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复制话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31:20 体裁作文
复制话题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话题作文

写好话题作文

●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写好话题作文,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

●“独辟蹊径、表现个性”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也可以写“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好局面。

再拿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二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拿*****年高考话题作文来说,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鼓励创新性”“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等角度做文章,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原地转磨盘,更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写作的要求,不要错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做一成不变的命题。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以下主要问题: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材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的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材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这样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的认识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话题是同学们在写话题作文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总结分析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道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但在行文当中却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地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地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茅塞顿开。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同时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地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内容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一、平心静气,成竹在胸

考场作文的心态很重要,特别是看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的,心中没有底的作文时,有人不免要慌乱,你要告戒自己,作文是猜不到的,很正常,但我努力思考,我肯定又是熟悉的,要有自信,对自己说我能写好,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心理素质,要平心静气,努力思考,要成竹在胸,写好作文。还要不断地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一般

复制话题作文

的同学不妨这么想:千字小文何足惧,写出佳作大有希望。

二、仔细审题,把握材料

篇二:“克隆”话题作文

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克隆人”的话题近几年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但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争议。 支持者理直气壮:“克隆人”技术能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能为许许多多不治之症找到新的治疗方案;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总之,简直就是科学界、医疗界、全人类的新曙光。

反对者言之凿凿:“克隆人”的出现将对现有社会的家庭结构、伦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会成为恐怖主义分子犯罪的工具;制造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就目前技术而言,无法保证“克隆”的安全性,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畸形等不良结果等等。尖刻的批评者说,在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克隆人”之前,科学家们可能会先造出成百上千的畸形儿。

谁是支持者?有识之士指出,首先恐怕是一部分野心勃勃的科学家,一心希望自己成为“开创人类生育史新纪元”的先驱者。其次当推一些实力雄厚的药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它们看中了“克隆人”将带来的巨大利润,冒着被政府严惩的危险为科学家们提供实验场所和资金;另外,肯定也有那么“一小撮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明里暗里支持“克隆人”,这一小撮中甚至包括妄想统治世界的狂人政客和恐怖分子。最后,恐怕才是部分为不孕症所苦或骨肉夭折而已超过生育年龄的夫妇,因为鉴于目前科学发展的水平,治疗不孕症已绝非只有“克隆”这一条道可走。

谁是反对者?实际上,目前对克隆人问题,反对的声音一直是主流。反对者中,最强大也最有制约效果的莫过于各国政府。1998年初美国一位名叫理查德·锡德的科学家率先提出,他将进行克隆人试验,目的是为患不育症的夫妇繁衍后代,是为“克隆人”风声初起。当时,俄罗斯和英国等国就纷纷通过法案,禁止克隆人,违者将受重罚;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人类基因伦理委员会等也都表示明确反对,法国、意大利等19个欧洲国家很快签署了严厉禁止克隆人的协议;科学界的主流意见也是坚决反对;而宗教界特别是天主教反对旗帜举得最高,因为“克隆人”等于人取代上帝而自行创造自己,与天主教义提倡的伦理标准背道而驰。最新的反应来自德法两国。安蒂诺里一宣布要克隆人,德法两国政府马上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商议由联合国制订一项全球性的禁止克隆人的协定;欧盟委员会也随即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克隆人。

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摘自J.D沃森话语

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展示了自己的锋利;它是一扇金光四射的大门,人们正努力寻找着开启大门的金钥匙,但门后的世界究竟是五彩斑斓还是邪恶的黑暗,无人得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从最简单的克隆一个细胞到克隆人体上的部件,甚至克隆人。它的确能造福人类,使珍稀动物优良品种大量繁殖,创造更加优秀的物种等,但是,它在向人们展示美丽时,一个个黑洞也在暴露。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克隆已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打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若克隆普及,不断地克隆会导致人口剧增。人类就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占据更多的生存空间,那样,植物和动物将会越来越少,严重的生态不平衡最终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

其次,克隆人与机器人不同,机器人大脑系统再完善也仅是电脑而已,绝不会胜过人脑,而克隆人大脑基因完全与人类相同,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克隆人有自己的思想,一旦他们不服从人类或与人类为敌,那人类如何控制克隆人呢?最后,倘若不法分子掌握了克隆技术,利用基因相同的克隆人做一些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那这世界岂不将秩序大乱?

