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第一次登山25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2:31 小学作文
第一次登山250小学作文

篇一:第一次爬山

第一次爬山

第一次上学,让我感受到求知的快乐;第一次做饭,让我感到劳动的艰辛;第一次发烧,让我感到健康的重要;第一次爬山,让我感到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的兴奋。

2年级的暑假,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早晨,我和同学一起去爬香山。我们都很激动,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去爬山。我们一路说着笑着像开心的小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我们抬头看着那高不可及的山顶,心里有点打鼓,能爬上去吗?可是,转念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又恢复了信心,开始往上爬。沿石阶而上,两侧绿树成荫,姹紫嫣红的小花洒满草地,不知名的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声,连知了的叫声也变得悦耳了。我们踏着轻快的脚步飞快地向上蹬。

我们很快爬到了半山腰,不知不觉中脚步开始放慢了,呼吸开始急促了,大滴大滴的汗珠开始从量上滚落到冰冷的石阶上,身上的背包越来越沉,连鞋子也像灌了铅似的,身边的大树变得压抑了;小鸟的歌声变得刺耳了,连小花也黯然失色了。我连一步也不想再往上爬了,一下坐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了。其他同学也都坐在地上,找着各种理由不想往上爬了,顿

时要求下山的声音此起彼伏,正当我们收拾东西准备下山时,忽然身边传来一句有力的话语:“小伙子,走呀,坚持!”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登山杖,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我身边走过,汗珠顺着他斑白的两鬓滚落下来。

望着老爷爷远去的背影,我们都感到了一丝惭愧,顿时一股勇气充满了我们的心头。不知谁说了一声“走,我们继续爬!”大家把背包往身上一背 登山小队又出发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坚毅,越往山顶爬风越大,我们互相鼓励着,互相搀扶着,向山顶攀登,老爷爷的话就像牵引绳一样拽着我们努力往上攀。终于到了山顶,我们四目远望,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用汗水浇灌的石阶,全部踩在我们脚下,我们战胜了大山。

第一次爬山,沿途路遇的老爷爷那坚毅的眼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遇到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次遇到困难我都想起这次爬山。

篇二:难忘的第一次(爬山)

难忘的第一次

“望山兴叹”,山还是不会自己过来,只有一步步迈进才会登上山顶,这就是我第一次登山给我最难忘的体会。

一天早晨,我们一家来到山西五台山的北台最高峰,我仰望山顶,脖子都酸了,光看没用“爬”。我开始兴致勃勃,健步如飞,一会蹦到这,一会跳到那,刚爬一小段路程,一向缺乏锻炼的我就气喘吁吁了。看看爸妈还在一步步稳稳当当的迈着,我只好勉为其难的硬撑着迈着步子,可是不知今天这腿怎么突然变得如此沉重,我咬咬牙勉强往上爬,“四分之一了”没想到再往上爬更费力,一会儿,我就上气不接下气了,腿有些发软,再迈一下仿佛被千斤坠着,不愿抬起。

烈日炎炎,太阳尽情地炫耀自己的光彩,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我身上,微风也躲了起来,好像都要与我作对,汗珠从脸颊上划过,瓶中的水也所剩无几,真是雪上加霜,眼望高高的大山,在就渺小疲劳的自己,信心荡然无存,真想一屁股坐下。我停下脚步望望那巍巍的山石仿佛在说:“你刚才那鼓勇气跑哪去了,还说要征服我,哈哈,原来是三分钟热度呀”,再望望前面的登山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小弟弟小妹妹,难道我还不如他们,“快,山上有美丽的景色”“走,山上也有卖水的”爸爸妈妈看出了我的倦意,鼓励我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啊,不能到达险锋怎能见到“无限风光”,哎!筋疲力尽的我不知从哪来了一个力量遍布全身。

我绝不能半途而废,两手拧在膝盖上当“拐棍”,稍微喘了口气,又挺起腰杆往上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坚持,再坚持!我时而扶着栏杆往上爬,时而手脚并用,时而斜行向上,小树沙沙响,好像在为我鼓掌,鸟儿喳喳叫着,好像在为我加油,我的脸涨红了,不停地喘着粗气,腿在发软,但我不停歇,艰难的挪动着每一步。

