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精品阅读:苏东坡在惠州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3:36:02 高中作文
精品阅读:苏东坡在惠州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精品阅读:苏东坡在惠州作文

 

苏东坡在惠州

一席烟雨

 

 九百年前,一个失意的才子来到了惠州。在这里,他用心与泪书写了一段绝美传奇。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他有一个不幸的命运:坎坷。

 

 他是不幸的,一生四次左迁;他是幸运的,千诗百代流传。

 

 宋绍圣元年,正在赶赴任上的苏轼再次接到了贬谪公文。金色的圣旨上冷漠的呈现着几个清晰的字迹: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他努力的安慰了自己,但还是流露了些许的失望。但没多久,一缕淡然的微笑驱散了他脸上的那丝愁云。因为,在他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优秀的性格——乐观。

 

 当他风尘仆仆,携卷负书赶到惠州时才发现这里的山水与人民是多么的热情,假想中的那些冷漠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初到惠州,他就受到礼遇,合江楼成为他的寓所。启窗远望,水天一色,草木葱茏。碧色随山势延展,紫气随江波浮动。渔舟卧津,朱楼独立。看到如此壮美山川,豪情洋溢的苏子挥笔写到“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他的画充满诗意,他的诗也充盈画意,素有摩诘之风。

 

 惠州之地有丰湖,其水幽深清澈,牙岸曲折回环,景色秀美迷人。苏轼初到这里,就被此景所倾倒。他不但白日游玩,甚至深夜也流连期间。他的《江月五首其一》即是这一写照“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从此,丰湖也就有了和杭州西湖共享的美名。

 

 夜深,月出,江睡。

 

 苏轼独依栏槛,把一盏清酒。看月出西山,塔映平湖,波光莹莹,水月共影。

 

 灯已疲倦,舟已入眠,只留水波轻拍沙岸的轻鼾。渐渐地,夜雾从湖边,从江上,从林间悄悄的铺展开来,挤满了合江楼,惊醒了苏轼。

 

 雾寒,酒清,人醒。

 

 月已入杯,雾已弥漫,何日召我北还?一丝惆怅浮过眼角。然而,月满江波,雾失楼台,此时美景,谁扫雅兴?举杯盈樽,把盏莫停。

 

 独喜一处的美景不是苏轼的个性,他钟爱西湖,对其他美景也纳之不拒。他的《惠州一绝》表露了他对这里的喜爱。“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是乐观的,多才的,四处游玩,不放过一处的美景,不遗漏一缕的诗意,不浪费一丝的才情。目之所及,心之所感,任意入诗,一字不余。

 

 岭南的山是常绿的,花是常开的,人是常乐的,水是长流的。花香果美,人杰地灵。苏轼又怎能不挥尽诗情,用尽诗意呢?

 

 爱一方山水爱一方人。苏轼爱惠州的山水,也爱惠州的人民。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良吏。

 

 寓居惠州,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位游客,还是一个官吏,他是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来到这里的。“忠君爱民”是他一贯的信条,但君王伤得他太痛了,屡次贬谪已冷却了他心头的那种炙热;只有源自本性的“爱民”思想还在炽烈的燃烧着,践行着入仕前的那句承诺。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民之心,不掺杂一丝的矫情,发自本心,源于本性。

 

 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他还与民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

 

 苏轼初至惠州,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常扰其民。他致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了三百多间瓦房做军营,较好的解决了困扰惠州百姓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用贱价卖出两倍于往年的粮食才能凑齐税款。苏轼书信给程正辅,希望他与官员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使惠州及诸州百姓受益。

 

 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是苏轼极为悲痛的一天。是日,他的侍妾朝云病亡。她整整陪了苏轼二十三个年头,至死不渝。她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苏轼的伴侣,也是他的知音。在东坡被贬的日子里,是她的爱给了苏轼不竭的力量,不遗余力的治理惠州,使百万人受益。难怪他曾叹曰:知我者,朝云也!

