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晚秋散文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3:09 体裁作文
晚秋散文诗体裁作文

篇一:9 《晚秋的乡愁》《我是人间四月天》

《晚秋的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

教学目标:

1、熟记有关蓉子、林徽因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表达的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和林徽因对儿子的纯真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特点。

教学重点:

1、浓浓的乡愁情结。

2、真挚纯净的诗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晚秋的乡愁》

一、引入:

乡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每一个与乡土田园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惑和文化氛围,乡愁情结正是人类生命历程中难以消除的期待与失望交织的痛苦体验,人类也正是在这种对回归家园的苦苦追索中,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更高意义上的即人类共有之精神家园的回归。

古往今来,多少感情丰富的诗人,借助诗歌抒写他们的乡愁情结。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时”、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许多描写乡愁的千古名句,不知引来了多少身在异乡、心系家乡的浪子们的感情共鸣。对于年轻时就背井离乡漂泊到台湾的蓉子来说,和台湾诸多诗人如纪弦、洛夫、余光中、郑愁予等一样,乡愁自然也是蓉子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二、作者介绍:

蓉子,原名王蓉芷,1928年5月4日出生,江苏省涟水县人。她是当代台湾影响最大、作品最丰富的女诗人。自1950年起发表诗作,共出版十部诗集,主要诗集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维纳丽沙组曲》、《横笛与竖琴的晌午》、《天堂鸟》、《这一站不到神话》、《雪是我的童年》、《只要我们有根》等,曾被余光中誉为“台湾诗坛上开得最久的一朵菊花”。

蓉子是当代台湾影响最大、作品最丰富的女诗人。就蓉子整个诗集而言,抒写女性意识和乡愁情结的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是蓉子诗歌的灵魂。蓉子诗的乡愁情结,既烛照了诗人自身的内心天地,更辉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渴望。

三、分析与讲解:

1、这首诗由什么意象引起作者思归不得的乡愁?

诗人独立庭院,由簇立在“古老花瓮”的“雏菊”而引起思归不得的乡愁。

2、这首诗从感情流程的形态来看,以什么为线索,选取多种意象组成几个画面。在这些画面上渗透着诗人无法排遣的身世之感、飘零之痛。

以时间的“现在——过去——现在”为线索。

第一节写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特殊感受。紫色的雏菊、古老的花瓮、异乡的风情三个意象构成一个色调沉重、感情色彩很浓的画面,满目凄愁。 第二、三节写昔日家乡的秋景。昔日的家屋、远处的山冈、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悠悠的流水、哀怨的琵琶声,构成一个幻觉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格调淡雅轻盈,造成一种缱绻苦恋、怅然若失的情绪气氛。

第四、五节又回到现在,进一步写异乡的山光水色和游子的离愁别恨。这两节由带着深深“寒意”的“潭水”、“幽壑奔冽的光”、“残缺”的“秋月”??

3、为什么这首诗被称作蓉子乡愁诗的经典之作?

全诗共五节渗透着诗人无法排遣的身世之感、飘零之痛的凄苦情绪,感情流程呈现隐约闪现而更为内向的潜流式形态。诗的结尾“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与诗人纪弦的《一片槐树叫》的结尾“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丝毫不逊色于李清照的词《武陵春》的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诗人站在海峡彼岸发出的月圆人不圆的感慨,由表面的不近情理与心理感受的高度真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台湾著名女诗人蓉子诗中的乡愁情结充分体现了她的悠悠桑梓情,拳拳爱国心。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人格建构是诗人不移的风骨和永远的情操。蓉子诗的乡愁情结,既烛照了诗人自身的内心天地,更辉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渴望。“一代诗人尽望乡”的时代必将结束,两岸同胞共赏桂花飘香的季节一定

会来到!

