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莱蒙托夫诗歌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7:03 体裁作文
莱蒙托夫诗歌翻译体裁作文

篇一:翻译文学整理

一、什么是文学翻译

? 何谓文学翻译?一些翻译理论家给它作出了定义:

?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

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 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说:“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

再创造出来。”

张今和张宁教授根据前人的定义总结道:“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 这些定义都是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的因素,概括之,审

美因素,社会因素和交际因素。

? 翻译界中存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但是,文学翻译却永远是一门艺术。因

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不仅如此,文学翻译还是艺术的高级形式,当代翻译大师许渊冲说过:“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可见文学翻译对译者要求之高。

? 要使翻译出来的小说像原作一样具有文学价值,译者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

夫:(参考大纲)

11.1.1 难译

? 译事难,难于上青天。“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

? “事实上,作者在‘灵感’与‘冲动’的诱导下写出一篇作品,恐怕他自己对他当

时的感受也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轮廓。文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而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这里面有‘朦胧’ 和‘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关于绘画的见解)的成分,要用像数学那样的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 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两

个人知道我的意思,即我和上帝。至于现在呢,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 王克非将译事之难归结为“翻译之难在于传达原文的‘意’和‘味’”。

11.1.2 可译

? 然而,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至了:国内外很多成功

译例无疑是年轻译者漫漫翻译路上的启明灯。

? 钱钟书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

很简单,林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11.1.3 如何走上漫漫译途?

? 信心 + 练笔 + 悟性

1. 树立信心

翻译伊始,不要害怕出错,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别说新手,“连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时,就曾把Had we

never loved so kindly一句中的kindly一字,和德文的das kind一字混淆起来,结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成“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鲁迅翻译《死魂灵》加注时,误将《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女主人公谢赫拉扎台的名字解释为一座城市名称。

2. 练笔有方

我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搞法,一种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一作家的作品,碰上谁的翻谁的;另一种是“阵地战”式的,即经过逐渐摸索,逐渐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

“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一个翻译工作者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加强文学修养。修养主要靠的是平时坚持不懈地阅读,不能靠临时抱佛脚。在这前提下,当一个人翻译某一外国文学作品时,为了掌握原作风格,倒也不妨读一些本国有关的作品,临时抱抱佛脚。

3.悟性

叶廷芳深知文学翻译的艰难与奥秘。他说过,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搞文学翻译的至少要过四道关:外语关(文学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活、更难)、知识关(文学涉及天文地理的各种学问)、母语关(译文文学性的强弱就看你的母语功底)、悟性关(文学中存在非理性因素)。

如果说前三关还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那么悟性关在勤奋之外还要求译者要有文人内在的气质。

11.2 翻译文学

? “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

? 谢天振、查明建等学者呼吁人们重视翻译文学,他们认为,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

文学,抹杀了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翻译文学直接参与了时代文学主题的建构,与创作文学形成互动、互文关系。”

? 因此,应改变其游离于外国文学与目标语文学之间的尴尬地位,“主张把翻译文学视

为本国文学”;并勾勒出中国文学翻译史的书写框架:“文学翻译史以翻译事件为核心,关注的是翻译事件和文学翻译历时性的发展线索。而翻译文学史不仅关注历时性的翻译活动,更关注翻译事件发生的文化空间、译者翻译行为的文学、文化目的以及进入中国文学视野的外国作家。”

? 但张南峰提出了商榷意见:“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才

是出路所在。”

11.3 小说翻译

■小说是微观叙述的语言艺术,是对具体的人物、事件、场景、环境的描写。小说总是表现特定的主题。其表现技巧全部归属于书面语言,主要有结构、章节、段落、语法、修辞、描写,对话等,即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情节、细节,越过时间、空间,调动环境、场景,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以及隐蔽地显示代表作者世界观的主题思想。

■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是一种最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既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既能在文中直叙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又能在文中根据情节的发展描述大段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态。总之,它是可以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充分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全方位的创作“摄影机”。

■在进行小说翻译时必须将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考虑到,这样才能重现原作的意境和表达意图。如果仅仅是将小说的情节用另一种语言说出来,恐怕小说作者都宁愿不要翻译他的作品。本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小说翻译。

11.3.1 翻译策略的选择(参考大纲)

11.3.2 对话的翻译(同上)

在大多数小说中,对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制造矛盾,激起高潮??有些小说,比如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几乎只有对话。所以,对话的翻译对小说的重塑也是至关重要的。

看《傲慢与偏见》开篇的一段对话: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 Bennet made no answer.

