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孟子英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3:53:42 英语作文
孟子英语作文英语作文

篇一:关于孟子的几篇作文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 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

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决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

论礼义

何为礼?谦、谨、让、诚、知为礼。何为义?仁、忠、勇、舍、信为义。明礼,则谦逊;知义,则开阔。古之礼义,亦曰今之“文明”者也。虽与此别,然亦与之相通。礼义至简,简约则庄重;然礼义至难,难行则可贵。故有“礼义无价”之云云。礼自外出,故文;礼至,则不争矣。古风悠悠,谏亦难得。博古,才可通今。如此,观古之国,品古之臣,不可少矣。

昔仲尼学富五车,周游列国。人美其游乎?人美其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然八佾止于庭乎?然人皆耻于犯上乎?后,国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不悦,孔子遂行。后,国衰。齐景公问道,孔子对以君臣父子之序,景公弗以为然。后,国衰。孔子过境,民皆愤起而砍其所乘之树,趋之若鹜。可悲!可叹!当是时,天子弱而诸侯强,大国纷争,动荡难安,如不遵行礼义之化,民何以自兴?民乱则国必乱。民何以乱?乃国无礼义之故也。

危乎哉!国无礼义也!国无礼义,所为者何事?唯一“利”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重利轻义,君臣相戳,手兄相残。人人为敌,岂可长久?礼存,国存;礼无,国亡。义在,民在;义失,民弃。如此,礼义可谓立国之基矣。

国不以礼,何以立国?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权,其暴力为天下始。愚其民,而不教以正道,其败可见。

孟轲“君为轻”之语令洪武怫然而起,废孟子之位欲以毁其口。后作八股以束其民。“士”不学礼义之本而教以局限之法。不可谓崩坏,也亦可谓淹没。数年之后,尽显弊端。如此,国无礼,可乎?

前汉之黄石,怀经天纬地之才,辅世安邦之计,作《三略》之书,名传后世。然独传其作于子房,非

偶然也。黄石三试子房于桥下,察其言,观其色,验其行,终传韬略于良。可见子房之德深矣。其后,张良才可助高祖立汉室之基业,成留侯之名。故曰,才自德生,有德之士,必不为才穷之人。如人皆有德,岂不美哉!

危乎哉!人无礼义也!人无礼义,亦只为一“利”字耳。孔明日:“澹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重

利,则鼠目寸光、胸无实略,不可教也。朋友相欺、夫妻相侮,岂可安宁?礼存,人便知类;义在,人便可知勇。如此,礼义可谓为人之本矣。

人不以为礼,何以为人?所谓“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不可为生矣。如此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哉?”礼义立,则贤不肖别矣。又曰,礼者,

天地之序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义。古之贤者言之于此,乃为理也。凭吾之智,岂能悟之?圣人悟道且行之,愚人不知且不悟。此,“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寡,可叹;今人之不悟,可叹。礼义其难乎?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

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由此之看,礼也亦简乎?然人为何不力行之?

余读《论语》《孟子》《太史公书》,常叹圣人之德,竟不能止。圣人教化其深乎!然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如道遍地皆存,人何惜道?如此,道难求乎?非也。周有子牙、仲尼、子舆之徒,汉有黄石、子长之辈。其言不亦道乎?人皆知之。所谓难者,乃为“悟”。人皆言道,然人皆行乎?道之艰涩,可谓至矣。知之者众,明之者寡,然如不行此礼义之道,何来“仁和”之士,何来“六守”之质?如此,不可不忧矣。

余言仅至于此。其后,亦非余智所能及,实属可惜之处。

余读古之佳作,畅览典籍而力学于礼义,所为者何?惟愿礼义之种撒天下,文明之花遍地开

必先苦其心志

外面在下雨,落叶纷纷,不如秋,却总有些萧瑟。

不知不觉,我已经遗失了许多,后知后觉。前阵,班里失窃,老师让我们怀疑谁有嫌疑,我认为没有证据怀疑不了别人,于是就写了不在场证明交了上去。翌日下午,被老师在班上痛斥,我成了明哲保身之人。还好,有班长在旁陪我,但是我确实开始和老师疏远了,有些意见不和。我消沉不了,因为我要努力,政治书里有说,尊重是靠自己赢得的。而且我理应有自己的想法,若随“大众”,那就淡漠我的个性和想法,所以与人不同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对。就这样,我遗失了一段师生情。只是,老师在不断疏远我。打分数不

