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一个院子有两个门好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4:12 英语作文
一个院子有两个门好吗英语作文

篇一:一起“失踪门” 两个尴尬角色.doc

一起“失踪门” 两个尴尬角色

作者:陈亮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2年第13期

如何让一名在公众面前消失已久的体育明星重新火爆起来?有的时候,只需要一条新闻就够了。比如对于前羽毛球世界冠军黄穗而言,当已经退役多时的她以“海外军团”的名义代表澳大利亚队出战在当地举行的羽毛球黄金赛时,这一行动便在她的祖国引发轩然大波。

4月,黄穗代表澳大利亚参加作为奥运积分赛之一的澳大利亚黄金赛。4月4日,在首轮黄穗和唐鹤恬就以0∶2比分输给了中华台北组合程文欣/简毓瑾。4月6日,网上曝光了一份澳洲羽毛球黄金赛女双签表,排在上半区第11位的,赫然就是黄穗(Huang Sui)和她的搭档唐鹤恬(He Tian Tang),两人的参赛单位都标注着澳大利亚的简称“AUS”。其中,黄穗参赛号是50193,因此有网友提问,这个黄穗,到底是不是那个从国羽退役的湖南籍国手黄穗?

任何事情都不能较真,一较真便会牵扯出匪夷所思的事,但这一次令黄穗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的外籍身份,而是她在过去三年内经历的“传奇”故事—— 黄穗挂着湖南省乒羽中心副主任的身份在中国“消失”三年,甚至在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情况下依然照领工资。一起“失踪门”,引出黄穗和湖南省体育局这两个尴尬的角色。

“被当官”和“被吃空饷”

2007年4月,湖南省体育局为了鼓励黄穗积极备战北京奥运会,任命黄穗出任湖南省乒羽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副处级)。2012年4月,“被当官”的黄穗在一天也没有前往中心上班、并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后,副主任职务被罢免。

这听起来,怎么都像是湖南省体育局的一厢情愿。但是黄穗身为中心副主任,不上班还“吃空饷”让广大网友很难接受,然而这一切并非黄穗一个人的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黄穗是被当官,被“吃空饷”。

湖南一直是羽毛球强省。2000年龚智超夺得悉尼奥运会冠军之后,湖南更是加大了投入。2004年龚睿那冲击女单金牌功亏一篑,但她仍然被任命为益阳市体育局副局长。龚睿那任职期间,也曾促成了羽毛球世界杯落户益阳,的确做了一些实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湖南省体育局非常期待黄穗拿下女双金牌,因为她这块金牌比鲍春来的男单、郑波的男双都要稳很多。

于是,在2007年12月黄穗正式退役之前,湖南省体育局的相关领导,曾11次前往株洲,做黄穗的思想工作。但黄穗去意已决。奥运夺金的大好机会都放弃了,第二年十一运会的夺金任务,就更无从谈起。湖南乒羽中心主任唐辉差点因为北京奥运会和全运会上湖南籍运动

员一金未得而职位不保。这使得双方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也造成了之后黄穗4年没有去履职还“吃空饷”的局面。

湖南省体育局表示,早在2012年1月中心已向省体育局递交了建议免去黄穗副主任职务的报告,省体育局领导已批复同意。

据了解,黄穗虽然被任命为副主任,但事实上一直是“有名无分”,一直以来享受的都是运动员基本工资,每月大约1000元。唐辉表示:“其实在公告刊登之前,我们给她发的只是运动员工资,并不是中心副主任的工资,同时运动员相关补助和津贴早就已经停发。而在公告刊登后不久,她的工资也已停发了。”

可是,事到如今,让唐辉有些想不通。“也许她认为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方面不妥,对中心有意见,但可以通过交流得到妥善处理。可没想到,她竟然这样几年把自己与中心隔离开来,任凭我们千方百计跟她联系,她也置之不理。这真的让我这个当教练的感到莫名其妙,也很伤心……”唐辉说,“虽然我们按照相关程序给黄穗办理离职手续,但说实话,我还是希望将来能够有一天,她回来时我们有缘分坐在一起。”

打球只是玩 李永波送上祝福

世界羽联新闻官林捷莹透露,据她了解,黄穗的丈夫是商业人士,只要丈夫有办法去澳大利亚工作或投资,那黄穗就能以妻子身份跟着过去,她也不需要工作。黄穗之所以会代表澳大利亚参加黄金赛,或许只是玩玩而已。而且,黄穗只是在澳大利亚当教练或助教,因为外籍居民在澳大利亚做份工,做一段时间,就会有机会变成澳大利亚永久居民。这次参赛,黄穗可能纯属友情出演一下。

林捷莹的话在黄穗的一位朋友处得到证实,后者透露,黄穗早在2009年就跟随丈夫王晓军投资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如今已有一儿一女,并在今年春节获得了澳洲绿卡。

王晓军是一名地产商人,2006年娶黄穗时,后者还在中国羽毛球队效力。当时二人结婚遭到了黄穗家人的极力反对,后来在黄穗父亲病重的时候,王晓军的悉心照应,感动了黄穗的父母。如今,黄穗的儿子3岁,女儿1岁。今年1月,黄穗开始恢复训练,她的朋友告诉记者,“黄穗肯定不是去专门打球的,她都三十几岁的人了,又不缺吃少穿的,还打什么球?” 与此同时,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也开口了,“李教头”称早就知道黄穗出国打球,这是一件好事。