 

 朝云死后,以其心愿,葬于栖禅寺松林中。可暮听松涛,时闻钟声。栖禅寺僧人在墓上筑亭,名“六如亭”,苏轼自提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江楼柳絮,夜灯仙塔,平湖月影,逐风落花。这一切犹记他们昔日的身影。

 

 苏轼总是不幸的,绍圣二年朝廷大赦,万人之中唯独没有他的名字。北归无望,朝云离去,孑然独立,四顾无助。

 

 五湖共影,六桥卧波。西湖美景稍稍消遣心中的凝愁,一首《纵笔》招来谪迁新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四句诗飘进了宰相章敦的耳朵,章敦笑了,罪臣还能如此快乐,他轻轻地写下了“儋州”两个字,让苏轼再负行囊,过海南迁。

 

 不知苏轼离开时的心情到底如何,几多留恋,几多惆怅,惠州的三年留给了他多少难忘的记忆?

 

 但我想,他的心情不至太坏,因为他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不至于心为行役。

 

 他有不舍,也有无奈,但终得离开。心纳万物,儋州又有何妨?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的回答不知章敦又当如何?

 

 “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苏轼对惠州的记忆了。

篇一:苏东坡在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他是在59岁高龄时被贬到惠州来的。

一、一代文豪贬惠州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变法,其中也包括苏轼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但,要比苏轼的激进得多、丰富得多。按理,苏轼是应该拥护变法的。但,由于王安石思想激进,而苏轼思想稳健且偏于保守,故产生了矛盾。苏轼认为,新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上皇帝书》),不利于国家。还认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故苏轼是主张渐变的。况且苏轼长期生活在下层,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广大农民的疾苦也比较了解,所以他只看到变法中的毛病和不足,因而和保守派站在一起,反对新法。但,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变法大张旗鼓地进行着。于是,他不得不要求外任,离开了朝廷。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章惇一伙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的报复、迫害。苏轼又首当其冲,在被迫害之列。御史赵挺之、来之邵等人又重演“乌台诗案”,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于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便落端明、翰林两学士,落职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

苏东坡是哲宗皇帝的老师。起初,他对哲宗还是抱有幻想的。当年仁宗在世时,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而神宗更爱苏轼之文,宫中读之,进膳忘食,称之为天下奇才。可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哲宗皇帝根本不讲情面,也不顾及先帝们对苏轼的褒奖,不顾及苏轼是否是个人才。一年前,他首先准苏轼辞去礼部尚书而出知定州,东坡临行前要求向皇帝“陛辞”,也不获准。种种迹象表明,苏东坡是不容于朝的。但是,东坡还是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劝他不要听信新党的胡言乱语:“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辄进此说,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按照宋代的政治制度,谪官接到诰命之后,必须立即离任,不须交代,不得逗留。苏轼在绍圣元年闰四月三日接到诰命,便立即前往贬所。

当他还在赴英州的途中,政敌章惇、蔡京、来之邵等人又不断地在皇帝面前攻击苏轼,说苏轼罪大恶极,贬谪英州仍不足以惩罚。于是,哲宗皇帝又两次对东坡加重处分,把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时的苏轼,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囚犯了。

在古代,岭南广东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称之为蛮瘼之地,加上气候炎热,疾病较多,人们又称之为瘴疠之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把不同政见的“罪大恶极”者贬谪到岭南来。而从定州到惠州,有4千余里。当时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和帆船了。而这时,苏东坡已是59岁了,加上身体又不好,患有严重的痔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家人作了重新安排:令苏迨一家及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大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与幼子过、侍妾王朝云并两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

值得安慰的是,苏轼此次南迁,沿途多遇故旧,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尤其是在扬州,以龙图阁知润州事的张耒,怕东坡在路上遇到不测,特地挑选了两名士兵随他南行,沿途照顾他,一直护送到惠州。

但,苏东坡对此次贬谪是不服的。当他翻越大庾岭即将踏入广东时,心绪突然高涨起来,竟然写诗表白自己的高洁:“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过大庾岭》)说自己是“浩然天地间,唯

我独也正。”一股凛然之气跃然纸上。

二、惠州父老喜迎苏东坡

经过长期跋涉,苏东坡一行终于在九月进入岭南广东了。当他乘坐的船沿北江顺流而下,行至清远时,看见岭南都是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本来就十分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一位姓顾的秀才还热情地向苏东坡介绍了惠州的情况。东坡听了之后,禁不住写下了一首《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九月二十三日,苏东坡携着家人从广州向惠州进发,他们坐船沿东江溯江而上。一路上,苏东坡都在盘算着游览罗浮山之事。罗浮山在博罗县境内,素有“岭南

