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林业工作30年巨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9:29:48 体裁作文
林业工作30年巨变体裁作文

篇一:沧桑巨变30年

昌吉市撤县建市30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巍巍天山下,浩瀚大漠边,在物华天宝的昌盛吉祥之地,一朵闪亮的奇葩正在用它迷人的笑靥吸引着众多的目光,这就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昌吉市。当时光步入2013,这座历经沧桑、日新月异的城市也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

30年改革开放,30年跨越发展,30年沧桑巨变,30年一路凯歌!

(推出片头)

沧桑巨变30年

昌吉市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辖8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83个村民委员会、5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为53万人。在这块极富魅力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汉、维、哈等3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约6万人。

紫气东来,昌吉异彩。得西部大开发的先机,昌吉市已成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连续多年实现2位数增长。2012年,昌吉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0.36亿元,较30年前增长了146.3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较30年前增长了29.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36元,较30年前增长了13.5倍。经济实力位居新疆和昌吉州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等多项殊荣。

【间隔3秒】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30年来,昌吉市各族人民创造着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间奇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30年来,昌吉市从未停歇过城市建设的前进脚步。特别是近年来,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以打造“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为目标,挥动如椽之笔,加快城市建设。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区扩容高歌猛进。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小区,取代了昔日低矮的土坯房,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一批批居民逐年告别棚户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小区。

放眼新区,马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滨湖河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蜿蜒曲折,波光粼粼;世纪大道宽敞靓丽,绿树成荫;江南小镇、御景生态花园等现代小区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中央公园喷泉激涌,雕塑放灵,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休闲的人们络绎不绝。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昌吉市先后改造了人民公园、晋昌公园,新建了中央公园、森林公园以及54个街头游园和社区绿地。

市区商厦林立,超市遍布,百货琳琅,人头簇拥。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4.71亿元。

全市有各类学校32所,市直医疗单位6家,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无到有,覆盖所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8所,并且逐步朝着居家养老方向发展;文博中心、恐龙博物馆、体育馆等一批大型现代文化建筑设施相继拔地而起,不断满足着各族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围绕生态、宜居、休闲城市的定位,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使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 52万平方公里。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不断拓宽,实现了历史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

【间隔3秒】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之母。昌吉市经济的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30年来,昌吉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目前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了特变电工、蓝山屯河、天山畜牧、麦趣尔等一批在区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其中,特变电工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

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昌吉州、市要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总要求,昌吉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遵循“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布局园区化、生产规模化”的原则,全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区三园” 的新型化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昌吉市乃至昌吉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引擎”。

昌吉市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把品牌经济作

为富民强市、自主创新的战略来经营。迄今为止,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新疆名牌产品33个,新疆著名商标16件,是昌吉州乃至全疆拥有品牌较多的县市。

【间隔3秒】

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三个率先”的其中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代农牧业在昌吉市已呈现勃勃生机。目前已形成粮食、棉花、畜产品、制种、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等多品种优势产业区、产业群、产业带,培育了3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的农作物实现订单生产。农机总动力和装备水平居全疆之首。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乡镇公路村村通工程”为重点,交通、通讯环境得到全面提高,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全市所有乡镇都实现了通公交车;以创建优化生态环境为抓手,加快城乡绿化,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农村建设明星乡镇、农牧民人均收入过万元乡镇以及小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已化为广大农牧民可望可及的幸福生活。

【间隔3秒】

“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开发大产业。”昌吉市旅游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按照“抓规范、强基础、创特色、强优势”的总体思路,近年来,昌吉市围绕“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之城市形象定位,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昌吉回民小吃街、宁边粮仓、恐龙博物馆等一批旅游

景点相继建成。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

“文化名市”战略稳步推进,群众文化空前繁荣,公共文化体系日臻完善,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新疆曲子”和“新疆昌吉花儿”是两朵分外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多年来,昌吉市不遗余力,大力扶持和加以弘扬。目前“新疆昌吉花儿”已入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汇集,历史与未来同辉!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昌吉市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打造文化名市。本土作品《昌吉的风》、《滨河情韵》等一批精品力作相继问世;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美食文化发扬光大,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旅游节。

【间隔3秒】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人心。科技及科普投入逐年加大,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明健康社会风尚正在形成。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同时被列为新疆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医疗卫生全面进步,医疗保险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市中医院病房大楼全面新建,城乡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间隔3秒】

滔滔屯河,记忆历史;巍巍天山,见证辉煌!

