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学作文我和经典诗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03:24:23 体裁作文
小学作文我和经典诗文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诗文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诗文之我见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才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而诵读经典诗文在德育工作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有价值的经典,长期的诵读薰习,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古诗文的习惯,让学生从小淋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之中,视诵读诗文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陶冶学生的灵性,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

一、 读背结合,加强积累

在精选的经典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读书在遍,其义自见”为此我开展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教师引读、学生续读、男女生赛读、接龙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熟读中引导学生背诵。

于永正老师说过:“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经典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的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便是积累。据说巴金背诵了《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了《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

一周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所诵读的经典诗文加起来,看看有多少字了。有的说50个字,有的说有70或80个字了。照这样计算一个月下来,有的同学已经背得1500个字了,有的已经背得2100、2400个字了。一年下来,有的同学最少可以背得18000个字了,最多的同学也可以背得26000个字了。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 读写结合,练口练手

课前口语训练,已经被许多语文教师纳入课堂,它的益处无需赘言。现在我们把它交给学生,低年级学生用于诵读经典之中,它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可喜的效果。我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进行互检,学生也可以讲经典故事等等。由于我选用的教材浅显易懂,检查一下学生不用很多时间,因为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都会读、乐意读,参与面广,所以在这三分钟我们检查的不只是少数学生读的情况,而是很多学生诵读诗文的情况。班上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怕回答错,不敢大声读,而在这三分钟里,他们能完全消除这些顾虑,愉快地诵读诗文,班里有很多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可以这么说,这三分钟的诵读给“丑小鸭”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背熟诗文的情况下, 我利用班会、队会时间让学生抄出自己最喜欢的经典诗文。俗话说“抄一遍胜过十遍读,”也正是这个道理。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读《汉书》就抄三遍,明末清初的学者张溥,原来记忆力很差,后来他找到这种“抄读”加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每读一书都要抄七遍,他还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我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抄读经典诗文,自己也认认真真地批改,圈圈点点,然后打分。既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在2008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我们班派出6名同学参加低年级组书法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

三、 读演结合,体验快乐

为增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我不仅指导学生读、背、写,还在“演”字上下功夫。因为“演”是在读、背、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经典诗文内涵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少年儿童乐于接受,且踊跃参加的一种文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表演的平台,让学生读后思考,体会古人的心境、动作、神态等,然后播放配乐的诗文名句,指导学生表演。有时进行小组表演比赛,有时进行个人表演比赛,有时进行师生表演比赛。我还注重挖掘课本资源,将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平时,还邀请一些有文化,有表演才能的家长来参与。如举行“亲子活动的课本剧”表演。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表演的指导,今年,我校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暨经典诗文表演比赛中,我班学生表演的古装剧情《孟母断织劝学》一下就把师生带入距今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感受着孟母对孩子的苦心劝学与谆谆教诲,体会着做事需不惧苦累、持之以恒的千古真理。受家长、师生的好评,并获得一等奖。

四、 活学活用,提升素养

“让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把“经典诵读”提升升华。学经典、诵经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文来影响学生做学问、做人,所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把学过的古诗灵活运用。首先,创设氛围,让学生会用经典名句。如春天来到,春草发芽时,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草坪,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其次,提供资源,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学习中去运用。每周我在黑板右边写出二至三条名言警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条来加以理解,并且学会运用。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很多学生都会活学活用一些经典,如谭银一同学看见一位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班干劝他不听时,她

就走过去劝这位同学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跟这个同学讲清道理,使这位同学自觉弯腰捡起纸屑;最后,定期召开“诗文进我家”专题讨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把自己活学活用古诗文的事情告诉大家。激发灵感,碰撞思维,使同学们真正走进古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体会古诗文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

五、 家长参与,激发兴趣

在学校里,我经常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诵读比赛、讲经典小故事、经典诗文自编自演等。以此来维系诵读兴趣,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给予肯定。对背得多,抄得多的学生,多加称赞,让他们有成就感。对背得少,抄得少的学生,更是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表扬,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亲切地对他们说:“你能行,加油,老师相信你!”我这样做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心中也有我,我要努力!我能行!

