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哲思性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30:16 体裁作文
哲思性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哲思类散文应该“重文轻理”

哲思类散文应该“重文轻理”

作者:耿士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11期

拿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教什么,也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在确定一篇文章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思考文本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语文常识、文本共性、文本个性,而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个性,否则的话,所有散文都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文章教起来、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

凸显文本的个性,不同的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的文学样式,都应该各有其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教学的焦点。

彰显教师的个性,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学特点要在教学中恰当地体现,尤其是自己擅长的,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染学生。

彰显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直面苦难》节选是周国平的一篇哲(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思散文,从文体上来说,要扣住散文教学的文体特征来教,所以作者的情感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其次,从散文的类型上来说,是一篇哲思类散文,不同于写人叙事写景类的散文,里面重在向我们传达关于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往往用很多具有丰富内涵委婉含蓄的句子表达出来,具有诗意和哲理,所以鉴赏品味诗意的语言,应该是此类文章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最后从本文文本的具体内容出发,可以看到文章中有很多哲理性的思考,仅仅是作者思考的结果,没有具体的阐述,这给学生的理解明显会带来障碍,所以需要学生思考用一些实例或者自己的经历来和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这一点牵涉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辨能力。

一、语言的品味与感悟

“人天生是软弱的,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软弱了就反而能承担苦难,“犹”表示递进,表示立足于天生软弱这个事实,还能承担苦难,很了不起,很能显示人的尊严。

作者为什么“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一路旗开得胜,可见那些“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只是生活中的幸运儿,不是真正遭遇苦难的英雄。作者认为他们不是真英雄,却自己号称是“强者”,所以厌恶与蔑视。其实作者认为“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真英雄。这是作者与众不同英雄观的体现。

“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这句话包含着思辨色彩,揭示了悲剧和勇气的实质,那些戏剧化的,崇高感的悲剧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运用比喻写出了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卑微渺小。一些句子是易懂的,但也有一些句子包含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因此语言含蓄,需要我们仔细揣摩,方能理解其含义。另外,也要对这些句子进行饱含感情的朗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叶圣陶一直在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贯穿其一生的教育思想。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表达交流乃至人生的工具。否认这一点,其后果是可怕的。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偏离的有点多。其实,工具仅是比喻而已,思想、语言、文字三者密不可分,语言训练始终是和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欣赏文学作品“要理解得透,就必须多揣摩”。

二、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一篇哲思散文,最终结果不是懂得这一篇散文,而是学会欣赏语言文字,学会如何读通文章的情感,学会领悟蕴含的哲理,所以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就非常重要。哲思散文的特点往往是说理多,叙述少,所以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抽象概括化到具体形象化的过程,主要是补充一些相关的事实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可以增强对课堂所学方法的好感与熟练度。

《直面苦难》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悲痛和愤激,他对美化苦难带有强烈的不满。如“不要对我说”“何必用”“我厌恶”“蔑视”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绪,作者认为过于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是错误的,显得做作,苦难带有难以回避的消极作用。比如“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学生能够看出情感,但是为什么他对苦难的态度是这样的呢?这就和周国平个人的经历有关,必须要拓展,才能让学生明白这种情感的由来。

《直面苦难》最初出自被读者称为“写尽完美的毁灭,超越平凡的感动”的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位读者如是评道:“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

周国平是这样一个父亲,他的女儿妞妞出生后不久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眼底肿瘤的绝症,他守着注定会夭折的孩子,守着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女儿,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和心碎!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周国平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百倍地宠爱着女儿妞妞,并用含泪的微笑记录下了女儿在世的562天的成长,写下了一本真正属于女儿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他与妻子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抚育着女儿,疼爱和哀痛的心境交错,这使他对苦难也有了更切骨的体验,他在女儿在世的日日夜夜里,都在苦难中挣扎和煎熬,他感受到自身的无助与无奈,又怎能为苦难而说赞美之词?读第四节,抓住“浮华”“做作”体会作者的情感。

纵然苦难真有净化作用,我也宁要幸福。常识和本能都告诉我,欢乐比忧愁更有益于身体的保养,幸福比苦难更有益于精神的健康。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对苦难有最真实的感受。因此,作者愤激地说:“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啊!