篇二:林业工作者演讲稿

铭记党史,感恩今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党史,感恩今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我的

歌声不是那么的好听,但是我对党的忠诚和爱戴的心,却是无比坚定。有人可能会问,你小小年龄知道什么?又经历过什么?我当然知道:

九十年前,在南湖船上,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

产党!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

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

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

在黑暗的灰烬中爆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当时的党员仅有50多人,

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当时的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出九十年

后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子,或是说九十年后有没有中国共产党。

季节的歌声点亮了漫天朴素的情感,生命的琴弦在轻轻震颤。九

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新世纪灿烂明媚的阳光,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九十

岁华诞。党用血泪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定祥和、繁荣富强,同时在历

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举。一条中华巨龙在党的养育下苏醒

了,它正向世界宣告着它将要腾飞,将要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今天,我们万众一心,其乐无前,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在全国执政

六十多年,拥有6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人民已拥有一个欣欣向荣

的社会主义祖国。九十个风雨春秋,九十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

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

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

现历史性的抉择。不管是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霏霏雪雨,还是井冈山太

行山的腥风血雨,不管是延安窑洞的斜风细雨,还是改革开放的惊风

急雨,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

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世纪。

时代的洪流不断侵袭着这个新生势力。98年长江特大洪灾,03

年“非典”,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等,这

些灾害猛烈的冲击着新中国,给中华儿女带来巨大考验。在这万分危

急的关头,正是党的挺身而出,带领着她的儿女克服重重困难,毅然

坚守在“抗战”第一线,才换来了最终的安定。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就因为我们党有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因为我们的党有一整套自我完善的机制,与时

俱进,开拓创新,永葆青春和活力。

新中国的成立,让世界惊叹。沧海桑田,神州巨变。试看今日之

中国,两弹一星举世震惊。神舟飞船,直上云天。南极雪野,科研正

热。万里边防,红旗招展。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一条条

现代化的高铁,神州布遍。世博盛会,我们托起。世界奥运,我们承

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为党的辉煌而骄傲,为自己能投身党的

伟大事业而自豪,同时也为自己奉献的渺小而愧疚!

2008年6月,我在大学当教师期间,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 我

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我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因为从这一刻起,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

毕业后,我来到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站在三尺讲台为党的教

育事业添砖加瓦。09年我从学校来到新的工作单位成为一个普通的

机关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也许只是一滴水、一粒尘埃,我的生命没

有耀眼的光华,我做不出什么惊天壮举。但是,在党的指引下,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愿意是一颗星星、一个火种,与我的同

胞们汇聚成灿烂星空,燃烧出美丽图景,做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中,林业工作需要我们把各项政策落实下去,各项

林业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来监测等等等

等,样样都离不开我们林业人,我们是党的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我们

一直在为党工作! 怀着这一追求,捧着这颗红心,鼓足这股干劲,我

不断进取,向着新的目标冲击。我即便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共和国

雄伟而稳固的大厦;即便是一颗石子,也要去铺垫中华驶向辉煌的路

轨;就算是一棵小草吧,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出自己生命的绿色。

所以,我站在这里,才会如此地自豪!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

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铭记党史,感恩今天!

篇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

卢志浩 1151746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

我的家乡在邵阳市新邵县寸石镇的一个小乡村花桥村,自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家乡一步一步脱离贫困,奔向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进外资,首先发展东部经济,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拉开,东部繁荣,西部贫困,经济差距险峻。国家就出台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西部的经济得到的快速的发展。发展西部,又开始了中部崛起,这个中部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这让中部的能过引进大量外资来发展经济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中部的区的竞争实力。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使得它有更多的资源来开发地区资源,城市就不断向农村蔓延,农村经济的到了发展。新农村计划的实施真正改农村朋友们带来了福音,政府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奖罚措施,鼓励农村发出生态自主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系,政府采取措施将城市人才引进农村,给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农村将会以另一种全新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新农村的旗帜在飞扬,为了了解家乡向新农村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巨变,展开了此次调查。

以衣、食、住、行来看。

衣: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收入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求新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行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人们接受。