“黄穗报名参赛的事,澳大利亚羽协事先跟国家乒羽中心联络过,有过沟通,我们也同意了。”李永波接受采访时说,“世界羽联有规定,只要在一个国家待上4个月以上,就能代表该国参加公开赛,因为公开赛是开放的嘛,没有限制的。但是不能代表这个国家参加洲际比赛,比如各大洲的锦标赛、汤尤杯、苏迪曼杯,或者是世锦赛、奥运会。”

对于黄穗出国打球的选择,通过与她本人的沟通,李永波更多的是包容和宽容,“黄穗现在打球更多是为了自己、为了兴趣,一直以来,她都热爱羽毛球这项运动。她不是要拿什么成绩,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所以我们自然会支持她。说不定还能推动当地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黄穗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5年,黄穗在世界羽坛留下一段空白。但换个角度看,那也许是黄穗生命中最有意义的5年。对于生活,黄穗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智慧,她是一个把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奇女子。

关于黄穗的消息,因羽毛球结束,从羽毛球开始。她对于羽毛球的深情和不舍,可见一斑。如今,她回来了,对球迷和羽毛球运动来说,是种幸运。

2007年是黄穗命运的转折点。为了照顾肺癌晚期的父亲,黄穗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在老家的那段时间,黄穗的人生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她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向国家队递交了退役报告。她当时就跟队友表示,金牌远没有父亲的生命重要。她从小到大一直在外打球,跟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很少,所以她必须要在父亲病重的时候,陪在父亲身边。

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黄穗的心思已经不在打球上。2007年12月5日,父亲去世,她也从国家队彻底退役。

身为女儿,黄穗的遗憾有太多。人们提到她,都要冠上“世界冠军”的头衔。很多时候却忘了,离开赛场,她也是个普通的女人。过去这5年,黄穗专心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她理应被祝福。

与此同时,她在湖南的恩师、旧友们还一直惦记着她。“已经三年了,我也一直没有她的消息,这丫头还是那么倔……”黄穗的启蒙教练、现任益阳市体育局局长杨智勇叹了口气。“这丫头从不服输,有一股子倔劲,更重要的是,她很有主见。”

而湖南省羽毛球队一位教练则表示:“黄穗复出参赛肯定不会威胁到中国运动员,但她这样不打招呼就走人了,于情于理还是不好的。”

延伸阅读>>>

想成为“海外兵团”也不容易

一个退役运动员要怎样才能变身“海外兵团”?像黄穗那样肯定不妥。羽毛球名将张亚雯直言,即使是退役运动员,想成为“海外兵团”也不容易。

“在退役运动员管理上,国内一直很严格,即便是国内兄弟省、市进行交流,也要退役两年后才能转为其他省市注册,更不用说是转国籍了(编者注:世界羽联规定,球员要想代表其他国家参赛,前提必须是该球员加入该国国籍之后满三年)。”

当然,为了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计问题,国家近几年放宽了退役运动员出国打球的规定,但也仅限于为国外俱乐部效力,而不是为外国的国家队打球。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到国外打球,必须通过体育局办理相关手续,因此黄穗本次在澳大利亚参赛,肯定不可能通过湖南省体育局这个官方途径,有可能是旅游签证出行。

张亚雯退役后,曾到日本俱乐部打了四个月的球,她透露到国外俱乐部打球,国家队还是开绿灯的。对于如何才能变身“海外兵团”,张亚雯表示她从未想过。但就她所知,要想成为“海外兵团”肯定不会是辞职换个工作这么简单。

这次与黄穗搭档的唐鹤恬也曾经是中国国家队的选手,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与秦艺源合作取得女双第三名。

唐鹤恬1998年退役,之后嫁给了前中国队国手于起,一家人2005年移民澳大利亚。目前于起是澳大利亚羽毛球队总教练,而唐鹤恬是双打队员,曾代表澳大利亚参加了尤伯杯赛。唐鹤恬目前主要的身份是家庭主妇,兼职业余球员,水平已经跟不上当今的羽球水平了。

黄穗今年只有32岁,唐鹤恬今年37岁,这对搭档的水平虽无法与中国选手相抗衡,但两个获得过奥运奖牌的选手组成“海外军团”与中国队对抗,还是很少见的。

篇二:一级建造师两个半月四门全过

一级建造师两个半月四门全过

如果本文对你还有点用,请你免费下载,我没有财富值了,谢谢!

背景:

本人二本毕业,学习中等,资质普通,工作四年,长相有点帅。以前也曾打算考二级建造,因在施工单位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考试,这是第一次参加类似的考试,没有什么经验,当时心中有点打鼓。

行动经过:

本人于6.12坐飞机抵达长沙,而后在同学那里借睡两天,两天中找了一家监理单位。

6.20号买书开始复习,书本:教材四本书,配套的习题四本,真题四本。

初步计划每天看书20~30张,做相关习题20~30张。

第一本书:

工程经济,花了大约半个月看了一遍,没看懂,相关习题也是做了一遍,也是没怎么懂。后来朋友从培训学校里复制了相关的培训视频教程。边看教程,边看书,边做习题,大约十天吧。还是不怎么懂。当时想骂人。当时同事下了一个手机游戏,汗。一天起码有一半时间去玩了,游戏伤人,建议不要玩。当时看视频教程,播放速度是原始速度,很慢,后来考完后才知道,可以用别的软件把播放器的速度调快一点,节约时间,这个重要。每天早上6:30起床看书,我们8:00上班,下午6:00下班,晚上看到22:30左右。 看不懂就没管了。看第二本书。

第二本:

工程项目管理。看了一遍,习题也做了一遍,看的好像差不多,有点感觉,用时大约十天吧。这个时候没有玩游戏了。早上6:30起床看书,晚上到22:30看书 第三本:

法规,边听,边看,习题没有完整的做一遍,只是挑了一些做。用时十天吧。早上6:30起床看书,晚上到22:30看书

第四本书。

我记得大约在8.20号左右吧,开始看实务的。边听边看。只把前面的实务技术这一块看了一下。后面的合同啊,法规啊,就没有看了。这本书的习题没有做。那个时候买了五年的真题,四本真题。6:30起床看书,晚上看到22:30左右。由于时间很紧张,所以白天,我把真题拆开带到工地,躲在角落里,一个也是看书,这是施工单位做不到的。一本真题8

套题,一共32套题。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天计划做两套,时间很紧。所有的真题我估计都做了三到四次,正确度达到了90%左右。在此期间考中级职称用了大约7~10天左右,总体上时间很紧。那个时候对实务不怎么报希望,只是后来实务简单,运气好过了。

总结:

1、虽然考过了四门课,经济,管理,法规都超了十分以上,但是实务只多了一分,险过。

总体来看复习的时间还是很紧张,建议复习从六月初开始看书,安心看书,不要玩游戏。 一天看多少书,做多少东西,一定要计划。

2、培训视频教程网上有下的,自已找,个人觉的这个边看边听是很不错的。里面的讲义的内容的知识点,最少包括了90%的知识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把讲义内容搞清楚80%了,你考试会过。

3、配套的四本习题,本人做了后,没什么感觉,后来去做真题,每次做都是在及格的边上,后来一直看真题,对四本习题关注的比较少。个人觉的如果把真题的题都会做了,正确度到90%以上,知识点都是大同小异的,考试不难的。

3、网上有很多资料的,比如一些归纳好的重点啊,小抄啊,这些东西都是重点,里面出题的机率很高,50%以上,建议这个一定要看,我也是考完之后,看朋友的东西才发现的,知识点一条一条的,精确简单。一门课,它们把知识点总结到了十张,二十张纸左右,大大减少了你总结的时间,对整本书的重点也有清楚的认识。我当初没有去做,要是早知道,时间可以节约一点。

5、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把速度调快,你要是调快了一半,你就节省一半的时间,本来复习的时间不多,一半的时间,可以让你做很事。

6、如果再一次复习,我会这么做:从网上下载重点,小抄归纳,从网上下载视频教程,速度调成1.75倍,边看书边看讲义边看重点归纳,背住重点归纳。看完书大约用时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做相关的真题看情况,把这一套的真题保证最后正确的度95%以上,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背住。然后再做一套真题,对这一套真题吃透,并把相关知识点搞定。然后再看一次书,用时一个星期。管理和法规,比较简单,对这两门课20天可以搞定,当然你每天要有5个小时的看书时间。在考前的一个月,那就是做真题,背知识点,看重点,如果有空再做配套的习题。那个时候做题应该时很快的。到后面,熟悉了就快了。

对工程经济,也是边看视频,边看重点,死记硬 背也要那几个重点搞定。然后把课本里面的每一个例题搞定,大约30个吧。。里面每年都会出5个左右。然后做题,和上面的一

样的了。搞定真题,搞定重点,搞定讲义。

对实务:技术方面的东西,看平时的积累了。我当时没怎么看实务,平时积累的好一点。把一些案例要多看看。如果没有基础的人,这个有点难度。但是真题一定要做完,做会,讲义啊,重点归纳一定要会。

算算时间也是很紧的,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仅做参考。

最后:

真题,重点,讲义。每天看书20~30张,一天做两套真题。每天看书5个小时,复 习时间四个月。

真题,重点,讲义。这三块其实里面的知识点很相似的。只所以要看这三个,是因为从三个方面,三个角度印证知识,这样的记的牢一些。(个人觉的书本看了一遍差不多了,知道知识点在哪里,配套的习题,有空就做吧,我们毕竟只要拿60分)

祝一切顺利。

篇三:学好一门语言的20个小技巧

学好一门

语言的20

个小技巧

2009-08-19

19:58:38 作

者: 来源:

教育

新浪

在学英语、西班牙和日语时总结的一些不连贯的小提示,希望能对学习语言有兴趣的朋友提供帮助。

1.在初学一门语言时,要尽可能尽可能去听它,熟悉它,先把耳朵叫醒,而不是先去考虑如果开口。记住,听力永远是口语的前提。

2.学语言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那就请先找到那份激情。因为语言学习是枯燥的,尤其是在入门前后的那段时间。

3.一天中安排出特定的时间用来学语言其实效果比抓住零碎的时间学,效用要低。要尽量利用像排队、等公车这类的时间。

4.避免单独记单词,放弃传统的背单词吧。背出GRE词汇量的人除了能显摆之外,别无它用,想提高口语就要多记忆常用的词组,老外的词汇量可没GRE多,到时候你说出一句用一堆GRE词汇堆砌成的句子,老外可不一定能懂。而且这里要强调,记忆的是词组!!

