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每日悦读: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21:20 高中作文
每日悦读: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每日悦读: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作文

 

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卢璐

 

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贵族?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星期天,我妈上学的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儿卖自家产的花生。有的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住校的军队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原来就算“官二代”,投生的时候,最好也要选择一下年代。

 

70年代的夏天,小舅舅扒着火车从济南到章丘同学的村里,偷偷地收一篮子卤水泡过的鸡蛋。妈妈一个一个地蒸给只有几个月大的我吃,掉在地上一点儿渣儿,也被爸爸捡起来吃掉。

 

80年代的春天,爸爸进了特别红火的外贸局,第一次去了德国。回国的箱子里面,早餐发的盒装果酱、黄油、袋装糖、盐、胡椒、餐巾纸、咖啡棒,他全部敛了回来。在我自己开始出国旅行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家里一直用的印有标记的玻璃杯,是泰国航空的;蓝白塑料柄的刀叉是法国航空的。

 

90年代,我每天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去上学。公交车挤到令人窒息的状态,饭盒被挤扁了,书包带被扯断了,这都不足为奇。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谈教养。所以,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大爷大妈旅行团在国际机场里面高声大叫,在星级酒店吃自助餐,拿自己饭量几倍的食物,在人人排队的景区门口随便插队、勇争第一。人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和教育,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固化了的行为和态度。

 

 

现在我们去国外旅行,很多都是自由行。遇到的中国旅客,大多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偌大的餐厅里坐满了肤色各异的客人。不远处的一桌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一口,转头再跑。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那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冲他们翻白眼。

 

两个父亲面对面边吃边聊天,不时还哈哈大笑,仿佛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母亲们则高声呼唤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她们说:“你们要坐好,不要吵。”更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

 

隔壁桌子是一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饭,一岁多的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再过去的一桌有一个英国孩子,也坐在椅子上,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被收到一边,妈妈打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外国人,一个箭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分贝喊:“Whereare you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的欣慰——英文班的钱付得真值,儿子敢大胆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中午吃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声的童音尖声地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他端着就走了,原来他不会说英文“Thank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时光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这些父母肯付每小时一百块甚至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传身教地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要教孩子在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自己独立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对着为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声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这比英文语法还烦琐吗?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中国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生,祖父母养。可“子不教,父之过”。没有人说过,养不教是爷爷奶奶的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精力、财力的事情。有老人可以帮忙,是分担辛苦,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参观。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这时涌进五六个中国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T恤。

 

五分钟之内,我就知道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

 

比起讲中文时的张扬,他们讲英文的时候,语调一下子就低了一个八度,含含糊糊地像含着个鸡蛋。在这种奇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进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多的东西。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地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静了。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可算走了。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中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中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中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中国用了三十年赶上了欧洲一百年的经济发展步伐,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待在旁边。

 

也许你会说我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要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责任。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地呵护。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用之人。

 

而每一个孩子在成人之前,更需要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礼仪习惯和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让他遵守规定、友好待人。

 

有教养可以离幸福更近。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否则就变了守株待兔。

篇一:每日悦读37

每日悦读(37)

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毛建国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这两天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6日,也就是公布屠呦呦获奖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一个科学家的礼敬,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加造福人类。

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在这几天,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着活生生的现实镜鉴在前。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即有声音提醒: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是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是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一语成谶,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的获奖,并不能证明破解了“钱学森之问”吧?在对屠呦呦关注中,就隐藏了破解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讲,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科学家在温暖中前行。

很想问一声,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先生祝贺,向屠呦呦先生致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在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至于收获更多诺贝尔奖,根本就不是问题。

篇二: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卢璐

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贵族?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星期天,我妈上学的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儿卖自家产的花生。有的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住校的军队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原来就算“官二代”,投生的时候,最好也要选择一下年代。

70年代的夏天,小舅舅扒着火车从济南到章丘同学的村里,偷偷地收一篮子卤水泡过的鸡蛋。妈妈一个一个地蒸给只有几个月大的我吃,掉在地上一点儿渣儿,也被爸爸捡起来吃掉。

80年代的春天,爸爸进了特别红火的外贸局,

现在我们去国外旅行,很多都是自由行。遇到的中国旅客,大多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偌大的餐厅里坐满了肤色各异的客人。不远处的一桌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一口,转头再跑。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那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冲他们翻白眼。