食:以前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但老一辈人的这方面有所欠缺,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蔬菜、水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主食细粮4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消费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建国时用木材和瓦建成的木房,三十年前用砖瓦建成的土砖房,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栋栋二、三层高的新房,展现在眼前。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水电,即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打电话还可以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行: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主要靠着自己的双腿,双腿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输主要靠人的肩膀担、挑,负重少,运输时间长,效率低。改革开放以来,运

输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办事从走路到自行车到班车到私家摩托车到私家小汽车,出门远行,从普通班车到长途客车到空调客车,还有火车也一代一代不断的更新着。随着经济水平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采用空中运输工具,有很多人运输从以前的人力担和挑到用拖拉机和小型运输汽车托运,而且汽车的载重量还在不断提升。

以下是县统计局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前,新邵县交通十分落后。30年来,全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湘黔线跨县而过,并设有石泉铁路货运站和国家储备物资铁路专线货运站;对水路资江进行炸礁除险,疏设航道,形成上通邵阳,下达冷水江的黄金通道;境内公路纵横,320国道、207国道和217省道贯穿境内,35条县乡道四通八达。新邵县城距邵阳市区只有5分钟车程,距上瑞高速公路邵阳站以及洛湛铁路邵阳站只有10分钟的车程。2007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到2096公里。其中国道49.907公里,省道40.641公里,县道272.969公里,乡道391.109公里。特别是“十五”期间,新邵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按照“打通出境路,修复大动脉,构筑主框架,完成村村通”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公路路网改造,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设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3亿元,新改建通乡油路(水泥路)75.39公里,实现了6个乡镇通沥青路(水泥路);新建通村公路215公里,实现了48个无路村通公路。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项目44个,完成总里程193公里,全县乡镇和建制村的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9.7 %;乡镇的沥青路(水泥路)通达率达到93%。县城资江一桥、资江二桥的修建对于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增强县城交通功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即将开工建设的二广高速公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吉邵(吉安——邵阳)在新邵县距县城仅6公里的严塘镇交汇,并同潭邵、邵永、邵怀高速相接,两高速建成后,新邵县交通优势正日益凸现。

邮电通讯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开办了邮政快件、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用户传真、礼仪电报、磁卡电话、移动电话等新业务。逐步实现了乡镇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服务多样化,并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覆盖全县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正在形成。全县15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2.4万门;光缆332皮长公里,电缆424皮长公里,大容量、高速度的福长贵成国家一级光缆穿境而过。2007年,全县邮路总条数16条,总长度435公里,覆盖全县乡村;订销报刊杂志期发数5.8788万份;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520皮长公里,电话中继电路350路,局用交换机容量84420门,固定电话78231户,小灵通15818户,移动电话85000户,邮电业务总量11911万元,比1978年增长367.62倍,平均每年递增22.6%。

从农业来看,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大利开荒,大量种植农产品,种植种类少,种植又有季节的限制,农作物基本上没有使用农药,收成跟自然有着必然的关系,天气的影响很大,收成比较低,只能基本满足家庭的生活,没有多少可以储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品种农产品的引进,农村种植的收成不断提高,农产品蔬菜开始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如杂交水稻的推广粮食产量成倍的提升,家乡从原来的两季水稻,到采用现在的杂交水稻一季种植,到收成比原来的种植还高,大米的口感也比原来的好。政府实施退耕还林经济补助,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人们对传统农业兴趣低迷,大量土地空闲荒废的基础上实施得到的大部分的人响应,农村也就开始林木生产。农村也从传统种植转向种植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农村从传统种植工具慢慢的转向机器化,减轻了农民劳动量。农业税的取消,给广大农村朋友送去佳音,减轻农民的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经济远远超越中部,大部分劳动力涌入东部,家乡劳动力急剧短缺,土地利用率减少,部分荒废,水利工程也基本荒废,停止运作,大量水田不能得到灌溉,改种植玉米,经济作物的种植只是少量,经济作物的销路不稳定,农民的种植热情也不断降低。家乡在农业上的开发潜力巨大。

