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自食其力高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33:32 高中作文
自食其力高二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二作文

作文讲评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1月2日下午,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不小心剐坏了路旁停着的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徐砺寒当时吓懵了,虽然周围没有其他人,但他仍然选择等待车主。在原地等了20分钟,眼看上课时间快到了,车主还没出现,徐砺寒决定在车窗上留一张写有自己联系方式的纸条。就在徐砺寒写完纸条后,宝马车的车主凌先生过来了,他查看了自己的车受损情况,听了徐砺寒说明情况后,笑着拍了拍徐砺寒的肩,没要他赔偿,并催他赶紧去上学。后来凌先生说,“看到这个孩子一直候在车旁,自己当时很感动”。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导写

本次作文审题的角度比较广泛,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

1.从中学生徐砺寒的角度,可确定立意中心为“责任”,这个责任是“道德责任”,并可由“责任”衍生出“负自己的责任”“不能逃避责任”“敢作敢当”“学会担当”“正视自己的错误”“逃避是最大的愚蠢”“诚实”“心中要有做人的原则”等。

2.从车主的角度,可确定立意中心为“宽容”“给错误一个改正的机会”等。

3.从中学生和车主双方的角度和整个事件来看,可由中学生“负责”的因,导致车主“宽容”的果这样的关系立意,也可针对此事反映的社会风气发表看法,如“你有勇气承担责任,我宽容”“爱是相互的”“唤起善心”“人心没有冷漠”“一座城市的温暖”“做合格的公民”“城市的良心”“呼唤良知”“社会和谐”等,都可作为正确的立意。

有不少的学生立意为“诚信”,这则材料同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还是有些不同的。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材料中中学生的行为更切合“诚信”中的“诚”,即诚实,但和“信”还是有一定的不同。

写材料作文,选择恰当的角度是非常关键的。阅读所给材料时,尽量多找出一些角度,即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加以分析、比较后,要选取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

三、优秀例文

提升道德底线

近来听闻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中学生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等待半小时后车主未到,便留下表示歉意与联系对方的纸条,表明自己愿承担责任。于是社会各界纷纷对此举大加褒奖,甚至车主个人也表示深受感动,放弃索赔。

听闻后,我默然。一种难以言语的悲哀自内心升腾。试问,如今我们的社会,是否将道德底线拉得太低,以致于过去的底线,如今竟被我们当做上线来肯定?

犹记得小学入学时候烂熟于心的校规:不打架,不骂人,损坏东西要赔偿。难道如今,一个心智已近成熟的中学生,按章几岁孩童的规章准则约束自己,处理琐事,竟也值得我们如此大加赞扬?中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如今社会,讲真话成了最大的优点。是啊,反观当下,我们是否应该为社会道德标准如此之低进行深思?

如今,说一种食物好,并不是因为它美味,而是因为它不含添加剂;说一个人好,不是因为他为社会所了多大贡献,而是因为他诚实守信;说一种行为好,不是因为它引导了多么积极向上的新风尚,而是因为他没有危害社会?我感到心痛。我仿佛看到我们的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低谷,直至泥淖;我仿佛看到我们的祖国正在一寸寸陷下泥淖,深覆泥潭。 若非如此,不至于五个少年躲在垃圾箱取暖直至窒息,在那将近零度的夜晚,那微弱的烛火夺走了五个年少的生命,也冰冷的众人的心?

马丁路德金说过,社会转型期的最大悲哀,不在于坏人的嚣张,而在于好人的过度沉默。如今这话,正真真的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得到印证。面对坏人的嚣张,我们有法律,我们有足够的办法去将他们制服以保证社会的安宁;但面对好人的沉默,我们有谁不是

无能为力?这沉默,才是放纵社会一步不滑坡的真凶,才是任由人心一点点涣散的罪归祸首。三缄其口,将我们的社会底线一次次颠覆;噤若寒蝉,将我们的社会上线一次次拉低? 不愿再看到,一点本心之内的小事被大肆渲染,浮夸之风漫天吹拂。

愿看到,人心所向之处,一树繁花盛开。用社会底线的提升,带动每个人的发展。

评语:本来一个正常承担责任的事件却被人们大肆宣传。这让作者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道德底线,而一个现代社会让人们的行为准则败坏到道德底线层面,作者的默然与悲哀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作者联系实际作了有理有据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视野比较开阔,又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

勇于承担

碰坏了别人东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便于事主索赔,是一种勇于担当责任的行为,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力量。

