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3:11 作文素材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要想灭掉它近邻的两个小国虢和虞。计划先打虢国,但虞国是伐虢的必经之地。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出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让他们借路,我想虞公会同意让我军通过的。”晋献公舍不得名马和美玉,因为这是晋国的两件宝物。荀息笑道:“宝贝送给虞公,只是暂时的,就等于放在自己家中一样。”晋献公明白了荀息的计策,就派他带上宝物去虞国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后,力劝虞公不可借路给晋国。他说:“虢和虞两国紧紧相邻,如同面颊和牙床一样,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便会受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会紧跟着亡国。”但目光短浅的虞公贪恋宝物,同意晋国借路,而且出兵帮助攻打虢国。宫之奇料到国家将亡,就带着家人逃到曹国去了。

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军灭了虢国后,回来说暂住在虞国整顿人马。随后发动突然袭击,把虞国也灭了。虞公做了俘虏,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国的手中。荀息很得意地向晋献公说:“您看,玉璧还是原来的玉璧,只不过马儿的牙齿增加了一点罢了(马的牙齿是随年龄增加的,一年增一个,所以数数马的牙齿,就知道它的年龄)。”从善如流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篇二:唇亡齿寒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出 处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无中生有.反义词:眼见为实

灯 谜:大夫制迷[1]

例句用法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2]

原 文 三人成虎漫画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1)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果不得见。(17)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 文: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3]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故事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4]

道 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归纳

1.古今异义 今邯郸去大梁(距离) 2.一词多义 (1)1.质【于】邯郸(到) (2)

2.远【于】市(比) (2)1.【质】于邯(名词,作人质) 2.太子罢【质】(名词,指作人质这件事)

4相关连接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

2.

3.

4.

5.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3假道伐虢 [6]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

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

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些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4成语辨析

辨析

【正音】亡:读作“wáng”。

【辨形】齿:不能写作“尺”。

【辨析】“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习题】① “唇亡齿寒”中的“唇”指 虢国 ;“齿”指 虞国 。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的原因是:虢亡,虞必从之。(用原文语句回答)成语故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

篇三: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 。 宫之奇 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作品名称:唇亡齿寒;创作年代:春秋;读 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 处:《左传·僖公五年》

1、成语资料编辑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 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

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5]

2、出处编辑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假道:借路;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表:外面,这里指屏障;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寇不可翫(wan第二声):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再,第二次;辅车相依:面颊

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出处

《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6]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3、假道伐虢编辑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

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

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些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4、成语辨析编辑

辨析

【正音】亡:读作“wáng”。

【辨形】齿:不能写作“尺”。

【辨析】“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习题】① “唇亡齿寒”中的“唇”指 虢国 ;“齿”指 虞国 。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的原因是:虢亡,虞必从之。(用原文语句回答) 示例

◎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人们常用“唇齿相依”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密切联系,用“唇亡齿寒”形容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兴唐传·虹霓关》中说到瓦岗军南伐五关,兵临虎牢关下,总兵辛文礼的军师向他建议:“将军,你必须亲身到虎牢关助阵,以防‘唇亡齿寒’”。

◎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3] 此词语已被编入2014年中考说明中 5、成语故事编辑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2]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