"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 Morris immediately;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My dear Mr. 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Is that his design in settling here?"

"Design! nonsense, how can you talk so! 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and therefore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 "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译文: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班纳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你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起来了。

“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够鼓励她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末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彬格莱。”

“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这怎么说?关女儿们什么事?”

“我的好老爷,”太太回答道,“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盘算,他要是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打算吗?”

“打算!胡扯,这是哪儿的话!不过,他倒作兴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他一搬来,你就得去拜访拜访他。”

“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王科一译)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因其通过精美的语言制作而显现出来的伟大人文思想而傲然于世,深受英国人民喜爱。小说属于叙述文体典型,对话为高雅的口语,分为应对式和随意式,随处可感受对话者们的机智、诙谐、幽默、反讽。可以说,如果译不好对话,就译不好这部小说。

■在中国,王科一先生最早译入了《傲慢与偏见》,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又有一些译者重译了该小说。现在我们就其中的一些不同处理作一个比较。

1. 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译文1]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译文2] 贝内特先生回答道,没有听说。

[译文3] 本内特先生回答他没听说。

[分析] 这三个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越来越短,这个意识就非常好。在这段对话中,原作者不断凸现Mr. Bennet和Mrs. Bennet的不同,使二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一个罗嗦,一个简洁,一个热衷,一个冷淡,一个非要说,一个爱理不理等。从这点来看,对这句话的翻译越短越好。Mr. Bennet的话越短,越显得不以为然,这种对比越明显,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张力越大。

■2.“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 Morris immediately;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译文1]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末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译文2] “嗨,亲爱的,你可要知道,郎太太说,租内瑟菲德庄园的是英格兰北边来的一个年轻人,有大笔家当;说他星期一坐了一辆驷马轿车来看了房子,一看就十分中意,马上跟莫里斯先生租妥,说要在米迦勒节以前就搬进去,而且他的几个佣人下周末就要先住进去了。”

[译文3] “咳,亲爱的,你应该知道,尼日菲尔得庄园被一个从英格兰北部来的年轻人租去了。他可是大富翁啊。星期一那天,他坐着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他对房子很满意,并立即同意从莫里斯先生手上租下;他将在米迦勒节前搬进来住,他的一些佣人将在下周末提前过来。这是郎格太太告诉我的。”

[分析] 这段话里,作者让Mrs. Bennet一连说了4个that, 这在忌讳重复的英语里是不正常的,作者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重复塑造Mrs. Bennet啰嗦、长舌,说话不思考的性格。在张玲,张扬译本中,有三个说字,其实就在重建这种效果,义海的译本故意使语言冗长,应该也是出于这点考虑,但是他将“这是郎格太太告诉我的。”放在句末,对原文改动就有点过了。

■3.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

[译文1] 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

[译文2] 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

[译文3] 你怎么这么烦人!

[译文4] 你怎么这么不开窍?

[分析] 这句话是夫妻之间的轻嗔。需要译得自然,口语化,但又不能成了真骂。前两个译本显得文皱皱的,不像夫妻之间自然的语言。译文3、4都比较自然,译文四对原意理解后不拘泥于字面意思,也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4. ?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译文1] 他倒作兴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

[译文2] 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哪一个??

[译文3] 但是他的确很有可能爱上我们女儿当中的一个??.

[分析] 这句话中,大家对it is very likely that 的译法不同。同样,我们可以从口语化角度来处理。

11.3.3名句的翻译(参考大纲)

■下面,我们来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十几个译本。

1.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 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3. 存在,还是毁灭就是这问题了。

4. 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5. “反抗还是不反抗”,或者简单一些“干还是不干”。

6. 是生,是死,这是问题。

7. 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8. 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

9.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10. 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11. 应活吗?应死吗?——问题还是??