两个父亲面对面边吃边聊天,不时还哈哈大笑,仿佛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母亲们则高声呼唤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她们说:“你们要坐好,不要吵。”更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

隔壁桌子是一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饭,一岁多的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再过去的一桌有一个英国孩子,也坐在椅子上,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被收到一边,妈妈打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外国人,一个箭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分贝喊:“Whereareyou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的欣慰——英文班的钱付得真值,儿子敢大胆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中午吃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声的童音尖声地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他端着就走了,原来他不会说英文“Thank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时光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这些父母肯付每小时一百块甚至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传身教地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要教孩子在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自己独立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对着为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声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这比英文语法还烦琐吗?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中国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生,祖父母养。可“子不教,父之过”。没有人说过,养不教是爷爷奶奶的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精力、财力的事情。有老人可以帮忙,是分担辛苦,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参观。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这时涌进五六个中国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T恤。

五分钟之内,我就知道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

比起讲中文时的张扬,他们讲英文的时候,语调一下子就低了一个八度,含含糊糊地像含着个鸡蛋。在这种奇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进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多的东西。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地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静了。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可算走了。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中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中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中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中国用了三十年赶上了欧洲一百年的经济发展步伐,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待在旁边。

也许你会说我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要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责任。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地呵护。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用之人。

而每一个孩子在成人之前,更需要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礼仪习惯和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让他遵守规定、友好待人。

有教养可以离幸福更近。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否则就变了守株待兔。

篇三:高考语文每日悦读:为你守候

每日悦读:为你守候

文章类别:高考作文

为你守候

谷煜

夏末,好友送我一把花的种子,黄豆粒大小,乳白色的壳,有着斑驳的纹,硬硬的。她告诉我,天一冷,就把它放在花盆里,等过年的时候,正好开花,可好看哩!

是吗?这么硬的壳,还得等这么长时间?我惊讶。

她笑了,怕什么,好花不怕等。

也是啊,欣然把这几个小家伙接过来,放在了抽屉里。

不几日,忽然记起,忘了问好友,它叫什么名字呢?

初冬,将花盆里的土翻好,浇透。将花籽拿出来,放进去,连同一颗期待的心。

那么硬的家伙,北方的小城又会是越来越冷,能行吗?

朋友琴,是从小在一起的玩伴。长大后,离开家乡,去北京打拼。常常在某个夜深时候,从听筒里传来她疲惫的声音,每日的早起赶车,没有节制的加班,没有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听来一心的凄凉。我弱弱地说,不行,就回来,我在呢,咱一起在小城上班也挺好的。她笑,长叹一声,不了。我知道,

琴喜欢喝茶,各种茶。于是,常常在茶几上泡一壶,看茶叶舒展,袅袅轻雾中,细嗅淡淡茶香。而我,本不是喜欢喝茶的人,喝了,胃口常常莫名地疼。可是,仍喜欢这样泡上一壶,似乎是守候着时光,无声无息。在这样的柔和里,有很多的野草闲花,可以盛开;有很多的记忆,可以鲜活。一切都不华丽,却可以饱满,似乎是在哪个角落,有酝酿已久的梦,跃跃欲试,怦然绽放。

深冬,天冷了。我仍泡了一壶茶,看我的花,那个硬硬的小家伙如何了?电话响了,是琴。我回来了,超额完成计划,可以提前休假了!

她的声音,在茶香里翻转。

好,我去接你。

车站,马路边,有卖煮玉米的大姐,穿一件细格子外罩,胖胖的,却不显臃肿,干净利落,红彤彤的脸,笑眯眯的。

时间还早,我站在旁边,等琴,无聊了看她招呼人来人往。慢慢地,却发现她的心思似乎不全在自己的玉米上,时不时,总看旁边的一辆轿车。虽然,有顾客来买玉米,她也麻利,开锅,夹玉米,装袋,收钱,有条不紊。而她的视线却从不离开轿车。

看来,这车,是大姐的辛苦钱换来的,不然,怎么会如此上心呢?

我笑了,多可爱真实的大姐呀!