渐渐的,山顶近在咫尺,对我来说却是那么长,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真是度秒如年,我扶着墙,,慢慢向上爬,胜利就在眼前,每一级台阶就是新的挑战,新的胜利,在每一级台阶上都留下了我成功的汗水。我一鼓作气爬上了顶峰。阳光洒满整个山顶,每片叶子都被照的闪闪发光,阵阵凉风吹过,感觉真舒服,我把山踩在脚下,好像征服了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下美景尽收眼底,我激动的喊“我成功了”山回答“成功了”。

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座山峰,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举手投降,要么就跟山斗争到底,永不言弃,最后抵达成功的彼岸。

篇三:登山纵走日记

登山纵走日记

编者按:本文通过门头沟地税局登山队队员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些尚未被人广泛认知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也表达了地税人探寻家乡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满腔热情。

沉睡中的黄草梁明长城

侯莉莉 2006年10月21日 晴

早上6点,闹钟的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今天,我们登山队要攀登至今尚未开发的京西名山--黄草梁,探寻饱含历史沧桑的明代长城。也许是太过于期待和兴奋了,整整一夜我都置身在烽火台、七座楼炮火连天的梦境中,感受着那段古老的历史。

7点,收拾好行囊到达集合地点时,已经有很多人等候在那里了,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天的行程,7点15分,车子载着我们38名登山队员向柏峪驶去。

一路欢歌笑语,进入群山之间,车窗外秋意渐浓,煞是好看。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登山的起点柏峪。

柏峪村位于斋堂镇北12公里,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民风民俗保留得非常完整的自然村。10点30分,全体登山队员从柏峪出发,向黄草梁进军。

黄草梁主峰海拔1737米,与灵山、百花山遥遥相望,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峰,因举办“北京百公里山地纵走大赛”而闻名世界。黄草梁顶部是一个大大的草坪,当地人叫十里坪,山高草深,一马平川。盛夏时节,万亩草场黄花遍地,深秋草黄,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清风过去,如绵绵的波浪。

此时我们所处的时节正是北京的深秋,想象中黄草梁一定已是金黄一片了。带着这样的期许,我们开始了今天的登山旅程。

刚开始时,秋风吹来,冷飕飕的,很多队员都感到了阵阵寒意。半个小时后,就已经开始微微冒汗了。秋季的黄草梁并不寂寞,途中经常遇到一伙伙,装备齐全的山友,有野餐的还有露营的。走在充满碎石的山路上,放眼望去周围都是重重迭迭的山峦,颜色一层比一层淡,耳边偶尔能听到几声鸟鸣,山风骤起,一阵阵地拍打着断崖峭壁。

在步行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顶峰。秋日的阳光中,七座楼静静的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段段的残长城在秋风中显得更加的凄美与壮观。此长城修于明代,长城上敌台丛密,烽火台之间有城墙连缀,均为山石所砌,蜿蜒曲折,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经历了时光流逝岁月侵蚀,墙体多已坍塌而敌台却保存完整,屹立在群峰之上,俯览群山。 当我们爬上古长城的敌台时,石阶级级升高,好像在一步步接近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置身于高耸在山头的烽火台中,遥想当年,险峰峻岭之上,铜墙铁壁矗立,重关壁垒,兵戈铁马,那是怎样一幅壮观的景象啊!

如今的黄草梁明长城仿佛沉睡在群山峻岭之间,静静的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散发出一种残缺、静谧的美,让我们不忍去打扰、惊醒它。

带着无限的遐想与留恋,我们告别了黄草梁,告别了残缺、壮美的明长城,然而这次接近7个小时的登山之旅,却永远地留在了我记忆中的最深处。

寻幽访古爨底下

胡薇 2006年10月28日 晴

早晨不到七点,我们一行人打点就绪,直奔门头沟的爨底下村。一路行来,婉若置身高原山地,公路盘旋扭转,汽车依山急驰缓行,无不让人担心近在咫尺的深谷。车窗外时常能够看到

戴着红袖标,巡山防火的乡亲慢悠悠地顺着路边散步,而路过的几片裸露着的黑色地表煤区提醒我们——门头沟原来是北京最主要的产煤区,而几乎所有的煤窑又都集中在斋堂镇,长期的过渡开采破坏了植被,造成地面塌陷沉降。瞧,不远处的路牌提示我们前面是一片“采空区”。现在政府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还耕复林,恢复生态,大力发展旅游业,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取代从前的“黑色产业链”,也逐渐告别了百余年的采煤历史,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爨底下村应该算是新兴产业链上的一颗明珠了。

来到爨底下村口,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迎面而立,一个巨大的“爨”字书写其上,这就是爨底下村的标志。村里的人们对“爨”字格外地看中,说“爨”字是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火烧林自然很热,而村里居住的村民皆为韩姓,因韩与寒同音,这样一来,可以冷热互补,可见韩姓村民对“爨”字的认同和偏爱。村民们对“爨”字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盼望着日后的生活也能红红火火起来。简化字推广以后,人们认为“爨”字难写,于是改“爨”为“川”,就成了如今的川底下了。然而“爨”字蕴涵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种诗情画意又岂是“川”字可以替代的?