以下是县统计局的一些数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改革,全面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2004年开始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柴油、化肥等农资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补贴;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实行了母猪补贴、牲猪防疫及保险等一系列有利于牲猪养殖发展优惠政策。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2007年农业总产值179289万元,比1978年增长1.99倍,粮食总产量达327549万吨,比1978年增长60.6%;生猪出栏860616万头,比1978年增长2.89倍。水果50184吨,油料4883吨,西瓜32609吨,甘蔗3236吨,水产品产量6192吨,比改革开放前均有大幅度增长。1991年林业生产在一举消灭宜林荒山、成为“邵阳市消灭荒山第一县”后,又成为全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全县现在林业用地面积126.18万亩,占地总面积的47.71%,其中有林地119.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1.8万立方米,尤以楠竹资源最具特色,全县楠竹面积高达25.62万亩,蓄积量达2007万根,是全省楠竹开发基地县。土纸、松脂、茶油、油桐、板栗、竹笋干、木炭、竹木工艺品、竹木家具量多质好,产品畅销。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由粮猪型的单一农业结构向多层次的高效农业转变。改变农村经济中以农业为主,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比重上升,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0%提高到现在的52.86%;改变农业生产中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3%

提高到现在的56.28%;改变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比重上升,其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8.4%提高到现在的33.8%。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向多层次综合发展转变,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立足本地资源,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狠抓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已建成尧虞塘、石马江、坪上、酿溪等4个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和粮油、板栗、药材等十大商品农业基地,先后被列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重点培育水稻、药材、果蔬、林竹、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和畜牧、蔬菜、食用菌三大特色基地。现有连片开发的水果基地30个,成为湘中重要水果基地。发展畜牧小区50个,由“养殖大县”向“养殖强县”跨进。逐步形成了近城以精品水果、玉米、蔬菜为主体,南部以水果、生猪为主体,西部、北部以药材为主体的四大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走出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四是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生产率分别比1978年提高66.6%和121%;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由1978年的32.6%提高到2007年的55.8%;农民收入增加,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2396元,比1978年增加2253元,增长15.76倍。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全县人民正向小康迈进。

经济上,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基本上依靠种植和在家附近几个乡村做些小工来维持生活,输入很低。现在农民已经走向外面,进入大城市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也有家庭成员在家开展农业种植。以前农村到处相传谁谁是万元大户,有上万元存款的是村里的富翁,而农村现在从以前追求的万元大户到十万到现在的百万千万大户。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艰难运输方面极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水泥路,这样叫他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是农产品就能够卖出去了这样更难过加快家乡经济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大部分的人跟本不会考虑到知识重要性,就算有人想学习,家庭也很难支付的起。就算是读书的,他除了读书的时间,其他的时间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接触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感觉到没有知识在外面待遇差,也没有人会看的起,所以他们注重自己孩子的知识水平的培养,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同时对于农村孩子来讲读书也是走出农村的简单有效的途径。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受到重视,教育的普及更多的农村孩子踏上高考了这条狭窄的独木桥,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也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孩子也慢慢发现走出农村不一定要依靠读书这一条道路,但知识学

习还是很重要。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孩子都有了接受教育条件,在加上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农村教育充满活力。国家教育部门给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教育经费,学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先进的教育装置,给学生提高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农民输入的不断提高,为农村学子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通过统计农村孩子基本上都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50%左右的能够选择进入高中,走高考道路。30%左右选择读职高就读学习一门技术,另外的一部分选择直接走人社会。

环境上,改革开放以前,生活上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是生活污水,但大量土地开垦导致水土比较严重。改革开放开始,土地开垦没有停止,但随着开垦继续发展,土地也到达了一个稳定状况。另外农民的无规则的砍伐,这也导致了水土的大量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乱砍乱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农村土地进行了管理,政府还鼓励农民实行退耕还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乱砍乱伐的现象也有所减小,农村水土流失得到了改善。经济的发展把城市的一些便捷的商品带入了农村,给农村人民带去了便捷,但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如今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垃圾主要是白色垃圾,白色垃圾可以说在农村到处可见。农村生活污水的无规则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将垃圾倒入小溪当中等,都影响到农村的水质。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系统,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土地大量荒废,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农村生态平衡,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物数量不断减少。水利工程的停歇,对原有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农村。

医疗卫生福利方面,改革开放前,医疗方面非常落后,几个村才一个赤脚大夫,而且只能够治疗一些简单的感冒症状,药品也比较缺乏。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人们健康也不断重视,农村开始建立了卫生院。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农村人民的福利就越来越高。现在农村每个人都享受医疗保险,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医学工作者地区对农村居民进行定期检查。政府取消农业税,还给农民补发一定的农业补贴资金。