这个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无法理解他的苦难观。

三、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语言具有思辨色彩,英雄与众生,苦难与日常生活,软弱与尊严,两两相对出现,引人深思。所以,我们在教一篇哲思散文的时候,要关注人文性,也就是其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其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情感,抓住它,就不会教成心灵鸡汤,就会兼具人文性与语文味。

“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文中有不少类似的句子,意味深长。这句话写出了苦难的负面作用,和我们一般的美化苦难恰恰相反。自古以来,我们崇尚苦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都是典型地认为苦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本文作者给出了反面评价。从训练思辨能力来讲,我们可以搞一搞小型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如果从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入手,可以让学生仿照

第二段写一个排比句,列举几个实例证明观点;也可以围绕此句话为中心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能够丰富翔实地论证此观点。

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才是语文课最有价值的地方。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能够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哲思类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精炼简洁,思想是含蓄丰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的。

研究思想的有效手段就是研究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成熟的思想,在习得语言之前,是不能得到的,走不进语言,就只能徘徊在作者的心灵之外,永远无法理解人文意蕴之所在。品味和体悟语言是我们走进作者心灵的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1.编辑 孙玲娟

篇二:文化哲思类散文阅读指导

文化哲思类散文阅读指导

文化哲思类散文是采用散文式的语言、笔法,针对一些文化意味突出、蕴涵丰富的社会或自然现象,解剖其特征,发掘其本质,产生独立而深刻的文化思考,进而引发读者强烈的文化共鸣的一种文体。

文化哲思类散文不仅文化韵味明显,而且文化意识强烈,富有极强的哲理性,所以阅读此类散文,首先,需要从宏观上理解文本,寻找全文的“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努力探究隐藏在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如自然类文化散文,往往景物风貌中隐含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历史类文化散文,往往察古知今,将历史的兴衰感慨在其中,给现实人生指明道路;生活类文化散文,往往聚焦生活片段、繁琐细节,在平淡无奇中感悟生活真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共25分)。

夜幕下散步的鱼

梁艳飞

我就这样走着,走着,不曾歇息,也不愿驻足。这样的走,多少年,也已不记得了。 一万多个日夜里,似乎有近一半的光阴都是这样数着脚印一步一步走。是的,脚步是用来数的,至少我认为。我还不想让自己还算年轻的脚步就这样迷失。我的脚步是属于我个人的,我还想真实地去记忆去回味去凭吊每一分分秒秒。数,该时时倍拥小心,只为自己不被又一次的不留心而再次扎痛。而那另一半时光流转的记忆里,因有着纯粹的欢笑,清澈的眼神,和那些深深浅浅却真实充盈的脚印,那样的走,亦是坐于一艘载满童话故事飘扬着梦幻甜美味道的小帆船而行进的,是身处异域境地沿路游览观光,一路的赏心悦目,满怀的心旷神怡。只是,船终究有靠岸的一日,当这艘小帆船离河岸渐近时,这样的走也便有了归期,这样的味道也便随着船底流水而远逝,再哪般的虔诚鞠身挽留也将被无情的山风带到遥遥无边的天际。

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是游动,是游摆,如家中白色瓷缸圈养着的那尾小鱼一样的游走。走,终还有自主选择方向的自由,有主动剔除阻拦前行的那些随时出没的砂卵石藤枝蔓叶的能力和可能,至少,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而一尾被静养闺室的鱼,如受困的笼之鸟,看似自在的游走背后,却是坚如磐石般的透明水缸围壁。这般看似透明的摆设,尤如放置周边的无形的枷锁链,没有哪条鱼,能跳出这个坚韧的围拢,回归属于她的天地,五湖四海浩淼的烟波中。

一尾鱼的命运,如你,如我,如眼前正在行走的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们。

心,在夜幕下,终归于沉静和祥和。暮色,自由地弥散开来,宛若一位慈祥老人顺手撒向大地的一张巨大的网。此时,我心甘情愿成为老人网中的一尾小鱼。整个夜幕,是专供如我一般的鱼儿游走的舞台。

