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绍兴江南越剧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19:24:22 字数作文
绍兴江南越剧团字数作文

篇一:绍兴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教学设计

《人·自然·社会》四年级

江南戏曲奇葩——越剧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周 霞

一、[教材分析]

《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 中的第24课。越剧采用嵊州方言演唱,唱腔悠扬动听、扮相柔美优雅。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表演虚实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第一大剧种。把这一内容编进地方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越剧这朵江南戏曲奇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的广泛流传性、鲜活的生命力。

2.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探析越剧的传承与创新。

3.感受浙江丰富的戏剧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越剧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爱上越剧这一门美丽的戏曲艺术。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收集越剧有关的资料、的笃鼓、戏服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互动

听唱京剧与越剧选段,引出课题。

(二)分享资料、走近越剧

1.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奇葩”的意思。

2.小组合作,共同分享收集的越剧资料。

(三)视听导航、感受越剧

板块一: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小歌班”被称为“的笃班”的原因,感受越剧伴奏的音乐美。 板块二:感受越剧的表演艺术美

1.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感受越剧人物扮相的柔美优雅。

2.学唱《碧玉簪》选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感受越剧表演唱腔的悠扬动 听。

3.学做小生和小旦的动作,感受越剧表演动作的细腻真切。

板块三:探析越剧的传承与创新

(四)课后延伸、学会探究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使更多的同学爱上越剧这一门美丽的戏曲艺术。

三、[试教体会]

舍得,有舍才有得

“笃鼓声声百年风雨,越音袅袅梨园璀璨”。越剧,带着泥土的芬芳,流水的清音,于1906年诞生在浙江省嵊县。作为越剧之乡的嵊州人,在浙江文化版块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江南戏曲奇葩—越剧》这一课。

越剧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第一大剧种。初次解读文本时,觉得越剧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的流派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越剧的唱腔和表演特点等都非常重要。第一次设计教学预案时,我把内容排得满满当当,面面俱到,但课堂效果却与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总觉得为学生呈现的越剧知识零散而不具体,粗碎而不系统。课后,一起磨课的老师们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柔和悠长、优美动听,表演唯美细腻、真切动人,极具江南柔美色彩。在你的课堂中,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越剧的艺术魅力,喜欢上越剧就可以了。”

老师们的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教学思路也豁然清晰,于是,我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取舍:舍去了繁冗陈杂的越剧知识的讲解,把教学重点落在通过欣赏经典越剧选段,学唱经典越剧选段、学做小生小旦的动作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

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越剧这朵江南戏曲奇葩的喜爱之情上。再次试教结束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久久不肯离去,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我觉得越剧还是蛮好听的!”“我在嵊州的外婆家也听过戏。”“你下次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参观越剧博物馆啊?”从他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开始关注越剧、喜欢上越剧了,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效果。

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就是我执教《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最大的收获。

四、[个人简介]

周霞,女,1995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嵊州市综合实践学科带头人、综合实践名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对队课融合多向互动,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作了许多的研究。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已有十多篇论文、案例获绍兴市、浙江省一、二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辅导学生撰写的小课题研究报告获全国二等奖。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多次在县市级获一、二等奖。本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小手拉大手,文明平安行”个人先进、浙江省优秀辅导员、嵊州市优秀班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篇二:江南古城—绍兴

江南古城——绍兴

一只乌蓬,一杆足蒿,撑起了江南古城的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进入这一方旖梦——绍兴。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古称会稽,地属越州,曾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都城,距今有2500年的历史,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名士之乡。而在这里江南水乡古道的那种“黛瓦粉墙,深巷曲异,枕河人家,柔撸一声,扁担咿呀”的风情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置身其间,如在画中,只愿去描摹这画里的神韵。但在烟雨迷蒙中的绍兴也是别有风味,蒙蒙的,露出苍穹下灰灰的矮房的轮廓线条,那是古城泱泱的博大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洇染而成的,那灰灰的色调里透着一丝浓重、严肃、不苟言笑的庄严,让你无法打破这其中的氛围。

绍兴历史悠久,名仕辈出,在越王勾践时期,一度成为我国东部的政治文化中心。现今遗留下来的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王羲之故居、禹陵、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等等。

而在这些古迹中我钟爱于兰亭,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融于秀美的山水之间,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使他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兰亭春梦了无痕”,在这里古人行曲水流觞之雅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内有鹅池、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王右军祠等九个景点,皆以曲水流觞为中心,而当年由王羲之一气呵成的《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足见其潇洒之姿。