多。不少人因为船小摆动,人多挤逼而掉进河里去。苏东坡经过反复调查和思考后,认为在这里修一座用船只串联起来的船桥比较可行。其方法是:用40只小船连为20舫,每2船为一舫,然后用锁石碇把它们固定在江中,随水涨落。这样,不管江水如何变化,行人都可以从舟桥上走过。

在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原来有一座长桥。但由于水面较宽,所用的一般木料又容易腐烂,故屡作屡坏。苏东坡也想改造它。具体方案是:在平湖门和西山这两端各筑进一段堤,中间造飞楼九间以作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出产的坚硬如铁的盐木。按照这个方案建造的桥梁,气势宏伟,既可作为西湖中的一个景点,又可以作为一条交通要道,方便居民到西山去砍柴割草和耕作。

詹太守非常同意苏东坡的想法,并称赞在西湖筑堤和修桥的计划确实想得好。

苏东坡的“两桥一堤”建议得到了程正辅和詹太守的支持后,便马上行动起来。首先,他请罗浮山冲虚观道士邓守安来具体操办建船浮桥之事,请栖禅院僧人希固来操办西湖的楼桥和筑堤之事。

绍圣二年十月,“两桥一堤”工程同时开工了。西枝江渡口距平湖不远,只不过两里地左右。而在这小小的惠州城中有那么多民工在搞建筑,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而作为工程的倡导人苏东坡,每天都要到这两个工地走走,了解工程进度,和邓守安、希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惠州城和城郊的老百姓都喜欢到工地来观看。一方面是看看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看看当代大诗人苏东坡的风采。而苏东坡本人呢,对自己提出的“两桥一堤”建议能够实现,也感到十分高兴。再说,到工地和民工聊聊,也好了解民情,使自己对惠州更加了解。所以,苏东坡每天都坚持到工地来看看。工程开工之初,他住在合江楼时,到这两个工地看看还算方便。可是,自从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再搬回嘉祐寺后,离这两个工地就远了,再加上这一段时间王朝云的身体不好,六月间又染上了瘴疾,故苏东坡的心情也不太好,而自己的痔疾又不时发作,故行动就不太方便了。但是,苏东坡是一个对事业执著的人。现在虽然被贬在外,有职无权。但他对自己认定的“事业”仍乐此不疲,每天仍风雨不改地到这两个工地来察看。

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工程进展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资金不继,无法正常运作。正当左右为难的时候,苏东坡就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一条犀带也捐了出来。东坡捐了腰犀之后,资金仍不够,他马上又给弟弟子由去信,向他的弟媳史夫人求助。子由接了信后,看到哥哥在贬谪的困境中仍热心为百姓做好事,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想不到史夫人也被苏东坡为民办好事的热情感动了,只得把从前内宫赏赐的黄金数千都捐了出来。

经过8个月的奋战,这两座桥和堤终于在绍圣三年六月建成了。在惠州府城东面的、西枝江上的叫东新桥,西面的、西湖上的叫西新桥。竣工之日,惠州百姓欢欣鼓舞,兴奋异常,自发地在城西的西村中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老百姓邀请惠州太守詹范和苏东坡参加。许多人从家里带来了酒肉,带来了从地里新出产的农家土特产。大家纷纷向太守和东坡敬酒,表达自己对太守和苏东坡的感激之情。这样盛大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每当苏东坡拄着拐杖,在苏过陪同下从水东的嘉祐寺走来的时候,人们就会发出阵阵欢呼声,对苏东坡表示感谢,而苏东坡也乐在其中。

后来,惠州人民为了铭记苏东坡的恩惠,便把丰湖的那两段堤称为苏堤,以作永久纪念。现在,苏堤已经成为惠州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二)推广先进农具秧马,为惠州百姓做好事