5.运用想象,充分发挥右脑形象记忆的能力。可以借鉴七田真所著的《超右脑记忆法》一书。(点击可下载,需用超星阅读器打开文件)

6.用所学的新词造句,还要尽可能频率高的使用。如果碰到意思不能用想学语言表达的,那就先用自己的母语代替,等全部造完后再去求助字典。

7.利用互联网的免费资源。可以在itunes里搜索想学语言podcast,或者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进行学习。

8.利用卡片或小的便签本,在空余时间进行所学词组、句式的回顾。

9.对于一些发音类似或者拼写类似的词汇,可以对比记忆,最好的办法是编顺口溜,虽然编出来的顺口溜会比较傻。

10.字典请一定使用双语字典。如果是英语的话,请用英英字典,一定一定不要用包含自己母语的字典。对于这样的字典要充分利用,不要仅仅局限于查单词,可以抽空随手翻翻,看看释义或例句。

11.用目标语言写文章,我知道写出来的文章一定很幼稚,但请坚持,我们目的是要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12.在学时态时,请按照先过去式,再现在式,最后未来式的顺序去学。这是按照使用频率的科学排法。

13.对一些一时掌握不了发音的字节或单词,要反复的说。

14.借用一些软件的帮忙,比如rosetta stone。

15.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保持速度尽可能慢,然后按照水平慢慢加快。不要拉上来就是用一些skim和scan的技巧。

16.读一些用想学语言所写的小说,并且这些小说已经有自己母语的版本。

17.千万不要怕犯错。

18.少看一些语法书,语法要用应用中提炼,方法是看视频或者听音频。

19.找一天中的一段特定时间用想学语言进行思维。这也是为了养成习惯。

20.不要逼自己太急,放松一下自己,让大脑有个缓冲的过程,好消化已经学习的东西。

篇四:如果你真的想学好一门语言(这是一个国外会说10几种语言的牛人的亲身体验)

如果你真的想学好一门语言!这是一个国外会说10几种语言的牛人的亲身体验。(给正在学语言的同胞们和想学好小语种的人们)<转>

一、学习外语的七个误区

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一些语言比另一些语言更重要,不是更好或者更先进,只是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更重要的那些语言在更多的国家被更多的人使用。这并不意味着芬兰语对芬兰人不重要,毛利语对毛利人不重要,只是这些语言对我们其他人而言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你有雄心壮志的话,可以试试俄语,过去的两年我一直在学俄语。一旦掌握俄语,你或许就可以和说斯拉夫语的人沟通。

但是,就此打住!在晕头转向之前,让我们看看语言教学的现状。根据一次加拿大的调查,每天都上法语课,过了12年后,147名高中生中只有一个(0.67%)会达到中等熟练程度。另一次关于美国移民学英语的调查显示,“课堂教学时间”对进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如果我们在北美连自己的官方语言都不能教,还有什么希望教汉语或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更不用说俄语、阿拉伯语或者印地语了。

作为一个会讲10种语言的人,我知道会讲多种语言的好处。我们只是必须改变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纠正语言学习的七个常见误区。

1. 学习外语难

只有在你不想学的时候学一门语言才困难。学一门语言耗费时间,但是并不难。你主要的是需要听和阅读。相信我,就是那么简单。我已经学过很多次了。很快你就会体会到懂另一门语言的满足感。不知不觉你就会说了。是那种常见的教授语言的方式使得语言学习让人难以喜欢。

2. 你必须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不,你不一定非得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任何想学语言的人都可以学。在瑞典和荷兰,大部分人不止会说一种语言。他们不可能都有语言天赋。北美的外国运动员通常比那些在更正式的学习环境中的人更快地学习说英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态度而不是天资决定成功。

3.你必须生活在所学外语的环境中

一些移民到北美的人顶多学会说磕磕绊绊的英语。然而我们在其他国家遇到过说一口完美英语的人。1968年,我在香港的时候学会了讲流利的普通话,那里很少有人讲普通话。有了互联网,语言内容对每个有电脑的人来说都可以得到,你可以把内容下载到你的iPOD然后再听。你住在哪里并不是一个障碍。

4.只有孩子才能很好的学会说外语

最近的大脑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到老都会很好的保持可塑性。比方说,失去视力的成年人必须学一门新语言-布莱叶盲文。成年人有广泛的母语词汇,与儿童相比更有语言学习的优势。55岁以后我学过4门外语,成年人只需要像孩子那样愿意尝试并渴望沟通,不要害怕嘲笑。

5.要学外语需要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上课或许很经济,也是与他人见面的好地方,课堂有着历史和传统上的价值。不幸的是,课堂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语言的地方。课堂上学生越多越没效率。语言不是教的,语言只能学。理论化的语法讲解晦涩难懂,难以记住,要想运用就更难了。训练和练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令人厌烦的。大多数孩子毕业的时候不能用他们已经学了10年或者10几年的语言交流。

6.要想学你就需要开口说(我没有人可以与之说)

说语言通常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但可以等等再开口说。一旦你学会了这门语言,你会找到说的机会。你学语言时,听更加重要。尽量只挑一些“手头的”短语来说可能只会让你陷入困境。如果你遇到一个说母语的人,你会不可避免的花费你的大部分时间来听,除非你已经懂这门语言了。你不需要为了学习而说,你需要为了说而学习。

