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事散文短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5:34:35 体裁作文
记事散文短片体裁作文

篇一:记叙性散文怎么写

记叙性散文怎么写

一 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 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 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 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

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征

⒈ 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 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

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 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 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

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有许多,主要有写意、延伸、指点、兴波四种。

1.写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作为一种散文笔法,写意是指以简练的笔墨传神。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写人叙事不求铺叙,因此要想把人写活,把事情记述得生动,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怀,就要借助传神的笔法。

常用于叙事和写人。叙事时,常用以虚带实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征和精神表现出来,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关键处,也常着意重写。如朱自清的《背影》。写人时,常用粗中带细的方法,寥寥几笔,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关阿长神态的写照。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笔铺写。

2.延伸

延伸就是凭借想象和联想,围绕某人某事进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实就是前文所讲的联想,主要有纵

式延伸、横式延伸、多边延伸和捎带一笔。 延伸事实上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讲解的联想,不再详细讲述,只将比较有特色的捎带一笔讲一下。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会突然顺手捎带把别的一件事也写上,这种笔法就是捎带一笔。从现象上看,两件事物似乎关系不大,将其联系起来好像没有多少道理。但被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东西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细细品味会发现凭空会增添许多“散文味儿”。 比如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中,写到那些庸医为父亲开了一些奇怪的药方后,这样写道: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这加点的文字就是顺手捎带的一笔。这是从他父亲的病上引申出来的,却又和父亲的病关系不大,似乎是节外生枝,但是这根“枝”,其味特浓,它幽默风趣,把对庸医的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读了非但不会认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处。 既是顺手捎带,带出来的笔墨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导致跑题。

3.指点

是在行文时用议论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表露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来指点,他的见解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则不同,它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白、亮相。 ①指点的要求

一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么地方指点,怎样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也不能滥指点。一般说来,指点要出现在以下三种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升华处。二是在写人叙事中穿插进行,这样既是写人叙事的总结,又是直接抒情述志,还可以调节全文的节奏。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每叙完一个故事,就作一次指点。三是放在篇末指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二要含蓄、形象

指点虽是作者公开向人们亮观点,但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点东西让人们自己咀嚼玩味。如把高尔基《海燕》结尾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让革命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风景了。

三要和写人叙事紧密配合

指点的文字不能脱离写人叙事。它和写人叙事要鱼水相依,紧密交融,应该从写人叙事中概括出来。同写人叙事没有内在联系的指点,再形象、再含蓄、再富于哲理,也是苍白无力的。

②指点的方式

公开指点

就是运用明确的语言直接明白地将作者的意见和却向表现出来的指点方式。方志敏《清贫》,写完自己被国民党士兵搜身抄不到钱后,在篇末这样指点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方!”用的就是公开指点。 这种指点的好处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浅。

暗中指点

就是通过曲笔和间接的手段含而不露来表达的指点。它或用象征的词语来表达,如苏联柯罗连科的《火光》中的指点:“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或借文中寓意物来指点,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点。

反复指点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一指点语反复出现过四次。

4.兴波

就是在文章中制造波澜,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认为,引人入胜的曲折变化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中,篇幅短小、题材琐杂的散文是无法生波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也需要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只不过散文的曲折有其独有的个性而已。和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格局决定了它的兴波不可能大篇幅展开,常常是骤起骤落,战线短,节奏快;同时,散文旨在抒

篇二:记叙文散文小说

记叙文

定义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高潮,或某个最突出的,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最精彩的、最动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追本溯源,从事情的开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避免平铺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停顿,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回到原来事件上继续叙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有如下几种: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记叙文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以下五种:

1,时序贯穿式,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

2,空间转移式,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3,时空交互式, 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

4,逐层深入式, 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上的“递进”。

5,并列组合式, 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记叙文的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议论:议论文中的部分议论文字,其位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夹叙夹议:就是在记叙和描写典型事件中,插入一些言简意明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记叙文的议论,对于我们了解文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意义,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抒情:是在具体叙述、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表述。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对事物的思想感情。一种是间接抒情: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把握抒情的作用。

7.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主要有:

1), 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心,作感情铺垫。

4), 托物言志,含蓄、富含哲理、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 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题。

7),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地烘托,相得益彰。

8),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凸显中心,更有震撼力。

8.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感;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或起强调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5),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重点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开头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2)、结尾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点明并深化主题。②与开头或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中间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过渡段,承上启下。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散文

1. 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时空连“线”:阅读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时, 把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巴东三峡》。

(2)因物取“线”: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

(3)反复出“线”: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

(4)以情导“线”: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荔枝蜜》。

(5)定神看“线”: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再从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入手,准确地把握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2. 散文的描写方法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常见的描写方法具有以下作用:

(1),肖像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个性更突出。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渲染气氛,寄托感情,借景抒情。

(5),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6),细节描写,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3. 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

记事散文短片

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进行多方面浓墨重彩,如反复、排比的描写,以营造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点,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①,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②,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③,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④,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4. 三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 1)叙事性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它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求集中。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流露饱满的感情。

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二、巧借联想。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形与神的结合点,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 2)抒情性散文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以情织文是这类散文的特点,写人、写景、叙事、状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于抒情性散文是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因而它往往需要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又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 3)议论性散文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说得委婉、含蓄,有时还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阅读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

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阅读小说应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1.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小说的人物 刻画人物有五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3. 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个别小说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情节的概括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2)表述式概括。(一般在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4. 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篇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性散文是指用人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散文。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取材角度

一般地讲,叙事散文的取材有三类:

1.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2.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

3.取材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昭君的选择

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碾过。

进宫有些日子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蛾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吱吱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哩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它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它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它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它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冷清,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是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想……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选择,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有删改)

【亮点借鉴】

叙事性散文要想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就要做到要么感情真挚、以情感人;要么新颖独特,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昭君的选择》就是一篇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一、选材历史人物,与众不同。

对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作者没有从生活中经历的事件来选材,而是独辟蹊径,将眼光投向遥远的古代,以王昭君为主人公,对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进行了新编,用昭君在出塞前的矛盾挣扎凸显“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另外在选材上,对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作者没有从头至尾完整地叙述,而是仅仅选择了出塞前一个晚上昭君的心理斗争来写。这启示我们在写作这类作文时,选材上不需要完整

地记叙故事,而是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选取故事中的典型细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

二、合理想象,借物喻人,用传神的细节描写丰富文章内容。

故事是原有的,而细节却是想象出来的。昭君出塞前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心理斗争的夜晚史书上并无记载,作者是根据已知的故事,对这一典型细节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让文章内容丰富了起来。作者在对人物刻画时又发挥想象,运用多种细节描写的手法,如对昭君的心理、神态、动作进行多方面的描写。尤其是文中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例如第九自然段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昭君心理的矛盾,丰富了人物形象,切合了话题的题意。

更精彩的还有对“蛾儿”的细节描写,作者在此借物喻人,幼蛾扑火的情节,既暗示了人物的心灵碰撞,又暗示了昭君的选择,想象的丰富、构思的巧妙令人叫绝。

三、画龙点睛,借助议论抒情突出中心。

叙事性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特功效,在这篇以古人为题材的文章中,作者同样运用了议论抒情,例如“烈焰吞噬了它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它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它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这一?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槁凼闱槭嵌远甓脑廾溃彩嵌韵穸甓谎磺佑诿税诓嫉恼丫脑廾馈T偃纭吧灰欢ū袅偎劳霾畔允旧羁蹋眯娜プ觯眯娜パ≡瘢滓磺览龅纳瑁 苯嵛驳恼庖?/p>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