苏东坡关心农业生产,关心农具改进的事迹。他认为,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进步,不亚于种植技术的提高。他向曾安止介绍了他在武昌时见到的、农民插秧时都骑的一种插秧工具——秧马,并极力赞美秧马的好处:

徒手插秧,要弯腰俯首,弄得腰酸骨痛,声音沙哑。而秧马呢,非常轻便,一手提着就

可以走。况且,用秧马插秧非常快,苏东坡把它比作刘备的“的庐”马,比作“駃騠”。插完秧后把它往壁上一挂,再不用服侍它。可见苏东坡对先进农具秧马是充满着感情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苏轼到了惠州之后,仍念念不忘推广他见到的秧马。他在《题秧马歌后四首》中说到,他曾向博罗县令林抃、龙川县令翟东玉、衢州进士梁君琯等推荐过秧马,把《秧马歌》抄给他们,还向他们介绍秧马的制作和操作。更为可贵的是,经苏东坡的推广下,“林君(林抃)喜甚,躬率田者制作阅试,以谓背虽当如覆瓦,然须起首尾如马鞍状,使前却有力。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林抃叫农民施用后,还对原来的秧马制作有所改进:“以榆枣为腹患其重,当以杞木,则滑而轻矣。”而且,用秧马插秧,其优点是很明显的:农民弯着腰来插秧,不仅腰酸腿软,而且他们拔了秧之后,是在脚跟上来打、洗掉秧根上的泥的。这样,时间长了,不少农民的小腿、脚跟就会溃烂。现在有了秧马,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了。农民坐在秧马上,可以拔秧、洗秧和插秧,劳作十分方便。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苏东坡对推广新式农具是不遗余力的。

苏东坡不仅向惠州百姓推广了秧马,而且还介绍了水碓磨。绍圣二年三月,苏东坡送别程正辅,追饯至博罗,和正辅、林抃一起游览香积寺时,当东坡发现寺下溪水很猛,可作水碓磨,便建议林抃截溪作坝,建造水碓磨,用于减轻农民碾米的劳动强度。水碓磨建成后,苏东坡在林抃的邀请下,还亲自去察看。

当时的惠州是比较落后的,除了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外,影响百姓生活的最大问题就是瘴毒流行,缺医少药。苏东坡到达不久,了解了惠州瘴毒流行的特点之后,就立即像当年在杭州那样,搜购药物,施药救人。如治瘴疾要用黑豆作豉,惠州买不到,他就写信托广州太守王仲敏购买:

(三)为广州建造自来水

苏东坡在惠州不仅为惠州百姓解决了好些生活上的困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听说广州城居民都饮咸的地下水时,还指导广州太守王仲敏建造了自来水。

由于广州历来北靠越秀山,南濒珠江和南海,故地下水多为咸苦的海水。而普通居民只能在家里打一口井,饮用地下水。这样,对健康就有一定的影响了。

绍圣三年夏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向苏东坡谈起广州一城人,因为饮用咸苦的井水,而在春夏之交瘟疫流行时,不少人都染上了疾病,损失惨重的事实。东坡听后,甚为着急,马上将自己设想的自来水供水计划告诉广州太守王仲敏(王古),建议他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来操办这一造福于广州百姓的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茸,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

你看,苏东坡交代得多么具体,不光修建的方法说清楚了,而且修理的经费来源等问题也想到了,可以直接操办这件事的人选也介绍了。不是时时关心百姓疾苦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么?

为什么苏东坡对广州水源情况那么熟悉呢?原来,他在绍圣元年九月在赴惠的贬谪途中经过广州时,曾在广州逗留了几天,对白云山脉的水系和蒲涧山滴水岩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要不是东坡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能对这等小事记得那么清楚吗?