这座村子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里至今仍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100多年前,随着京张铁路的建设和后来京张公路的改道,曾经繁华和喧嚣的京西古道渐渐寂静下来,古老的村落,像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安详地坐在京西的深山峡谷中,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一批文物学家第一次走进山村时,才愕然发现:这个闭塞的深山坳里竟有布局如此严谨、空间利用如此合理、建筑艺术如此高超的明清建筑群存在。从纵贯南北的古道上仰望全村,只见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条光滑的青石板路蜿蜒而上,石缝墙边,杂草野花随风摇曳。一条从东向西类似长城的弧形大墙,将村落分为上下两层,石墙高近20米,上下有天梯相连,颇为气派。沿梯走到上层,站在村中著名的“福庆堂”向下望,只见各房屋屋脊呈一线依次下落,村中人告诉我们,如站在山上俯瞰,村落则如周易中的八卦图、阴阳鱼,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布局极其讲究。

今天的爨底下,经过百年的沉寂,又开始恢复往日的喧闹,一批批城里人来到这里,追寻历史,感受自然,在踏遍了几个世纪印迹的沧桑古道旁,来寻找盛世新生活的乐趣。我们和他们一样,经过一番寻幽访古,任思绪随意流淌,享受着一份难得的悠闲时光。

神秘的京西古道蹄印

侯莉莉 2006年11月4日 阴有雾

曾经被这样一幅画面所震撼:夕阳夕下,一条蜿蜒的古道静静地伸向远方,密密麻麻延续十几米、犹如碗口大的牲畜蹄窝深深镶嵌其中,与路旁的荒草荆棘交织在一起。落日的余辉为它洒下了一层金色,更平添了几分凄美和神秘,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见过牛角岭和王平口古道上的牲畜蹄窝,但都没有象这幅画面给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画面拍摄于京西古道的峰口鞍外,正是因为这副画面带给我的震撼,所以想亲自去探寻、感受这段神秘的古道一直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期许。今天,30名和我有着同样心愿的登山队员终于踏上了寻访古道最壮观路段的旅程。

京西多古道,这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关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会集于王平口再向西延伸,可谓咽喉,王平口因此号称“过山总路”。今天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古道中路西段最为精华的峰口鞍段。

从王平镇韭园村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九龙山顶,顺着山梁西行约三个小时,便到了峰

口鞍,一道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古道穿城洞而过,这就是号称古道中路第一隘口的峰口鞍关城。关城为拱型结构,大体完好,是当时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遥想当年,关门一开,商旅出行,骡嘶马鸣,驼铃十里,商队络绎,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已经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沿着荒草丛生的古道穿城洞而过,路几乎被灌木掩盖,向前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赫然在拐弯处呈现,这就是期盼中的京西古道最壮观的路段。虽然已经在照片中看过了很多次,但真正走进它还是忍不住惊呼。薄雾笼罩下的古道透着一丝神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沿山凿出来的石路被磨的很是平滑,泛着细腻柔和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光滑的路面和旁边粗糙的山体居然是同一种石材。在十余米的路段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约百余个,略有规则的向前向后排列而去,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薄雾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任凭你的思绪飘得多远,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

沿着古道向上攀爬,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悦耳的骡铃声和富有节奏的马蹄声,偶尔夹杂赶骡人的吆喝和一声清脆的鞭声,长长驮队车马云集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所谓水滴石穿,这条古道历经了多少风霜岁月,承受了多少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才会形成如何深刻的印记啊!串串蹄窝,无声地记载着古道的久远和运煤骡驮的艰辛。

传说中的千年不冻水

和万年不化冰

巩朝伟 2007年5月13日 晴

一大早打开电脑,看见了一首队友自创的名为《夏冰》的小诗,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昨天探寻千年不冻水和万年不化冰的奇妙之旅。

