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急功近利话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29:57 体裁作文
急功近利话题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话题作文——《等待》讲评

一. 议论文

等待是一种境界

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份情思,一个过程,一种磨炼,一次旅程。它带着我们游览期盼,游览焦急,游览顾虑,游览兴奋,游览失望与无奈,游览收获与满足。

等待是一个过程,等待是一种境界。(开头语言有文采)

我国古代的大儒士孔夫子之中庸之道广为传播,贯通古今。道家祖宗老子也讲过,凡事重在一个“忍”字。这就是今天,中国人民认识等待,讲究等待的鼻祖。由此可见关于等待的境界,是跟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汉朝时被武帝派往塞外的苏武,不幸为匈奴所擒,流放到草原,与牲畜终日为伴。苏武忍辱负重,这样一等,竟等了十七年之久。年华逝去,双鬓斑白,才得以回归中原,却依旧记得十七年前的使命,报效国家。就是这一个“忍”字铸就的的恒心、耐心、决心。就是这一使命感激发出的等待,具有穿越十七年的力量。

西方也同样推崇善于并精于等待的人。

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中,主角是个花甲之年的渔夫,作生平最后一次捕鱼。一只小船,一张鱼网,伴着老人漂泊在无际的海洋上,只为捕到一条大鱼。就这样过了84天,那条让老人期盼的金枪

鱼终于出现,老人拼尽最后的性命,与硕大无比的鱼作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搏斗,就在即将打捞大鱼的时候,嗅着血腥来到的鲨鱼啃噬干净了大鱼身上每一块肉。老人精疲力尽地回到岸上,只带回了大鱼的尸骨。

84天的等待,三天三夜的盼望,却在霎那间消逝一空。这次看似毫无意义的出航,虽然一无所获,老人却得偿所望。他是在拿生命中最后的漫长等待,赌一个信念的实现啊!这正与年轻的美利坚民族,强烈的开拓精神与进取心相吻合。经历艰辛,通过奋斗,哪怕付出的等待不够偿清失去的一切,也同样值得尊敬。

与中国文化用道德支持的等待,美国文化用信念支持的等待类似,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用文化中的精髓赋予等待一个神圣的意义。在这里,等待被看作是一种层次,每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则是一种“修炼”,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从容,而不失坚韧的境界,同样,这境界不仅属于等待,也属于生活,属于处事,属于生命!(议论抒情扣中心)

这也正是苏武能把匈奴的情报,带回到朝庭,完成使命的缘由,这也正使得老人在小船上渐渐入睡,梦到年轻时的非洲,梦到狮子。(照应开头好)

等 待

猛兽伏在草丛中窥视着猎物一步步走近,心急的猛兽不等猎物靠

得太近就蹿了出去,追逐了半天,却没有收获,而另一些猛兽则在耐心地等待,等猎物走到眼前再施以雷轰般的一击,安稳地填饱了肚子。这只是动物中的一个捕食技巧,但用心体味,我们可以发现等待的重要。(由事实入手点明中心)

等待不是完全停止活动地呆着,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形势的同时做周密的准备与计划。有些人认为等待的人不过是畏畏缩缩的懦夫,而我要说:会等待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什么是等待)

等待的人是在寻找机会,等到机会来临的瞬间,他们就可以充分地把握机会取得成功。想要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吴蜀联军就必须等候东风吹动旗帜;想要拍摄老实泉的喷涌,我们就得手持相机守候于其侧;要想有所盈利,股民就得静观股票的涨落。“座山观虎斗”或许更多体现了人的狡猾,但没有这种今乎阴险的等待,人类也无法到达今天的地位。机会就像流星,从不等待别人将它收入相册,只有我们耐心地去等才可以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受不了漫长的等待,他们总是希望一蹴而就。于是,诸葛亮和司马懿麾下总有请战的将领;总会有人过早地或许过于轻率地作出行动。也许他们自诩有着小说中好汉的豪爽与敢作敢为,但他们忘记了好汉们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什么是“该出手时”呢?那也是需要我们等待,等待机会的来临,不经历必要的等待而去做事,我只会想开头那心急的猛兽徒空劳无益,即使我们最终达到目的,势必也会付出额外的代价。(一正一反论证中心)

