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第14课,自然界之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04:45 字数作文
第14课,自然界之道字数作文

篇一:14 自然界之道

14 自然界之道

吕迎欣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让学生产生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2、抓住人物的语言、态度、动作明白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3、能写出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想法。

4、继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自然界之道指的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句话的意思,并体会红色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一、 回忆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自然界之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能把你记住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吗?师板图画出一个岛,板书太平洋绿龟 食肉鸟

过渡语:同学们对上节课读到的内容记得真清楚,这些四字词语你还能准确读出来吗?

2、ppt出示四字词语:

欲出而止 犹豫不决 突兀而来 成群结队 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

结伴而行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 开火车读读这些四字词语。

?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试着把这些四字词语分组吗?如果记得不太清楚这些词

所在的句子了,你可以再去读一读想一想。

二、 四字词语分组,了解自然之道。

1、根据学生分组情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者如果??不会??这

样的关联词说说你能读懂的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

2、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很残酷的,可这就

是动物生存的规律,弱肉强食,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师指板书)自然界之道。

过渡语:在这只有动物生存的自然界中,谁进入了它们的生活。生说,师板书:人。

3、师问:是什么样的人呢?请你去默读有关人的自然段把描写人的句子标出来

并做上简单的批注。

过渡语:指名读画出的有关人的句子,提示只读句子不谈理解。

4、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

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唤。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

龟,把它引向大海。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了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5、Ppt出示这些句子,再请同学读读这些句子,现在在岛上的这些人的态度一

样吗?请学生谈理解,教师适时板书。我们 同情 向导 冷淡 师引导: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态度。后悔 悲叹

6、学生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7、重点指导: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

会受到伤害。”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有关资料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体会带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三、 再读课文,写感想。

过渡语:孩子们,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原作:“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读完课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吗?你可以再去读读课文也可以直接写出你的想法。

四、交流想法,结束这节课。

篇二:14自然界之道

14自然界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能按要求摘录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4、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让学生产生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5、能把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

产生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句话的

意思,并体会带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按要求摘录词语

教学重点:生字,词,按要求摘录词语,

教学难点:按要求摘录词语,生字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 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

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让学生产生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2、能把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有时好心也会办错事,让学生产生

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作业: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把它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2、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有侧重点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课文。

小组、个别、集体。

二、听写生字词语。

三、指导学生摘本课的好词佳句。

篇三:三戒要解第14课

第十四课

思考题

1.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共同承的有哪几种菩提心分类?

2.龙猛、无著共许的也有从地道角度对菩提心进行分类的,这与“己二地界之分类”有何不同呢?、

3.以比喻与意义对应的方式,仔细讲述一下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关系。

4.请对世俗菩提心的法相、事相、分类分别加以阐明。

5.在受菩萨戒之前,首先作七支供为什么如此重要?传授菩萨戒的上师必须具备哪些法相?接受菩萨戒的弟子,在受戒之前应如何调整相续?

6.请仔细说明受菩萨戒的加行、正行、后行。

7.自己在未生起真实菩提心时,能否为其他人传菩萨戒、讲授佛法?为什么?

丁三(分类)分二:一、分类;二、归纳。

戊一(分类)分二:一、分一至六类;二、地界之分类。 己一、分一至六类:

分类龙猛无著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类空性大悲藏,二资胜义世俗二,

三类戒定慧三学,资粮加行信解行,

不净七地胜意乐,三清净地异熟心,

大悲断除一切障,即是佛地发心四,

观待五道五发心,对应六度分六类。

所谓的菩提心,有从一到六种分类,每种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这是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都承许的。第一类即空性大悲藏;第二类,是二资粮发心,观待二资粮而分为世俗福德之发心与胜义智慧之发心;第三类是观待戒定慧三学而分三类,或者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第四类,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为胜解行发心,不净七地为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为异熟发心,具无缘大悲、断除二障及其习气,即是佛地发心;第五类,观待五道有五种发心;第六类,对应六度而分为六类。以上每一种发心,都分胜义和世俗两种。

