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巴黎和会的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13:32:11 字数作文
巴黎和会的背景字数作文

篇一:巴黎和会的背景

一、背景

(一)中国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远,与我关系不大。中国政府遂宣布中立,并照会各国,声明在战争中不参加任何一方。交战国均表示承认中国为独立国。不久,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协约国为拉中国参战,曾许诺“保证中国会取得大国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中国宣布参战后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曾派遣华工前往法国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为协约国集团战地效力,并且为协约国家提供了大批粮食等援助。“中国参战后,协约国相继向中国保证,支持中国享有国际大国地位,并于9月8日对中国所提出的参战条件作了答复,同意:一、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不另加利息,并撤销对德奥的赔款;二、增加5%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另行议定;三、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42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持续四年零三个月之后,以德奥集团的彻底失败告终。

(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希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897年,德国借“教案”事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次年3月6日,被迫与德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除了赔偿数百万两白银外,

条约还规定将青岛及胶州湾租借给德国99年,山东正式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其在中国的权益理应归还中国。而且,中国在一战中对德宣战,是名副其实的战胜国,因此,自然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作为安排战后新秩序的巴黎和会成为中国收回山东的最佳场所。中国朝野许多人士都期望通过巴黎和会废除几十年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战胜国的姿态在和会上一下子改变近八十年来受屈辱的历史。1919年1月,中国派出以外交总长陆徵祥

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

(三)日本力图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4年8月,日本政府以“承担日英同盟的义务”为借口,打着“保卫东亚和平”的幌子,宣布对德作战,并对德国的租借地发动了进攻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日军出其不意在其租借地不远的后方龙口登陆,向青岛推进。这一举动,事先并没有通知中国政府,显然是对中立国领土的侵犯。德国由于在欧洲战场无法分身,在青岛的抵抗只不过是象征性的,仅两天的工夫,战争就结束了。德军投降之后,日军进入并接管了包括青岛在内的整个德国租借地,紧跟着控制了青岛至济南

府的铁路。

随后,1915年1月刚从东京返回的日本公使要求特别会见袁世凯总统,公然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要求的内容共分“五号”,即五部分,其中“第一号”规定: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显然,日本的目的是向山东省进行扩张,同时,还意味着要把战略要冲山东省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

作准备。

“二十一条”是要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完全违背了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但是,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向日本表示,除第五项“容日后协商”外,其余全部接受,这为后来山东问题的解决埋下了隐

患。

(四)中国开始时对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寄予希望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欧战即将结束之时,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宣言》。其中 规定的国际盟约不得秘密行事,国无大小一律平等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许 多国家,尤其是日本,曾签订了众多有损中国主权的秘密条约,如“二十一条”。每当 中国在外交上独立行动时,这些国家即以密约为依

据处处限制中国的行动。因此,威尔 逊的主张对中国外交显然是有利的。

在一战初期,中国并没有参战。随着战争的深入,巨大的伤亡使得交战各方兵源锐减, 劳力奇缺,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英法等国的人力资源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为摆 脱困境,英法等国把目光转向中国,招募华工来解决战争需求。在两年的战争中,中国 共派出17万劳工到达法国,主要工作是战地后勤。到战争结束,大约2万名劳工战死、累 死在欧洲。一战以后的国际环境、中国在战争中的特殊贡献,以及西方各国政府的承诺使中国政府 有理由相信,在一战以后重新分配各国利益的巴黎和会上,中方的合理要求

会得到西方 各国的支持。

(五)顾维钧在和会前进行了悉心准备

顾维钧虽然年轻,但学识渊博,深谋远虑。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敏锐的顾维钧感 觉到协约国不久将取得胜利,中国可以借战胜国的机会收回德国在华特权,恢复大国地 位。为此,他作了悉心的准备。他在大战结束前就在驻美使馆内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与 战后和会相关的问题,并将研究报告送交国内,主张应向和会提出收回德国强占山东的 权益。他还向外交部建议,聘请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的指导教授

约翰?穆尔为使 馆顾问,借重他的外交实践经验和国际法知识为参与和会作准备。

在被任命为外交团代表,前往巴黎参加和会的前夕,顾维钧整天埋头于准备工作,为中 国代表团草拟了一项计划,包括“二十一条”、山东问题、收回租借地等七个问题。此 外,他还对国联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 基础。此外,顾维钧还专门拜会了以威尔逊总统为首的