除此之外,绍兴的自然景观也都透露出浓浓的江南情怀,比如鉴湖,这一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湖上桥堤相连,渔舟时现,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明代文学家张岱说:“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足见其典雅成熟,内涵深厚。而绍兴的天姥山更像是桃源仙境,为古时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乐园。

绍兴也是一座地方色彩浓郁的水城,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江南的风情一览无余,于此也感叹于江南果然是一个适合风花雪月的地方。就如发源于绍兴的越剧,它长于抒情,声音悠扬动听,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犹记得北京奥运会上的一曲《梁祝》,如此悠悠动人心弦,如泣如诉。

绍兴的美食也是它的一大亮点,特别是绍兴的黄酒,馥郁芳香,其中古越龙山牌加饭酒和绍兴花雕坛酒最为知名,花雕坛酒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女儿红”。另外,绍兴的特色小吃腐乳,茴香豆,油炸臭豆腐等和绍兴的美食醉蟹、清扬越鸡等都名满神州,使得各乡食客对绍式美食念念不忘。

如上种种,或许还有我未曾发现的,构成了绍兴这样一座有着几千历史积淀的江南古城,这座古城不似北方古城的威严霸气,但却处处流溢着她沁人的芬芳,唐代诗人元稹写道“会稽天下本无俦,仙都

难画亦难书”,而与我们来说就应搭着乌蓬,感受这难得的仙都。

篇三:2012年《我是绍兴人》中考部分

第8课人文魅力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想一想:假如你是绍兴的形象大使,你将如何展示绍兴的人文魅力?

江南古城

早在7000多年前,绍兴就有人类活动,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绍兴是一座历

经千年而城址未变的古城。据考证,建于春

秋时期的诸侯城市多达140余座,但幸存至

今的仅有苏州、曲阜、洛阳、开封、太原和

绍兴等六处。而历经2500年,至今城址不

变,并且仍然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

唯有绍兴与苏州两处。 越王台 名士之乡

绍兴是名士之乡,

稽山镜水哺育了众多的

志士仁人。古代有春秋

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

句践,东汉哲学家王充,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

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

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

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

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书画家徐渭,明清之际 (元)王冕《墨梅图》

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及史学家章学诚等;近现代有辛亥革命“三烈”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开国总理周恩来,著名学者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钱三强、陈建功、孙越崎、赵忠尧等。一代伟人毛泽东把绍兴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可谓精当挈要。众多的名士,为绍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明)徐渭 《墨葡萄图》 (清)任伯年《牧牛图》

文物之邦

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历史文化

丰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用相应的历史遗

存和文物来印证。舜禹遗迹、越国古址、秦汉碑刻

、唐宋摩崖、明清故居等等,为古城绍兴增添了

万史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绍兴现有各级文物

保护单位27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鲁迅故里、大通学堂、

兰亭、沈园、大禹陵、越王台、西施殿、曹娥庙、

新昌大佛、古纤道、八字桥等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闻名遐迩。

大禹陵

鲁迅故里 西施殿

说一说:你知道绍兴有哪些地方戏曲剧种吗?

戏曲之乡

绍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地方戏曲剧种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绍兴拥有 越剧、绍剧、调腔、莲花落等多种多样的戏曲剧种,其中以越剧和绍剧影响最大。越

剧还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嵊州是著名的越剧之乡。新中国成立后,源于绍兴乱弹的绍剧和出于绍兴文戏的越剧以及曲艺绍兴莲花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浙江绍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曾多次赴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日本等国演出,享誉海内外。

越剧《醉公主》剧照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绍兴还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水文化、酒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几乎渗透到了绍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固化为极具魅力的越乡民情习俗。

第10课 生态魅力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是江南著名水乡,河网纵横,星罗棋布,水巷幽深,万桥千水,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山区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9%,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20多个。五泄风景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城市建设个性鲜明

议一议:绍兴是著名的历史古城,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绍兴的城市建设,以保护街区传统风貌、整治历史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合理利用文物古迹为总体思路,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和文化名城

的特点,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展现了时代风采,又

延续了历史文脉,突出了集现代文明与古越文化于

一体的城市个性特点。近几年来,绍兴在古城保护

和旧城改造中不断有大手笔出现,古城的面貌日新

月异,具有越来越诱人的魅力。

古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自2001年起,

绍兴市市政府先后投入近1 0个亿,对越城保

护区内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相继进行

了仓桥直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西小河、

府直街、府横街、司狱使前、街坊、八字桥历

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作。这些保护工程在实

施过程中,既注重保持故有的历史建筑风貌,

同时也改进了城市公共设施,改善了人居环

境。2003年,修缮后的仓桥直街获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 仓桥直街 旧城改造,丰富城市个性 2002年,绍