相反的,如果徐砺寒不这样做,而是选择逃避,那么结局会变为怎样?宝马车的失主一定会因为肇事者的逃走而懊恼不已,甚至可能一整天都没有一个好心情。而徐砺寒也会因为害怕失主找上门来而胆颤心惊。

幸运的是,徐砺寒选择了承担责任。而现在勇于承担责任也成了一些商家成功经营的要素之一。

在广播中经常听到:“某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因发现新型汽车中存在某种缺陷,可能导致汽车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对已经出售的汽车予以召回,并予以消费者一定补偿。”这何尝不是一种敢于承担呢?承担了汽车缺陷的问题,其实不但不会使消费者厌恶该产品,反而会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最终这种承担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商家不断聚敛人气,获得成功。这一定也是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百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了吧。

承担的力量不仅能使奔驰宝马畅销世界,也能让任何商品变得一文不值。

锦湖轮胎也曾享誉

自食其力高二作文

世界,但在被查出轮胎中含有劣质返炼胶时,锦湖轮胎选择了回避,推卸责任。几夜之间市场上的锦湖轮胎全部下架,世界级大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因逃避责任而引来的危机。由此可见,承担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商家所必需的!

回想几日前中国消费者指责苹果公司在售后服务中态度蛮横,而且存在霸王条框,几日后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就像中国消费者发表了道歉信,恳请消费者的原谅,并及时改善了服务。我想着就是一个我们值得学习的例子吧。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错误不敢承担责任,承认过失。勇于承担责任这个良好的品质可以帮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更何况我们每个人呢?

我相信拥有这种品质的徐砺寒,一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他也一定能获得自己人生中的成功。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过失时,想一想徐砺寒用承担温暖事主的例子,想一想奔驰宝马不倒,镜湖危机原因,我们更需要勇于承担。

评语:作文论述勇于承担,视野广泛,论述涉及现实中关注度很高的镜湖轮胎逃避及苹果公司对中国消费者事件,论述过程严谨,一气呵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及方法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审清题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审清题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联系现实法

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六、分析关系法

【材料】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毋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分析】材料写了三个人物,先要弄清他们的关系,安泰和盖姬是母子关系,安泰和赫拉克勒斯是敌人,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究其原因,是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立意:

从安泰的角度探究他失败的原因,一向无敌是因为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而被扼死是因为离开了大地被弄到空中,没有了力量之源,可见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从母亲的角度看,她给予安泰力量,却不给予安泰自立的能力,对安泰的悲剧她有责任。所以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他能打败安泰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所以只有知己知被,才能百战不殆。

篇二:高二作文专题(二)教师用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作文专题(二)

戴上镣铐再跳舞——高考作文得分的两个关键

符合题意

【专题导语】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尽管在不断的微调(只在个别表述上微调),但总体原则和倾向没有丝毫的改变。也就是说,写作文,我们只要按照评分标准去落实,就一定能够少失分、多得分。从现在开始,我们把评分标准转换成具体的作文要求与方法,逐一落实,力求在高二一年既了解理论的评分标准,又掌握实际的作文方法。

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 又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如斯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这两句话无非告诉我们,写作文要符合题意,还要能够突出中心。这就是高考作文得分的两个关键。下面我们将首先对如何符合题意即如何审题的原则性问题展开探讨。

【同题异文】阅读下面三篇高考作文(节选),仔细比照,排个座次,说说理由。

1、与你为邻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来没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2、与你为邻

生活中的我并不孤单,虽然随着时光的消逝,你渐行渐远,甚至濒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通过你写下的文字又可以再一次体会你高尚的人格,与你为邻,使我受益良多。

你是李白,你放荡不羁,像狮马,总希望奔驰在世界上,表现自己的才华??与你为邻,让我感受到生命贵在坚持。

你是屈原,你披衣散发,以沉重的脚步游走在汨罗江边??与你为邻,让我懂得淡泊以明志的态度。

你是隐者,你悠然地在南山脚下种着自己的菜,吟着自己的诗??与你为邻,读你的文字,让我有更纯洁的心灵。

你虽然时光流逝与我渐行渐远,但那永恒的文字却记载你高贵的人格,与你为邻,体会你,学习你,我总有一天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3、与你为邻

“邻”,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它或是我们的快活之源,或是我们的成长之源,或是我们的痛苦之源,其实“邻”本不好,就只在与你跟谁为“邻”了。

孟母可以为自己儿子的健康成长而三迁,那么正处于青春正茂的我们呢?