美国代表团,向他们阐述了中国 对和会的要求,获得了美国政府在和会上尽力支持中国的承诺。

(六)和会上激情演讲、据理力争

刚到达巴黎,中国代表团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相关提案,但是日本却抢先向和会提出 无条件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要求。由于事关中国,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提议,和会 请中国代表团就此进行说明。中国代表团共由五人组成,分别是外交总长陆徵祥、南方 政府代表王正廷、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和驻比利时公使魏宸。这对中国代 表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由谁来承担这一任务却成了问题。陆徵祥称病无法赴会 ,王正廷、施肇基均以对山东问题不熟悉为由推顾维钧代表中国发言。顾维钧没有退让 ,

毅然决定挑起了这一重担。

1月28日,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在由英、美、法、日、意五国组成的和会最高机构“ 十人会”上代表中国发言。这是顾维钧第一次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作长篇演讲,而面对的 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

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雷孟梭这些世界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历了最初的紧张后,顾维钧随即就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讲中去了。以下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十人会”上发言记录稿的译文(英文原稿见附录)。顾维钧说,他非常高兴有机会代表中国把中国山东问题提交大会。他刚才很有兴趣地听 取代表几百万人民的英联邦自治领的发言人谈话。而代表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也即四 亿中国人说话,这一事实使他感到自

身的责任格外重大。

中国代表团要求和会归还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大战前所占有的其他一切 权利。为了不占用“十人会”太多的时间,他愿意只讨论某些大的原则问题。至于技术 性的细节问题,他在提交大会的备忘

录里将有全面的阐述。

该租借地是中国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是山东的一部分,该省有3600万常住居民 ,其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都属于中华民族。毫无疑问,大家对德国山东租借地的历史 不会陌生。该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强行夺取的。之前德国舰队占据了山东沿海,其登陆 士兵深入到中国内地。德国以勒索胶州租借地作为其撤兵的条件。那次出兵山东的借口 是两位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乡村被意外杀害,这起事件完全超出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 之外。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山东主权的归还 。中国代表团将认为此举符合正义的和平要求。反之,如果大会另眼相看,并把山东主 权转交给任何其他一个强国,在中国代表团看来,那将是错上加错。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 言,这是一块圣地。全中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中

起着重要的 作用。

就经济而言,该地区人口稠密,在只有3.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3600万人。其人口 的密集导致了竞争的激烈,也使得该地极不适合殖民。某个强国的介入只会造成对该地 居民的盘剥,而非真正的殖民。 就战略而言,胶州可谓华北的重要门户之一,它控制着从海边到北京的最短通道之一, 也就是通过胶济铁路,并在济南连接通往天津的铁路而直达首都。为了中国的国防利益 ——中国终要形成自己的国防——中国代表团不能允许任何列强强求如此重要的地方。中国完全清楚英勇的日本陆海空军为把德国势力清除出山东所作出的贡献,中国也深深 感激英国在她自己在欧洲面临危险之时对此给予的帮助,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协约国军 队在欧洲为她所作的贡献,即牵制了敌军,否则他们就会轻易地向远东增派援军,从而 延长那里的战争。中国尤其感激这些贡献,因为她在山东的人民在夺取胶州的军事行动 中,也曾遭受苦难和

牺牲,尤其是在各种劳动力和物资供给的军事征用方面。

尽管深怀感激,但是中国代表团认为通过出卖同胞的天生权利,借以对协约国表示感恩 ,这将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失职行为,并因此播下未来混乱的种子。因此中国代表团相信 大会在考虑处理德国在山东租借地及其占有的其他权利时,能充分重视中国基本和天然 的权利、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强烈渴望。当胶州要塞的归还问题被提出后,顾维钧认为读一下日本给德国的最后通牒是有用的,

因为该通牒表明了它的意图:

“按照目前的局势,采取措施清除那些影响远东和平的所有动乱之源,捍卫英日盟约所 构想的总体利益,以确保东亚持久而稳定的和平——确立东亚和平正是英日同盟的目的 所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日本帝

国政府真诚地认为给德帝国政府如下两条建议是他 们的责任:

(1)立即从日本和中国的水域撤退德国陆军和各种战舰,并当即解除那些不能撤退的德 军的武器。

(2)至迟在1914年9月15日,须无条件无补偿地把胶州全部租借地交给日本帝国政府, 以便将其最后

归还给中国。”

自占领胶州后,日本事实上一直占据着这里,牧野男爵认为根据中日两国政府既已达成 的所有协议,中国完全明白日本占据意味着什么。双方关于该问题已友好地交换了意见 ,并且日本已经同意一旦日本能自由

处置胶州,就尽快将其归还中国。关于胶济铁路问 题,也已达成若干协议。

鉴于中日之间已经交换照会,顾维钧认为对中日的这些交涉作出声明,是值得“十人会 ”成员考虑的。 顾维钧说在归还胶州问题上,中国与牧野男爵持不同的观点。他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声明 中,并不愿表明日本在从德国获得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利后,不会把它们归还给中国。 他又说,因为事实上中国完全信任日本对中国和世界的保证,即日本不会占据山东;而 且他特别高兴地听到牧野男爵在大会上确认了这些保证。但是在直接和间接归还问题上 存在着选择,中国宁愿采取第一个选择,即直接归还。如果两者的目标相同,

一步到位 总是较容易的。

至于日本全权代表所指的那些协议,顾维钧认为这应当是1915年因“二十一条”谈判所 产生的若干条约和照会。没有必要对当时环境加以详细描述,说到底,中国政府是在日 本最后通牒后于惊恐失措中被迫同意它们的。除了条约、照会当时产生的情境,在中国 政府看来,它们充其量只是临时的、暂时性的协约,

并将由这次大会的最后讨论来决定 ,因为它们都是大战所产生的问题。

而且,即使这些条约和照会一直是完全有效的,中国对德宣战的事实根据情势变迁原则 也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形势,今天它们已经无须遵守。中国过去曾被迫同意她将完全认可 日本与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特权和租借地等问题处理上所达成的任何安排。但是该规定 没有排除中国加入大战,也没有阻止中国作为参战国参

加此次和会;它也因而不能妨碍 中国要求德国直接归还山东权利。

更何况,中国在对德战争宣言中,已明确声明根据中德战争状态,两国间以往达成的所 有条约和协定都视为无效。既然租借协定已被废除,那么作为领土主权完整,胶州租借 地以及其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类似权利和特权都全部归还给了中国。即使租借条约不因中国的对德宣战而终止,德国也无权替代中国,将山东

权利转交给其 他强国,因为条约里已经就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他的发言有根有据,说理充分,语言流畅,说服力强,其爱国热忱和民族意识溢于言表 ,与日本代表在此前的发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打动了与会的各国代表。美国总统 威尔逊等大国代表均声言道贺,称这一发言是中国主权观的卓越论述。中国代表团离开 会场时,许多与会者纷纷将中国代表团围住,向顾维钧表示祝贺。舆论一时倒向中国, 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被打乱,恼怒之下只有向北京政府外交部 抗议顾维钧的发言,企图通过北京政府向代表团施压。顾维钧的演讲为中国在和会上收回山东权益开了个好头。中国代表团趁热打铁,又将由 顾维钧起草的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提交和会。这得到了美国代表团的支持。随后中国代 表团又向和会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山东问题的解决似乎向着有

利于中国的方 向发展。

虽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大国分赃会议 ,而且早在中国参战前,英法已经与日本达成私下协议,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中国 问题只是列强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于是,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决定牺牲中国。此后,顾维钧虽然再次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的意愿,并做了出色的发言,但1919年4月29 日,美、英、法三国代表约见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把最高会议决定的方案通知中国, 最终决定将日本的无理要求纳入对德和约,规定中国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与日 本。

中国在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上交涉失败的消息从巴黎传到北京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率先走上街头,

抗议列强的强盗行径,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顾维钧面临着三种选择:

1.签字。在由英、法、美等大国控制的和会上,山东问题已经无法挽回,随中国政府代 表团参加和会的中国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意公使王广圻等主张保留不成就签约。而中国 政府当时也已决定签字,如有可能,则附以保留。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徵祥对此好 像亦无异议,他惧怕拒签的后果而倾向于签字。可以说,签字的主张代表了中国政府和 中国代表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