篇二: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查看精彩图册

1814年10月15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出生日期: 中文名: 日 夫 逝世日期:1841年7月21日 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外文名: 职业: 作家、诗人 国籍: 俄国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出生地: 莫斯科 代表作品:《当代英雄》

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1814年

1

莱蒙托夫

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创作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

1825年

莱蒙托夫其多数优秀诗歌和小说作品,都有较好的中文译本。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祖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

莱蒙托夫

。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伦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 (死后发表)、《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暴乱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1830年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避暑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 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

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Ф·Ф·伊万诺夫的 女儿H·Ф ·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一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 体,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 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将M· Я·马洛夫教授赶出教室)。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一1831年)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莱蒙托夫

他这一阶段诗歌的抒情对象是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窗的妹妹 B·A·洛普

希娜(1815一1851年)。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持久。洛普希娜既是他早期诗歌(《K.莱蒙托夫1831年、《她不是骄傲的美人……》1832年等),又是晚期作品(《瓦列里克》,《恶魔》第六次印本的题词)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她的形象走进了诗歌《不,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和《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维拉)。1830—1831 年,诗人早期的抒情诗创作达到颠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1832年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 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

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自由之子》1831年、 《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 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 —1834年、《哈吉—阿勃列克》1833年)。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彼得戈夫的节日》等)。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禁军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莱蒙托夫同A· H·穆拉维约夫、И·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大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他同时还在创作《假面舞会》(1835— 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1835—1836年

莱蒙托夫还没有进入到与普希金关系最亲密的圈子里.与普希金也并不认识。然而,他在获悉普希金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写就的《诗人之死》却引发了轰动。1837年2月l8日莱蒙托夫被捕,“禁诗”政治案件的调查开始了。莱蒙托夫在被捕期间创作了《邻居》、《囚徒》,《女邻》(1840年)、《被囚的骑亡》(1840年)等诗篇。其中,《囚徒》是他辉煌的“狱中诗” 创作周期的开始。

1836一1837年

1836一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一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禁军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 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12年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莱蒙托夫作品

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 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夫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H·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H·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 戈利岑、B·H·利哈廖夫和M·A· 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 И·奥多耶夫斯基》)。

1837年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4月回到圣彼得堡原部队。在此期间,除写了《述怀》《诗人》《匕首》等一系列抒情诗外,还发表《波罗金诺》《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帆》等诗作,《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两首长诗。

1839~1841年完成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短篇组成。作品通过原来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贵族青年毕巧林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施展才能,结果成了只好在一些无聊小事上消耗自己生命的“多余人”的经历,强烈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态度。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用主人公日记的形式,重在自我心理剖析,兼有现实主义的客观具体描写和浪漫主义直抒主观情思的特色。

莱蒙托夫亲笔绘画,内容是对高加索的回忆

1840年

莱蒙托夫作品

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同年2月,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4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途经莫斯科时在果戈理的命名日宴会上朗读自己的新作长诗《童僧》,表现一个想逃脱监狱般的修道院回家的少年僧徒的痛苦和急切心情。

1840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流放地,7月参加对山民的战斗。翌年2月获准回圣彼得堡休假。不久完成长诗《恶魔》,描写天国的反叛者恶魔到了人间,仍感孤独,而且给人带来不幸,诗人以此表现对恶魔叛逆天国的赞赏,揭示其利己主义的悲剧结局。它和《童僧》均属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同年4月《祖国纪事》发表的《祖国》一诗,否定俄国的军事荣耀,讴歌俄罗斯的壮丽山川和淳朴农村生活,是他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 П· X·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

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

莱蒙托夫作品

》、《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 《预言家》。

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找到了过去的老友,其中还有士官生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一次,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 的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对这个小争执并未在意,接受了挑战,他没打算向同学开枪,结果 自己被一枪打死。莱蒙托夫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

1841年

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杀害。

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 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

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夫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军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进入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了B·A·茹科夫斯基、 П·A·维亚泽母斯基、 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一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 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

篇三:莱蒙托夫诗歌作品《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

莱蒙托夫诗歌作品《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奴隶的国土,老爷的王国,

天蓝色的军服啊,我们别了吧,

驯顺的人们啊,你们也别了我!

也许我在高加索的山峦那边,

还能从你那些长官手里逃脱,

躲过他们窥见一切的眼睛,

避开他们无所不闻的耳朵。

年1841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