有一个关于“等待”的寓言“守株待兔”想必大家都知晓,但我

所谈的等待与寓言中那无知者的浪费时光可谓大相径庭。等待不是弱者期待的上天的怜悯,而是强者的蓄势待发;等待不是愚者的想入非非,而是智者的深谋远虑。等待是去做,去思索,去预见,去为最后的一搏做充分的准备。(无知者的浪费时光,这不是等待,使文章论证更全面)

学会等待,我们终会等到可以放手拼搏的时刻,终会体味到等待这人生哲学的奥妙,终能品尝到“久酿”而成的“琼浆”。(语言更好,比喻使中心更突出,呼应开头。)

等待

人的一生要勇于追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但是有时,人们也同样需要等待。(开头简洁,点明中心,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等待并不只是懦弱的表现,不只是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的表现,也不只是懒惰的表现。等待是人的一种美德,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比盲动更大的收获。(什么是等待,加以界定)

等待是一种智慧。姜子牙在主动求官不得志的情况下,选择了等待。他隐居乡野,日夜于江边“垂钓”,故意显得与众不同。终于,周文公发现了他并委以大用,姜子牙的雄才大略才得以发挥。同样,诸葛亮在辅佐刘备抵抗曹操的进攻时,并不主动进攻、以卵击石,而是诱敌深入,静候佳机,才有了火烧搏望坡的巨大胜利,姜子牙和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等待并不是胸无大志,坐以待毙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智慧不仅体现在奋斗上,等待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等待是一种胸怀。三国时的名将太史慈在被孙策俘获后与其约定,待统领旧部后限时归降。到了约定的时间,孙策的部下不见太史慈的踪影,纷纷责其无义,唯有孙策相信太史慈的信义,耐心等待,果然太史慈如约归来。倘若孙策像曹操那样多疑,心胸狭隘,必然会损失一名猛将。这让我们认识到,等待是为人处事上的一种美德,善于等待的人必然有广阔的胸怀。反观某些“急性子”的人,为人急躁,倘若朋友赴约迟到,便百般埋怨,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双方的友情,也说明了这个人的心胸狭隘,因此,为人多几分宽容,多几分等待,将使别人为你的广阔胸怀所感动,从而用真诚的行动来回报你。

等待还是一种情思。身染重病的患者躺在病床上,等待的是医生的救助;外出求学归来的学子走下火车,等待的是与家人的团聚;年事已高的老人孤独地呆在家中,等待的是子女的照料和关怀??这些人的等待中无不寄托了深深的情思。病人有了情思,才有勇气战胜病魔;学子有了情思,才体会到家的温馨;老人有了情思,才能人老而心不老,包含着情思的等待将增强人们的信念。(三段三个分论点,段首排比,一目了然,段中有叙有议,事实有说服力,道理分析透彻)

等待对人们来说实在是必要,它能使人们有高深的智慧,广阔的胸怀和生活的信念。因此,善于等待的人必将是一个成功的人。(结尾总结概括,点名中心,呼应开头,结构完整)

等待

篇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 姜有荣

【编者按】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

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深度解读]

获悉本文被判为满分作文,一惊;静心玩味本文构思的精巧,二惊;访谈孙儒同学的成文过程,三惊。“三惊”之后,笔者引发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作文的“根”在何处

姜:本文截取三个生活片段,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你的这一灵感是怎么迸发出来的呢?

