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徽省十年高考作文题回顾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2:55:14 高中作文
安徽省十年高考作文题回顾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安徽省十年高考作文题回顾作文

安徽省十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2016年起,安徽将恢复使用全国卷。安徽省语文试卷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到2015年共计十年,回顾这十年的作文题,是件有趣的事情,也可能引发一些思考。

2006年高考作文题——网评过于简单、全国倒数第一的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身边的人都是一本书......人生的经历都是“读”的过程,请以读为话题作文。如:读人生、读父母……

安徽第一次自主命题的作文,明显非常谨慎。这是话题式作文,因为对“读”字可以作多种解读,所以写作的角度很多,“读”人、“读”物、“读”景、“读”事皆可。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这道题称为“万能型题目”。当年网友把这道题评为全国倒数第一,好像和四川省的并列倒数第一,四川省的作文题也是一个字——“问”。

2007年高考作文题——最让人担心、历年得分最高的题

  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

   可能是因为06年的作文题被大家评定为“太简单”,安徽命题团队也准备给大家点颜色看看——我们也能出难题——这个当年被大家打了无数口水仗的题目“应运而生”。当年安徽有家报纸还开了一个专版,登了几位专家、教师的争论性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对前一年的题目的“矫枉过正”,难度太大;有人担心这题目不公平,说城里的孩子可能不知道“篮”,因为超市买东西都是用塑料袋的;有人担心“春光”的隐喻太难,中学生很难理解;还有人担心断句问题,学生会读成“提篮春——光看妈妈”,“光”字就变成副词,相当于“只”;也有人担心即使学生全看懂了,这篇文章写作角度及选材都很让人为难。大概这些讨论早已惊动了本来就心虚的阅卷团队,他们不敢下手,都说这题难,但那一年安徽作文平均分却创了历年最高。

2008年高考作文题——考生都不愁素材、却忽视雷同的题

  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当大家以为安徽会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再上一个台阶,会出一个更“洋气”更“体面”的题时,安徽却依然采用命题形式,并采用了一个相对保守的题目。本来这个题目考生最容易犯的失误,就是写作时两个关键词照顾不周,要么只“感动”不“出发”,要么“出发”不缘于“感动”;但因为08年这个特殊年份,最后导致选材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因为很多同学都不愁素材了,甚至有很多考生的作文开头都是一样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于是考场作文对考生的“求异”要求得以突显,同等条件下,凡是写地震题材的,得分要底一些,不写地震的,得分要高一些。

2009年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首秀

  材料:赛车时往往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此时,落后者有可能超前,超前者有可能落后,因为弯道相对于直道而言弯数多、变数大、困难多。而如今这个名词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像社会的某些变化时期或者某个关键点,变数之大、机遇之多,挑战性之强就如同这弯道上的情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你自拟题目作文。

最早听到“弯道超越”这个说法,是一个省级领导的讲话,他借“弯道超越”讲加快发展要抓住机遇。这个题目的材料加工是严谨的,简洁明确,提示充分。不过从学生写作角度看,还是单一了一些。虽然有“如今这个名词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的提示,但“弯道”能被赋予的内涵还是狭窄的,而“超越”几乎是单一的,加之考生又不能写“弯道不能超车”,所以这个题目给考生留下的发挥的余地是有限的。作为安徽自主命题以来对材料作文的第一次尝试,此题可以打及格分。

2010年高考作文题——迈了一大步

 材料:

     吴兴杂诗

   (清) 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这一年是安徽考生作文均分最低的一年。主要原因在审题,对学生来说,诗歌类材料审题难,古诗材料的审题更难。按照惯例,当审题难度大时,作文的批改就会变得容易,这是因为有一套野蛮的阅卷法则:从题目就能看出审题是否全乎“最佳角度”,而是否是“最佳角度”又能决定一篇作文的高下。同样,这一年作文得分的区分度也较大,考生要是想到用“因地制宜”作为题目,写够800字且字写得不是太丑,作文就很难在45分以下,因为有大量的“上善若水”“保护环境”的题目,甚至还有写成“科学种田”的。