王古,也不愧是一个办实事的好官,他马上接纳了东坡的建议,马上派人实地测量,马上着手施工。当他把自来水已建造成功的消息告诉东坡时,东坡非常高兴。但,苏东坡马上又考虑到,暴露于地面的二十来里长的竹管,难免会发生堵塞的问题。于是,他再次致函王古,告诉他解决竹管堵塞的办法:

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划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由于太守王仲敏不遗余力地为广州百姓着想,所以广州百姓都喝上了清凉甘甜的山泉水。从此以后,广州居民因饮水问题而发病的现象就少得多了。说到这里,我顺便说一下,王仲敏因为按照苏轼的建议设立医院、赈济贫民而被劾“妄赈饥民”,在绍圣四年初已被降调袁州了。

苏东坡建议王仲敏所修建的自来水,可以说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甚至是全国最早的自来水。由此可见,苏轼的心中确实只有“百姓”两字,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位全才。

五、借种半亩地,度过经济难关

贬寓在惠州的苏东坡,其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在从定州赴英州的贬谪途中就已经是财物不继的了,还特地向他的弟弟苏辙要了七千钱,才解决了苏迈等人的安家问题。到惠州后,还经常缺米断酒,多亏惠州太守詹范和循州太守周文之等人经常馈送薪米,方解决其“厨无烟”的困境。到惠州将近一年,情况更为不妙,“衣食渐窘,重九伊迩,樽俎萧然”,已经到了“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的地步了。可是,苏东坡仍很乐观。

当时的惠州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集市上每天只杀一只羊,除了卖给官府和有钱人家之外,普通人家是很难买到的。而苏东坡又喜欢肉食,但又不敢和当官的争,故只能和屠夫商量,请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东坡不愧是一个美食家,他买回去之后,先把它煮熟,然后涂些酒和薄盐,再放到火炉中去烤一烤,羊脊骨竟然酥、香无比。而苏东坡却吃得津津有味,说是“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并写信告诉苏辙,弄得苏辙也哭笑不得。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绍圣三年除夕前两天的晚上,东坡和吴复古(远游)道士坐在家里聊天,忽然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便想到家中还有一些芋头。但是,惠州人普遍不懂吃法,吃下去之后不是肚胀就会发瘴疾,故又有些害怕。吴远游知道后便对他说:“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痒固宜。”按照远游的方法,用火来烤,结果香松无比。东坡非常高兴,对远游赞口不绝,并写下了《记惠州土芋》一文。真是“饥者易为食”。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苏东坡是不会坐以待毖的。他

下页

篇二: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

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其性质不属于本文所述“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的一项是(3分)

A.欣赏秦简、汉简,觉得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

B.南朝人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不适,而北朝人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

C.晋人卫铄喜欢“多力丰筋”的书法作品,而杜甫则喜欢“瘦硬”的佳品。

D.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不应接触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C.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D.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欣赏的精神自由来说害莫大焉。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面对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D.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齐太常敬子。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服阕,叔父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

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既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本州召迎主簿。起家中军法曹行参军。时镇军沈约闻其名,引为主簿,常与游宴赋诗,大为约所嗟赏。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为太末令,在县有清绩。还除晋安王友,转太子中舍人。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高祖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出为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五年,为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守.

吏部尚书。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七年,入为侍中,领

右军。其年,复为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居丧未期,以毁卒,时年五十九。谥曰孝子。

孺少与从兄苞、孝绰齐名。苞早卒,孝绰数坐免黜,位并不高,惟孺贵显。

(节选自《梁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岁能属文属:写,书写.

B.其见亲爱如此见:看见.

C.改为都官尚书改:改任.

D.孝绰数坐免黜坐:因……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B.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C.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D.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孺年幼时聪明过人。镇军沈约听到他的名声,招他为主簿,经常与他一起出游聚会赋诗,他的文才很为沈约叹赏。

B.刘孺年轻时喜欢写文章,曾经在皇帝身旁写《李赋》,受命便成,文思敏捷,下笔不加涂改,高祖十分赞赏。

C.中大通五年,刘孺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上任不久,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

D.刘孺年轻时与堂兄苞、孝绰齐名,苞早逝,孝绰被罢官,但他们的地位都不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5分)

(2)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11分)

西江月·梅花[1]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2]。

素面翻嫌粉涴[3],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ò):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8.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9.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

⑧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看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⑨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⑩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⑾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笔墨全落在奇事绝活上,对主人公的长相面目不着一字,却能通过黑与白的对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作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一位“俗世奇人”立传,富有传奇色彩。