早就听说在斋堂镇西胡林村有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森林:30厘米厚的落叶,必须拨开荆棘方可通过的山道,即使冰雪封山也长流不息着“千年不冻水”,炎炎夏日也有着融化不尽的“万年不化冰”,还有悬在崖边高约两层楼的“冰瀑”??一切一切的美妙传说,吸引着我们走进了这座神秘的大山。

最初的一段路,坡度较大,很难走,得抓着灌木慢慢向上爬。宽约一米的山路,左边是百丈深渊,右边则是似刀削的山崖。爬到一段据称只有好汉才爬得上去的石坡——“好汉坡”,很多队员都有些力不从心,回去心有不甘,前行举步维艰,大家的体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第一次登山250

这时不知谁大声的唱起了“好汉歌”,霎时间歌声、笑声将疲惫驱赶得无影无踪?

进入峡谷,眼前的情景让人惊叹不已:谷底的河道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溪水沿山谷回旋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水流声。山谷深处,一道高10米、宽5米的冰面飘于崖边,右下边的冰面已经被“撕破”,露出后面的空洞,宛若花果山上的水帘洞。

走在山间的小溪旁,听着轻轻的流水声,仿佛置身仙境。越过峡谷,来到一个山坡下面,突然前面的队员一声惊呼,众人寻声望去,只见被当地人称为“千年不冻水”的水潭正静静地向外流淌着清冽的泉水,泉眼直径约30厘米,由于泉水的冲流,泉眼前形成了一个面积约6平方米左右的小潭,潭中长满了茂盛的西洋菜。据当地村民介绍,山里面气温低,每年10月份就开始结冰,严冬时节山里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山里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结成厚冰,惟独这泉眼却从不结冰,并且水里一年四季都生长着茂盛的水草。捧一把泉水送到嘴里,沁凉、甘甜。 告别“千年不冻水”,大家继续向四五里开外的一片绿林进发,据向导介绍,“万年不化冰”就在绿林的下面。

由于进山者少,没有明显的路,只能顺着羊肠小路,拨开荆棘、枯枝,踩着厚厚枯叶前行,一不留神便会滑倒。下到一人多深的谷底,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万年不化冰。最大的一块冰长约5、6米,厚度近50厘米,冰面凹凸不平,呈玉石般的半透明状。在不化冰周围不足两米处,红花条、山柳树和白桦树正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了山间冰雪与绿树、红花相互衬托的独特景致。

在场的每个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美妙神奇,能够在同一条山谷里同时看到千年不冻水和万年不化冰,更是不虚此行。

思绪飘回,看着眼前这首小诗,想必也是有感而发!那么,就借刘震平的这首《夏冰》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鸟啭千岩万壑松

西胡林里郁葱葱

奔来万仞泉溪水

聚潭小憩听蝉鸣

绿芜浅草寻幽径

寒冰忽现客心惊

千年寂寞待此刻

冷暖不避谁人识

作者单位:门头沟区地方税务局

篇四:五年级数学日记250字爬山

五年级数学日记250字:爬山

这次我打完比赛去了山东,我和队友们爬了泰山,爬完了以后,教练让我们算算自己,每小时爬了多少公里。

我们从山下,爬到最上面,大概用了4小时,泰山我们爬台阶一共爬了8938米,我知道路程÷时间=速度,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得出。

算式:8938÷4=2234.5(m/时)

然后上面有提到是每小时爬了多少公里,而我现在算出来的是米。米和公里进率为1000,2234.5=2.2345公里,也就是我每小时爬2.2345公里。

现在看,觉得自己爬的还是蛮快的(*^__^*)。

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啊。。。

篇五:五年级数学日记250字爬山

五年级数学日记250字:爬山

这次我打完比赛去了山东,我和队友们爬了泰山,爬完了以后,教练让我们算算自己,每小时爬了多少公里。

我们从山下,爬到最上面,大概用了4小时,泰山我们爬台阶一共爬了8938米,我知道路程÷时间=速度,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得出。

算式:8938÷4=2234.5(m/时)

然后上面有提到是每小时爬了多少公里,而我现在算出来的是米。米和公里进率为1000,2234.5=2.2345公里,也就是我每小时爬2.2345公里。

现在看,觉得自己爬的还是蛮快的(*^__^*)。

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啊。。。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