文章构思巧妙,以“诗仙”李白的巨大成就与他所处盛唐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李白的成才经历,揭示了成才与生长空间、成才与探索体验、成才与世人肯定之间的重要关联,与文题扣合紧密。作者逐层深入,时有慧见,终于使本文脱颖而出。

语言表达也有特色,尤其是前半篇的“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他的双脚和墨笔生动了大唐的江山”等,读来令人叹赏。

《新经典作文素材》2011-6 p60-62

2011-6-20收藏

篇二:演讲稿-韩信评传

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

——韩信评传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议论、争吵关于韩信之死的种种猜测,韩信辉煌一生,最后却落得以谋反罪处死的下场,到底是何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很少有人会在意到韩信前半生的经历。他究竟凭着什么走到了那么显赫的位置,凭着什么成为了兵家的一个传奇。那么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我演讲的主题是——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板书)。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韩信的家世。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记》中对于韩信家世的书写太过简略了。我们可以对比着来看。留侯世家里,一上来就讲,“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xī)王,悼惠王。”可见张良实为韩国贵族的后代。而萧相国世家里也提到了萧何最初是中等官吏出身。但韩信呢?“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完了,什么父母祖辈姓甚名谁以何营生一概没有。是司马迁忘记写了吗?还是说他懒的写呢?我想都不是,而是因为司马迁真的不知道。可能有人会认为韩信出身乡土,地位卑贱,不值一提。那我就不服了呀。陈平一样也是出身卑微,但《陈丞相世家》里也有这么一句:“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难道司马迁搞区别对待?我想恐怕不会吧!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无法确定他的身份,才不敢随意下笔。

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史记》窥知到一点点信息。首先,韩信是喜欢佩剑的。大家在学《淮阴侯列传》的时候可能觉得也没什么。但正是这个细节点出了一个秘密。韩信居然可以随身带着刀剑!他凭什么可以随身带刀剑?!要知道,在秦

朝,刀剑管制可比现在严厉上百倍!拿根铁棍都能被说成是管制刀具,马上给你扭送到衙门去,一审二讯三拷打,签字画押关进大牢秋后问斩,绝对比某省电视台干得更加过分。可韩信凭啥呢?两种可能,要么是他对世界心灰意冷心想着我应该去死一死这样的暂时性急性精神障碍突发,要么是他确实就这么吊。我想,会相信前者的一定也是暂时急性精神障碍突发,毕竟那只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那么在秦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配带刀剑呢?贵族,或者至少得祖上是贵族。有些人可能有点将信将疑,说韩信怎么会是贵族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点,漂母饭信时,漂母对韩信是这样称呼的:王孙。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尊敬的称呼,岂是一个快饿死的乡下毛小子可以享有的?但仔细想想,司马迁又怎么能知道漂母当时对韩信说了什么?司马迁在这里运用了小说笔法,他心中的推断也认为韩信的身份并不卑贱,只是无法肯定。

如果这样还不足以推断韩信的身份的话,我们还可以看第三点。韩信曾写过兵书三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简直是了不得啊!为什么呢?首先,韩信居然识字!一个平民百姓,会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吗?其次,他居然懂兵法!兵法可是比刀剑更能令秦朝政府寝食难安的东西,按照法律,只有从事武将职业的才能学习,那么韩信的兵法是从何而来?他一生戎马无一败绩,其军事理论师承何人?难不成还有一部《黄石公书后传》?种种不寻常的迹象可以推断到这样一个结果——韩信的祖辈,极有可能是军事贵族,而韩信正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司马迁也无法肯定,只能含糊地暗示。但至少可以认定的是,韩信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的父母。《淮阴侯列传》通篇只是简单提及了韩信的母亲,

我们因而能知道他的母亲早在他少年时便离世了。而他的父亲极有可能是在他懂事之前就已经离世,甚至有可能韩信是他父亲的遗腹子。当然,如果你们要往其他方向想我也不拦着,毕竟我深知你们的本性。