找我,做事不找我,举手不点我。我漠然,这是一次挫折吧。但这次的代价我情愿。

心凉了,人还在。没关系,心痛,还是要坚强。天降大任于人,必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志这关,先得过。

NO.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前天一大早7点就起床出发,到了下午5点才回来。天气一开始还是晴空万里,轻风拂拂,不想11点时太阳解开了层层薄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将它的光芒尽数散发出来。我们班军训时有句话,不晒死不是男子汉。那时已经遭受毒辣的太阳折磨的我已经丝毫不畏惧,于是我没有在太阳伞底下,而是毅然决然地在太阳底下钓鱼。4点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我感觉全身发烫,皮肤火辣辣地疼,鱼也好久没有上钩了,可能也是惧怕紫外线的威力了吧。5点时,我已经不敢再与太阳做斗争,躲在太阳伞下面,任由那鱼在海面上跳跃。晚上回到家洗碗时,再一次感到了皮肤火辣辣的疼痛。

当晚,我检查了一下皮肤,我小时候摔伤的那块疤刚好被袖子遮住了一半,我看的时候,发现一半白,一半通红,截然不同。晚上,我躺在床上,全身筋骨咯咯作响,脚几近瘫痪,全身乏力,也没有什么精神想问题了,只是想好好地躺一会。

家里没有任何现成食物,我也不想动。等待,是一个人最大的极限。等待的最大限度,是超过极限。到2点,我已经饿得没有力气,肚子空空的,让我感觉到了“行尸走肉”的滋味。到了3点,我已经超出限度决定去煎个鸡蛋填饱肚子。但超出限度的最后结果是激发潜能。我亲自下厨,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发现自己煮得是那么好吃时,我才知道原来煮一碗美味的鸡蛋面会是那么容易。

劳筋骨是锻炼意志,饿体肤是激发潜能。

NO.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天上创网一看,创网女人气写手精华写手强力写手月儿宝贝发来PK挑战书。放弃,还是接受,需要抉择。我想起有一个我很崇拜的人所说的话,有挑战才会有希望。就这样出战。即使如项羽乌江自刎,血流乌江,他最终谢幕得是轰轰烈烈,至少他死得是值得。2000多年后的我,照样可以像他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照样可以像他勇敢地做最后的斗争。就算他知道前方是无穷的危机,他还是能勇往直前。他原本不能,只是在磨练中锻炼出来,而这次PK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

我知道我会输,但是那句话让我鼓足勇气。后方是绝路,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我原来是一个很好胜的人,我很喜欢《亮剑》中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没错,就是要这样。这是我一贯崇尚的亮剑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样,今天,我依旧知道我敌不过多过我几倍精华的对手,但是我依旧要PK!如果你问我我会退缩么?我会说,不会!如果你会问我我会刷票么?我会说,不会!刷票是种虚假的东西,即使别人会觉得你的人气很高,但是当你战胜对方那一刻时,你大概会感受到心虚的可怕吧。如果你问我我是不自量力么?我会说,不是!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总有一天,就算不是我,也会有人超越她的。惧怕不是我的本性,勇敢才是我所需要的。我不甘于败于你的手下,只因我想胜利。没有更多的鼓励和加油,只有一片冷笑和指责。我不甘于永远淡暗无光,所以我在努力。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曾益吾所不能,让别人感觉到奇迹原来有时离人会是那么近。

做原本所不能的事情,对对手不惧怕,敢于亮剑!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说,坚持到底。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一直在步步为营,披荆斩棘…

孟子没想到 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我赞同《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赞同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是,孟子并没有想到,“取义者”与“舍义求生者”之间还存在着一者,我可以由一个成语来说明:忍辱负重。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我也不否认,一般人是会这样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就让我有些想不过去了。像文天祥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讲,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保留骨气而死的。

大家对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定不陌生吧?他为什么能有后来的灭吴的决心呢?正是因为他受过吴王的侮辱。他被吴王呼来喝去,被迫服侍吴王。而他怎么想的呢?死吗?不,他没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于是,他忍辱负重,屈尊服侍吴王。后来,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卧薪尝胆,不忘耻辱,终于灭吴洗去了耻辱。这样看来,勾践并不是个没骨气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吴虏而拔剑自刎,会有机会灭掉吴国吗?那样做,反而会贻笑大方。

如果这个史实还不足以证明忍辱负重是明智的,我还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 韩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而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可见,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能屈能伸,听说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换个角度说吧,我们假设孟子还未写下《鱼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穷困潦倒,饥饿难耐。此时,有人“呼尔”而与之饭菜,他会接受吗?若不接受,饿死,那哪里来《鱼我所欲也》这传诵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里能合《鱼我所欲也》之说?