2.溜掉。面对着来自国内外日益强大的压力,代表团日渐涣散。一些担任代表团顾问的 中国驻欧洲各国公使相继返回各自任所,就连正式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也在6月上旬离开 巴黎返回伦敦了。6月中旬,陆徵祥又电北京,以生病为由请辞外交总长一职,并且不待 回电,就住进了医院。整个代表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群龙无首。顾维钧并不是代表团 的一把手,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摆脱责任,趁机溜掉。

3.拒签。顾维钧深刻认识到签不签和约事关重大,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坚决主张保留不 成就拒签和约。顾维钧的态度十分明确:“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乎 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他也谈道:“我的态度自始就是:对山东问题不能取得保 留就应拒签。”面临着可签可溜的严峻形势,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了中国代表团的重任, 成为代表团后期实际的主持人,在最终拒绝签署对德和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操作过程 巴黎和会会场

在列强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之后,顾维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力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 益。

1.表示抗议。顾维钧明白山东问题已经很难挽回,中国只能改变策略,力争申明保留后 签字,即对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声明持保留立场。但是,美国、法国等列强明确反对中 国对和约申明保留后签字。于是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一份措辞强 硬的声明递交新闻界,抗议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巴黎和会的背景)

2.多方游说。除了抗议之外,顾维钧连续会晤了各国代表,试图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 法,而且又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演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但是,列强交易已做,逼 迫中国代表全面接受和会的安排。

3.毅然拒签。“中国无路可走,只有断然拒签。”这是在没有国内指示的情况下,顾维 钧毅然决然作出的决定。1919年6月28日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国代表 团集体缺席巴黎和会,在保留不成的情况下,拒绝签署对德和约。顾维钧代表中国代表 团致电北京政府汇报了拒签的情况。拒签的行动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 始争终让”的惯例。在中国需要她的外交官为主权挺身而出的时刻,31岁的顾维钧义无 反顾地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他的爱国行动被永远载入了中国外交史册。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学。1912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顾维钧,接受了刚刚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邀请,返回中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1915年,顾维钧出任中国驻美国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有人曾问过晚年的顾维钧,搞了一辈子外交,最得意之举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巴黎和会。其女儿顾菊珍说:“中国现代史表明,先父顾维钧是在国际会议上对列强说‘不’的第一人。”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使日本通过和约窃取德国在山东权益的企图受挫,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案例着重研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拒签对德和约的情况。

篇二:巴黎和会

一. 巴黎和会

1. 背景: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 时间 地点: 1919.1 法国巴黎

3. 参与国: 一战战胜的协约国

4. 操纵国: 英法美

5. 目的: 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6. 中心议题: 对德和约问题

7. 性质: 帝国主义战胜国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8. 结果: 1919.6 签订<凡尔赛和约>

二.<凡尔赛和约> (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

2 .内容: 领土问题

海外殖民地问题(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

军事问题

赔款问题

3. 对德国的影响

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发展,在德国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刺激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抬头,为二战埋下祸根.

三.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 构成

2. 作用

(1) 积极: 重建了…

(2) 消极:P13 最后一段小字

四. 华盛顿会议

1. 背景:

2. 时间 地点: 1921-1922 美国华盛顿

3. 参与国

4. 操纵国:英美日

(两次会议的操纵国: 英美)

5. 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6. 主要条约: <九国公约> 时间: 1922

内容

7. 实质: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华侵略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同时受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8. 华盛顿会议上获利最多: 受控制最大: 受侵害最重:

五. 凡-华体系

1. 形成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 2, 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 破产的标志: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篇三:巴黎和会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 巴黎和会

★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分析与评价《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

3、在师生配合基础上,利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与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了解中国在会上的遭遇,使学生形成仇恨帝国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和会议进行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虽不多,但内涵丰富。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他们根据变化了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通过签订《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

在学习关于出席会议的大国的图谋以及在对德问题上的争夺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而巩固记忆,可尝试采用学生角色进入的方法。事先选定某些学生,或由学生自荐,来扮演某个大国的角色,站在这个大国的立场上、熟悉这个大国当时背景的情况下,设计自

己出席这次会议争夺权益的目标。

在学习第二目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内容时,先不急于做出评价和结论,可插入一段学生活动,以便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召开的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备课资料】法国封建时期的华丽纪念碑——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她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它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

杰出的典范。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

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

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

米。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

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

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

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壁辉煌。宫殿气势磅礴,

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

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

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极至,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