4、结合第一单元席慕容、余光中的乡愁诗,仔细体会诗中“乡愁”与“国愁”的关系。

生命无处安顿的空虚感和人生悲剧无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诗人们的心灵感受。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悲欢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时,他们的乡愁往往也超越了自我,达到一种与期盼祖国统一的“国愁”的同构。这样消极悲观的乡愁找到了外在的依傍,就扩大为一种祈求祖国统一的积极力量。

诗人洛夫在《血的再版》中说:“三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无不渴望早日国家的统一,亲人团聚;而我丧母哀恸是千万中国人的哀恸,我为丧母流的泪也只是千万斛泪水中的一小滴;以小喻大,我个人的悲剧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象征。”

余光中在谈到自己的《乡愁》诗时曾说:“由于我自小在祖国大陆长大,几十年的分离,就有了本能的思念和向往,巧的是我个人的情绪和海峡两岸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于是小我的思念也可以转化为大我了。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变得成熟、睿智和豁达的时候,这首诗的‘乡愁’也变成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祖国大陆的眷念。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四、选读几首台湾诗人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炽烈之情。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引入:

林徽因是有名的才女,她的有名,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她和梁思成、徐志摩等人的爱情故事,但是真正走进这位才女,才会发现,这位女士的才情绝不是徒有虚名。萧乾说过这样的话:“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这句话是说林徽因的作品充满了深切的情感。其实她的写作才能、技巧也是极高的,在现代女作家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曾有名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二、作者介绍: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她的足迹遍布欧美。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等。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几位才女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萧红,比如林徽因……前两位是不折不扣的作家,成就斐然,而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却是“建筑师林徽因之

晚秋散文诗

墓”。

三、分析与讲解:

1、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这是林徽因为梁从诫写的,一说是为徐志摩所作。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这首诗的实际的?

第一种说法更合适。首先,这首诗出现在徐志摩去世几年后,当时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再加上怀念和感伤的成分,然而此诗却没有。其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描写对象身上的一些婴儿的特点: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婴儿的笑最轻灵、活泼、清脆。他们长得飞快,一天天在发生变化。

“天真”:只有婴儿最天真。

“鹅黄”、“初放芽的绿”、“嫩”:这些词语给人稚嫩、新鲜的感觉。

“呢喃”:像婴儿的声音。

“希望”:孩子拥有最广阔的未来。

2、诗歌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意象组接?

(1)诗歌用“你、我”对称,以倾诉的方式结构全文。

(2)用比喻性的意象结合形容性词语,将周密关联又逐渐加深的情感形象灵活地表现了出来。

3、为什么这首诗的诗情真挚纯净?

这首诗的诗情是人世间母亲对孩子美好的感情,就像诗中说的,是一些爱、暖、希望,是感受到的孩子的庄严、天真、自然。虽然是多种感情,但都是一类感情,所以说其纯净。真挚则是由其间情感的热烈、纯净体现出来的。此外,诗歌形式的对话体现得感情真挚;而倒装能突出形象,反映母亲对孩子欣喜的爱。形式在体现真挚纯净的诗情上也是功不可没的。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

4、作者的诗集集合了新月派和现代派诗歌的创作特点。而《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更多地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哪些特点?

新月派以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而著称。这首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1)音乐美体现在音韵、节奏上。诗在音韵上押(ian)韵,如“天”、“变”等,缠绵婉转又轻柔舒展;又押(ai)韵,极为深情绵渺,达到了声音与感情的完美统一。节奏上,名词性词组比较多,倒装句式的应用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还有重复和排比的运用等。诗歌朗朗上口,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动人。

(2)建筑美体现在结构和诗形上。作者使用对话的方式形式形成诗篇的结构,还有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你是??你是??”的运用,像一条链子将意象串联了起来。使得诗情在分与合中非常整齐,非常纯净。

(3)绘画美指意境美。作者运用魅力、鲜明的颜色给意境上色,这里有红、黄、绿各种春天的颜色。不仅仅是颜色,春天的各种声音、气息、触感也都在这里了。感情又那么轻柔、热烈,饱含深情。