天是如此湛蓝,花儿在风中摇曳,地球还是如此美好。可是我们真的害怕,害怕有朝一日,这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会因为克隆人的普及而坠向黑暗的深渊。

1997年2月22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用体细胞克隆绵羊获得成功,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动。一时间,克隆绵羊“多利”成为动物界最耀眼的“明星”,其“咩咩”的叫声迅速响遍全球。克隆养多利的第一声啼叫距今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克隆技术便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猪、以及多种克隆动物的下一代相继诞生。同时,转基因技术、基因疗法、人类和其也物种基因组破译等领域都取得重大

突破。 动物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克隆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争论。有人认为,克隆技术对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科学的进步,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音。另一方面它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也有人认为,克隆技术一旦被滥用于克隆人类自身,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带来空前的生态混乱,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伦理道德冲突。

材料中关于克隆技术应用的几种看法,是对当今人们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在写作“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时,可以赞同其中的一种写正论文,也可以反驳写驳论文或既驳又立;还可以另辟蹊径阐发自己独特的见解,描述自己独特的想象。可以就克隆技术讲克隆技术;也可以拓宽思路,由生物技术的克隆联想到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思想、行为的类克隆的种种现象,把克隆引申为“模仿”“抄袭”“完全照搬…?重复”及“人云亦云”等。要求中虽说“文体自选”,但似乎更适合写议论文和想像色彩浓的童话。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还是驳。如果能穿插一些合理的想像,描述克隆将会给未来带来的美好或荒唐的景象,将更能增强议论的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请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一行为同人类的诚实与道德背道而驰。就拿美国女婴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岂不是不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

片段一:假如一个小孩因意外事件而离开了世界,家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这时,科学家们打算将把这个孩子克隆出来.虽然家人所受到的打击有所解决,但是孩子总会长大,有着丰富的思想,那你怎么才能让他在这世界中生存呢?那你又如何解决他以后受到的打击呢?......许多的问题,科学家能一一解决吗?

片段二:现在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要换肾脏的人,换肾脏必须要相配得了.要相配得了是不怎么可能的,几率十分的低.如果将这个器官克隆出来,那不就解决了吗?另外,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年龄差距,两者的关系不同于父子,也非兄弟等关系

片段三:"多利"是克隆277个绵羊胚胎后唯一的"硕果",而最乐的估计,克隆人的成功率也不足5%.极少数的动物被克隆,并不代表人们已经掌握了克隆或这一方面的技术.所以说克隆人的现有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再次,克隆生物个体尚存缺陷,早衰想象等,将直接威胁克隆人的生命

片段四:"克隆人"被克隆的知识遗传的特征,而受周围的环境影响,所以克隆的人并非与被克隆的人的思维与性格一样.那你为何克呢?是否有意义呢

我还是总感觉人们正常地创新,往好的方面大大发展,这样才不会打破我们宁静的生活.虽然克隆对人们说是天大的一个惊喜,诱惑着人类去引用,但是克隆的弊大于利,那是几乎没有这样的可能.所以我认为克隆对人类是弊的这一观点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克隆没有突出时代要求,而且制造的只是人的复制品,只是物质形态的复制品,这种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被复制者的旧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新思想,这显然对社会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类妄图成为造物主,担任造物的角色,必然自食恶果!