 2011年高考作文题——类似于半命题的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时间在流逝

鉴于2010年材料作文迈了一大步,很多人以为安徽要迈出更大的一步,要出漫画材料了,结果安徽卷再次回到命题。“流逝”一词是专用于指时间、时光、岁月的词,体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在”字是状语,表明“正在”。实际上这个材料类似于半命题作文,也就是面对“时间在流逝”,发生了什么,怎么看待,或怎么办。

2012年高考作文题——高水平的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则材料表面上看没有故事结局和感情倾向,在审题上,就增加了推测材料主旨和命题人意图的难度。怎么审题呢?关键在于经验暗示。什么是“经验暗示”?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或情感经验会给我们一些暗示:这样做的结局可能是什么。从而推测出命题人用这个材料想表达什么倾向。我们的生活经验会暗示我们,“梯子横放”比竖着放更能“防止倒下伤着人”,竖着放写个条幅,仍有安全隐患。“梯子横放”才真正做到了安全,才关注到了细节,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我们的情感经验会暗示我们,所谓“注意安全”不过是搞形式,不过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自我保全,而将“梯子横放”才是务实的做法,才真正将关怀落到了实处。

“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一句干扰性很大。这句是有情感,也就是不出现“伤人的事件”,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形式主义就会大行其道。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会看出这则材料实际上有三个立意角度:1.从源头(根本)上解决问题”,2.做事要落到实处,3.关注事情的细节。

这个题当年几乎引领了一时的风尚,“梯子横放”成为热门话题,专业人士一片好评,材料作文在安徽达到了成熟的颠峰状态。

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传说中的“二元思辨”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一直不太明白什么叫“二元思辨”,听说当年的阅卷团队制定出了一个严谨的评分细则:既谈前者,又谈后者,一类立意;只谈前者或只谈后者,二类立意;既不谈前者,又不谈后者,三类立意。我却梦想着可以两个角度任写一个,或者至少可以只从后一个角度写,“却”字实际上定出了材料表述的重点,是后者,而非前者。

2014年高考作文题——贴近生活、却还是被定位在“二元思辨”的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2014年阅卷团队延续了前一的良好传统,继续“二元思辨”,一类作文“坚守与变通”都写,二类写“坚守”或“变通”,三类是既不写“坚守”、也不写“变通”。不过这里有点东西我很困惑:坚守就是不改台词,变通就是改了台词,二者放一起写怎么写呢?命题人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2015年高考作文题——终于放开、可以多角度写作的题

为了丰富中小学[微博]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卷现场给出符合题意的立意有四个大的方向:
一、 从人的角度
(一) 从学生的角度
1 科技的魅力 2、 求知与求证  3、 探索与发现
4 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结果 5、 实践出真知
(二)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
1 教育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2、 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 从物的角度
1 从电子显微镜的角度:善假于物,发现本质和真相
2 从光线的角度:善假于物,成就精彩
3 从蝴蝶翅膀的角度:具备个性特质,才能呈现光彩
三、 从哲学的角度
1 表象与本质   2、 内因与外因
3 微观与宏观   4、 感性与理性
四、 从批判的角度:眼见未必为实,不囿于己有的认知,探索无止境。

感觉这个标准比较靠谱。有人说,之所以会有多角度,是因为今年是新材料。这个说法不科学,“新材料”也好,“材料”也好,只是个人造名词,与怎样制定评分细则、怎样把作文素养用分数体现出来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在把十年的安徽作文题写成了打油诗,很有意思,借来作为总结:

从前有个安徽娃,读来读去读个啥,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要出发,弯道超速被人抓,留在路上种荷花,于是时间流逝了,梯子不用请横放,为什么要放呢?为什么不放呢?剧本修改我说了算,不信你来做试验。

篇一: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高考语文安徽省独立命题是从2006年开始的。06年以来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初步显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色,比如命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障碍,材料作文供料的窄狭,等等。从学生复习迎考,提高应试作文水平来说,对历年来安徽高考作文题认真回顾、分析一下,无疑将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简析: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也要认真审题,写作时的随意性必须克制。像这个话题中的“读”,必须注意其引申义,如果粗看一下,就写成“谈读书”、“我爱读的一本书”之类的文章,显然不附合题意。因为“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这些暗喻提示已经明确指出“读”的对象是无字书,不是纸质的书。此话题材料具有指向功能,提示可以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立意、选材还是比较宽