有时候,现实与思想还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可以说,矛盾无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

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确实很好,但角度不够的话,还是说得保守点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胆地提出来,即使错了,也会有人帮你改正,你只用虚心纳谏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是反对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罢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么就只有愿他在九泉之下能体谅了! 孟子是空想家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

篇二:孟子_全文翻译

《孟子》解读

万 章 上(共九章)

(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士人的喜欢、漂亮的女子、财富和尊贵,没有一样足以消除忧愁的,只有顺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忧愁。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地难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注释] ①长息、公明高:长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参的弟子。②恝(jiá):无忧无愁的样子。③妻帝之二女:传说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二)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①。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万章问道:“《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做?一定先要禀告父母?。信守这道理的,应该没有人能比得上舜的。(可是)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孟子说:“禀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成婚,是人类重大的伦理关系;如果舜禀告了(而娶不成妻),就废掉了这种伦理关系,反而引起对父母怨恨,所以不禀告。”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万章说:“舜不禀告就娶妻,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帝尧把女儿嫁给舜,却也不告诉舜的父母,为什么呢?”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告诉了他们就嫁不成了。”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②:?谟蓋都君咸我绩③。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④。?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万章说:“父母叫舜修理粮仓,(等他爬

上仓后,)拿掉了梯子,(他父亲)瞽瞍放火烧粮仓,(想把舜烧死。)又曾叫舜淘井,(舜已经逃)出了井,(瞽瞍不知道,)随即就填井,(想把舜埋在井里。)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害死了他,他的)牛羊归父母,粮食归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弓归我,让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象走进舜的住房,(不料舜没有死,)舜正在床上弹琴。象(赶忙掩饰)说:?我可想念你啦!?神情很不自然。舜说:?我惦念着这些臣仆,希望你来帮我管理。?我不知道,舜真的不晓得象要杀害他吗?”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孟子说:“怎么会不知道呢?(舜看重兄弟情义,)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万章说:“这么说,舜是假装高兴的吗?”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管理池塘的小吏把它放养到池塘里。小吏把鱼煮煮吃了。回来报告说:?刚放它时,半死不活的;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游不见了。?子产说:?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小吏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我都把鱼煮吃掉了,他还说: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得着它的好去处了。?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象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了,所以舜真诚地相信他,而且感到高兴,怎么是假装的呢?”

[注释] ①这两句出自《诗经?齐风?南山》。②象:人名,相传是舜的同父异母弟。③蓋:“害”的假借字。都君:指舜。④郁陶:思念之状。

(三)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万章问道:“象天天都把谋杀舜当作自己要干的事,舜做了天子后,只是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孟子说:“是封他当诸侯;有人说是流放罢了。”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①,放驩兜于崇山②,杀三苗于三危③,殛鲧于羽山④,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⑤。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的君主驱逐到三危,把鲧诛死在羽山,将这四个人治了罪,天下便都归服,因为惩处的是不仁的人。象是最不仁的人,却封给他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呢?仁人本该这么做的吗:对旁人就严加治罪,对弟弟就封他诸侯?”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孟子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藏怒气在心里,不留怨恨在胸中,只知道要亲他爱他罢了。亲他,就想让他尊贵;爱他,就想让他富有。把有庳封给他,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自己当了天子,弟弟却做百姓,能说是亲他爱他吗?”“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万章又问道:“请问,有人说是流放,这话怎么讲呢?”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⑥此之谓也。” 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国家里任意行事,天子派了官吏去治理他的国家,收取那里的贡税,所以说是流放。象哪能对他的百姓施行暴政呢?虽然这样,舜还想常常见到象,所以象不断地来。(古书上说:)?不必等到朝贡的日子,(平常就)以政事为名接见有庳的国君。?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注释] ①共工:相传为尧的大臣。②驩兜:相传是尧、舜时的大臣。③三苗:国名。④鲧(gǔn):传说是禹的父亲,尧曾派他治水,但没有治成功。⑤有庳:传说是象的封地。⑥这两句可能是《尚书》逸文。

