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梅贻琦,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3:07 体裁作文
梅贻琦,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李雅宁 在字典中,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从古至今,对老师的称谓中“先生“可以说是最历史悠长的一个,简洁却又饱含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尊敬。

先生这个在当下加上姓氏就被叫了出来的字眼,却也是个能令人心生敬仰的称呼。对于先生,我最早的印象来源于鲁迅的那篇《藤野先生》,文章中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也一直成为一代教师的楷模。 蔡元培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面对政治的敏感,上任后的种种困难,平等对待每个人,重视真正有学问有想法的人,不管你的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是一心只为教育的好先生。

先生梅贻琦是真正有大气魄的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为人温和谦逊,处理大事果断坚定。跟着这样的先生,还怕学不到一二分的气魄吗?

梁漱溟先生为人狂傲不羁,可在这不羁外衣的装扮下,还有先生的满腹才华,特立独行,有主见。先生学贯东西,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不应该属于哪个体系,只属于自己。

在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可我们身边仍不乏那些兢兢业业,在教育事业上挥洒青春与热血的老师。对于他们,我想真心的叫一声“先生”,这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的

传承下去。

篇二:读后感

南渡,渡往何处?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20世纪上半期。

这是一个波滚云涌的时代。列强的坚船利炮携带着西方文化敲开了古老中国的腐朽大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贯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瞬间化成碎片,嘲笑着无知的国人。民族危机随着列强侵掠野的膨胀而更加深重,山雨欲来风满楼,文化在走向毁灭,同时亦是重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高瞻远瞩的蔡元培秉持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在北大引燃了他亲手制作的文化炸弹;耿直张扬的傅斯年振臂高呼带领北大同僚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由此开始了他绚烂不羁的传奇一生;才貌双全的林徽因用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将她的风华绝代记入史册;还有“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凭刻苦严谨的钻研铸成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乌云密布,风雨如晦,人心惶惶,但随着卢沟桥事变的一声炮响,这一切似乎还是来得太过突然。平津沦陷,学人们就此踏上了南渡之路,一条曲折艰难却又注定辉煌无比的道路。

南渡之路曲折遥远。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这是一段持续九年的流亡生活;从空间跨度上来说,这是一段从平津到长沙到昆明再到四川的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遥远距离。但它并不能用时间和空间这些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其中的种种或许只有那些

亲身经历、真正体会过的人们才会明白,这中间有炸弹落到梁家的惊险,有一路徒步翻山越岭的艰难,有土匪强盗的威胁,有风餐露宿的辛苦。 即使是在昆明安顿下来,却也难逃日日的空袭,甚至一段时间后大家在听到空袭警报后都寻常到不再有丝毫的惊慌失措。

南渡之人坚定乐观。国难当头,民族危急,流亡的知识分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悲愤交织的情愫,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坚定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南渡之路上,学人们或是高唱着救亡歌曲,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继续走下去;或是暂时忘掉战争惨烈、条件艰苦,实地研究地形地貌、收集民歌民谣、了解风土人情,接近书本之外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他们挺身撑起为民族复兴保存最后一批文化种子的重任,在抗战的后方开办学校、创立研究机构,克服重重阻碍,坚定着文化抗战的决心。西南联大就是其中的产物,它的校训“刚毅坚卓”正是南渡之人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

在那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并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向前。”南渡途中不乏学富五车、百年难得的大师学者,他们本应在装潢考究的研究室里享受着高水平的待遇,无需烦扰于外界的动荡多变,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但却因时代的特殊,踏上流亡的道路,毫不犹豫地掌起了文化之船的舵,没有丝毫退却,没有丝毫畏缩,驾驶着它按既定的方向稳稳前行,驶向民族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段历史已经太过遥远,正在渐渐的湮没于史书典籍中,

正在渐渐的逃离现代人日趋健忘的大脑。但潜藏于事件之后的人物的精神永远都不该被遗忘,永远都不应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下褪色模糊。南渡,何止是渡往一块远离战场硝烟的安宁的栖身之地,于个人而言,是渡往品格更加高尚的境界,于民族国家而言,是渡往文化复兴的萌芽之地。