首先,克隆的技术还不成熟,就克隆动物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所得到的克隆动物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迄今为止,克隆实验的成功率始终很低,例如,在培育多莉羊的过程中,科学家共克隆出277个绵羊胚胎,最终成功使母羊受孕并产生的只有多莉一个。克隆动物的夭折率高。目前,多莉羊的制备还不能重复,更不能肯定克隆多莉羊的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动物或其它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在动物身

上的克隆这样大,在人身上就更不用说了。克隆人风险大,花费大。而且在克隆成功率非常低、克隆后代容易得遗传缺陷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人类的克隆,无疑是不人道的。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应该暂时禁止对人的克隆。

更为重要的是:克隆人引发伦理道德问题。克隆伤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这个主体受到了伤害。首先从技术可能性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法预知,如果对某一种在功能上与其他基因紧密相连的基因进行干预性改变,生物体内的这种自然的相互牵制的系统会发生何种连锁反应。而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要想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重新进行准确的排列,并使之正常的发挥作用,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谁也无法排除这样一种风险:克隆技术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流产与残障婴儿。

克隆人活动往往发生在下述情况中:比如,某对夫妇在事故中失去了独生子,他们希望他重获“新生”,于是便通过克隆技术再制造一个孩子,其身体中的绝大部分基因组是先前那个孩子的基因组的复制。这样尽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欲望,但这整个行为方式对于被复制的孩子而言却意味着一种外来的决定,它将该儿童本属于偶然性的那部分自由剥夺了,而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就体现在他的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说,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上述的那对夫妇因为太喜欢第一个孩子,就不生第二个孩子,而是克隆第二个孩子,生出的第二个孩子可能与第一个孩子的外形都不太一样,而克隆出来的却与第一个孩子没有太大差别,等于是让他“新生了”。可见第二个孩子完全是为了服从于父母的某种意图,作为父母的一个工具,父母通过他想起他们失去的那个孩子。而被克隆者作为人应享有的独特性便被剥夺了,他的那种不必非要有一个比他大30或60岁的同体同貌者的自由,便被粗暴地践踏了。英国有一个管理人工授精的机构,叫做人工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竟然打算允许患耳聋的父母在试管婴儿的培育中,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耳聋的胎儿,而淘汰掉健康的胚胎。他们觉得都处于耳聋状态,便有利于交流、培育,而英国皇家聋人研究所的发言人竟然说,这样一种选择是合适的,我们支持这样的选择。假如人们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培育后代,那么什么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耳聋的父母选择生下耳聋的胎儿,而这个胎儿很可能希望自己是一个健康人,但这已经做不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天然应有的一种开放的前途的权利被粗暴否定掉了。这当然违背了伦理学的一个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克隆活动中,存在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在克隆人活动中,未来人类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与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设计是以设计者为前提的,一个有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之别的人类图景,对于平等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违背。因为人们无法回答凭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一个人有权作为未来人类特征与品性的设计者。显然这里存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似乎我们,或者说一个医生、哲学家、国家的行政长官拥有着一种控制他人的实力。然而这种心态不单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生命科学克隆人在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影响力,在世界各国的生命科学界对于克隆人类也有着深刻的思考。生命科学有利也有弊。生命科学就像潘多拉一样不仅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奇,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1.赞成论。对于人体胚胎的复制诸多的生命科学家、医学家们为之表示赞成。那是因为科学家们强调学问的自由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即使违背法律或伦理,科学还是会持续发展。在人体胚胎复制赞成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生命伦理学教授DanW.Brock的理论。第一,个体具有繁殖的权利或不繁殖的权利,则称之为繁殖的自由权。在哲学家穆勒(J.S.Mill)的理论中指出自由是赋予个人的权利,只要不对他人产生严重的伤害,那个人则可以自由的使用人体克隆。第二, 人体克隆会给不孕患者带来福音。第三,在夫妇当中有一人患有严重的遗传疾病时,可通过人体克隆实现不把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第四,人体克隆可以生成任意形式的体细胞,这就为器官移植提供了可能性。拥有相同基因的器官被移植的时候不会出现排异反应。第五,可以复制出像已失去的孩子或亲人一样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第六,可以复制出像莫扎特、爱因斯坦等天才或伟人一样的人物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第七,人体克隆对人类的发展过程带来长足的进步。

2.反对论。第一,会侵害被克隆人的人格权。被克隆的人是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但它通过携带与自己相同基因的原体预知自己的未来。第二,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