C.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原是传说,在曹小三见证下,终于成为事实。

D.曹小三猛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这引起了刷子李的警觉。

E.刷子李忽然朝曹小三说的话里,有两个问句,用的却是句号。这有助于表现刷子李一切尽在把握、淡定平和的神态。

(2)

下页

苏轼在惠州与惠州西湖

苏轼与惠州西湖

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

东坡纪念馆内陈列着最新制作的有关惠州苏迹的立体模型,并用大量资料表现东坡在惠州期间的活动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两馆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惠州市文博人员的努力,苏轼于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画《墨竹长卷》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在美国浮出水面。几经周折之后,用电脑按原作大小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作的诞生地,并摆进展柜与观众见面。

苏东坡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实践者。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他在惠州期间还画了不少水墨画,而为罗浮山邓守安道士所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画作散失殆尽,在惠州竟没有留下一幅。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不久前,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英文资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长卷》,很像苏东坡的作品,他们如获至宝。几经考证,终于得到证实:这幅《墨竹长卷》就是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他们用电脑复制成长2米、高0.6米的与原画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墨竹长卷》。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寻到10多幅,经复制后在馆内首次展出。除《墨竹长卷》外,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

“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苏东坡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性情豪爽,了无城府,常常诗词中畅论政见,数度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最解东坡心意。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

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朝云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异。朝云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

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

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

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日子

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

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苏轼贬惠与程正辅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18岁的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推行他的父亲宋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权力的重心转移到新法派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迫害。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敦、蔡京等人以苏轼“讥讪先朝”威名,把已经59岁的苏轼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苏轼还在赴英州的路上,又

又想,两家已经42年未通过音信了,此事似乎到了应该了结的时候了。他托一位同乡带信给程正辅,表达了和解之意。信中还说:最近得到一个酿酒的良方,酿出的酒,色香味俱佳,不知表兄何时前来,定当预先酿好此酒接待。程正辅同样想趁此机会了结上一代人留下的恩怨,便来惠州看望苏轼。两人一见如故,冰释了42年的恩怨。

苏东坡利用与程正辅的良好关系,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好事。例如,他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有扰民的现象,就致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300间瓦房做军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惠州老百姓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用贱价卖出两倍于往年的粮食才能凑齐税款。苏轼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写了一封长信给程正辅,指出这无异于敲诈农民。他希望程正辅尽快与相关官员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这一问题不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使惠州和整个广南东路10多个州的农民受益匪浅。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在惠州的时候,苏轼写了和陶渊明诗,对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作了呼应。黄庭坚当时在贵州,听到这些事之后,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士,出处岁不同,风味乃相似。”意思是说,苏东坡被贬到岭南,但朝中的人仍可能会杀他,而东坡却过着清淡的生活,吃惠州的饭,和了陶渊明的诗;表面看来苏东坡、陶渊明虽然在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异,但其令人可敬的风格却是相似的。作为苏轼的好友和门生,黄庭坚对苏轼惠州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绍圣二年秋,朝廷大赦罪臣,惟独不赦免元佑臣僚,东坡闻讯遂绝北归之望。加上对苏轼庇护有加的程正辅被朝廷召还,东坡面临被逐出当时居住的合江楼的窘境,他不得不未雨绸缪,准备后路。于是在绍圣三年(1096)春,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购地数亩,意欲终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

学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姓名:曾金兰

班级:数学教育(1)班学号:2011121399

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我也是一样,我为我生在惠州,而感到自豪,更为惠州与东坡先生的缘分而感到万分荣幸。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到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被贬至惠州。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坡先生居无定所,几次搬家。至绍圣三年四月时,东坡筹资买地建房,选址白鹤峰。绍圣四年二月,白鹤峰新居落成,后人为纪念东坡先生称此居所为“东坡故居”。

东坡故居定位于东江边白鹤峰上,景色优美,风云百变,户北观雪浪,墙头看青山,“送归帆与天来,挂落月于床头”。东坡先生的客厅称“德有邻堂”,取意“德不孤,必有邻”。书房称“思无邪斋”,取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翟夫子和林行婆是东坡先生的两位邻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三次遭受贬谪。