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

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

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

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2、参加国与操纵国:

参加国: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和会席位: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2个席位。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

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

现。

3、各自野心和意图: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5)中国: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

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领导人的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出席巴黎和会,大唱高调,被称为“百灵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在和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力图削弱德国,不让德国东山再起,被冠以“老虎”称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为自己的利益,既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力图夺取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而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但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而被成为“沉默的小伙伴”。

巴黎和会上的“巧合”与刻意安排:

◇举办和会的地点——凡尔赛宫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此地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

◇《凡尔赛和约》签字的地点——凡尔赛宫镜厅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是在此地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1919年1月18日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这一时间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

◇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时间——1919年6月28日

1914年,奥匈帝国正是在这一天得到德国支持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在对德问题上的争斗: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

5、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1)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争斗: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

(2)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了压力,在经过36次谈判后,双方终于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二、《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6月16日,当条约内容在议会提出时,德国夏的曼首相拒绝签署;6月21日,内阁总辞职。此外,德国海军舰队司令官洛达少将命令海军舰队自爆,德国的学生们更愤怒地群聚在街道上焚毁法国军旗,展开示威行动。6月22日,继夏的曼首相之后成立的鲍亚内阁,却在国民议会上决定接受此和约,原来拒绝引渡战犯的要求,也在法国总理克里蒙俊所率领的联合代表团威胁恐吓下屈服,最后是在毫无任何保留下,全盘接受和约内容。但是正因为凡尔赛和约内容过于严苛以及法国存心报复下,加上赔款数字过于庞大,导致德国经济崩溃。

1、主要内容:

(1)重划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2)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

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3)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4)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备课资料】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 ,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据记载,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

篇四:巴黎和会

我今天要讲的会议是巴黎和会

首先来看时间是

地点在这张就是凡尔赛宫的照片

这次和会的选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国的复仇心理。法国和德国是多年的仇敌,看到德国终于战败投降,法国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对德国进行羞辱。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普鲁士国王曾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为了将当年的耻辱施加在德国的头上,此次和会的场所不但选在了巴黎,还理所应当的选择在当年德皇加冕的地方。

出席会议的国家有当时苏俄并没有出席会议

从性质来看这完全是

其目的是

这是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图片分别是三国代表团英澳日

念PPT

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英意法美的首相和总统。

虽然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但由于组织过于庞大,难以有效运作,只举行了6次全体会议。

为了提高效率而设立的十人委员会(由英法美意日各派两人),由于意大利与美国发生争吵,意大利代表愤而离席,日本又表示对欧洲问题缺乏兴趣,不得不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贡献几乎是为零(甚至拖后腿),本国实力不强,被英法冷落。实际上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主宰者。

可以说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会议经过大概就是这样的大略念PPT

念八条这八条没有得到和会同意消息传回国内,同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中国。6月3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是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

总体而言。。。

篇五:巴黎和会

高二历史 选修3第二单元第1课 巴黎和会 导学案

执教人:卢俞

【学习目标】

1.知道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记忆《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进步性和局限性。

2.通过对《凡尔赛和约》和各国矛盾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探究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方法:问题探究,论从史出,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4.通过对巴黎和会背景和条约的讲解,深刻看到中国作为弱国,惨遭宰割的命运,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为国奉献的精神。

【第一部分——预习案】

学习要求:阅读课本知识,自主完成,了解本课主干知识。 【第二部分——探究案】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一次课堂情境剧中几位同学为巴黎和会上四个与会国家设计的台词: 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②借钱给我可以,想当老大,还嫩了点儿! 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④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⑤老兄,你占得便宜够大了,悠着点吧!

材料二: 英国代表团长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炼,说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法国代表团长克里孟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威尔逊因博学广才,工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了又聋又哑的唐吉柯德……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所以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分赃者的聚会》问题(1):材料二中《分赃者的聚会》指的是什么?

问题(2):你认为材料一中的前4句分别最适合参加巴黎和会的哪个国家?试着用史实证明。 问题(3):“老虎”、“狐狸” 和“百灵鸟”的野心分别是什么?

问题(4):材料一的5句台词,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存在的哪些矛盾,他们的矛盾分别在哪? 问题(5):日本真的完全是“沉默的小伙伴”吗?为什么?

2.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签订,有人曾说过,《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问题(6):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