这样的夜幕,无声地轻轻地流动着,一如心窝眼角里一池柔柔荡漾着的湖水。世间一切,有声的,无声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在这融着月华的夜幕的湖水中央,拂去尘世间繁规陋俗,只须一个华丽转身,便似一尾活灵机动的鱼。这样的夜幕下,我可以如鱼一般时刻不离河湖母亲的怀抱,可以自由轻巧闲步呼吸;如鱼一样频频摇鳍摆尾,带几分得意,自信,骄傲,永远划着舞蹈般的足迹欢游散步遥想。世间一切似与我无关,我可以只记得独个的自己,整个夜幕是属于我的世界;又似一切都与我相连,彼此的存在只为成全这样或那样的一尾游走的小鱼。这样的小鱼,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无牵无挂。

每个人都是一尾鱼,每一尾鱼都有一个无形的缸。这样的一尾鱼,是不能自在地散步的,只能生活在形状漂亮的各式水缸里。一尾鱼生命中的每一步,鱼鳍每一次漂亮的摇曳,带着

表演的渗侵,有着欲望的宣泄,独独少了对生命快乐的诠注。那透明的水缸墙壁,是任一尾鱼漂亮游曳致命的镣铐。白天,或许,你可以忘掉不开心的事,你可以忽略自己对心灵的漠视,甚至,你还可以忘掉对尊严的贱踏。却单单不能忘记,每个精彩白日的背后,一身素净的夜暮正静静地等待着你的赴约。此时的夜幕,就是一汪无际的安静温和的湖水,时时等待渺小如一尾小鱼的你的归来。

在每个这样的夜幕下,没有人窥探嘲笑你的柔弱,无知,你只管属于自己,做回一个自己,一个不需佩戴面具的真实的自己。

是的,在这样的夜幕里,安心做一尾倚着暮色、披着月色缓缓散步的小鱼吧

(选自 <<意林12+>>2011年第4期)

(1)作者说“脚步是用来数的,至少我认为”,你觉得其理由是什么?(6分)

(2)文中第三段说“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试分析在这里“游”和“走”的区别?(6分)

(3)试赏析文中第6段文字?(5分)

(4)探究题目“夜幕下散步的鱼”的丰富蕴涵?(8分)

参考答案:

(1)①作者不想让自己还算年轻的脚步迷失。②每个人的脚步是属于他个人的。③作者希望真实地去记忆、回味、凭吊过去。

(2)①走,可以自主选择方向,主动剔除阻拦前行的那些随时出没的障碍,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②游,看似自在,实际受到坚壁的围拢,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的一种生活方式。

(3)此段文字语言优美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例如将“我”比作“鱼”,将“无声轻轻流动的夜幕”比作“心窝眼角里一池柔柔荡漾着的湖水”,将“江河”比做“母亲”等,它们生动形象的写出夜幕的宁静、广袤及我沉静在其中的祥和、自在,惬意。

(4)“夜幕下散步的鱼”此题目具有象征意味,它象征着在生活中受到某种束缚,渴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人们。作者借它表达了一种期望,希望人们生活中不要佩戴面具,要做回真实的自己,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快乐惬意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

篇三:舒卷睿智哲思彰显文化底蕴

舒卷睿智哲思彰显文化底蕴

──文化散文专项案例分析

田海洪

■案例分析

【原生态作文问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坐窗前,仰望苍穹明月,这明月可是家乡那一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院独酌,月光如水,一杯清酒可是那思乡的泪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又是何等深情,共用明月之镜,可能看到故人的面容?这轮明月,照古亦照今,照此亦照彼,它总能引发人们思乡之情。

请以“那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散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此文以历史为线索,以明月为依托,在明月的见证中思考社会历史,文化散文最难的是对文化的挖掘和定位,文化可以是社会生活、历史变革、人文情怀,显然这篇文章是站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人文关怀的构建与思考。文笔有一定的