7.我很想学,可是我没时间

你排队等候花的时间,乘公交车上下班的时间,在房子周围做事的时间,去散步的时间,这些时间怎么样?为什么不用这些时间听听你下载在iPOD上的语言?一旦你开始,即使每天10分钟或者15分钟,不久就会增加到每天30分钟或一小时。如果你相信你会取得巨大的成果,如果你很喜欢做这件事,就像我一样,你会找到时间。

二、不学外语的五个(没有说服力的)借口

我们都有学会说不止一门语言的能力。纵观历史,只要不同的语言近邻共存,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设法跨越语言分界进行沟通。他们必须这样。今天依然如此。在不同语言相互碰撞的地方,无论是在市场上卖纪念品的孩子,还是国际会议上的商人,人们毫无困难的学习并使用另一语言。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都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语言学习的特殊禀赋。学习语言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自然的事情。今天,在互联网和信息时代,无论是从语言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我们都不再离群索居。接触其他语言的机会比以往都多。

因此,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呢?尤其是在北美。部分原因是语言学习方面

的7个让人们迷惑的常见误区,还有不要学一门外语的5个常见借口。但是,这5个借口站得住脚吗?

1.我对语言不感兴趣,我不需要他们。

这是真的吗?要是你无需付出就可以学一门语言的话,不用花钱,也不用付出努力,怎么样? 差不多50年前,我挨家挨户推销百科全书。我的的开门秘诀是“如果你可以得到一整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免费,你会感兴趣吗?”。这个办法通常会使我有机会进门。父母们会在心里想象一本可以和孩子分享的百科全书。一旦我解释说不是免费的“但是收费不会超过在喝咖啡或者抽烟方面的花费...”的时候,我通常会被扫地出门。

我把相同的问题提给犹豫的语言学习者。“如果保证让你学会说另一门语言,不需要刻苦学习,你有兴趣吗?”回答通常是“是的”。

很多说不感兴趣的人其实真地想说另一门语言。一些人甚至听说过,学习语言对大脑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但是他们太经常看到的是一种单调乏味的学习景象。他们没有讲另一门语言的经历,他们不能想象由此而来的满足感。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兴趣是有的,只不过是开始学的问题。

2.我想学,可是似乎无法下手。

有时候,流利地说一种语言的目标似乎太过遥远,如果你从来没有做到过的话,那个目标也很难想象。设定一个短期目标来开始你的学习或许会更好,“先把你的脚弄湿”,克服这种惰性。法语所说的“L'appetit vient en mangeant”就是“食欲越吃越旺”,你只需要找一个吃第一口的动机。

为什么不做一个去外国旅游一次的计划?把去之前学会够用的语言定为目标,这样你就能沟通并真正享受你的旅行。如果你不能那样做的话,或者你可以向自己保证,你要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原版的。或许你有一个朋友或亲戚,你想用他们的语言说话来给他们一个惊喜。如果你能在短期目标的激发下迈出那第一步,如果你用愉快的方法学习,你会惊讶的发现语言学习将是多么的令人醉心和满足。

3.我之前试过但是放弃了

如果你的语言学习有意义且愉快,你更可能继续下去。对大多数人来说,学校的语言课繁琐无趣,很少有学生毕业的时候会说他们学的语言。现在你有更多的选项。

只要登录谷歌,检索出很多语言学习的播客和在线课程,你还可以找博客和论坛以及社交网站,都以语言为目的。一旦你在语言上学的足够好,你可以搜索你的指示不同语言的播客和博客的iTunes索引,旅游方面的、科技方面的、现代文化方面的,或者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你还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不同语言的音频书籍,在很多情况下,文本也可以在像“古藤堡”这样的网站上下载到的。

利用你的MP3播放器,你可以一遍一遍的听你觉得有趣的东西,同时理解这门语言。我推荐你使用那些既有音频又有文本的资源。那样你就可以阅读并使用在线词典以理解你正在听的东西。你不必拘泥于语法和训练,你会吃惊的发现你愉快的时候学的是多么得快。

4.我不够自律无法自学。

那么无论如何找一个家庭教师,在学习行为方面给你提供帮助。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部分主要语种的家庭教师。一个好的私人家庭教师给你提供反馈和鼓励,可能是你所做的最好投资。

你不需要一天花费数个小时和你的家庭教师呆在一起,一周几个小时,甚至一周一个小时或许就足以使你走上正轨。你可以在最方便的地方安排方便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聊天功能和你的家庭教师交谈。你可以免受来回上课的劳顿,在互联网上,随时撤换家庭教师是很容易的事。

5.我承担不起花费

不需要花费那么多。

很可能你已经拥有了一台MP3播放器,也有互联网接入。你可以在图书馆找到音频和其他资料,互联网上有很多可供免费下载的语言学习资料。

有些人每月花在语言学校的费用就有1000多美元,这是不必要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学习,把钱节省下来进行你为了开始学习而许诺自己的旅行。

三、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

“人如其食”-流行谚语

在全球资讯时代,这句话或许应该说成“人如其言”。表现各异的语言是人类最典型的成就,语言也是我们的特性。语言可以是社交的、政治的、技术的、实用的、娱乐的、色情的、哲学的,还有更多。在生活的盛宴里,每一门语言都是一道菜。你能更好地使用你的母语和其他语言,你就越能享受这顿盛宴。起码这是我的经验。