关于菩提心的分类,共称有龙猛菩萨与圣者无著两大派。他们每一派均有一到六种分类,观待分基以愿行菩提心而分各有两类。

一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未证悟者生起纯净悲心的方便智慧双运藏菩提心。

其实,每一个分类都是这样,你见到可怜的众生:这些众生多可怜啊!我一定要救度他们!所谓的救度,并不是暂时给他一点饮食受用,而是愿他获得佛果,以这种发心来饶益他。因此,大家对发心的界限一定要清楚。暂时解决一点困难,见到有人在路上绊倒的时候去扶起他,这是发菩提心的一种表现,但不能代表真正的菩提心。唯有依靠佛法让他早日脱离轮回、获得佛果,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很多老法师说:菩提心就是利他,只要对别人有一点饶益,就是菩提心。实际上,比如放生,暂时解除了它遭杀的痛苦,这是一种饶益,但仅仅将它丢在河里面,任何众生的身体都是不能久住的,过一段时间必定也会死,没有很大利益。放生的时候,在众生的耳边念一些佛号,这样对它暂时和究竟都会有饶益。所以,对这些老母有情,在对他们作饶益的时候,应该多念佛号。不然暂时看来:这个人很可怜啊!应该解除他的痛苦!对他未来获得佛果这方面一点不考虑,不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二类:观待福慧二资粮的学处而分为粗大名相所生世俗发心与细微法尔所得之胜义发心,《涅槃经》云:“世俗胜义分,二种菩提心。”

三类:依照能清净的戒学、能安住的定学与能解脱的慧学即三学,或者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一般菩萨所有的戒,都可以包括在这三种戒当中。

四类:资粮道加行道以对离边空性生起胜解而行的方式缘他利,为胜解行发心;从一地到七地的不清净地已经证悟自他等性,因而是殊胜意乐发心;八、九、十三清净地无勤获得无分别智慧,自然成办他利,故为异熟发心;具有无缘大悲、远离二障及一切习气,即是佛地之发心。

五类:新入道初业者的发心即资粮道初发心;加行道圆修之发心;见道现见法性义之发心;修道解脱一切俱生障碍之发心;无学道如实现前无为法智慧,最终任运自成饶益有情,它不是一切住地菩萨真如的行境,因而是不可思议之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发心。”

六类:观待六度的反体而有六种发心。按理来说,智慧波罗蜜多

是六度中最为究竟的,到了智慧度才称为真正的胜义谛,但实际上,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也分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

己二、地界之分类:

下面讲《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二十二种发心。

地金月火等廿二,以地界分十地间。

此外,若以对应比喻、助伴、同法三种方式而分,则有如地、金、月、火等二十二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下面一一按照次第对应,一、如地之发心:与希求菩提的欲乐心之助伴相应的心,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如同大地。这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如同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根本一样,小资粮道时的发心比较坚固,成为一切功德之根本。

二、如金之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这是中资粮道的发心,如金子。

三、如月之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即为大资粮道的发心,如明月。

四、如火之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世间有漏法的障碍干薪,获得加行道圣位时,其发心如烈火。

五、如藏之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愿望无穷无尽,所以布施如宝藏,这是第一地的发心。

六、如宝源之发心:能生功德宝,故戒律如宝源,这是第二地的发心。

七、如大海之发心:心不被不幸所扰,安忍如大海,即第三地的发心。

八、如金刚之发心:不因魔缘退转,精进如金刚,这是第四地。现在很多人说:我不够精进,特别懈怠。实际真正的精进只有在第四地才会圆满,有时候懈怠一点、多睡一点也是可以的……有些人常年累月一直睡着也不觉得惭愧,背诵的人稍微休息一下也没什么。

九、如山之发心:不为有相所动摇,故禅定如高山,即为第五地的发心。

十、如药之发心:息灭二障之疾,故智慧如妙药,即第六地智慧波罗蜜多全部圆满的发心。

十一、如友之发心:不毁善根,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故方便如友,这是第七地的发心。

十二、似如意宝之发心:满自他愿,愿似如意宝,这是第八地的发心。

十三、如日之发心: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第九地力度圆满,故如日轮。

十四、如歌之发心: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故智慧如歌声,这是第十地。

下面的五种发心是从三清净地来说的。

十五、如王之发心:无碍成办他利,故神通如国王。

十六、如库之发心:福慧无尽,故二资如王库。

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 十八、如车乘之发心: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故止观如妙乘。 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故总持辩才如泉水。

本来愿度、力度、慧度也是在三清净地圆满的,但因为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因此这里又单独宣说了这五种发心。

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想解脱的所化众生传播妙法,故法宴如雅声。

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

二十二、如云之发心:于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故法身如云。

以地界分析,欲等三者为三资粮道发心;第四者实地行持为加行道发心;十度为见修道所摄之十地的发心;神通到总持辩才之间的五种为三清净地发心;法宴等三发心为佛地发心的说法,《经庄严论》中也讲到佛子发心如云之比喻,实际是从大乘阿罗汉向的角度来讲,也即法宴、一道、法身分别指十地的加行、正行、后行。