这就是促成韩信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首要前提——韩信是没落军事大贵族的后代,到韩信时,社会地位已经十分低下。

韩信的前半生堪称屈辱。父辈只给他留下了贵族的地位,却无任何是在的遗产或立身的手段。韩信没有办法谋生,只能寄食于人。然而“人多斥之者“,更可见他已然举世无亲无故,遭人嫌弃。他彼时的处境,绝对不会比昨天包宸宇同学所讲的图灵大师好多少。但正是这种环境,在摧毁了他的自尊的同时,也唤醒了他的斗志。图灵走向了死亡的极端,而韩信选择的另一极端,他站了起来,他选择反抗。

韩信的屈辱史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寄食于南昌亭长,亭长可能敬他是个知识分子,挺喜欢他的,也乐着收留他,但亭长老婆就不干了,说你一个大男人,手脚不缺的,蹭我们家饭干嘛?于是她想了一个妙计,“晨炊蓐食“,早上赶紧把饭做了吃掉,也不怕消化不良。到了饭点韩信跑过去一看,饭呢?亭长老婆摊着两手说,不好意思啊今天饭做早了已经收拾完了不小心忘了还有您这回事儿呢真是十分抱歉啊!韩信也不多说什么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逐客了。韩信气也气饱了,甩甩袖子走人了。这是他第一次自尊心在受到践踏之后,他愤怒了。他的斗志开始萌芽,他的屈辱开始滋生出藤蔓,他的内心开始破碎。

第二次是漂母饭信。难得有个好心的老婆婆肯给他饭吃,他一时高兴过了头,好了伤疤忘了痛,开始瞎吹牛:“吾必有以重报母!”其实韩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报答他,只不过是自尊心已百受侵害,为了勉强维护颜面,一时兴起装了

个逼而已。但漂母直接撕开了他内心的这层遮羞布,让韩信正视他自己千疮百孔血淋淋的自尊。“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如凌空断喝,如当头一棒,喝得韩信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打得韩信幡然醒悟,深感震撼。这成为他心路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饱受摧残的自尊第一次滋生出怨愤,第一次滋生出志向,但彼时的他,仍在犹豫。

第三次重大转折,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市中少年,正值血气方刚,斗气好狠之时,他们某天突然感到精神无聊,灵魂空虚,便调戏韩信来取乐,“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也是一群亡命之徒。这要是搁在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上指定两耳光就招呼上去了,遇上个别狠的,不用手招呼,用板砖,再狠点,有个田径运动叫投掷标枪,我估计韩信手头那把佩剑重量正合适。但韩信的反应是什么呢?他仔细看了看,上下打量了一番,选定了合适的位置,趴下,准确地爬了过去,实现了无缝对接。羞愧吗?肯定的。但是他已经没有自尊了,千疮百孔的内心早就烂成一团,扭曲变形了。人们都喜欢拿这事来说韩信多么的宽容忍让,我说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觉得韩信很可怜,那个时候的韩信,确确实实是被社会逼上了绝路的呀!韩信此时的内心早已经将自己鄙夷的一文不名,他急切地寻求改变,放下了一切身段的他,已经无所畏惧。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先投奔项羽,后改投刘邦,在萧何力荐下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为汉家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汉帝国最为耀眼的人,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让曾经鄙夷他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他用力量证明了自己。

我想,正是这样的韩信,才是真正的韩信,而不是那些史学家们各种各样阴谋论里的韩信,一个有血有肉,有屈辱,有奋斗,最后也修成正果的韩信,这样的韩信,可敬,可叹,可惋,这样的韩信,让我景仰,让我钦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三:《孔子评传》读后感

《孔子评传》读后感

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这套丛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这套《孔子评传》更是由匡亚明先生亲自执笔撰写,老先生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对商周社会经济也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文史哲交汇的巨著,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个人评传。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匡亚明先生开创了最广泛的范畴,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读。 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有个小小的发现: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

除此之外,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夫子教人,因材而异”的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在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提倡和强调的。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