5、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穷尽了作者之想象,把“你”——心中的理想——比喻成“人间的四月天”,充满诗情画意,柔情蜜意,“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希望,是温暖,是幸福。因为在“人间的四月天”里,有和煦的微风在融融的春光里飞舞,有黄昏的云烟弥漫,有繁星在夜空闪烁,有细雨洒落在花瓣,有百花的润泽鲜鲜和婀

篇二:散文诗两篇

散 文 诗 两 篇

一、雪 之 歌

你是天空的恩赐,前来安抚寂寞的我。

你是晶莹而纯美的精灵,乘着凛冽的风,在空中回旋飘荡。你在跳着那孤寂而美丽的舞蹈,你让世界变得空寂,你是孤寂的人的寂寞心灵的知音。

你让整个天空为你沉寂,你让河流为你凝固,你让时间为你停息。你唤起沉睡在心中的情感,勾出心底那抹不出的惆怅……

你是远方的信使,传递着远方的声音,给思念的心灵一丝抚慰。 于是长途地跋涉令你疲惫,你无力再化作大地的毯和树的披肩,你不能再让我嗅着你的气息,让我温热的手指触摸着冰冷的你,让那远方的温暖融化我心头的冰,你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你是无价的宝石,可望而不可即。你可听到我内心的呼唤,你可看到我不舍的目光,注视着你来,目送着你去……

求你给我一次机会吧,让我化作你的几万分之一,和你共舞,向你倾诉,一同飞向那遥远的故乡……

那将是我心中永恒的梦……

2011年1月5日,身处沿海暖地,离乡千里,久盼之雪终至,

然触地即化,不同故乡,故无以寄乡思,徒留空叹,遂作此

文。2011年3月,复起乡愁,遂于16日再稿。

二、咏 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晚秋最美,这是春夏所不能媲美的深沉而又成熟的季节,她走过风风雨雨,面对即将到达的终点,绽放出这世界最后的、最美丽的辉煌。

所有的叶为她舞蹈,铺出叶毯为她开道。她是一位真正的女神,赐给诗人以诗意,赐给乐师以灵感,赐给农人以收获。

她以最美丽的身姿,最恢弘的手笔,最广博的胸怀,描绘出一个金黄色的世界,一个最温柔的季节。所有的生灵都在这一刻找到自己的归宿,润泽干涸的心灵。

漫步在林间,秋为人送来阵阵爽风,格外高的天似乎更加清晰,一望无际的湛蓝和着染红的枫叶点燃人心中的激情。

圣洁的秋月和着夜来临,让人的心变得宁静,撇开尘世的浮躁,重温自己心中的梦。她勾起游子心中的思念:望着皎洁的月,想起远方的根……

这秋啊,这是静谧的、圣洁的、成熟的、深沉的秋。在这秋中,我的心在沉醉,在融合……

篇三: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

一、导入:

复习: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情:内核,关键。

名言链接: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立足“情感”。

——格非

散文可以偏重于风景,但必须有思想。

——丁玲

现代散文的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郁达夫

二、品味揣摩:

借景抒情

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

[元] 白 朴[元] 马致远

孤村落日残霞, 枯藤老树昏鸦,

轻烟老树寒鸦, 小桥流水人家,

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的残照,在路旁的层楼脊上还看得出来。店头的灯火,也星星的上了。日暮的空气,带着微凉,拂上面来。城外一带杨柳桑树上的鸣蝉,叫得可怜,它们的哀吟,一声声沁入了我的心脾,一种淡淡的悲哀,把我的全身溶化了。

——郁达夫《还乡记》

车过了松江,风景又添了一味和平的景色。弯了背在田里工作的农夫,草原上散放着的羊群,平桥浅渚,野寺村场,都好像在那里作会心的微笑。一家泥墙草舍里忽有几声鸡唱的声音,传了过来。草舍的门口有一个赤膊的农夫,吸着烟站在那里对火车呆看。啊!我几年不与你相见的和平的村落啊! 选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独特景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真实情感