孙: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

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驻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用其巧。”我们在心底善良地祈祷:广大高中生千万不要遭遇“屠龙之技”的尴尬!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囿于“三点一线”之中的高中生,“眼”已越来越“近视”,他们只看得见“书本”这本“小书”,而看不见“生活”这本“大书”;“心”也已越来越“硬化”,他们只感受到“分数”的热度,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温度。殊不知,当我们为分数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试问:在这片生活的荒漠上,我们学得的屠龙之技——写作技巧,功用何在?真气何在?

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把对现实生活的烛照视为“空”的,把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视为“实”的。无论是指导,还是训练,都以写作技巧作为骨架来构建其序列。对写作技巧,教者已越教越精细,几近“程式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范)式”;学生也越练越到位,几近“机械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套”。当我们屏蔽了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钻进了写作技巧的象牙之塔,这把笑傲江湖的“屠龙刀”不知道还能用来斩杀什么。

这篇满分作文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大气之文”的高峰。我们的同学应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这是一条漫长的积淀、涵咏、濡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教者要有“放”的胆识,既要“放得下”对写作技巧急功近利的传授,又要“放得开”对现实生活玉汝于成的纵目。

二、作文的“魂”在何处

姜: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辑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些议论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呢?

孙: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让人笑后垂泪,这个“泪”不是“笑”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而时下的诸多小品已苍白得只剩下了逗人一笑的“包袱”。

这篇满分作文,画的是“高考众生相”,演的是“高考轻喜剧”,但让人笑后含泪,原因何在?在于它渗漉着作者的“思”。这个“思”从文化、生态穿透到了人生负载。在“高考熏得世人醉”之时,作者却透视出了世人“醉态”背后的“悖谬”和“平庸”。作者自己的行事看似“平庸”,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在冷峻地“拒绝平庸”,这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众

人皆庸我独卓”。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

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

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

篇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 姜有荣

【编者按】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

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

急功近利话题作文

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深度解读]

获悉本文被判为满分作文,一惊;静心玩味本文构思的精巧,二惊;访谈孙儒同学的成文过程,三惊。“三惊”之后,笔者引发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作文的“根”在何处

姜:本文截取三个生活片段,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你的这一灵感是怎么迸发出来的呢? 孙: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

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驻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用其巧。”我们在心底善良地祈祷:广大高中生千万不要遭遇“屠龙之技”的尴尬!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囿于“三点一线”之中的高中生,“眼”已越来越“近视”,他们只看得见“书本”这本“小书”,而看不见“生活”这本“大书”;“心”也已越来越“硬化”,他们只感受到“分数”的热度,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温度。殊不知,当我们为分数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试问:在这片生活的荒漠上,

我们学得的屠龙之技——写作技巧,功用何在?真气何在?

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把对现实生活的烛照视为“空”的,把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视为“实”的。无论是指导,还是训练,都以写作技巧作为骨架来构建其序列。对写作技巧,教者已越教越精细,几近“程式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范)式”;学生也越练越到位,几近“机械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套”。当我们屏蔽了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钻进了写作技巧的象牙之塔,这把笑傲江湖的“屠龙刀”不知道还能用来斩杀什么。

这篇满分作文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大气之文”的高峰。我们的同学应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这是一条漫长的积淀、涵咏、濡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教者要有“放”的胆识,既要“放得下”对写作技巧急功近利的传授,又要“放得开”对现实生活玉汝于成的纵目。

二、作文的“魂”在何处

姜: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辑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些议论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呢?

孙: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让人笑后垂泪,这个“泪”不是“笑”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而时下的诸多小品已苍白得只剩下了逗人一笑的“包袱”。

这篇满分作文,画的是“高考众生相”,演的是“高考轻喜剧”,但让人笑后含泪,原因何在?在于它渗漉着作者的“思”。这个“思”从文化、生态穿透到了人生负载。在“高考熏得世人醉”之时,作者却透视出了世人“醉态”背后的“悖谬”和“平庸”。作者自己的行事看似“平庸”,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在冷峻地“拒绝平庸”,这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众人皆庸我独卓”。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

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

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