我已经在12门语言上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流利,还期待学更多种语言。对我而言,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三个自然阶段,我将其概括在此。数十亿美元被浪费在无效的语言和识字辅导课程上,那些辅导课程都忽视了这三个自然阶段。

第一阶段 和外语建立联系 - 60-90小时

我的目标:熟悉陌生的语言

我的量化标准:学会识别1000个单词

主要任务:反复听简短的内容

我的目标语言:(计划中的)捷克语、阿拉伯语、北印度语和土耳其语

开始的时候,我需要与这种新语言建立联系并克服对其奇怪发音和结构的抵制。我不需要讲,

不需要理解任何语法,不需要得到任何“正确的”东西。我对掌握一些短语或者简单的问候语不感兴趣。我想习惯这种语言,找到对这种语言的感觉。

下面是麦克基尔大学的费雷德·杰纳西对语言学习开始阶段的描述。

学习行为发生时,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化学交流得到促进,换句话说,一个神经网络被逐渐建立起来。大脑起初将接收到的不熟悉发音标示为无差别的神经活动。随着持续的接收,听者(以及大脑)学会区分不同发音甚至短的相当于话语或部分话语的发音序列。

我开始的时候反复听短的文章片段。一开始这些片段有30秒长,最后增加到一分钟或更长。为了帮助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网络,同样的话我要听20遍,甚至更多。这些短片段是一个更长“故事”的一部分,这样就很理想了,这使得整个上下文就有了意义。一心一意听过一个新片段上之后,我复习所有听过的旧片段,这样我就能够消化越来越长的语言累积量。互联网和我的闪存型iPOD使这种文章随手可得并便于携带,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现在,我阅读曾在电脑上听过的所有文本。这样我就可以登录到某个在线词典并创建自己的词汇和短语库,以备用各种方法进行复习。随着我在一门语言上的进步,掌握听和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单词和短语是我的关键衡量目标。

一门语言的新词一开始看起来很奇怪,彼此之间很相似,容易让人混淆。然而,通过反复阅读简单文章,其中的常见词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这些词最终开始在大脑中扎根。我通常把新词及短语同我听过的有这些词的片段联系起来。我将一个词或短语联系的越多,就越容易记住。

我一开始说的不多,无论如何我的词汇量太小。我很随意地对着自己大声练习重复词汇和短语,我不担心发音。一旦我的大脑在分辨发音方面变得更好,继续学习将更加容易。

我可以说一点,只是为了找乐,试试我学过的东西。通过互联网,我可以轻易找到一个讲母语的家庭教师或语言交流伙伴。因为我不想被其他讲非母语的人搞迷糊了,所以我没去上过外语课。

第二阶段 在大部分情况下变得舒服 180-360小时

我的目标:懂得普通会话和大部分日常用语

我的量化标准:大部分对话中的生词不超过10%

主要任务:听正常会话;背词汇;逐步增加说和写的活动

我的目标语言:俄语、葡萄牙语和韩国语

由于我不再觉得这门语言奇怪,所以我想接触当地人通常说的或写的。有时候这被称为“权威的”语言。

会话是要懂的最简单的“权威的”内容,因为一门语言最常用的单词占会话的90-95%。同样

篇五:生活在北京,四个住处一个家

生活在北京,四个住处一个家

在北京六年多我住过五个地方,除了现在我端坐其中敲键盘的家,之前四个我更习惯依次称之为“宿舍”、“小屋”、“芙蓉里”和“海淀南路”。 宿舍在万柳学生公寓,北京的西北角。0二年我来报到,出租车司机绕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尘土飞扬的大工地,马路修了半截子,很多年轻人拎着行李在一幢巨大的楼前出入。司机说,只能是这里。那时候海淀区政府和公安局还是一片荒地,中关村三小尚无踪影,康桥水郡、万城华府等高档社区的地基上散布着低矮破旧的平房,工人们走在尘土里。完全是都市里乡村。这样的北京我有点接受不了,太不像样了。当时我对“都市化”的想象还停留在小城镇阶段,以为这个地段要繁华起来,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只几年过去,不变的就只是公寓西边的昆玉河水在流,忽如一夜春风,高楼从大地上长出来,半空里是楼房,地上挤满了人和车,成了都市里的都市。那时候我不知道楼房是都市的先遣队,它们开到哪里,“都市化”便会立马将周围占领。

与宿舍隔一条马路的是万泉新新家园,还有一个我忘了名字的高档住宅区,据说住着柳传志等人。当时的房价每平米八千,我们同学都觉得贵得离谱,现在据说已经好几个八千了。老同学聚会说起来,拧胳膊拍大腿地后悔,要是当年咬咬牙跺跺脚买上一两套,哥们今天就是好几百万的富翁了。可是,哥们当年在哪呢,买双拖鞋都得挑最便宜的。

过了昆玉河是远大路,我站在西向的窗前看河对岸金源购物中心一寸寸建起来。传说是亚洲最大的超市,我就奇怪,如此庞大的超市有多少东西可卖呢。觉得建得挺花哨,周身用了很多种颜色的瓷砖。建成了,我和同学瘪着口袋

