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18个虚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7:58:02 优秀作文
18个虚词优秀作文

篇一:18个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 因、以、于、则、之、乃、而 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 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 又 ,还,也,同样,不是 而是 ,是 不是 ,同时,一方面 一方面 ,有时 有时 ,有的 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 而且(还,也,又) ,尚且 何况(更不用说,还) ,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 就 接着 来 。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 然后 ,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 就 接着 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 。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 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 ,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来 。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 然后 ,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 而 一般是作连词,当 而 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 ,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 而 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 就 ,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 而 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 而 ,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 而 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 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 先 ,后面省略了与 先 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 后 或 然后 。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 而 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 庄宗受 后省略了宾语 之 ,句子已完整独立。 藏之于庙 。承前省了主语 庄宗 和介词 以 ,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 受 和 藏 ,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 而 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 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 一 ,就 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 一雕刻,就放弃它。 而 是表示承接关系的 就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 余方心动欲还 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 而大声发于水上 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 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的意思,它符合 一 ,就 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 而 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 而 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 而 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 而 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 ,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 邹忌看自己 。这里的 窥镜 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 自视 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 窥镜 ,看镜子, 自视 ,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 智叟止之 , 笑 与 止 同时发生, 笑 修饰谓语 止 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 陋者求之 , 陋者 作主语, 求 作谓语, 之 作宾语。 乃以斧斤 、 考击 都修饰 求 作 求 的状语。其中, 考击 与 求 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 相当于 而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 余与四人 作主语, 入 作谓语。 拥火 修饰 入 作 入 的方式状语。 拥火 这个动作与 入 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 而 ,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 而 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 (我)察之 。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 察 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 起 作状语,表示 起 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 而 字可译作 地 ,在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这种情况下, 而 字可译作 着 。我认为这两个 而 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 地 和 着 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 以 相当于 而 ,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 不随 ,即不随便,形容词,作 怠 的状语。这里的 而 可译作 地 。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 以斧斤考击 是介词短语作 求 的状语。 而 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 而 也可译作 着 。

总之, 而 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 而 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 而 ,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 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 而 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 而 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草而坐。 《劝学》: 登高而招。 先 披草 ,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 披草 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 登 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 而 都表承接。

二、如果 而 前的动作与 而 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 而 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 《论语 微子》: 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 跂 和 望 、 拱 和 立 都是同时发生的,以 望 和 立 为中心语意,以 跂 与 拱 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 而 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三句中的 而 ,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 泉 罍 和 红装 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 茗 歌 红装 都表示 时间上紧相承接 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 泉而茗者 , 汲取泉水 和 煮茶 (也可理解成 煮泉水 和 泡茶 )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 而 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中的 而 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 罍 与 红装 描述的是 歌 与 蹇 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而 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 客人是干什么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7、表示因果关系。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 所以(便) ,由于 因而 ,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 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 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关系,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②这段时间学校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

(二)用作代词,通 尔 ,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 某个地方,你的母亲就站在那里。

(三)通 如 :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译文: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文: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②三月而后成。

译文:(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依顺牛本身的结构,(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译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译文: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 何 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④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2、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译文: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怎么会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三)通 呵 ,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过秦论》)

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盘问过往行人。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现在(我们)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3、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

译文:将要引起大乱,该怎么办呢?

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呢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

其是之乎?(《报任安书》)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 吴起列传》)

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6、词尾,译为 的样子 地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 乎 :在;后一个 乎 :比。)(《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对)(《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于是 就 便 等。

(1)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曹刿论战》)

译文:曹刿说: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

2、表条件:结果,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 竟然 反而 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译文: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②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等。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你 。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无乃】表猜测,译为 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乃尔】译为 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 , 它的 (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 它 (包括复数)。

①其闻到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我的 我(自己) 或者 你的 你 。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这 这个 这些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可 、 还是 。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恐怕 、 或许 、 大概 、 可能 。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难道 、 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译文: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难道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译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难道还有谁不知道的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 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译文: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静女其姝。(《离骚》)

译文: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何其】译为 怎么 , 多么 。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

②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

译文: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译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译文: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3.并列关系:又,又 又 ,一面 ,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译文:希望母亲的寿命能向南山的巨石一样长,身体健康又强壮。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译文: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一面咳着一面笑着的声音,③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译文: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一面跪拜一面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译文: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译文: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译文:发誓不和你分开,你暂时回娘家去。

7.【若】(一)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③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译文: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

④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放了它!我不忍看着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好像没罪走向杀场。

⑤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 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2.表近指,相当于 这 这样 如此 。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 如果 假设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㈣副词

表示揣测,似乎,好像。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㈤复音词 若夫 至若 。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表示转换,再说,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

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 字结构,表示 所 的人 、 所 的事物 、 所 的情况 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译文: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篇二:18个虚词

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zhuangwuzuowen/" target="_blank">鐘剁墿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xiejingzuowen/" target="_blank">鍐欐櫙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wunianji/xiangxiang/" target="_blank">鎯宠薄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sannianji/duhougan/" target="_blank">璇诲悗鎰?/a>浣撹锛?a href="/xiaoxue/ernianji/kantuzuowen/" target="_blank">鐪嬪浘鍐欒瘽

篇三: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篇四:十八个虚词及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跂,qì,抬起脚后跟站着。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得土地因而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这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抢,qiāng,突过。控,投下,落下来。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三个月后才能制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活动,或许不同于这两方面的心理,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宰酝杏谡裕浚ā洞チ嫡蕴蟆罚?/p>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借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能这样没见识!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你冷了吗?想吃饭了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也是死,揭杆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而死总可以吧?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算晚了。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君子爱好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乎:对于。

⑦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