59岁高龄的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当时他是一个被严谴的罪臣:不得签书公事,被安置在惠州。按宋朝法律,贬令中有“安置”两字的贬官,其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并不能擅自出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受到管制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垂老投荒再被严谴”。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平日无事他便到处走走,了解惠州的民情风俗。经过一段间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惠州风景虽美,但惠州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天气燥热雨水较少,疾病流行;农业耕种技术落后。

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其实,东坡垂老投荒,已经没有权了,更没有钱了。于是,他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由自己提出建议,请和自己友好的官员牵头来办;二是靠自己的影响力,交由他人办或亲自办。由于方法得当,所以苏东坡都办得很成功,并先后为惠州人民办了好几件好事。

如今著名的“苏堤”,即是东坡当年所建。据史料记载,为了解决惠州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6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提及苏东坡、惠州,还有一人不得不说,那便是王朝云。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因家境清寒,朝云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一次偶然的机会,苏东坡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她的气质所打动,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而后,朝云一路始终伴随在东坡身边,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谪贬惠州后,朝云更是伴其左右,共同带给了当地百姓农耕的新技术。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于绍圣二年7月5日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8月3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

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

如今,苏东坡离开惠州已经900多年了。虽然他在惠州只住了2年7个月,可是,他对惠州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惠州的山水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好多建筑物和商店名称都取名为“东坡”。如东坡纪念馆、东坡公园、东坡亭等。而苏堤、朝云墓,则更是后人纪念苏东坡的文化载体,900多年来历代政府都对它们不断维修和美化,使之成为惠州市的重要历史文物。可谓“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东坡先生为惠州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生方面,他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资助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东新桥是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新桥位于苏堤中段,不仅为人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在文学方面,在寓惠期间,苏东坡写下了100多首诗词。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句。

在饮食方面,苏东坡还是个美食家,东坡酿造的“罗浮春”和“岭南万户春”酒,汲江煎茶的心得乃至首创的“盘游饭”(煲仔饭)、“谷董羹”(惠州火锅),已成为惠州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

东坡诗文中提及很多美食、美酒、美茗,为惠州产品作了绝好的宣传广告,反映出东坡对生命、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对美好生活充满追求。正因为这样,如今的惠州才会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

不仅仅这些,在寓惠的2年多时间里,苏东坡为惠州写下了近600篇(首)重要作品。目前,我市共公布了253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苏迹只有东坡井、王朝云墓和嘉佑寺3处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惠州今后的发展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坡故居是东坡一生唯一自己出资购地、亲自设计营建的居所,是目前全国唯一认可的东坡故居,成为我市申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特有的载体。”

苏东坡跟当时官场上很多人有两个不同,

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外国朋友都因苏东坡这位伟人的英雄事迹而对惠州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纷纷慕名而来到惠州旅游参观。据统计惠州市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达521.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21亿元,这为惠州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动力,也促进了许多其他的产业在惠州蓬勃发展。惠州市还成立了苏东坡研究会,专门对苏东坡在惠州的壮举进行探讨,也有一些文人对苏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好好研究苏轼的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好的方法推崇东坡文化在惠州社会的博大影响力。

身为惠州人,我真的不得不感谢东坡先生,他的一生都为在会社会着想,就算被贬,也始终情系人民群众,他有才华,有胆识,风度,更有伟大的人格魅力。而惠州则是东坡先生晚年生活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惠州如今的飞黄腾达,东坡先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当初的不解之缘,也不会有今天如此璀璨的惠州。

为了更好地保留好东坡先生在惠州的遗迹,我们不仅需要很好的保护我们现在所遗留下来的东坡故居等建筑,而且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历尽多年风雨的洗礼,如今的东坡故居存在不少的破会,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效的保留,更需要完美得修复。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大力弘扬东坡在惠州所做的伟大壮举。建议学校组织学生们到苏东坡故居参观,并加以教育,以发扬伟人的优良品质。身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东坡先生的伟大人格品质,努力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情,心里要常常记住自己的本分,多为他人找想,助人为乐,培养崇高的品质。

还要利用好现在的高科技产品,精心制作,加以推广,充分介绍,希望能够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的同胞前来参观,以达到更好、更快、更广得向全世界推广东坡先生在惠州遗留下来的财产----苏东坡故居。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