的。该话题既强调理性思考,又注重情感体验,泛泛而谈很难拿高分,应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品读,议论应有思想的深度,记叙应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2007年: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简析:命题作文。这是一个有点诗意、别具一格的题目。诗歌有诗歌的独特的审美规范。如果对于诗歌语言的变形(“诗家语”)不具备一点常识、素养,题目都有可能误读。(如五花八门的对于此题的误读:提篮和春光兄妹俩一起去看妈妈,一个名叫提篮春光的日本小伙去看妈妈,一个名叫提篮春的人光看妈妈不看爸爸,提着蓝春光去看妈妈,在提篮里看春光中的妈妈,透过提篮的孔隙看春光中的妈妈)其实在《雨巷》、《再别康桥》中,都有语言变形的例子:“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太息”与“眼光”、“悄悄”与“笙箫”、“沉默”与“康桥”,这种远距离的词语零距离的变异组合,“反常合道”,“无理而妙”。《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通感手法,也是“远取譬”,也是一种奇异的变形。夏宇的《甜蜜的复仇》:“把

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影子能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还能下酒。这简直是胡话、疯话、痴话、梦话。然而,我们细细领会,这奇异的语言却表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的创伤,它比平常语、通用语更令人心灵为之颤动。“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作文题中就有语言的变形,“春光”在这里已经不是它的词典义“春天的景致”,而是借喻,是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等的变形,在篮子里提着的,可以是具体可感的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春光”,这就要善于发散,有丰富的诗意的想象了。“妈妈”可实指,也可虚指,如可以将“妈妈”引申为“家乡”、“黄河”、“祖国”、“地球”等。题眼应是“看”,“看”具有丰富的延展性,看望、报答、反哺和回馈等。谁“提篮春光看妈妈”?主体是有选择性的,可以是“我”也可以是“非我”,给考生留下了选择的空间。2007年的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同样水平的作文,将“妈妈”这一意象合理引申的得分要稍高一些。这是因为这样的立意较为高远、新颖。在开头一段,用苏芮的《奉献》:“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快捷入题,既有文采,又一目了然。

2008年: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同07年一样,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对付猜题的较好策略。“感动”是一种情感,怎么装在行囊里“带着”?这也是一种语言变形。不过这种变形不是太难理解。“出发”是中心词,是题眼,但这次“出发”不是一般的“出发”,是一次“感动”之后的“出发”,是带着情感力量的“出发”,必须写出真正令人感动的内容。2008年先是南方雪灾,接着汶川大地震,这给立意、选材带来方便,但千文一面,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会让阅卷老师“审美疲劳”,感动不了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感动”,很难给你打高分。所以应该独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选材,以小见大。该题有过于时政化的偏颇。

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新材料作文。200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卷1: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2: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下页

篇二:安徽省2000到2010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读(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独立命题)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弯道超越的联想或感悟

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吴兴杂诗的思考或联想

篇三: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及安徽50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及安徽50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回顾

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

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谈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高考作文题目: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高考作文题目: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高考作文题目: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高考作文题目: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高考作文题目: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高考作文题目:“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高考作文题目:“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

1989年高考作文题目:“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高考作文题目: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年高考作文题目: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年高考作文题目: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尝试

1995年高考作文题目: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年高考作文题目: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

乐”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注:从2006年起,安徽实行语数外自主命题)

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读(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独立命题)

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弯道超越的联想或感悟

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吴兴杂诗的思考或联想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

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篇四:1951年~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全及解析

历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回顾

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记一件好人好事

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

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谈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高考作文题目: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高考作文题目: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高考作文题目: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

1984年高考作文题目: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高考作文题目:

“致

1986

1987

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

1989

1990年高考作文题目: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

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

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

1993年高考作文题目: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尝试

1995

1996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注:从2006年起,安徽实行语数外自主命题)

2006年高考作文题目:读(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独立命题)

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弯道超越的联想或感悟

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吴兴杂诗的思考或联想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

