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录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21:25:02 高中作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录片高中作文

篇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

这是一部全景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它高度浓缩了三十年来中国在农村、国企、经济体制、收入分配、金融、对外经贸、政治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体制、国防军事、统一大业、对外交往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所发生的重要变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向世人展示出“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生动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三千多亿元向30多万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

我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

一、 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发奋图强。无论国际风云变幻,无论改革的艰难曲折,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不断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 三届领导班子从经过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到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者,个人文化素质和经历虽有不同,但理想信念、工作目标、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一直延续下来。这是保证中国这条大船航行不偏离方向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也是中国能在一个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坚强保障和基础。

自党的十二大起到十七大,历次党代表大会都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因为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作为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实践成果,则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根据实际,适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

康”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随后在1997年,又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的目标,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了小康,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突破了1万亿美元,实现了小平同志当初的设想。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面临新的战略目标。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同时,我国还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三、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铺开,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改革开放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且对外长期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来说,要扭转发展的发向,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就不能脱离实际、草率行事、急于求成。否则,我们就会增加改革开放的成本,付出过大的、不必要的代价,甚至远离既定的良好愿望。庆幸的是,三十年来我们的政府不仅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各个时期发展面临的课题和矛盾,而且还用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铺开,一步一个脚印地方法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和全面。回想30年,我们可以梳理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政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等的改革路程,无一不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稳步推进并获得硕果累累。这凭借的是我们拥有具有强烈责任感和高度智慧的政府,有勤劳善良、顾全大局的民众以及两者的良性互动。

四、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充实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

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高的环节中去,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为此,我们也必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竞争越来越活跃,资本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从而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崭新的、持久的活力。

然而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30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影响和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30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吧!继续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光荣属于继往开来的中国年轻一代!

篇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推荐30本书

改革开放三十年推荐30本书

1.《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著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本书的风格介于学术著作与历史评论之间。作者从他个人的学理背景出发,侧重于综合而不是分析。他用近乎于历史小说的笔调描绘了万历年间的历史图卷,以该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并表达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念。作者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内地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入选理由:

这本小册子是如此的好读,皆因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惯常写法。从此以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这本书的人。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很多新出的历史读物中发现它的影子。

2.《第三帝国的兴亡》 (美)威廉·夏伊勒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千秋帝国”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在短短的12年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灾难,留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随着第三帝国的迅速崩溃,人们缴获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记、发言记录以及纳粹党领导人的电话录音,德国外交部485吨档案当时就存放在美军的仓库里,于是,一个极端独裁政权的全部秘密和罪恶活动就在它覆灭的同时全部公之于世了。这就是本书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源。

作者威廉?夏伊勒是著名的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本书最初于1959年出版,刚一面世就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

入选理由:

在那个年代,这本书突然呈现出了一段新鲜而难忘的历史,它所引起的我们的伤痛,至今难以平息。难得的是,译笔很好。

3.《傅雷家书》 傅雷 著 三联书店 1981年版

内容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

《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等。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傅聪、傅敏家信的摘编,由于给傅敏的信件,在文革浩劫后,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故此书中主要收编的都是给傅聪的信件,时间从1955年至1966年,共收编了185封信件。

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以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予以耐心指导,处处闪烁着深刻的思想与动人的情感。

入选理由:

没有一本家书像这本书那样,影响了几代人;尤其在八十年代,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是当初写家书的人完全想不到的。写家书的人的遭遇加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4.《第三次浪潮》 (美)阿尔温·托夫勒 著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内容简介:

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的《未来的冲击》,《权力的转移》与《第三次浪潮》“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一族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锦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针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入选理由:托夫勒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是他在20多年前预见到现在大都已经实现,而是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的时代,他的思考给予了我们思想解放的方法,释放了几代人的想象力。

5.《宽容》 房龙 著 三联书店 1985年版

内容简介:

《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借助于房龙极其著名的“宽容”之眼,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几千年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其作品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通俗、优美、引人入胜,贯穿理性、宽容和进步的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入选理由:

是房龙告诉我们,不要对思想上的千姿百态感到心慌气短,因为大自然从来都不主张整齐划一———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宽容的真谛。

6.《释梦》 (奥)弗洛伊德 著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最初发表于1900年,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该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弗洛伊德第一次科学地提示人们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梦传达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破解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除本书外,弗洛伊德还著有,《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学引论》。

入选理由:

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幻,其实有着深沉的心理动机。弗洛伊德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人们的意识只是冰山之一角,潜意识才是整个冰山。

7.《一九八四》 (英)奥威尔 著 花城出版社 1988年版

内容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人权威的英语词典,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入选理由:

迄今为止,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仍然是一种有效的信号,它号召人们起来跟一切与智慧思想、细腻感情、美丽事物为敌的人进行抗争。

8.《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内容简介:

庐山之变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至深且巨,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从此升级,引入党内,直至中央领导层,终于导致十年动乱的到来。 本书为国内外知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毛泽东秘书李锐关于庐山会议的回忆录。做为亲身经历者,作者将这段史实忠实地记录下来,对后人及研究者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入选理由:一位亲历者通过整理自己的各种笔记、书信、谈话、日记、会议记录,用平实的文字把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庐山会议迷雾一点点拨开,让我们看到了后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源头。

9.《美的历程》 李泽厚 著 文物出版社 198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它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印数达几十万册。并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入选理由:

李泽厚用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手法,渲染了一片标新立异的中国美学世界的二月天。对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美学形态的传神写照,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也顿时变得气韵生动起来。

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米兰·昆德拉 著 作家出版社 1987年版

内容简介:

这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入选理由: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形亦无重量,这就是轻。是媚俗,还是在媚俗的洪流中逆泳?这个昆德拉式的问题,至今都在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

11.《顾准文集》 顾准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内容简介: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

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他是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入选理由:

这是一本写给自己以及中国未来的思想之书,顾准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在那个黑夜似的时代里,顾准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

12.《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陆健东 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入选理由:

在陈寅恪的身上,我们很容易就感知到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陆键东不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大师形象,还给当代中国的文人提供了一个价值标杆,这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1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吴思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可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发扬光大,可以叫作“潜规则”。本书便是作者读中国史书时,有关“潜规则”的心得。

入选理由:这本书让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的密码,给出了一个对社会转型动力模式非常有效的解释范式。

14.《百年孤独》 (哥)马尔克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1967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作者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出生于加勒比海岸哥伦比亚的热带小镇阿拉卡塔卡。小说《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入选理由:

经由这本书,我们开始了解和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一个文学的新天地从此打开。此书语言的风格或许应该归功于译者,但是它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连作者都难以想象。

篇三:《改革开放30年》观后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三千多亿元向30多万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不是普通的30年,而是金光闪闪的30年,每一年都无比灿烂精彩,这30年在我们这个有千年历史大国的岁月长河中仍熠熠发光,党和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曾经是有几亿人吃不饱饭的穷国;中国更是受过别人欺凌宰割的弱国:但那一切都只是曾经。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早已解决温饱问题,并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也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国综合国力在步步攀升,已逐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这30年,经过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1987年时就曾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改革开放30年,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各国都从 “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中得到好处,中国已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经济发展迅速蓬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把社会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

然而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

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30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影响和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30年

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吧!继续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光荣属于继往开来的中国年轻一代!

篇四: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30年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 李 逸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伟大的历程》是中央电视台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拍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它讲述了从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间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其间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

三十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成立之初的那般羸弱,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开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已然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它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最鲜明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即改革经济。当时,也就是1978年,文革刚结束不久,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加之文革之后,中共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执政危机,整个国内形势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则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想要改革经济,单从表面着手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严峻形势,开始尝试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为我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无可臵疑;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渐显露出来——首先,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程度过高,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经营决策权被政府垄断,企业缺乏自主权,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一切以计划为纲,不再能适应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需要,这极大的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颈;此外,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带有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必须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导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社会生产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国内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本身的供求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因而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此看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继续实行计划经济必然面临奔溃。但想要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也并非易事。社会主义体制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且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很多人观念上就过不去;而且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但实际上,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国外友人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

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毅然坚持搞市场经济。我国由此开始了在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的摸索。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试行,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土地制度改革,昭示着先前平均分配的农村公有制一去不复返,改而实行按劳分配,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到1984年底,我国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粮食总产量更是创造了纪录,相比于改革之初,保持了近5%的年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进入初步的试验性阶段:政府对国营企业放权让利,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放宽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之前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的到恢复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逐渐起步,这也为后来民营企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国家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突破了改革初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初步展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

1984年,在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经济改革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开始了国企改革,重点搞活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首先是企业所有制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型;其次是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然后是产权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大加快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国企改革之后,工人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产效率增加,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期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确立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大认识问题。经过八年艰苦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终于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全面突围;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市场取向的改革终于在这次大会上跨越了最后一道藩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确立。

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优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新突破,推动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这期间,改革重点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起来——这对于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制度建设中实现体制创新。正如江泽民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那些合乎市场一般规律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我们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时间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成功地实现了由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而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使之趋于完善和成熟。总言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理论上,它基本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从市场机制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

篇五: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十一)

贵阳市乌当中学 高力超

别了,亲人,别了,祖国!