这里的说法与《现观庄严论释〃显义疏》还是有一点差别。《现观庄严论释〃显义疏》中,将最后的三种发心解释为佛地的加行、正行、后行。有关这方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和《胜乘宝藏论》中有很多辩论,比如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果位才叫做阿罗汉,阿罗汉前面的加行应该是阿罗汉向,所以这里的佛地并不是真正的佛地,而是指十地,它的发心应包括在有学道发心当中。弥勒菩萨所讲

的二十二种发心,是从资粮道到最后十地之间来分类的。无垢光尊者也说,佛地不会有发心。但这次《三戒论》不是以辩论为主,而是以窍诀为主,这方面不作过多辩论。大家对佛地的三种发心,应该知道是十地的加行、正行、后行。

如是就最初的资粮道至十地末际安立了二十二发心。

戊二、归纳:

全摄愿行二发心,彼亦愿心思利众,

行心则为实行持,犹如欲行与正行。

上述所说一切发心,归纳来讲,可摄于愿、行二菩提心当中。什么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即思维利益他众,行菩提心就是于实际行动当中去行持。比如我们去往拉萨,首先心中有想去的意乐,这就是愿菩提心;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并真正启程,就叫做行菩提心。

如上七种分类中所说的发心,归纳而言,可以包括在愿行二心之中,即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

正如前面所讲的,外表形象不是很重要,所谓的戒本也不是很重要,我们到底有没有受菩萨戒的资格?首先要看是否受了七种别解脱中的任一者,再观察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心。对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戒,既可以分开受,也可以同时受。比如没有正式受别解脱戒之前,需要再三思维:我到底有没有生起出离心?如果提前未准备好,受戒时上师叫你生出离心,可能也很难生起。因此,首先心里做好准备:我这次出家不是其他目的,就是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平时有一种训练,到了战场上,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运用了。菩萨戒也是同样,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利益众生,这种发心叫做愿菩提心;不但这样发心,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为他人讲经说法,只要是可以令众生获得佛果的事情,我都愿意做,这就是行菩提心。大家应该看一看自相续具不具足这样的菩萨戒。

其中,愿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实启程。就像正在前往拉萨的路上也不舍弃想要前往目的地的心一样,修学六度、利益众生时也应具足愿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说:我已经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但是我们相续中到底有没有密乘戒?大家每次听说有灌顶的时候特别着急,尤其有一个新活佛来的时候,特别高兴。过了两天热潮没有了,就开

篇四:教学设计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 学 设 计

1

教案附页:

2

3

4

5

篇五:2014-2015学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2课 第一节 感受大自然之美导学案 鲁教版

第一节 感受大自然之美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3、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将下列问题标注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1、美丽的大自然,你认为美在哪里?对大自然有何认识?

2、怎样鉴赏大自然?

二、合作交流

活动一:

1、说出我的家乡最美的风景在哪里?谈谈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2、介绍游过的名山大川、风景区,谈谈它们的美。

活动二: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

启发着我们如何鉴赏大自然之美呢?、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第14课,自然界之道)

活动三:

1、 鉴赏大自然的名言有:

2、 赞美大自然的是诗句有:

3、 赞美大自然的文章有:

三、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基础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属于( )

A、宇宙之美 B、生物世界之美 C、自然风光之美 D、劳动之美

2、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

①设计精巧的园林 ②美丽的西湖

③浩瀚的星空 ④起伏的山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雨打萍

4、同样是面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诗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写出的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说明( )

①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

②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

③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④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爱鹅,成年后喜欢饲养鹅,每当他写字劳累时,就到鹅池边观赏鹅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情形。渐渐的,他还从鹅从容自然的神态中受到启迪,融入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当中。这告诉我们( )

①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欣赏自然美

②学会欣赏自然美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③欣赏自然美能陶冶人的情操

④生物世界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诗句中,属于人们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有( )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7.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浓状淡抹总相宜”,告诉我们鉴赏自然美时要注意 ( )

A.观赏景物的心情 B.观赏景物时要发挥想象力

C.观赏景物的地点 D.观赏景物要看对象

8.下面关于美丽的大自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B.精彩纷呈的生物世界不属于大自然

C.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D.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9.下列属于自然美的对象有 ( )

A.长城 B.秦兵马俑 C.泰山 D.故宫

1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说明鉴赏的自然风景会( )。

A、因观赏距离不同而有所变化

B.因观赏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

C.因观赏角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D.因观赏者想象力不同而有所变化

【课后反思】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