兴市市政府投资10亿元修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广场通过硬空间(集会广场、道路)、绿空间、水空间、古空间(河西部分)、光空间、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商城)的系统组合,形成了“山、水、塔、桥、场”相连的整体格局。绍兴城市广场,像一个宽敞通透的“大客厅”,迎接着四方来客。历时4年,投资17亿元,集环保、防洪、城建、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环城河整治工程是近几年来绍兴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如今的环城河,犹如一条璀璨的项链,镶嵌在古越大地上。河内碧水流淌,重现水乡孩子夏日戏水的热闹;沿岸亭台间杂,河滨公园绿树参天,24座精美石桥串珠成链。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

而有林泉之致。”这个敞开式景区,每天吸引着数万游客。2003年12月,绍兴环城河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空中看环城河

现在,无论是行走在花木掩映、绿草如茵的街道小区,还是漫步在碧波荡漾、绿意葱茏的环城河畔,每个绍兴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青砖黛瓦,长街小巷,拱桥亭廊,枕河人家,加上失去环绕的河流,桨声灯影的乌篷船,活脱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古都风情画。

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说一说: 作为水乡,自古以来,绍兴就有光辉的治水史。你知道绍兴历史上主要有哪些治水的精品力作吗?请你把这些精品力作说出来。

作为水乡,水成了这个城市的命脉和灵魂,改善水环境自然成了绍兴生态建设的重点。 投资20亿元建成集供水、防洪、灌溉和改善水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小舜江供水

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用水质量。2003年10月,曹娥江大闸工程开始施工。它的建成将会改善曹娥江两岸水陆交通,改善河网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环境,优化投资环境。

资料链接:

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是我国强涌潮河口地区第一大闸,也是我省“五大百 亿”工程浙东引水工程的枢纽工程。该工程于2003年开始围堰施工,2008年12 月,开始下闸蓄水试运行。大闸下闸蓄水后,将结束曹娥江河口千年涌潮历史, 充分发挥挡潮泄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水环境的功能,并有助于改善上游 航运条件,改善河口两岸围垦区的投资环境,促进虞绍平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

曹娥江大闸效果图

为了绿色生态,绍兴在占地60平方千米的市中心镜湖新区,建成15平方千米的

国家湿地公园。镜湖湿地是绍兴绿意盎然的后花园,是绍兴大城市之肾,是绍兴市可续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篇四:绍兴的民俗

城市性质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筑城于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

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到下世纪初,绍兴将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自然环境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9。14'至30。16',东经119。53'至121。13',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总面积790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人口区划

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

经济资源

水资源: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矿产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人力资源: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旅游资源: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绍兴

绍兴江南越剧团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若追溯到余姚(原为越属地)的河姆渡文化,则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

以古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明,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水城,早在范蠡建城时,就有四座城门,33条河道,229座石桥。绍兴城内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水城格局,有河道17条(总长31公里),桥梁110座,其中建于南宋的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全市现存形态各异的桥梁1万余座。舜禹遗迹、越国古址、府山越王台、文种墓、飞翼楼、蕺山下的戒珠寺、塔山上的应天塔和观象台等三山园林古迹,使人倍增思古幽情;吕府十三厅及无数古老台门与石桥,你将领略和感受到水乡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陆游沈园、蔡元培故居、鲁迅纪念馆、周恩来祖居、范文澜故居、古越藏书楼……

绍兴人杰地灵,有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有为振兴越国,卧薪尝胆的勾践;有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作者王充;有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虞世南、元稹;有大教育家、大学者蔡元培,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大文豪鲁迅,“和平老人”邵力子,以及著名数学家陈建功,物理学家钱三强,气象学家竺可桢,人口学家马寅初等等。

绍兴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方言土语、物产服饰、茶馆酒肆、舟船交通、社戏赛会、四时八节、婚丧礼俗等等,现今仍能较为清晰地传承着往日风情的以酒店、酒俗、社戏、“三乌”等最具代表性。

祝福——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

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 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 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绍兴人则更“神奇”,他们每一个大年都要“闯”年关,过春节。

