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再别康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28:57 体裁作文
改写再别康桥体裁作文

篇一:《再别康桥》诗歌改写

再一次脚踏这一片我挚爱着的土地,再一次轻轻地捧着手中的这一抔黄土,慢慢地放手,看着一颗颗土粒随风飘去,慢慢地,慢慢地,回归到这片养育了它们的土地上。我就像它们中间的一份子一样,追随着自由,追随着爱和美。

在这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在这寸寸黄金的康桥畔,因风而动的丝丝柳条在空中舞蹈,婀娜多姿,温婉可人。在黄昏的余晖中,根根纤细的柳条宛如即将出嫁的新娘。在我心中,她们一直都是最美好,最温暖的存在。

贯穿着康桥的是这世界上最有灵性的水——康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堤上的水草就像一个芭蕾舞者,自由地在水中摇摆,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哪怕是做一名不起眼的陪舞者。

榆树的荫蔽下有一个小潭,在隐隐约约的浮藻生物间,我的梦,我的爱人,也都随着这潭水化作了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绚烂的彩虹。

梦?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你?就让你在青草间,在星辉中陪伴我左右,陪我共同歌唱。但如今,我又无从歌唱,夏虫也因而沉默,让我沉浸在将要离开康桥的无奈中。

但是,我仍旧要离开你。但此时,我的心中已不再是伤感,天上的云,地上的水,都与我同在。

高一(1)班 苏雨禾

篇二:徐志摩《再别康桥》改编

徐志摩《再别康桥》模仿版

轻轻的你走了,

正如你轻轻的来;

你轻轻的招手,

作别银幕的光彩。

那红衣的教主,

是江湖中的辉煌;

不羁的身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血色的白发,

紧紧的在心间缠绕;在冰冷的目光中,闪过往昔甜蜜的梦。

那清水边的剑客,不是求败,是孤独漂泊在江湖中,

躲闪着难忘却的痛。

难忘却的痛?

是莫言离去时,我眼角的闪烁;是曹帅被伤时,我心头的颤抖。

我的心随你而去,

去了就不曾再回,

任凭有弱水三千,

我只取你一瓢饮。

默默的我守着,

就这样默默守着;

守着你幸福,

守到那地老天荒。

篇三:再别康桥(改)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学会从诗歌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新诗。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诗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

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能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对,今天我们要

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感受下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18

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美英,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遇空难逝世。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及《猛虎集

改写再别康桥

》。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并在此遇到了年轻

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

印象,《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

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吟诵)

(一)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欣赏《再别康桥》的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二)学生反复诵读,同学互相点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饱含的深情,

以便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诗文,领会要点(品味)

(一)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

桥有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

中有画”。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师: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共同特点:自然景物)。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

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本文中的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我们

先来看第一节。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小节“云彩”这个意象,结合意境并讲解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带

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2.老师朗读第二小节,使学生找出重点意象“金柳”并详细分析其寓意和情感。

①、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

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

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

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②、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③、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

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

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④、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

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

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⑤、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

对康桥喜爱之情。

3.让学生依据前面的分析方法自主寻找第三节——第七节的意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自

己喜欢的意象,并分析喜欢的原因,老师在此做出适当的点拨与归纳。

第三节:

①、“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

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

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②、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

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

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

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

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第四节:

①、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②、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

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第五节:(请一位同学朗读,老师评价)

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

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

①、“不带走一片云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

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

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

“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再别康桥》的独特性。

3、深度朗读,形成感悟。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寻找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最能

体现三美原则的。三美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当中?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中是

怎么体现闻一多先生提倡的三美原则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

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

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

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六、比较阅读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对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

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