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家教周报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33:47 体裁作文
家教周报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家教周报读后感

家教周报读后感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教育子女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我自己的孩子来说,我认为,首先要让她成为一个感到快乐的人。

这个“快乐”显然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的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从《生命的花朵为何早谢》一文中看到,广州某中专生毕业前夕吊死于教室,据说是因为找工作受挫;顺德一名初三男生半夜在家中上吊,只因爸爸藏起了他借来的游戏机;而江苏金坛女生吉云丽之所以喝下剧毒农药,却是因为她成绩较好,考试时被一名男生抢占了座位,后被老师怀疑作弊而面子过不去??这一桩桩令人震惊和痛惜的事件中给我们的教育敲起了警钟。

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各方面都得到较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并在不自觉中理解到生命的可贵。

作为家长,应从小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能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让他们懂得做人首先要有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只要孩子人生愉快,道德高尚,快快乐乐这就是成功。

记得我的孩子在2岁在左右时看书就爱撕,那么小的孩子如果当

时吓唬她不去撕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扼杀了她的好奇心,形成今后害怕动手的胆怯心理,而懒于动手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影响智力的发展。

这时候我认为正确的教育应该加以引导,因此我就弄些花花绿绿的纸,和她一起撕纸,折叠成各种各样的纸形花样。

后来我发现孩子上幼儿园时,动手能力特别在做手工方面比同龄孩子要强很多,形成了自己的特长。

还孩子以快乐,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这快乐包括创造教育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人生的快乐,青春的快乐。 无论孩子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使她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篇二:家教周报

2012年春天,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在过去的三年里,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十分苦恼。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孩子说学校要订阅《家教周报》,回家征求家长的意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订”。 过了不久,孩子把两份报纸带回家,我放下手中的活儿就看了起来。报纸共有八个板块:家长园地、轻松做父母、家教红绿灯、家教面对面、家有学生、家长学校实验区、成长进行时、家教故事。我一个一个板块地阅读着。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家教面对面”和“家长学校实验区”。

“家教面对面”针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缺点,专家给出各种建议及解决办法。记得总第459、460期就有这样一个小标题《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困扰在我心头的苦恼终于解开了。文章这样写到:1、家长应具有乐观精神;2、父母应学会宽容;3、家长要学会调控自己。原来孩子成绩一直不好,和我的教育方法失误也有关系啊。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绩,我总是喜形于色。成绩好就大加赞叹,成绩差就厉声呵斥。渐渐地,好成绩越来越少,差成绩越来越多。从那以后,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绩我都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坐下来和孩子共同探讨得失。 “家长学校实验区”使我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我们家长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想把孩子教育成怎样的人,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等等一些问题,这里都有详细的阐述。

《家教周报》给予我营养和力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感谢《家教周

报》全体编辑人员。

篇三:教师读书体会分享四

好书伴我成长

提到读书,我就会想到学生时代一个个漫长炎热的暑假。那时候生活在农村,放假也不用去上辅导班,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家里的黑白电视只能收两个台,除了写作业,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在外疯玩。家长虽忙,无暇管理我,但中午他们午休的时候,也会勒令我睡中觉。孩子的精力总是特别旺盛,我很少能睡得着。可是,不睡觉能干什么呢?外面太热,玩也玩不成;打开电视吧,你会发现,放的还是昨晚已经看过的那两集电视剧。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家里发现了两本小说。这之后的中午,我就有事干了。几个暑假,我就翻来覆去地看这两本书——《隋唐演义》和《少西唐演义》。也没有人指导,只瞎看一气,开始还觉得奇怪:怎么这两本书都叫什么“演义”?看完后,我自己揣测:哦,原来一本书分几十回,每回中还有一两首长篇诗评论的就是“演义”啊。现在我还能记起书中一些人物:罗成披白袍骑白马,善使长枪;尉迟恭在瓦岗兄弟中很有威信,连难管理的程咬金也唯他的马首是瞻??

上了师范后,遇到了一个要求严格的班主任,一年级时,她就给我们开了书单,那时候我才听说《简爱》《呼啸山庄》《傅雷家书》这些名著。一时间,同学结伴买书,交换看书,班级里很快掀起了读书热潮。也是在那个时期,我遇到了至今仍然很爱的一些书。

《平凡的世界》买到手翻了几页后,我就爱不释手了。虽然黄土高原距离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几千公里,书中写的也是我们父辈那个时期的故事,但是,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一点儿也影响不了我对它的爱。很喜欢孙少平这个形象,他简直是个励志英雄,来自农村,家境贫寒,但性格坚韧,充满拼搏精神,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始终不忘读书。书让他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给予他无穷的力量。这本书我读了十几遍,虽然故事情节已经烂熟于心,但每次重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动。

《草房子》是我从旧书市场淘来的,那时候它出版不久,还没有什么名气。读完秃鹤那一章后,(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我就知道,自己捡到宝了。书中描写的油麻地,金色的草房子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是一个纯净、透明、弥漫着药香的地方。曹文轩的文字就像他笔下的草房子,“用料”考究,充满诗意与美感,读它就像享受一顿语言上的大餐。

于我而言,《飘》并非“第一眼美女”,读了几遍后,才感受到它作为经典名著的魅力。虽然主人公斯佳丽不够完美,但她的勇敢顽强值得人敬佩。战争前,她是无忧无虑的庄园大小姐;战争时,她是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家长;战争后,她变成了唯利是图的木材店老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艾希礼这样评价她:“你不明白恐惧的含义。你有一颗狮子般的心,同时又缺少想象力,对于这两种禀性我都非常妒忌。你永远也不会害怕面对现实,你永远也不需要像我这样逃避现实。”是的,遇到困难,她永远不会退缩,什么都压不垮她。她的这种禀性也让我羡慕不已。

师范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老师。工作中,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在知识上和能力上的不足,教学之余,我捧起了学校为我们订阅的《教师论坛》《教育文汇》《家教周报》等教育报刊。在阅读中我知道了于永正、薛法根等教育名家,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能看到许多和我们相同的来自一线老师的做法、思考。我还把一些好的做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比如在课后听写时,不再机械地报生词,而是把它们通过各种形式描述出来,听意思写词语,近反义词互报等,学生们称之为“头脑风暴”,他们说,这样报听写更有挑战性,更刺激,更有成功感。

每个班级里都有学困生,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普通学生要慢得多,遗忘的速度却很快,你第一天,甚至是第一节课才讲的知识,他们一转身就忘了。我们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依然想抽出时间来给他们补补课,只是因为不想放弃他们,总想着拉一拉、拽一拽,让他们不要落下得太远。只是,这样的“补”常常没什么效果,你满腔的热情换不来他们同样热切的回应。

前段时间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当中有一条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看后恍然大悟,我把他们叫到身边不再补作业,而是让他们带着喜欢的课外书来看。看着他们不再消极怠工,认真阅读的神情,我想,这样做是对的。

苏霍姆林斯基与我们虽然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学习,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怎样才能使儿童好好学习;怎样检查练习本;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些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你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像陀螺一样,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不断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事追求速度,崇尚效率,我们推着、拉着、拽着孩子奋力向前,可是往往忘了,许多在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读读《孩子,你慢慢来》,感受着那些柔软、细致、深情的文字,让我们把节奏调慢,慢慢等待,等待之后的精彩或者不精彩。因为,教育,实在是慢的艺术。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我们常常抱怨,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却没有机遇。可是扪心自问,当机会来临,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能够背上行囊,马上出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惰性常常让我做事半途而废,我也经常用刘墉的话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还没有,那么继续努力吧。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读书好时节。”最后套用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与各位老师共勉,我们还年轻,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