选本身带有感情色彩的传统景物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

(1)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

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

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

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点评:

于坚是一个“有情人”,也是“有心人”,他躺在自然的怀抱中,聆听自然的絮语,凝视自然的神韵,描绘出了云南冬天树林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

不应流于所谓的绿叶象征向上,落叶必定凋零俗套,应除去他们的遮蔽,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达到物我同一的澄明之境。

(2)矛盾《雷雨前》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点评:

茅盾《雷雨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雷雨来临之前的风、雷、电,以及人的状态,暗含了革命处于低潮但又是新的高潮就要到来之时的社会现状。

三、散文模式研究:欣赏一篇完整的写景抒情散文。

(一)听雨

快乐的叶子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 [抒情诠释]

听雨,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 [引发联想]

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而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似乎天地荒芜,惟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感悟哲思]

雨声不自觉地寄托了听雨者绝对的孤独,而听雨者呢,因雨声自应有不可言传地一笑,是心有灵犀的会意,还是放开怀抱的欢畅?

听雨,最妙犹在深夜。 [变换角度]

夜色苍茫,抹去了所有的颜色,遮掩了一切的亮光。窗外一切若无,惟有雨声潺潺。张耳细听,在无穷的暗夜里,真是清妙的天籁呀!如飞珠溅玉,声声滴在心灵的最敏锐处,给予听雨者最直接地震荡,像落叶飘风,像静夜飞花,像寒山寺的钟声,像赤壁的划然一啸。[诗意描写]

夜雨潇潇,空阶滴到明的惆怅都因这空灵的妙音而冰雪消融了。李义山吟咏,“留得残荷听雨声”真是悲秋后的旷达! [文化链接]

听雨,能听出人生的一种况味来,又岂止留在残荷上的一片雨声。[含蓄结尾]

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写作角度?

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模式一:

引出景物——诗意描写——联想想象——感悟哲思

(变换角度)

诗意描写——联想想象——感悟哲思

(变换角度)

诗意描写——联想想象——感悟哲思

????

教师示范:

月是诗意的,梦幻的。

鲜亮的月色,如一泓柔水,化在万物之上,似有一种淡淡的香,轻飘飘弥散在夜空。仰望苍穹,目光直抵那无垠的太空,心也完全溶进了这浩瀚的宇宙,没有私心杂念,没有烦恼忧伤,只存清明和澄澈。

当大地被蒙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空气中便流淌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优美的旋律同回忆一样悠长,若隐若现的琴音里仿佛牵着许多东西。

那音乐之手,似正在轻轻梳理着一种灿烂。

(二)飘落心灵的枫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熙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

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命运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模式二: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自己的心境]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相关的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看到的景物]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恰当的升华]

四、构思训练:

以话题“坦然是一种美丽”列一个借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提纲。

五、经典散文欣赏:

晚秋初冬

(日)德富芦花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谧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然而在白天,湛蓝的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的幽静。偶尔有物影映在格子门上,开门一望,院子的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

庭院寂静,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鸟雀啄含后残留的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失去了华美的姿态,使它显得多么寂寥。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内宅里也很清静。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

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

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特点分析:色彩的运用、动静的结合、诗情画意、手法多样(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细致入微。一夜之间秋去冬来,伴着寒意是这样的匆匆。心中涌出别样一番滋味。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它表现出一种,使人感受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中的一种超美。通过“白昼的静谧,庭院寂静、内宅清静、月夜寂静”来衬托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又通过“落叶、生灵、炊烟、暮雨等秋声

表现富有生机的大自然景色,表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然乐章。孤寂的内心世界,夹杂着一种崇高的力量,一种宁静而至远的超然心态和深思中一种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

结束语:

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最美丽的风景;用你的真挚情感,吟咏成最感人的华章!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