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15:38 作文素材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七年级历史填空题全册重点

历史重点题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1.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

2.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

4.

5.

6.

7. 北京周口店遗址之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生活过。

8.

9. 10. 1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 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半坡聚落居民会制造彩陶(鱼纹彩陶盆),河姆渡聚落居民会制造黑陶(刻画猪纹黑陶钵)

12. 同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

13.

14.

15.

16.

17.

18.

19. 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使用钻孔石斧和石墨盘的是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使用的是骨耜。 会挖掘和使用水井的是河姆渡聚落居民。 开始产生贫富分化的是大汶口原始居民。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炎帝、黄帝。 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炎帝,号称神农氏。黄帝发明文字历法,号称轩辕氏。发明养蚕抽丝技术的是嫘祖。

20. 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后来,炎帝和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和黄帝走向联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的主体。炎黄二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1. 22. 23. 24. 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

25.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1.

2. 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3. 公元前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王位世袭制登上王位的是启。

4.

5. 城迁到殷,所以商朝也称之为殷朝。

6. 东周开始。

7. 民族犬戎所灭。

8. 治人民的两种手段。周初分封71个诸侯国,位于山东省的是齐和鲁。

9.

10. 其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是平民阶层,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11.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12. 任用管仲为相,采用尊王攘夷的对外政策,最终,葵丘会盟正式确立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13. 14. 后期秦国日益壮大起来。

15. 为连横。出现的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和魏国的公孙衍。

16. 17. 18. 人们在贵族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之为“千耦其耘”。 史舞台,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19. 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14.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这些采取的措施对地主阶级最有利。 15 我国最早的文字叫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与

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16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司母戊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17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礼”两部分。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论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他的思想被记录在《道德经》中。

18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不同的见解,还相互争论和批判称之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9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20曾侯乙编钟的出现,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以达到很高水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重点

1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2称始皇帝,定都在咸阳(今陕西省)。

3

4点是大泽乡,建立的政权是张楚政权,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典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它并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

5导农民军打败。

6

7百官),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8-

9

10

11

12,把儒家学说确立为专制王朝

的正统思想。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封国的势力。

13

14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1516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为西域都护的设立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7

18丝绸。大秦指的是古代罗马。

19

20

21学的基础。

22。

23形成。

24、还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5世的特点。

26约3000年的史实。

27、“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8、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

1、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了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

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4、222年,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5、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6、为了躲避战乱,东汉末年北民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这是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7、北民南迁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8、发生于东晋与前秦(氐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淝水之战。

9、三国时期,只有蜀锦有名。

10、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11、建康是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12、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13、鲜卑族拓跋部于386年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14、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的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15、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其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16、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在前人所著的《水经》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一书。《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7、东晋的王羲之的书风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他的行书代表作是《兰亭序》。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18、东晋时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著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9、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一、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影响。

答: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1、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2、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

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少数民族。

影响:1、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3、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

的经济、文化联系。4、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

化发展。

篇二:苏州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试卷

苏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七 年 级 历 史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右下图为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

的宣传海报。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

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A.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2.“生活在距今约二十至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

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

3.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的部落是

A.黄帝、蚩尤部落B。炎帝、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 D。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

4.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5.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6.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1世纪来临之际,它的仿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

礼物献给了联合国,现已被联合国永久珍藏,它是

A.四羊方尊 B.青铜立人像

C.人面鱼纹盆 D.司母戊鼎

8.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尧 B.黄帝C.炎帝 D.大禹

9.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世袭制B.选举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0.成语“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分别源自哪场战争:

A.长平之战、桂陵之战B.桂陵之战、城濮之战

C.城濮之战、长平之战D.城濮之战、牧野之战

1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B.庄子 C.孔子D.孟子

1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项羽B.吴广、项羽 C.陈胜、吴广 D.项羽、刘邦

14.苏州的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素有“吴中之巅”之称。此山气势雄伟,山色秀美,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经考证,穹窿

山正是当年孙武的隐居地,并在此完成了一部被誉为“天

下第一兵书”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就是

A.《孙武传》 B.《孙子兵法》

C.《论语》D.《孙膑兵法》

1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

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诸侯依附于天子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6.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右图是发现于我国远古时期长江流域的陶制炊具,该炊具属于下列哪一原始居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7.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

象发明的,所以叫“象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

最早应出现于

A.原始社会

B.西周

C.夏朝

D.商朝

18.“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

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

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

国的进程”。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19.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A.秦国 B.齐国 C.燕国D.赵国

20.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

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

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

21.约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过定居生活,他们还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2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3.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

24.兵家鼻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2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26.我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是陈胜、吴广。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7.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

28.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 ,把土地、人民等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 。

29.秦灭六国以后还统一了文字,把_______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____________。

四、材料与问答 (共18分)

30.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诸侯国。(写在下面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

(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诸侯国分裂而来?

(3)写出公元前260年在E处发生的战役名称及交战双方。

31.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

“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

盛了很大月基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素他为巩固统治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

(3)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相同目的是什么?

(4)概括指出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 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篇三: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整理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复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答: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答: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秦始皇。 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答: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韩非子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见历史书)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历史典故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族诛”、“连坐”。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答: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霍去病。 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主张:“独尊儒术”。 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

答: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 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答:主要活动:出使西域。 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 “丝绸之路” 的美称?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

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答: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 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

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答:“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

“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

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答: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答: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答:刘备。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答;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答;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答:分别是是孔子、孟子的言论。 儒家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答: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七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

(1) 仔细阅读材料一,你能否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名称填在____中?

示例: ①长安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

(2)张骞。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

七上历史材料题汇编

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

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颁布推行”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二、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条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奖励生产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奖励军功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说汉语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并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积极意义的认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