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虚实结合的写景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17:05 体裁作文
虚实结合的写景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虚实结合的写景作文

。"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

"(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怀古伤今诗多是通过追忆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今昔生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处境对比、曾经的繁华与今景的萧条的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突显出今时今世的浓重悲哀,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

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

篇二:虚实结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虚实结合 学写美景

一、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来看,本组教材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的。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看,就每篇课文来讲,可教学的语文因素很多,《黄山奇松》可教学“总分总的结构”“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黄果树瀑布》可讲“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大量比喻的运用”;《莫高窟》可教学“列提纲”等等。但细细分析三课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把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虚实结合 学些美景”,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主题实施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编写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

2.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学以致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 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感悟虚实结合写法的精妙,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联系实际,结合积累的素材,虚实结合,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的结构,然后再迁移运用,学会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以此提高学生能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景物的能力。以“目标导向教学”为

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篇三:小议.细节 描写虚实结合doc

小议:细节描写 虚实结合

有人说,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细节描写不是细致描写,也不局限于人物描写。

实际上,细节描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勾勒,粗粗几笔,绝不浓抹重妆,它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简言之,简单粗略是它的表象,而真实、生动、传神、与从不同是它的内核。

细节描写在人物描写中使用率较高,它为人物描写增了光添彩,真可谓“细微处风真情”。例如:

1、肖像描写兼神态描写。《故乡》中的“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已拿钱的动作“排出”“摸出”。

3、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说“噫!好了!我中了!”“噫!好了!我中了!”“中了!中了!”。

除此之外,在对场景,景物进行描写时,也常运用细节描写。例如:

1、场景描写。《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空气”。

2、景物描写。《骆驼祥子》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树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由此可见,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都可以灵活地进行细节描写。有了它,读者就记住了作品中的人、景、场面;记住了作品;记住了“经典”。细节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量。

又有人认为,虚实结合中的“实”是指实际存在的,“虚”是指不存在的。这有望文生义之嫌。试问,“实”到底是指什么?“虚”究竟又是什么?

其实,虚实结合是一种写作技法,它能使文章言之有物且有情,即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充沛,进而,规避了平铺直叙。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人、物、景、场面,它诉诸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闻得出。

“虚”是指倾心用情去体会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描摹本无情的景物。例如,心理活动,是通过联想和想像来“解读”。景物描写,可借助联想或想像,巧用辞格,特别是通感,感官置换,化无情为有情,变抽像为具体可感。“虚”启示了作者的想像和联想思维,也调动了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创新感,亦让读者拓宽了思考的空间。

要而言之,边写人边写情;边写景状物边写情;边写场面边写情,这就是“虚实结合”或者“虚实相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