篇三:读书心得

《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读后感107中学秦淑煜

zz107z 发表于 2009-4-15 16:52:00

推荐

教学管理是一个学校的重中之重,教育的最本质内容也体现

在教学过程之中。《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一书选取了国内外经典教学管理的案例,并由教学管理专家进行了精辟、详尽的分析。在兼容并包的前提下,融合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具体阐述了教学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详细而具体地对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众多方面进行了展开式的分析,对教学管理的很多问题都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法。这对教学管理的落实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教育能力也起到了一个提升的作用,使人感觉有效、实用、不枯燥,具有全局性与发展性,这也正是一所好学校所需要的一种教学管理思维。特别是读了名校教学管理的制高点之二十三让和谐教育在师生间产生共振,更是产生了共鸣: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而教书育人也寓师生的共同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以师生关系与教书育人有着密(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切的联系,而且在教书育

人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老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老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有了这种情感和动力,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才会有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爱是使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力量,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到较高层次的水平。无论师生关系有多少因素参与,它最终要表现为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朝着教师敞开时,师爱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这样,“师爱”和学生的“爱师”才能融合起来,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起点和牢固基础。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些“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全面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谐教育呢?首先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心灵的和谐。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共同提高”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良师益

友般的关系,更体现为一种平等、合作、俱进的关系。第二,课堂教学要通过调控教育中诸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使受教育的节奏符合教育者发展的节奏,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第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达到学习过程的和谐。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有效情境的创设,把我们的课堂创设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第四,课堂教学要以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同运转,产生教学合力,获得“1+1>2”的整体效应。

总之,我们要走近、走进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寻求师生心灵相通;勤于学习,使教学内容彰显时代特征;科学选择教法,让学生动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力求严谨、流畅;借助现代媒体,创设优美情境;将微笑带进课堂,创设和谐氛围,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焕发生命活力!

近读《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一书,对名校教学管理的制高点略有所记,现摘录如下,以供研读与实践。

一、值得推崇的“名校教育模式”

1、让学生参与其中的体验教育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意大利—蒙台梭利)”

体验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模式,有效地促进学校将德育管理落到实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作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更应该大力开展“做中学、做中教”的体验式教学。

2、在探索中进行科学教育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不该让学生去学习科学,应该让他去发现科学。”科学的经济价值重视的是科学的结果——科学知识,而科学的人文价值重视的则是科学的过程——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该使科学教育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3、打开“围墙”, 开放式教育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德国—马克思)”开放式教育是指打开学校自身教育教学之间的壁垒,以及学校跟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壁垒,使教育教学走出传统的“围墙”。而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校与行业合作”等开放式教育无疑是打开了一道职教“围墙”。

4、注重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陶行知 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

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不从教学管理中寻找途径的品德教育必然会成为一种口号,不渗透一定德育内容的教学管理也是片面的,肯定不能把管理的效应在教学中完全发挥出来。职校生的品德教育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构建研究、学术、集体生活一体化的邀请教育法

“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校是培养兴趣最好的地方。”(美国—布鲁纳)

邀请教育就是通过培育良好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政策、设计吸引人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提倡尊重和关怀行为,邀请和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厌学弃学的职校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注定了这种教育法的无比重要性。

6、积极提倡管理素质教育

“现代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切管理的好坏,都是人所创造、影响与决定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单方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管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

7、落实实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南宋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不是用来把玩欣赏的,也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为人所用,造福社会。面对学习基础极其薄弱的学生,够用的文化与专业理论之外,更重要的的确应该是实用的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8、通识教育是教学的基础

大教育家梅贻琦说“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要想培养出既专又通的人才,就必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上,使其实现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因此,如果一味地强调只教给我们的学生一项或两项专业技能,而无系统化的文化与专业通识,是达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是片面的。

9、把创新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学校推进创新教育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环境,真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