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萧伯纳的名言

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安徽自主命题高考作文题回顾

高考语文安徽省独立命题是从2006年开始的。06年以来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初步显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色,比如命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障碍,材料作文供料的窄狭,等等。从学生复习迎考,提高应试作文水平来说,对历年来安徽高考作文题认真回顾、分析一下,无疑将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简析: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也要认真审题,写作时的随意性必须克制。像这个话题中的“读”,必须注意其引申义,如果粗看一下,就写成“谈读书”、“我爱读的一本书”之类的文章,显然不附合题意。因为“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这些暗喻提示已经明确指出“读”的对象是无字书,不是纸质的书。此话题材料具有指向功能,提示可以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立意、选材还是比较宽的。该话题既强调理性思考,又注重情感体验,泛泛而谈很难拿高分,应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品读,议论应有思想的深度,记叙应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2007年: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简析:命题作文。这是一个有点诗意、别具一格的题目。诗歌有诗歌的独特的审美规范。如果对于诗歌语言的变形(“诗家语”)不具备一点常识、素养,题目都有可能误读。(如五花八门的对于此题的误读:提篮和春光兄妹俩一起去看妈妈,一个名叫提篮春光的日本小伙去看妈妈,一个名叫提篮春的人光看妈妈不看爸爸,提着蓝春光去看妈妈,在提篮里看春光中的妈妈,透过提篮的孔隙看春光中的妈妈)其实在《雨巷》、《再别康桥》中,都有语言变形的例子:“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太息”与“眼光”、“悄悄”与“笙箫”、“沉默”与“康桥”,这种远距离的词语零距离的变异组合,“反常合道”,“无理而妙”。《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通感手法,也是“远取譬”,也是一种奇异的变形。夏宇的《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影子能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还能下酒。这简直是胡话、疯话、痴话、梦话。然而,我们细细领会,这奇异的语言却表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的创伤,它比平常语、通用语更令人心灵为之颤动。“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作文题中就有语言的变形,“春光”在这里已经不是它的词典义“春天的景致”,而是借喻,是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等的变形,在篮子里提着的,可以是具体可感的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春光”,这就要善于发散,有丰富的诗意的想象了。“妈妈”可实指,也可虚指,如可以将“妈妈”引申为“家乡”、“黄河”、“祖国”、“地球”等。题眼应是“看”,“看”具有丰富的延展性,看望、报答、反哺和回馈等。谁“提篮春光看妈妈”?主体是有选择性的,可以是“我”也可以是“非我”,给考生留下了选择的空间。2007年的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同样水平的作文,将“妈妈”这一意象合理引申的得分要稍高一些。这是因为这样的立意较为

高远、新颖。在开头一段,用苏芮的《奉献》:“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快捷入题,既有文采,又一目了然。

2008年: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同07年一样,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对付猜题的较好策略。“感动”是一种情感,怎么装在行囊里“带着”?这也是一种语言变形。不过这种变形不是太难理解。“出发”是中心词,是题眼,但这次“出发”不是一般的“出发”,是一次“感动”之后的“出发”,是带着情感力量的“出发”,必须写出真正令人感动的内容。2008年先是南方雪灾,接着汶川大地震,这给立意、选材带来方便,但千文一面,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会让阅卷老师“审美疲劳”,感动不了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感动”,很难给你打高分。所以应该独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选材,以小见大。该题有过于时政化的偏颇。

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新材料作文。200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卷1: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

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

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2: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沿着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就是新材料作文题。

新材料作文是取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长而避其短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也称

“题意作文”。其特点是,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一个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而不一定有一个所谓的“最佳立意”,有较大的选择、发挥空间。安徽07年、08年的题目,偏重于感性,情感,限制较死。2009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的用语,现在被广泛借用,似窄实宽,有较大的开放

性。但是也要注意审题,比如不能把“弯道”误解为“弯路”。注意分析材料层次,从开头到“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是“实”,后面的内容是“虚”,立意不宜仅仅停留在“实”的层面,应把眼光放在“弯道超越”的启示意义方面。“社会进程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提示考生应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可以引用柳青名言作为题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2010年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材料作文。材料是一首古诗,阅读、理解有一点难度。提示语说蕴含哲理,给出了审题立意的方向。开放度较小。侧重考察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题时应根据提示,从诗中找出“哲理”之所在,也就是最关键的题眼。立意抓住“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两句,引出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的道理,才符合题意。如果只抓住“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大谈“环保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如围

下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