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第三,人体克隆行为有可能给被克隆的双胞胎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性。第四,人体克隆的过程有可能对遗传学产生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构成克隆人类的细胞组织曾经在克隆原体身上存在过,所以有可能基因突变使被克隆人出现癌症、老化等疾病。第五,人体克隆将会降低个人的价值,毁坏人格的尊严。人的生命,不应为另一个人的利益,被创造或毁灭。第六,有可能被恶意利用在商业目的上。在不同人群里复制优秀的胚芽,通过市场将成为买卖的商品。第七,人体克隆在某种意义上是克隆原体的替代品,所以当实现被复制后有可能侵害被克隆人的尊严。

如果未来的有一天,国家批准开发研究人体克隆时,杀人罪、伤害罪、暴行罪的区别处于不用区分的状态。之所以发生其现象,是因为克隆的技术能复制被杀的同样的人、受伤的同样的身体器官。理所当然,复制同样的人和身体器官的赔偿方式最适合安慰被害人的情绪,但是,还存在被害的人和复制的克隆能否看待同样的人、拥有同样的灵魂等等的问题。

人体胚胎复制等技术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享受着生命科学领域所带来的文化以及科学上的恩惠。只是至今为止,不断发展的生命科学就如奔驰的列车似乎可称为人类的救世主,但无法控制的生命科学也有可能将人类带到灭亡的边际。

克隆技术的阿喀琉斯之踵

长期以来,克隆技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人们认为克隆就像复印机一样,可以制造出跟“原版”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每一根毛发,甚至脾气性格都跟“原版”完全相同。但现实却是,所谓的克隆只是不同程度的基因复制,根本无法达到完全复制“原版”的效果。

例如,如果一个人花上数万美元为他去世的宠物猫进行克隆的话,他会惊讶地发现,他得到的小猫跟他的爱猫完全不同,不仅毛色发生了变化,举止性格也完全不一样。

不过对于克隆技术来说,“不像”只是表面的问题,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克隆的“质量”不过关。

从现有的例子看,所有克隆体都比“原版”短命,例如多莉只活了6年,而绵羊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年左右。此外,由于克隆体是在非自然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克隆体的基因染色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小的缺陷。

科学家们近来才逐渐发现这些缺陷,以多莉为例,随着科学家对多莉的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他们常常为多莉能够存活6年之久而感到震惊。

这一点,连号称“多莉之父”的伊恩·威尔默特也承认,“我们至今仍很惊讶,我们的克隆试验能获得成功。” 十几年来,共有15种哺乳动物被成功克隆,但克隆的成功率仍跟多莉出生的时候差不多:只有2%~5%的克隆胚胎能够发育并顺利出生;在出生的克隆体中,几百个中才能有一个像多莉那样顺利成长,而绝大多数克隆体的寿命只有几天或几周。夺取它们生命的,就是克隆过程中造成的致命缺陷。

毋庸置疑,克隆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现今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失去自身的器官而十分痛苦,克隆技术对于这些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试想,一个从小失明的人能在成年后重见光明,一个因交通事故失去双手的人能重新“长”出一双手来……如果克隆的研究获得成功,白血病、帕金森病②、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了解自然界及人类本身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如果能运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对某些生物进行研究,那么将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从而加快生物界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不少人认为克隆技术发展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对医学界和生物学界带来巨大的福音。但是社会论理学家却站到了与之相反的立场上:他们担心,培植人类胚胎细胞的计划最终将导致大量复制人类。所以他们认为克隆技术一旦推广,那将是人类道德的沦丧。

风起,叶落,弦音轻颤。水涨,花谢,馨香萦绕。这一切没有波澜的前奏,却安静得诡异。

我慵懒地搓着惺忪的睡眼,阳光已悄悄爬上了窗台,婉转的鸟鸣随着阳光流淌在静谧的空气中。“啊——”我失声大喊,我的窗边酣睡着一个人,一个长得和我一模一样的“我”。她的眼睑微蹙了几下,并没有醒来,只是咂了咂嘴,睡得正香。我干脆趴在床头,既惊讶又好奇地瞅着眼前的另一个自己。早就听人讲

过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有一个克隆人也会相继诞生。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我往前凑着身子,却看见了那张脸上有错乱的泪痕。