一个院子有两个门好吗

去参观,哪里是什么超市,空间分门别类无数块,卖什么的都有,当然都是高档的,小吃的价钱也相当可观。建造之初附近的有钱人没现在多,生意颇有点冷清,小吃店的师傅和服务员趴在餐桌上打瞌睡。前两天我又去,厕所里人流都不断,才几年啊,日子就好过成这样。吃过晚饭我常去里面的纸老虎书店,翻完这本书再翻那本,肚子里消化得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府。除了打折,坚决不买书。

另一个散步地点是昆玉河边,沿着水走身心通泰。尤其夏天,看水看船看人坐在河边的大排档里喝冰镇的啤酒。酒我没兴趣,羡慕的是黄昏降临时他们所有的安宁的时光。即便现在,一到夏天,置身琐碎喧嚣的生活里时,我都时时有去昆玉河边坐一坐的冲动。端一杯冰镇的扎啤,看世界以椅子为圆心慢慢地向四周静下来,你们疲于奔命地跑,我希望世界慢下来。慢下来。河边要建成北京的大

氧吧,一直有此传闻。我不知道大氧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纳闷的是万柳之地柳树甚少,昆玉河边倒还有几棵像样的,马路两边的全是瘦骨嶙峋,比手指头粗不了多少。现在应该好一点,因为柳树长得快,起码三五年之后,那些营养不良的小柳条至少看起来像柳树了。

题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刚作品《“混”在北京》

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宿舍,3区534室。去一趟北大很麻烦,公交332支线兼作校车,早去晚归的人很多,挤不上正常。后来校车多了点,课又少了,更不需要去学校了。现在想起来,我好像一年到头坐在那把廉价的电脑椅子里。食堂在楼下,打了饭上来吃,如果没有别的事,找不到理由离开那把椅子。闹“SARS”的时候封校,停课,我在宿舍里结结实实坐了近两个月。疯狂地下载电影看,隔壁的一个同学据说那段时间看了一百多部。那段与世隔绝的时光是我的好日子,看完电影我开始写长篇小说《午夜之门》的第一部《石码头》,断断续续又写了其他几个小说。能有大块时间来写作,我感到幸福。这一天是你自己的,这一天你可以只干一件事。当时的北京前所未有的清静,马路上人烟稀少,公交车空空荡荡地开,救护车的叫声让人心惊肉跳。我们每天量两次体温,傍晚在楼下领取一袋校医院煎制的中药,喝下去为了抵御病毒。晚上我们会三两个人结伴散步,在空荡荡的马路上空荡荡地走。

这是我在北京最安静的日子。马路上的空,和08年春节有点像。因为买了房子,欠一屁股债,加上回去的车票紧张,08年的春节我决定在北京过。这也是我头一次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过年,夜晚爆竹和焰火此起彼伏,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春节晚会,感到了被遗弃的凄凉。大年初一走到中关村大街上,半天看不见一辆车,其冷清让我想起“SARS”。但那时候的冷清和恐慌要全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来承担,所以我感到的是安静;而现在的冷清只有我一个人守着,我觉

得凄凉。我一直不喜欢“京漂”这个说法,但那几天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漂”着,晃晃荡荡,和一个可靠的背景失去了联系。

第二个住处“小屋”,在北大,未名湖畔的镜春园,那个大院子住过嘉庆皇帝的四公主,门前有两棵大槐树。大门从清朝以来就在腐朽,朱漆剥落,但仅从残木和斗拱的规格也不难想象当年的富贵繁华。院子里有柿子树,深秋主人用剪刀和长竹竿打柿子,底下有人拿布兜子接应,我在旁边看。红通通的柿子很诚恳,叶子落尽只有果实挂在枝头。我租的房子嘉庆皇帝的四公主从没见过,她不会想到仅靠砖头、楼板和石棉瓦就能搭建起一间五平米的小房子,而且租金每月要八百元人民币。这间房子建在院子里,单砖跑墙,屋顶倾斜,冬冷夏热。我住进去的时候是秋天,室外温度适宜,进了小屋就寒气逼人。房东住在高大的房子里,当年四公主裙裾在其中贴着地面舞动,可以设想房间里一定四季如春,所以房东迟迟不烧暖气。而我在小屋里从中秋就盼望暖气进来。整个秋天我都住在里面,直到冬天,那是我在北京待过的最冷的房间。

但是我喜欢未名湖,能枕湖而居,就算附庸风雅,冷一点也值;虽然没有践行当初的宏愿,每天环湖漫游。清冷的早上我去湖边读英语,看起来很像个勤奋的学生。晚上去图书馆或者自修室,十点左右沿湖边回小屋。有一个节日晚上,博雅塔装点上彩灯,湖面上漂荡很多纸船,我忘了那是什么日子,只记住了那晚未名湖幽艳鬼魅,有别一番意味。那段时间我学习认真,除了日记和功课,别的东西不写。我憋着,准备忙过这阵子再动手,写小说也写散文,散文的题目都想好了:《未名湖、小屋和整个秋天》。但终于没写出来。所以,湖边的小住留给我的,风雅、寒冷、外语和一些不高兴的事之外,就是一篇想象中的散文。我在那里住了不到三个月。