在诵读经典诗文过程中,老师长期而且耐心的引导固然重要,家长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家长与小孩感情浓厚,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班上的区绮初在家里经常和父亲一起读《三字经》,其父亲经常给他讲其中的故事,使他对自己背的内容加深理解。他背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天,尔小生,宜早思。”之后,作业不再用父母催写了,而且字写得相当的工整、认真。

六、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喜悦,也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曾经过分的严厉,如今赏识的目光——“我的学生可爱无比,潜力无限!”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以书为食粮的老师,必定是个宽容而真诚、富有人文情怀的人,这样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精神的芳草地!这就是我的最终追求。

诵读诗文,我们收获着,我们快乐着。

篇二:诵读经典诗文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 1

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 2

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在读中领悟诗文的意境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 3

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潜能,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

“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 4

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就向学生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5

篇三:诵读经典诗文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内容如下:

1、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增广贤文》、《唐诗宋词》、《现当代的优秀诗文》、《论语》等。

2、精心筛选,编写诵读经典文集。主要是《增广贤文》、《论语》《唐诗宋词》、《现当代的优秀诗文》等。

3、诵读经典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构建经典诗文阅读模式。

两年来,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提升。

1、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2、在诵读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语言、文化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的研究,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编写诵读经典文集,构建小学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模式,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1、本课题属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

学生及家长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语文、人文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08﹒8——2010.6),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3)、围绕“经典诗文知多少”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

(2)、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总结摸索具有本班特色的“诵读”模式和方法。

在我校“积累诵读”的校本课程中对经典诗文诵读有了明确的了解,认识到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使我明确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研究课题的方向。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分时段进行,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诵读内容。第一时段,积累学生容易走近的“古诗足迹”,在这期间,我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滁州西涧》、《泊船瓜洲》、《惠崇春江晚景》、《淮中晚泊犊头》、《鸟鸣涧》等;第二时段诵读精美诗文,这期间,对学生要求要高一些,既要做到体会诗意,又要用朗读的形式表达情感。如:《妈 妈》、《会飞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中华少年》、《我爱我家》等;第三时段与圣人对话,侧重学生的文明礼仪、做人、明理等方面德育渗透。如:《增广贤文》、《论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针对学生背诵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我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开始,先领诵,再齐诵,然后全班反复背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班级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诗文的活动成果,内容可以是诗画、名言佳句、诗文、书法、读后感、手抄报等,深厚的诵读氛围,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室墙壁等。教室里还设置了“图书角”,图书角里有童话故事、寓言、成语等各类书籍几十本,可以让学生在这浩瀚的书海里徜徉遨游,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放飞个性,享受读书的快乐。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布置,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周一节校本课程,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在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通过家长会活动,要求家长将每周周日利用一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古诗教学中,我初步形成了“三步”式的教学模式。第一步: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第二步:巧用媒体,主动学习新课。(即:采取演、唱等方式)第三步:古诗拓展,再现创新。

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和魅力。

1、“六一诵读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六一”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

2、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3、 我班开展周日一小时亲子诵经活动,形成以“学校领读为主体,家庭助读为辅助,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家长进行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为传承经典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

5、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7、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朗读背诵,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两年来,最主要成果:

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2013年4月,我上了一堂国学示范课,得到老师们的好评。我写了一篇论文《诵读国学经典 滋养学生心灵》。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进行日、周、月评价,确立学生诵读档案。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同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在总结阶段,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得到一致的好评,现已刻录光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唐诗宋词》:70﹪--80﹪的学生能背诵;《增广贤文》:50﹪-60﹪的学生理解并能背诵;《论语》:45﹪-50﹪的学生理解并背诵。

经过两年的诵读经典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由此看来,我的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经过两年的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总之,“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始易行难,只要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梅花扑鼻香。“诵读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实验证明,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切实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继续研究诵读经典诗文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篇四:诵读经典诗文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语文能力》