坚强,我与你为邻!

“暴走妈妈”为了能捐出自己的肝救心爱的子女,不惜日行千里??坚强,我要与你为邻! 诚信,我与你为邻!

著名企业海尔,因为诚信而闻名于世??诚信,我要与你为邻!

爱心,我与你为邻!

还记得牛玉儒吗?那个默默无闻燃烧自己奉献着自己的农村老师一职让我们难以忘怀??爱心,我要与你为邻!

固有“孟母三迁”,今有我们为拥有各种品质而“迁”,与诚信、坚强、爱心为邻,让我们是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愿与“你”为邻!

【分析归纳】

2010广东卷“与你为邻”,凭语感就应该知道“邻”是核心词,“邻”就是“邻近”、“相邻”、“邻居”。进一步咀嚼,“邻近”既不是相聚遥远甚至较远的,但同样也不能是毫无距离、就在本体内的。所以,很多考生根本没搞懂“邻”的内涵,动不动就要先搬了素材再说:写具体层面的,要与父母为邻(不是一家人?),要与生活为邻(你游离在生活之外?),要与邀隔千百年的司马迁、苏轼、陶渊明等古人为邻的,而且也看不出来在精神上思想上有什么相依相伴的,你说算不算跑题?同样,要与遥隔千百年的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轼??等古人为邻,或是与远隔千里的欧美名人、明星为邻,而实际上并没有思想上、精神上的真正契合,你觉得是不是偏题甚至跑题了?而写抽象层面的,将近一半考生要与“和谐”、“诚信”、“坚忍”、“友爱”、“宽容”??为邻,凡是写过的一些理念,套上去再说,但问题是:难道你身上不该有这些美德?只是与它们为邻而已?

同时,“与你”二字,还决定了你全文应该有“你”的纯在,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是不是全文都贯穿了第二人称?文中写着写着就用第三人称来写论述对象的,能算完全的“与你为邻”吗?另外,“与你”还包含一层意思:我(我们)或他(他们)与你为邻,要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来——我如何与你为邻、与你为邻后怎么样了??也就是说,不能光写你(邻),而丝毫不涉及我(我们)或他(他们)。 若不彻底读懂话题(命题)本身,就很可能出现两种跑题或偏题的情况: 一、立意(中心论点)就不符合题意,这是百分之百的跑题! 二、立意包含题意,但有些素材及其表述实际上不包含话题(命题)的真正内涵,这就是偏题了(部分内容不合题意)。

【方法要求】

符合题意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关键是“符合”二字。“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的选材到思想的定位,都比较宽泛,要求也相对灵活,但一定要“符合题意”。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大前提,你就不能写“假如”不成立,“记忆不可以移植”,大前提没有了,何谈移植呢?所以前提条件要承认,然后或记叙、或议论,都可以。

“题意”就是题目的宗旨、中心、观点、思想。抓住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不然就会无的放矢。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主要是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在每年高考作文中上述每一个环节都有考生审错或疏漏。

1、审清题眼,确定重点。

请先对比下面两个相似的作文题,说说它们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理解。

“诗意地生活”“诗意的生活” (2007湖南高考题) 首先,考生要明白“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有区别。“地”字表示“诗意”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生活。因而,“生活”在此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考生要写的生活是自已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

其次,“诗意”不仅要理解为“像诗歌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且所指意更广泛,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主要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精神生活、审美价值取向。“诗意地生活”是充满希望、情趣、理想、激情、信念的生活过程或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如“自由”“高雅”“闲适”“聪慧”“崇高”“儒雅”等等。 “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伦理上的“有意义和价值”。“诗

意”是种感受,无须精确注释,也不要硬定一个客观标准。考生自由发现挖掘,也可从“粗俗”“丑恶”“压抑”等词语的比较中辨析其意义指向。

“题眼”,就是关键词语,是揭示题目思想意义、写作重点、感情色彩的所在,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只有捕捉到题眼,构思和写作时才能很好地设置文眼。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就能够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说说下面的作文题的“题眼”是什么:

(1)“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

(2)“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

(3)“有句话常挂嘴边”(天津卷)

“必须”这个词就很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行走在消逝中”中的“行走”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义。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这两个关键词,以及“行走”过程中对“消逝”的态度。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追问展开,理解内涵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题目的内涵,接下来我们用追问的方式来展开思考。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高一第二次统测)