毕业后租的第一处房子在芙蓉里,六楼,两年,从楼梯的窗户可以看见楼下的万泉河公园。租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它靠近北大,我可以去北大的食堂吃饭。多年来我都无比热爱食堂,因为有消毒餐具,吃完饭连碗都不要洗。我可以就近去图书馆看书,去大讲堂看电影和演出,去听平常难得见到的大学者的讲座,可以去中文系继续参加师生们的讨论。这是两室一厅的房子,与一个做书的朋友合租,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我跟房东说,我们都没什么钱,价钱别整得太高。事实也如此,那时候很穷,逛书店尽量不带钱。现在我还怀念那地方,周围有很多书店,是我晚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北大里面的书店,旁边海淀体育馆里的第三波书店,公园边上的采薇阁旧书店,还有海淀桥边上的巨大的中关村图书大厦,我住的第二年,第三极书局也开张了。一周里所有书店都可以轮上一遍。

这房子的另一个好处是,过了马路就是公园,适宜散步、乘凉和晒太阳,夏天晚上每周末还能看两场露天电影。穿着拖鞋夹松散的观众里,我恍惚回到多年前的乡村,而露天电影即便在乡村,也绝迹多年了。公园角落里装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每天晚上都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健身运动,以老太太居多。她们健身的时候,旁边经常蹲着阿狗阿猫,宠物比子孙更忠实于这些老人。我一直很想荡西北角的那架秋千,但一跑到那里就发现上面坐着两个小孩。作为叔叔,我不能跟他们抢,我就接着跑两圈,然后出了公园去采薇阁。我在好几个小说里写到这个公园,重点是喷泉广场边的很多块大石头,乍一看很有点像英格兰巨石阵。喷泉我记不得是否看见开放过,倒是有很多运动爱好者在上面练习轮滑。公园里从来少不了情侣,他们当然躲在小山包的后面或者树丛里,至于躲进去干什么,我没好意思看。

住在这里我觉得身在民间。周围有很多老房子和老住户,有大批的外来房客和民工,我可以在去西苑早市买菜的路上看见各色人等,办假证的,卖盗版光盘的,假古董贩子,小商小贩,在北大旁听的外地青年,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的民工。到了晚上,他们会聚在承泽园门口的麻辣烫和烤串摊子前解决晚饭,满满当当的热闹的烟火气。我很喜欢那种过日子的感觉,喜欢看他们坐在小板凳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和烧饼,然后爽快地大喜大悲大声笑骂。我也常常凑上去吃两串麻辣烫和烤肉。我写过一些关于他们的小说,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照理说他们与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沾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刚作品《“混”在北京》

为什么就不能沾边?离开北大,下了班,我还得过日子,身边生活的就是这么一帮普通人。这个世界上这些人毫无疑问是大多数,我不是中产阶级,也没法小资,高官和巨富都不靠,也不住高尚社区,出门碰见的只能是他们。你不能因为他们是办假证的、卖盗版碟的就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也是普通人,可能比你我都正常,不过是职业貌似有点古怪而已。要说为害社会,哪个贪官和奸商不比他们罪孽深重?我也从没把他们当成什么“底层人物”来写,在我看来他们就是一个个“人”,有我的亲朋也有我的好友,跟他们聊天我没有心理负担,也不必藏着掖着,他们比我还好说话。在北京,宾馆、酒吧、夜总会和高尚社区是一个人间,很多人围着个麻辣烫的摊子也是一个人间,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我写他们,因为我在其中;我写他们,因为他们在我身边。我不想替他们诉苦,也不要为他们哭穷,我只是想实实在在地把他们写出来而已。

在芙蓉里,读书时的那台杂牌台式电脑和廉价电脑椅继续跟随我战斗。这里是北京市海淀区,我的关于北京的小说中,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我在小说里不断重复这个地名,海淀,芙蓉里,当然还有北大、西苑、苏州街和中关村大街,等。我一直住在海淀区,相对于朝阳区、宣武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我对这地方更熟悉一些。06年我写了一个中篇叫《跑步穿过中关村》,写的时候我住在芙蓉里,写完了,我搬到了中关村。

海淀南路2号楼6门,五楼的一个两居室。租金不低,但对于这一带的市价,已经很便宜了。北京最好的大学、中学和小学都在周围,租房的学生和家长排长了队,价钱就直往上跑。站在窗前我能看见人大附中的学生在校园里走动,看见他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在所有的运动中,篮球是我最喜欢的项目,来北京之后,已经几年没摸过篮球了。我想这下好了,可以每天傍晚去附中打球。女房东北大中文系毕业,高我若干级的师姐,为了感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租下这套房子,我给师姐送了本小说集。

下楼出门左拐就是中关村大街,我对这条街充满了莫名其妙的好感。每次想起这个名字,我就觉得会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以讲。我要在靠近中关村大街的地方好好地讲几个好故事。两居,意味着可以拿出一个房间来作书房,如此美好,我把打好包的书解开,一排排摆进书橱。我喜欢看见成排的书上架,三天两头往书店跑大概就跟这个奇怪的爱好有关。现在回头数点,已经记不起来在海淀南路的一年里写了多少东西,不多,但也不会太少,有几个故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开始有了“生活”的感觉。一个家需要的所有东西这里都有,除了电视,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电视的习惯了。在我的感觉中,“家”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我还是不习惯称这租来的房子为“家”,我在“生活”,在“海淀南路”。下了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