“闯”年关,首先是备足年货,年糕是最早准备也是最实用的年货,从冬至到元宵节,几乎是每一天都用得上的食物。此外,像其它的蛋卷、米糕……应有尽有。

绍兴过年最大的特色要数祭祀和社戏了。祭祀在当地也称“祭福”,每逢腊月二十四,家家设食供奉灶神2天。在当地,人们认为灶神除执掌灶火外,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为了“贿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说两句好话,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都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是,人们祈求和平与幸福的愿望却不因历史的进步而改变。

“稽山鉴水社戏热”,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每逢庙会和大年,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光绪《金华县志》载:“一会之兴,有烟火、有戏班,且多至十顶。”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随着“锵锵”的锣声,船上的男女老少个个伸长了脖子,宛如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图。社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人的心中,凡是有个喜庆之事,无论是知名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还是民间的戏班子,个个炙手可热。“水乡观戏”成为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在小时候读过的课本里,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知道了社戏,可以说,那时候他老人家就为家乡绍兴做了一个生动的“广告”,只是,这是否是他老人家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 www.baidu.com

评论(5) | 30 2

panyifu6 | 二级 采纳率33%

擅长: 暂未定制

其他类似问题

? 2013-09-03鉴湖越台名士乡 [百度文库] 90

网友都在找:

绍兴生活特色民俗 绍兴的气候特点 绍兴的民风民俗 绍兴历史文化

其他1条回答

举报| 2006-04-01 15:57笑看浮沉 | 四级

----鲁迅在《风波》一文中写道:“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其实,不单是鲁迅笔下的“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而这个特别的习惯在绍相当普遍,并一直延续至今。用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命名,寓有纪念意义。人口普查登记时,绍兴全市名叫“六斤”、“七斤”、“八斤”的人相当多。鲁迅在《风波》里就用这个习俗来命名“九斤老太”和她的孙子“七斤”、曾孙女“六斤”,并从他们出生时体重的减少,来刻划那常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的形象,是十分巧妙的。

----用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同样寓有纪念意义和祝愿祖孙健康、长寿的意思。这种命名法不仅为绍兴人所特有,而且在绍兴是习以为常的。鲁迅作品《风波》中的“八一嫂” 、《离婚》中的“八三”和《社戏》中的“六一公公”,就是其中的几个例子。据调查,鲁迅外婆家安桥头确有他儿时的农民小伙伴鲁六一、鲁六

四、兄弟俩就是在他们的祖父六十一岁和六十四岁的时候出生的。因此,“六一公公”在绍兴不一定是须发花白的老头子,很可能是一位年纪很小,辈份很大的人。

----我国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它们的别名,如称一月为茶月,二月为杏月,三月为桃月,四月为梅月,五月为榴月,六月为荷月,七月为凤仙月,八月为桂月,九月为菊月,十月为芙蓉月,十一月为荔枝月,十二月为腊月。绍兴人也往往依据子女出生时的月份或时令来取名,所以,不论男女老少,名叫“阿茶”、“杏生”、“梅仙”、“荷姑”、“桂香”、“蓉英”和“春芳”、“秋芬”之类的绍兴人为数甚多。鲁迅认为阿Q可能是“阿桂”,其依据就在这里。

----在绍兴,人们口角相争时,要是被人辱骂为“畜生”,他一定视为奇耻大辱,要火冒三丈的;可是却乐意用牲畜或十二生肖来给刚出世的小孩取名。人们认为:猪狗等畜生是最下贱的动物,而高贵的不易养大,下贱的才不为邪鬼所注意而容易养大。显然,这种命名法既反映了家长祈福避邪的愿望,又夹杂着迷信成分。但是,相沿成习,直到现在,命名为“阿狗”、“阿猫(毛)”、“阿兔”的绍兴人仍比比皆是。

----“和尚”本是人们对出人的称呼,在如却有人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究其原因,恰如鲁迅说的:“名孩子为'和尚',其中是含有迷信的。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旧是,也有一些绍兴人把孩子抱到关帝庙、包公殿去,寄名为关公、包公的弟子,祈求神灵