哎呀,你可回来了,你怎么这么马虎呢?下了车光顾着打电话了,连车窗也不关就走人了,丢了东西咋办?大姐脆生生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我赶紧看去,这时,一个高个中年男子正拿钥匙开车门。

哎呀,还真是的,谢谢你哦,大姐……那男子一脸的感激。

不用了,我得赶紧挪地方,这地方太靠边,不能待长了……说着,大姐推着她的玉米三轮车向后倒去。

原来如此。

看那大姐,心里跟着一热,她的“忐忑不安”,是在最平静地守候着最自然的本真哩,善良。这不声不响的守候啊,默默地散发着人间清香的暖,多像这冬日暖暖的烤红薯的香。

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去地里,成熟的谷子弯着腰,红红的高粱也总是低着头。我问妈妈:它们干吗总低下头啊?妈妈笑了,说:它们等你来啊!

干吗等我啊?我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

咱种下它们,给它们除草,打药,它们长大了,长得那么好,所以啊,就低头感激咱们一直为它守候着呢!

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所有的守候都是美好和美好相连吧,一头连着付出,一头连着收获。

阳光里,琴匆匆而来,看到我手中的玉米,一阵狂喜,高呼:我的最爱。

和琴拥抱着,我感到她怦怦的心跳,像我守候多日的莲花,紧紧闭合的花瓣,刹那开放,这一个刹那,不惊天,不动地,不矫揉,不造作,却是这样的绵绵长长。

看琴心满意足地喝着茶,我亦是如饮清茶,禅意芬芳,分外惬意。扭头看我小小的花盆,呀,那硬硬的小家伙,真地吐出了两个嫩瓣瓣,纤细,羞涩,如邻家的少女。

忙拉了琴来看,琴笑嘻嘻说:等着吧,会开花的。

我笑,一下子仿佛有了放不下的心思,如春潮,涌动。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这小伙在圆润润的花瓣中,真的唰唰开了,红瓣黄蕊,不枝不蔓,清新雅丽,多日的守候,到底是为苍茫的岁月,增添了许多的亮丽。

不说话,其实心里扑通通地美。

哦,对了,好友后来告诉我,这开得艳丽丽的花,叫旱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荷花。

在为她这样的守候之后,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如此。因为,任时间流转,前路莫测,抬头问路,低头耕耘,总会有些欢喜贞洁的盛果,为你守候。

篇四:是时候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了

是时候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了

“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团。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指责中国人,欺师灭祖。

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指责中国人,天大侮辱。

尤其对于我这种留了洋,嫁了外国人的“二鬼子”,接受外国的文化,本身就可耻,还掐着腰来指责国人,真真是连祖宗血脉都不要了,撕烂了下十八层地狱也不解心头痛恨。

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贵族?

60年一个星期天,我妈小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子卖自家产的花生。有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军队住校的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

70年代的夏天,小舅舅要趴着火车从济南到章丘同学的村里,偷偷地收一篮子芦水泡过的鸡蛋。妈妈一个一个蒸给只有几个月的我吃,掉在地上一点儿渣儿,也被爸爸捡起来吃掉说:“不能浪费。”

80年代的春天,爸爸进了特别红火的外贸局,

90年代,我每天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车去上学。公车可以挤到令人窒息的状态,挤扁了饭盒,扯断了书包带,这都不是什么可以奇怪的事情。不想挤,请坐小公共。破破烂烂的面包车,老远看到警察都得低着头蹲下。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己立足的财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谈教养。

所以,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大爷大妈旅行团,国际机场里面高声大叫;星级酒店自助餐,拿多余几倍的食物;人人排队的景区门口,随便插队,勇争

里翻白眼。两个父亲对着脸边吃边聊天还哈哈大笑,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母亲们高分贝地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更远一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差不多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个孩子绝对不是残疾,吃完饭往外走的时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盘子。

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卢中瀚,一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音贝喊,“Whereareyou

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欣慰,英文班钱付得真值得,儿子大胆敢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

中午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音的男声尖声地喊,

“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端着就走了,原来英文他不会说“Thank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

也是同类的父母,肯付着每小时一百块甚者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

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教给孩子,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

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要求孩子,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向对着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

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

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子不教,父之过。”但没有人说过,子不教,爷爷奶奶的错。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消耗精力,大笔花钱的辛苦工作。有老人可以帮忙,已经是分担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面。涌进一组五六个中国的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体恤。

从他们进来的那一瞬间,不大的商店里面,有点中学操场放风的意思。五分钟之内,我明白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了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甚至哪个男生睡过哪个女生。

知道别人隐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还是不想知道,硬被别人在耳朵边上喊着告知。

在这种死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举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净了下来。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们可算退了。“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讲这个话的时候,一圈人的表情,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