2

功底,联想较为丰富,文化与历史的穿插使文章富有内涵。但总观全文,仍有需提升与完善之处,问题如下:

一、容易写“散”,将“明月”观照下的历史思考写得肤浅,缺乏深度,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写出的一些段落语言只关注于自我感受的抒写,对“那一轮明月”的深刻含义缺乏足够的解读,或是因主旨本身不很明确,而使文章在表达上缺乏准确和深刻性,或者使语言表达偏重于道理的阐发,散文写得像是议论文,比如“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一次次轮回,那一轮明月分明在为我解读着历史的印迹,如今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夜空凝视那一轮明月。仰望夜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产生的是迷失感和迷茫感。”这是典型的议论语言。

二、散文的章法与其他文体一样,结构内容看似“散”,但精确、凝炼的表达是必须到位的,否则就是拢不起的沙堆,松散而不知所云。此文开篇不必繁复地铺垫,因为主旨不是写月如何,结构上也需做到基本的照应,前后的照应会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使文章更为完美。

三、语言表达方面,散文最讲精炼深刻,含蓄蕴藉,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此文在历史的阐发中化用了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但语言的灵动变化方面显得不足,读起来平淡、板滞,段落与段落的语言风格缺乏一致性,会给人一种割裂之感,甚至造作之态。

【升格建议】

1、文章要始终立足于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选取最能体现精神情趣的一景、一物、一地、一文,进而表明作者心志。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 这就需作者能驾驭更多的素材,去粗取精,把智性的议论与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切忌泛泛说理,或长篇大论。文化散文只需借助诗意化的论述,让深奥的理论,包含情感色彩,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就本文而言,有的段落议论比重较大,缺乏诗化语言的点染,议论叙述有余而散文化不足。

2、本文除需进一步增加诗意的叙述风格外,在主题的挖掘和升华上需有点睛之笔。本文可以以对比的方式,加强文章主旨的深度与厚度。比如写完曹操的“月明星稀”,可以加入后人苏学士的“大江东去”;马嵬坡前的《雨霖铃曲》可以加入柳永的“晓风残月”。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对比,会让人在遍布屠杀和罪恶的历史之中,认识到任何历史的进程都少不了正义和无畏的支撑。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进一步烘托主题,使文章的内涵更具深刻性。

【中档作文提优站】

3

【升格作文】

4

【点评关键点】

一、思路开阔,文脉流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下千年,纵横捭阖,借一轮明月来见证一场场血腥的屠戮,将一次次历史的变革置于明月的审视之下,点面结合,沿历史发展的顺序,从楚汉之争到三国鼎立,从贞观之治到土木之变,每一场战争的暴动,每一场起义的发起,都可以被隐藏在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的记忆中。

二、立意深刻而独到,那一轮明月成为思接千载的媒介,探寻历史的触发点,穿越时空,寻求与历史、与他人、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文章从政权的更迭中,选取最有特色的场面,融入文化元素,“我不知他日后统领八十万大军下江南时慨叹“月明星稀”之时有的是成就感还是孤独感,但当东风骤起,烈火焚天之际;尸体塞江、流血漂橹之时,在众人纷纷逃亡之后又八百载。也只有小小兰舟上的子瞻学士高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焚毁的战船,沾满鲜血的断剑,俱随风而去。”这当中有追问也在思考。“然而日后渔阳的战鼓终于惊破了霓裳羽衣曲,马嵬坡前狂怒的六军也终于踏飞了比翼鸟,踩断了连理枝。浪迹天涯的皇帝终于独自在蜀中驿站面对凄星冷月残秋,断人肠的秋雨敲打着檐边风铃,他终于作出了《雨霖铃曲》以寄恨,只是比起柳耆卿的同名作品,毕竟少了可以执手相看泪眼的人。”似在对比,实则慨叹命运戏人,而这悲剧结局的背后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在明月记忆里的历史,确是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中发展延伸的。所有的人,连同我们自己,都会在公正的历史前接受检阅,看一看摊开的双手上沾的是鲜血还是灰尘,倘若我们都经得住考验,罪恶才不会横遍世界,历史才不会让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