(四)咸丘蒙问曰①:“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咸丘蒙问道:“俗话说:?很有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作臣下,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舜做了天子,尧率领诸侯朝见他,他父亲瞽瞍也朝见他。舜见了瞽瞍,神色很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呀,天下真是危险到极点啦!?不知这句话真这么说过吗?”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②。?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是齐国东边乡下人说的话。尧老了,舜代行天子职权。《尧典》上说:?(舜代行天子职权)二十八年,尧才去世,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丧三年,天下不闻音乐之声。?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帝王。?(如果)舜当时已经做了天子,却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就同时有两个天子了。”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④:?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⑤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如果只拘泥于词句的解释,(那么,)《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了这句话,这就成了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了。孝子最大的孝,莫过于使父母尊贵;使父母尊贵的最高标准,莫过于用天下奉养父母。做了天子的父亲,这是最尊贵的地位了;用天下奉养父亲,这是最高的奉养了。《诗经》上说:?永远行孝道,孝道就是法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上说:?舜恭恭敬敬地去见瞽瞍,谨慎而又畏惧,瞽瞍也就真的顺心了。?这是?父亲不能把他当儿子?吗?”

[注释] ①咸丘蒙:姓咸丘,名蒙,孟子弟子。②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这里指代音乐。③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④《云汉》:《诗经?大雅》中的一篇。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下武》。⑥以上三句是《尚书》逸文。

(五)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曰:“天与之。” 孟子说:“天给他的。”“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万章问:“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说:“天

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万章问:“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说:“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如果他当初)搬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授给他的了。《泰誓》上说:?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①南河:即漯河,因在尧都濮州的南面,故称南河。②《泰誓》:《尚书》篇名。下引两句是《泰誓》逸文。

(六)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帝位)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种情况吗?”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①,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②。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③,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④,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⑤,外丙二年⑥,仲壬四年,大甲颠覆汤之典刑⑦,伊尹放之于桐⑧。三年,大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⑨。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⑩,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北面。来朝见的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讴歌的人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继承不了帝位。)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做法。益辅佐禹的年数少,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不长。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

意愿所能决定的。没有人能做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仲尼(虽然圣贤,没有天子推荐)不能够得到天下。继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却要废弃的,必然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但他们所辅佐的不是这样的君主,)就不能够得到天下。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死后,大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继位后)破坏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后,大甲悔过,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离仁,行合乎义,三年后,已能听从伊尹的训导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殷朝(没有可能得天下)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注释] ①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因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②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③启:禹的儿子。禹死后,他即继位,从此确立了传子制度。④丹朱: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名为丹朱。传说他傲慢荒淫,尧因禅位给舜。⑤大(tài)丁:即太丁,汤的长子。⑥外丙:太丁的弟弟。下句仲壬,外丙的弟弟。⑦大(tài)甲:即太甲,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⑧桐: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一说在山西荣河县。⑨亳(bó):地名,商汤的国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⑩唐虞:相传尧建立的朝代叫“唐”,舜建立的朝代叫“虞”。

(七)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的说法,?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①,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干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②。?”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原在有莘国的郊野耕作,喜爱尧舜之道。(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理睬;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根草也不拿去送人,一根草也不拿别人的。汤派人带了礼物去聘请他,他无动于衷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干什么?哪如我生活在田野中,像这样把尧舜之(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道当作快乐呢??汤又多次派人去聘请,不久他完全改变了态度,说:?与其隐居在田野中,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哪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哪如使百姓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呢?哪如亲眼见到尧舜那样的盛世呢?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要使先知者帮助后知者觉悟,先觉者帮助后觉者觉悟。我,上天所生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尧舜之道去使人民觉悟。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他想到天下的人民中,要是有一个男的或一个女的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似的。他就像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肩上,所以到汤那里劝说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我未听说自己不正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侮辱自己来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有不同的,有的避离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离开朝廷,但都归结到使自身洁净罢了。我只听说他是凭尧舜之道去求汤任用的,没听说是靠当厨子去求官做的。《伊训》上(伊尹)说:?上天诛灭夏桀,原因来自夏桀本人,我只是从亳都开始谋划(讨伐)罢了。?”

篇三:孟子作文素材1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3、《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4、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5、作文素材

范文一: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着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 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巴。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范文二: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

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范文三: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

得也,求在我也。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