这时,那眼底忽然闪湿亮的泪光,脆弱的泪花依然濡湿了她的睫毛,我伸手去接那无声中坠落的泪,冰冷的没有温度,我的手有那么瞬间的颤抖,人的眼泪应该时温热的吧?正是这时,我的手不小心碰到了她的脸,于是她醒来。我在她的眼眸里看到了放大的自己,由于靠得太近,我们都吓了一跳。她有些惊慌地抹掉眼角残余的泪珠,很友好地绽开了笑脸,很干净的笑,如窗外那蓝得无暇得天空,如欢跃的阳光在舞蹈。此时,一定有花在次第地启开心窗。

“我叫灵,很高兴见到你。”看到我怔怔地失神,于是她继续讲到:“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没错,我们长得一模一样。但我只是一个克隆人,一个复制品……”她原本发亮的双眼黯淡了,如那陨落的流星,绚烂只是一刹那。声音很轻,很淡,但我还是听到了那句尾音“我注定只是一个悲剧。”虽然还理不清这背后的谜团,但这句话却使我很难过。“呃,我叫凌,我们一定会是很好的朋友。”我拉着她的手,坚定地说着。她笑了,笑容很淡,我捉摸不到它背后隐藏的秘密。

相处的时间里,胸中接纳了太多欢乐。在那金色的沙滩上,一前一后,踩着彼此深陷的脚印,就这样,两个人一排脚印的延伸,我以为这样,我和灵就成了一体,我们会拥有同样幸福的一生。可是她却说着:“我是个被神遗忘的孩子。”咸咸的海风将它抚平。在爬山中,径边的蒺藜将我的脚划破了一道道的口子,灵搀着我,一起在顶峰看到天边烧得彤红的霞,太阳依旧挂着笑靥和我们说再见,因为明天,黑夜照旧会捧出旭日,奏响每一天的新乐章。在秋千架旁,温习着儿时的功课。每一次的高高荡起,总觉得天和我们更接近了,但之后总要有一个向后的蓄发,这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生活,总要有一段过程的艰辛,来积蓄力量,而后才能达到想要的高度,铜铃般的笑声被遗落在这里。习惯了灵的笑,觉得她很开朗,可是早上醒来,她的枕头常湿了一半,我知道,她又哭了。安静下来时,她常会怔怔地发很长时间的呆。

又是一天的晚上,夜里沁着些凉意,夏天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和灵半靠在床边。她给我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在这个地球上,有一群人命中注定是悲剧的主角。上帝允许他们的存在,却并不怜爱他们。他们在实验室里形成,在偌大的无菌克隆病房里诞生,接受一月一次的全身体检。同样感受得到心率的跳动,血液在汩汩流淌。但他们一直是为本体而活的,人们可以剥夺他们身体的任意一部分,来满足本体的需求。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克隆人。”灵的声音冰彻透骨,我深深的震惊了,这就是我一直想寻找的答案吗?不,不是的,现在碰触到的真实却让我难以接受。灵继续说着:“是的,我曾经很恨你。可当你坚定地对我说着?我们会是很好的朋友时?。纠结在心中的恨莫名地消散了,我真的很高兴,谢谢你。”灵那乌黑的眼眸渐渐升腾起淡淡的雾气,我又看到了她的悲伤。“我害怕黑夜,它让我恐惧,似乎被吸进了可怕的黑洞,四周的黑暗将我紧紧包围。我觉得孤独无助,我走不出那无尽的黑。所以,我常常哭,在夜里,但现在有你。”灵顿了顿,“我们会是永远的朋友。”

两只手,两根小指头的缠绕,拉起了勾,锁住了永恒!

1.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中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克隆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问题是,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

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等。

篇三:话题作文写作

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写好话题作文,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

●“独辟蹊径、表现个性”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也可以写“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好局面。

再拿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二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拿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来说,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鼓励创新性”“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等角度做文章,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原地转磨盘,更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写作的要求,不要错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做一成不变的命题。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以下主要问题: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材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的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

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材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

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这样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的认识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偏离话题是同学们在写话题作文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总结分析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道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但在行文当中却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地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地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茅塞顿开。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同时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另起炉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