(1)什么是底线?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 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2)为什么要讲底线? 在网球或羽毛球比赛中,对进攻者来说,通过控制底线,可以调动对手,或利用对方失误得分,或利用前场小球得分,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对防守者来说,底线球控制得好,可以挫伤对手的进攻积极性,在防守中寻找进攻机会,进而赢得主动权。但是,不管对于进攻者还是防守者,出了底线,那都意味着自己失分。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超越或突破了,就会付出代价。

(3)怎样确定底线? 从立身处世来说,做人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这其中,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和处事之本,是公民都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的最后底线。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个不道德的人。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个底线,而是要时时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情趣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人。

3、化大为小,确定主旨

方法:选择一个方向,尽量从小处着手。因为开口越小,主题就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贴近生活,也就越容易入笔。

具体而言,就是把确定的方向变成一个明确判断。如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守住人生底线,让我们无愧于良心的审问,在道德责任义务面前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课堂练习】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

伪,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请以“辨”为话题(命题)写一篇文章。

1、判断下列立意哪些符合题意、哪些跑题、偏题:

A、直到十八岁,我终于辨出了父亲(母爱)的分量。

B、大家都喜欢亲君子、远小人,但很多时候,有些伪君子是很难一下子辨认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擦亮了眼睛来看人。

C、我们应当学会辨别各人的能力高低,人才方能各得其任。

D、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里,我们要学会辨事物的真假,廓清掩盖事实的迷雾。

E、人生最关键的几个岔路口,应当辫清人生方向,决定何去何从。

F、我们当辩事实对错,辨现象美丑,辨人心好坏,以激励世人抑恶扬善。

G、对于复杂的人和事,我们要凋查研究,要独立思考,要听取不同意见,要全面比较,要有发展的眼光。

2、判断下列素材及其表述,哪些符合题意,哪些跑题、偏题:

A、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父亲(母亲)不爱我,直到今天,我才认识到这些年来他(她)看似严厉无情的言行,背后深深隐藏着让我自立自强、自食其力、自主负责的殷切期待。这真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B、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给人以奸雄的形象,其后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借粮官之头??等等事件,都无不说明是这样,对于这样的坏人,我们要仔细辨别。

C、9年前,文强是抓捕悍匪张君归案的英雄;9年后,文强与张君殊途同归,在同一个法庭上接受了同样的判决。那么,9年前,谁能看得出文强这警察英雄最后居然会沦落为罪大恶极的阶下囚呢。其实,像胡长清、成克杰等等巨贪,当年肯定都曾有过真心为民服务的时候,他们为什么由好变坏、由人变鬼,人们应该深刻反思,仔细思辨,从中吸取教训。

D、漫步在从呱呱坠地的孩提到鲜花般灿烂的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学会辨别拼音字母,学会了辨别五颜六色,学会了辨别走路的方向,也学会了辨别是非曲直??书页黄了,走出的文字绿了;故事浅了,感悟的道理多了;冥想多了,心中的浮尘少了;记忆淡了,跳跃的思想浓了??我们步行于岁月的年华里,成长中,唯有用心地辨,方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E、古有伯乐相马,万马争鸣中,明一骥千里,此马之辨也。唐有狄仁杰,宋有包拯,皆明辨曲直、断案如神,一官辨而万民安,此是非之辨也。由今以上煌煌五千载,辨马、辨牛,辨人、辨物、辨是非者多矣,而诚能辨天、辨地、辨人世盛衰、万物推移者有几人欤?故辨有三境,一曰辨物,二曰辨事,三曰辨理。

F、广告好不等于产品好,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学教书者渐多。但实际教学业绩如何,还得拭目以待。因为有的研究生可能学科能力强,但其口才、爱心等并不适合当教师;有而的可能是谋不到其他职位,“退而求其次”来当教师。故高学历当前,亦不可盲目欢喜,还得辨别一番。

G、“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杜十娘她是既入错了行,又嫁错了郎,其悲剧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再联想起《诗经》中悲唱《氓》的那女子,《琵琶行》中独守江月孤船那商人妇,一直到嫁给了汉奸的一代才女张爱玲??我们不得不提醒:善良的女子们啊,在人生最重要的几个路口,千万要辨清方向,谨慎地决定何去何从。

3、你的立意(中心论点):

4、主要素材:

篇三:高二作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二、训练目的:一材和多材的审题立意

三、一材审题立意的方法点拨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

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着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

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

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

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

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四、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说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以之为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议论文。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