我开始了我去保加利亚的旅程。

在飞机上我与一个前往英国的年轻中国朋友聊了起来。他家是广西的,可能以前在婚姻上有点坎坷,不过我们很聊得来,我给他打打气,鼓鼓生活的勇气。

在空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坐得也很无聊,不过一直很兴奋,因为我第一次坐飞机。因为我即将到国外,一切似乎对我来说都很新鲜。飞机里面以及外面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好奇。我不时地往机窗外看着,我已经在腾云驾雾了,就像在云中坐汽车一样。呵呵,不过不一样的是,感觉非常的平稳。飞机一路经过了蒙古、俄罗斯这块世界第一的大片土地,乌克兰、匈牙利最后到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历时近10个小时。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录片)

飞机在快要到维也纳机场的时候,我看见下面的确与国内不一样,看上去很美,星光一片,色彩斑斓,一道道金光划破长空。

本来是到了维也纳马上转到索菲亚的航班,没想到我们这趟飞机在北京时就晚了,所以当我们到达维也纳机场的时候,去索菲亚的7点过钟的那趟航班已经不能乘坐了。哎,我们飞机上的乘客都很遗憾,特别是那些要赶往英国的学生们也被耽误了。

下机以后我们来到了维也纳机场大厅,我们便排着队办理转机手续,有一个绅士的态度还行,能够懂得汉语,我顺利地办理了第二天

的飞机,是早上十点钟的。

之后我们只得在机场里呆着,等候第二天早上十点钟的航班了。其他学生及乘客可能时间也是早上的。

因为航班的延误,所以按照惯例奥方必须负责提供我们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当我们向机场的负责人说起有关事情时,奥方很恼火,后来警方手里拿着枪指着我们示意我们不要再做要求了,他们也不喜欢说英语的人,当时感觉好恐怖的。我主动和一位警察打招呼,他则回答:No English,我简直是无语。我们就这样心里一直不好受,在候机厅的边上坐着,歇着。我仍然没有睡意,因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心里老惦记着。我们进退两难,不能出机场,因为没有入境的资格。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外国哦,所以找toilet也很搞笑的,他们那里的toilet很干净,你无法想想国外的toilet是什么样的。这里的toilet一律是马桶式的,提供卫生纸,还有烘干机在门边。呵呵,进去以后出来我就找不到方位了,因为在国外,我什么都是第一次,这跟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哦,再说你的专注外界的英文,如果遇到当地语言就会有理解的麻烦。。

我们在过道就这样落难地度过了一个难眠的以及难忘的夜晚。第二天早上,我们终于力争而得到了免费的早餐。反正西方的早餐内容就是够呛的,当时我还不习惯。面包、咖啡、牛奶等,不过我们由于太哦啦,还是把所要的食品吃了个饱,然后就各自说goodbye之后就去自己乘机的候机厅等候了。

在我等候飞机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美女拿着一张表格微笑地用奥

地利式的英文来请我填写一个问卷调查表。呵呵,全英文的哦,没有难住我这个当时当了22年的英语教师。本来我想在满意栏里填入一般的,但考虑我当时还没有归宿的着落,我还是填了个很好,尽管昨天他们的态度。你看国外的航空事业就是靠这样生存的哦。

只是广播英文开始通知到索菲亚的航班开始登机了,没有多少乘客,我在队伍的前面,因为我很早就在那里啦。我们验了票,一走进机场的门,就上了一辆专用公共汽车把我们送往这架飞机下面。呵呵,离开了奥地利的维也纳——音乐之都(当时出现这么个小插曲,还有些舍不得呢!),我开始了前往保加利亚索菲亚(我今后一年的目的地)的行程,估计需要两个半小时。

国外的天空感觉有些不同。也许是我们就在空中的缘故吧,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稀奇的!

天是那么蔚蓝蓝一片,但不是有白白的云朵出现,我们恰似悟空腾云驾雾一样,一路荡悠悠的。我心里不断地在思考着、想着……..,眼睛不时地注视着窗外。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