研究报告摘要

乌中旗第二小学 李秀梅

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有序、扎实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能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诵读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我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亲子相长等;在诵读形式上,我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

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我在对待《经典诵读读本》的使用时始终贯彻“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态度,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润其中,自然乐意亲近经典。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领读,跟读,指读,接龙读,小组比赛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借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集中他们的朗读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确得到了发展,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经典诵读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诵读在我校还刚刚起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曙光微露。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最能致远是书香,愿读书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指引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确实提高了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2、奠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几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

五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

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诵读经典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希望更多的老师参加到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篇五:经典诗文

备注:

1、本册共20首诗词,就体裁来说,绝句14首,律诗3首,词1首,现代诗2首。 2、就作者来说,唐代8人,宋代5人,金代1人,明代1人,清代2人,现代3人。

3、就要求来说,背诵的15首,朗读5首,?★?表示朗读。 4、就内容来说,与节日有关的5首,?▲?表示节日;劝学的2首,写邻水的1首。特别推荐领袖诗作《仰望星空》。

5、本册名句选自《名人名言》共40句。

三古乡中心小学国旗下经典诗文朗诵目录

第九册秋2019秋季用

第一周

[诗词原文]

qínxu?

勤学

[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sāndōnɡjīnzúy?nɡ

shuíxiàofùkōnɡxū

xu?xiànɡqínzhōnɡd?yínɡchuānɡwànjuànshū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翻译]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名人名言]

tiānxiàxīnɡwánɡ

pǐfūyǒuz?

ɡùyánwǔ

tājiùbùshǔyúr?nlai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第二周

[诗词原文]

新竹

zhènɡxiè

shuíbùshǔyúzìjǐdezǔɡu?

[清]

xīnzhúɡāoyújiùzhúzhīmínɡniánzàiyǒuxīnshēnɡzhě

郑燮

quánpínɡlǎoɡànw?ifúchíshízhànɡl?nɡsūnràofanɡchí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门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明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赏析]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

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名人名言]

小学作文我和经典诗文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r?nshēnɡzìɡǔshuíwúsǐ

liúqǔdānxīnzhàohànqīnɡ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xiāntiānxiàzhīyōu?ryōuh?utiānxiàzhīla?rla

第三周

[诗词原文]

中秋月

sūshì

[宋]苏轼

mùyúnshōujìnyìqīnɡháncǐshēnɡcǐyabùzhǎnɡhǎo

yínhànwúshēnɡzhuǎnyùpánmínɡyuamínɡniánh?chùkàn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解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并且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名人名言]

fēnɡshēnɡyǔshēnɡdúshūshēnɡshēnɡshēnɡrùěr

ɡu?shìjiāshìtiānxiàshìshìshìɡuānxīn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

宪成

h?huāsuīhǎo

yěyàolǜyafúchí

6.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毛泽东

第四周

[诗词原文]

中吕·后庭花 [宋]赵孟頫

qīnɡxīyìyazhōucǎilínɡshuíjiānǚluànyúnch?u

fúr?nɡliǎnɡànqiūɡēshēnɡqǐmùōu

dàih?yaɡuīqùxiū

zhàomanɡchē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mǎnt?ufēnɡyǔ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赏析]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宋王室后嗣,赐第湖州,故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宋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入元后,授兵部郎中,又历任浙江等地学提举,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孟頫有多方面才能,是著名书画家,书法家篆隶真书无所不精,留世的书、画迹颇多。又精于音律、文学、诗文曲清逸。有《松雪

斋集》。

此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曲可称是一幅少妇秋歌采莲的图画,确是一首声、

色、情态毕现,绘影绘声的佳作。此曲中?乱云愁?,将人比云,将云人拟。

[名人名言]

yíɡalíbāsānɡazhuānɡ

yíɡahǎohànsānɡabānɡbǎihuāqífànɡchūnmǎnyuán

7.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毛泽东

8.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雷锋

yìhuādúxiùbùshìchūn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