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殷墟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3 21:43:02 体裁作文
殷墟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安阳》读书笔记

在安阳相遇一种思想

李济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是1928年至1937年主持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及其后殷墟发掘资料的研究和出版。正是这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确立了殷商文明是整个东亚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文明,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安阳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以都城建设、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安阳的发掘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状况、等级关系、宗族制度、埋葬习俗、人种特征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安阳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这就是安阳之于中华文明尤其是商代历史研究的独特贡献。

科学考古不仅能促进书本知识的发展,而且能提供一个找到埋葬的珍品的可行方法,并对之给以法律保护。在近代考古学确立之前,人们对于文物的态度是稍嫌随意的。认为文物只是标榜自己文化的工具,显示自己修养的摆设。但是在近代考古学确立之后,人们对于文物的态度有所改变。文物成了我们探寻以前历史的载体。通过文物,我们还原文化,还原艺术,还原历史。

作者还试图在书中阐明如何在史前和历史之间划清界限。这界限,即文字的出现。但甲骨文字决不是原始的,而且无疑在此之前有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甲骨文字不能全部辨认,

致使一些内容仍不清楚。可识的甲骨记述证实了大量传说历史,这迫使不少学者重新估价文献记载。关于仰韶,关于夏,都需要重新考虑。

我在读这样一本历史学巨著受到的启发式巨大的,多样的,他为我提供了另外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思路。

从第七章开始,李济先生先是叙述了在抗战中工作的艰难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介绍了一大批为考古工作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比如董作宾先生,梁思永先生。李老完全采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叙述,尽管是作者,他却详细去叙述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和成就,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陶器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增幅。这种气度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的学者应有的态度。

接下来李老开始分章节叙述安阳考古的详细信息,试图去让人们了解那个陌生的年代。这其中包括安阳的建筑,文化,经济,生活,祭祀等各个方面。当然任何的史料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即使考古的结果也会给人带来各种猜想。但不管怎么样,李老严谨的叙述了他所知道的研究成果,力求简单,通俗,精确,全面。力求展现那个时期对于大部分人完全不一样的习俗。

这里就引发了我对历史的一种思考。在我的潜意识里历史就是真实的代名词,但是李老却采用了大量的可能等模糊的字眼。这并不代表他的不严谨,而是说真正的历史不像我们以前所学的那样摆在台面上让人去学习,而是一个复杂的有待验证的东西。当我们面对大量复杂的模糊地史料时,怎么去甄别,怎么去整理都是庞大的工程。我们看到对于同一个考古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去深入的思考古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当一件死物摆在我们面前由死物去推知可能的过去,这就像一场激动人心的旅程,去解开历史的大雾。所以这个结果必然是多样的,只能说那一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任何推断的结果也可以借鉴后来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惯例。比如讨论到商代的君子名字中都有天干的字时,究竟是出生时取得还是死后取得,我们

更愿意相信死后一说,因为中国古代就有谥号的惯例。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后来的也可以为前期作为参考标准。再有我们会发现一些历史的细节,比如商代前期君主都有兄传弟的做法,但是后期五个君主都是只传其子,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是不是家族地位的分化的开始。在中国后期继承人的地位是随着出生开始的,正妻的孩子是法定的继承人。这种制度的起源是不是商代晚期很值得人思考,但是我们却无法从现有文物中找到答案。看到了这些我觉得历史不是枯燥的记忆和重复,也明白历史学家为什么痴迷于这些繁杂的工作。研究历史就像解密一样让人兴奋。有时说历史是为了给人启迪,但我觉得那种求实求真的激情在促进着历史的发展。

从《安阳》第十四章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于祭祀祖先的重视。一年365天有360天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当时的人们期望及信仰死后继续存在。人们相信人的双重存在,就是所谓的人的二元论信仰。而在祭祀仪式前必会举行的占卜,则被视为是能与天交流的一种方法。所以占卜就从最初的由僧人主持慢慢演变成由王亲自主持。这就是王所期望的权力集中,也正是因为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王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王权的存在寻找理论依据。

在新石器时代,埋葬尸体和将随葬品与死者埋在一起已经司空见惯了。安阳的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牲制度的历史见证。人们相信给灵魂或鬼或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死者供奉享乐品和必需品,是后人的义务。并且,随葬品表示了死者的地位和财富。而遗址中墓地与居所是分开的。早在青铜时代,像宫殿一样豪华的巨大墓地就开始建造了。版筑在殷商建筑中所占的地位重要。由一个“陵墓”的经营所能看出的殷商时代的埋葬制度及对于人工组织的力量和杀人殉葬的真实性与它的规模。其规模大小就是其物质文化之发展阶段及统治阶级之享受程度。

总之商代的祭祀又是一个吸引人与复杂的话题,我们甚至可以从祭祀的陪葬中推测人种

的起源。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在祭祀时常常使用俘虏作为祭品。而不同的人种的骨头构造又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统计知识分析各种差别,找到文明的碰撞起源,人种的来历。这也说明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也依赖于现在的科学技术。现在科技的发展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历史应该也作为一种科学而存在,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

在好玩的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群默默工作和奋斗的人群,他们庞大的工作汇总成为一本书或是一篇论文,但是付出的努力却不是一本书能够写完的。我很欣慰我能接触到《安阳》这样一本巨著,了解历史背后的那些历史,了解那些不同以往的历史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学会去思考。

篇二:山河之书读后观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他还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第一、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于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篇三:甲骨文读书笔记

甲骨文读书笔记

一、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ā?/p>

二、随感

商遗文字三千年,占卜记录为问天。

贞人青铜刻龟甲,书法史上第一页。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