经过对新中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家乡巨变的调查,家乡展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发展速度基本可以忽略。农村劳动力外出,家乡的田土大量荒废,种植的经济作物比例微乎其微,没有特定的,有规格的种植,导致收益都比较低,农民的种植热情逐渐降低,这也跟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经济收入比较可观有关,所以大部分的人不选择种植的方式来获取收益,致使农村大量本地资源浪费。

篇四:农村改革30年

30

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2008年10月1日

年张华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30年

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中国农民命运的三次重大变化

30年前,农村的农民们用自行车或者是马车把新娘拉回家。现在,他们的儿子要娶媳妇了。?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儿子结婚,能用10辆小汽车把媳妇娶回家。?农民兄弟们感慨道:?真像做梦一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让广大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产到户让乡亲们迸发出巨大的积极性,种粮之余还种了棉花和西瓜、果树等经济林果。几年后,广大农村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茅草房也换成了砖瓦房。

数据显示,1978―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

了42.23%,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这时,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却陷入滞后窘境。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此,改革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上。

农村的第二次大变化发生在2006年。当年,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相继全部取消。

?改革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改革后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70元钱。?农民兄弟们都说,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回到村里种地。

农村税费改革是从2000年逐步展开的,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共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到2007年达600多亿元。一减一补,全国农民得到大约2000亿元好处。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又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

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六个涉农的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此后连续4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新世纪关于?三农?的这5个中央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

农村的第三次大变化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后,每年交10元钱,医药费就可以报销50%至75%,乡亲们看病不再发愁,参保人数基本覆盖了广大农村的所有农民弟兄们。此外,孩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和书费全免,村里还建起了阅览室,村民的?饮水难??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不仅是今年,更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林业工作30年巨变)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

抓住改革?牛鼻子?,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 ?现在,再也没有人指手画脚要求种这种那了。?农村村民高金虎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家和村里许多户被?上面?要求种苹果树。几年后,苹果卖不出价钱,?上面?又要求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农民无奈拔掉许多正处挂果期的苹果树。

历史的镜头拉到1979年。从那年开始,国家逐步减少了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到1985年,国家对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对于其他各类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

尽管靠行政命令指挥农业生产不是一朝一夕就淡出历史,但种什么、养什么、卖什么,越来越成为农民自己的决定。从?要我种?到?我要种?,中国农民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的又一大巨变。农村经济自此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迈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统计数字显示,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1991年比1978年,种植业比重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1.1、11.5和4.3个百分点。

篇五:麦积三十年之巨变

麦积三十年之巨变

麦积区党川中心学校 教师 杨旭光

天水麦积,陇东区府,西出渭河,东接秦岭。辖六乡而带十镇①,分三片而跨两路②。风光旖旎,陇上江南之美誉;人杰地灵,人文始祖之家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分明,处处风景名胜。“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石窟;“洞天福地”仙人涯,秦州第一。伏羲之八卦,杜甫之游踪。旅游观光。理想境地。

三十年前,社会动乱,思想旧而经济困,经验缺而生活贫。《春天的故事》唱响了改革之春风,《走进新时代》描绘了华夏之憧憬。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炎黄子孙铸就了百年之梦。

沉睡麦积,在改革春风中惊醒;活跃麦积,在开放春雨里奔腾。英明领导,人民欢欣,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成效显著,产业富民,工业强区,商贸兴盛。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形势好而步伐快,变化大而状态佳。

经济发展,农业优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林业果业发展为龙头,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花牛苹果获金奖,麦积葡萄竞品牌。声誉扬四海,畅销达五湖。小城镇,新农村,此起彼伏;乡村路,信息网,四通八达。农村基础建设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打造工业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政府领导有方,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思路正确,企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富国强民。教育改革出成效,莘莘学子神州行。“两免一补”传佳话,合作医疗动人心。

回首过去,成绩卓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高举两面旗,坚持发展观,抓住机遇,重塑麦积。提高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我心祝愿,麦积巨龙腾飞。

注:①实际上是十一镇。

②两路是指陇海铁路和天宝高速公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