的保佑,这些孩子的名字里便有“关”或“包”子。

----随着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的深入,带有迷信色彩的名字也就越来越少了

篇五:绍兴戏剧

绍 剧

绍剧,也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不仅为绍兴人民所喜闻乐见,沪、杭地区也颇流行。绍兴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后发行世界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周恩来同志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同演员合影留念;毛泽东同志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还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源出于秦腔,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吸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解放后,绍剧的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绍剧的主要腔调有“二凡”、“三五七”。“二凡”就是吸收了“秦腔”的唱腔成分,同时融合了绍兴的民间音乐而成。其特点是紧拉慢唱,或整打散唱。“三五七”,原出安徽太平,故也称“太平三五七”,其唱腔字格一般均由三字、五字、七字组成。绍剧的音乐曲调丰富,音调高亢 激越,旋律节奏急速明快,声音清脆刚劲,善于表达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加上唱白通俗易懂,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绍剧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小说、传说中爱国的、敢于反抗的人物和故事。流传的剧目达三百多个。解放后整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和现代剧《血泪荡》等剧本,均得到省内外好评。

绍兴剧名角辈出,近几十年来,梁幼侬、林芳锦、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汪筱奎、陈鹤皋、七龄单、六龄童、章艳秋和十三龄童等,都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他们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越 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的农村,由于嵊县旧属绍兴府,故称绍兴

戏,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

越剧的产生距今还不过七、八十年。起先,是农村流行的民间

唱书,后来,从说唱形式发展成为有故事、有情节的小戏,因为敲

着笃鼓、尺板伴奏,发出“的的笃笃”的音响,所以被人们称为“的

笃班”、“小歌班”。一九一七年,流传到上海。以后,从剧目表

演、音乐效果,不断地进行改革,发展成为“绍兴文戏”,当时全

部由女演员演出。一九四六年演出鲁迅名著《祝福》,一九四八年

《祥林嫂》搬上银幕之后,越剧之名蜚声国内。

现在越剧已流传到大江南北、西南和西北边远省份。浙江省已有六、七十个专业的越剧团。越剧已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主要剧种之一。

越剧长于表现质朴细腻的思想情感和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的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情色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使意境与现实、视觉与听觉结合,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几十年来,许多越剧演员、戏剧工作者对越剧从内容到表演,

进行了艰苦的舞台实践和富有

成效的改革,涌现出一辈又一辈负有盛名的演员,

如早期的施银花、赵瑞花和王杏花,继之出现的姚水娟等,以及受人们称 赞的“十姐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桂芳、徐天红、筱丹桂、竺水招、张桂凤、吴小楼)和戚雅山、王文娟、金采凤等,现在又有许多中、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至于越剧著名的保留节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庵堂认母》、《汉宫怨》、《胭脂》等剧目,更成了广大观众有口皆碑的“绍兴戏”了。

新 昌 调 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

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

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

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

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降,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

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

腔”之名入载典籍。

诸 暨 乱 弹

诸暨乱弹初以演唱乱弹为主。清未,与杭嘉湖水路班(徽班、小京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演员多为诸暨籍艺人,称西路乱弹。主要流行诸暨一带,兼及绍兴、杭州、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

诸暨乱弹多演社戏。除在县城城隍庙、火神庙、白门关王庙、保安柳仙殿等演出赛神、祀神戏外,还在庙会、迎社时演出会市戏,于家谱修成时演出“家谱戏”及祈保地方安宁的“太平戏”等。

诸暨乱弹以[三五七]和[二凡]为基本唱调,部分剧目演唱[扬调]或调腔。有吹打曲牌数十支。以笛定调,分尺调及正宫调两种。

诸暨乱弹班一般24人,有三花脸(大面、二面、丑),四白脸(老生、小生、老外、副未),五包头(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小包头),五后场(鼓板、正吹、副吹、小锣、大锣),四厢房(头担、二担、三担、值台)和班主、成头、管饭。诸暨乱弹以诸暨地方官白演唱,表演动作强烈夸张,乡土气息浓郁。扮相、戏装、道具与其他大班戏相同。

诸暨乱弹全盛时期,有戏班数十,著名戏班有老长春、老红福等。其后徽戏流入,兼演徽戏,于戏班名前冠以“文明”二字,如文明长春、文明红福、文明阳春、文明舞台等。清未,渐趋衰落,戏班急剧减少。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仅存文明阳春、文明长春等三四个戏班。抗日战争时期,艺人星散。1949年,仅存文明红福一班,时演时辍,勉强支持。

1962年初,浙江省文化局拨专款抢救西路乱弹,诸暨县文化主管部门召集流散老艺人金红茂等举行内部演出。4月,成立诸暨西路乱弹剧团,王天木(小生)任团长。剧团招收男女艺徒28人进行培训,老艺人金红茂(花旦)、李才标(正旦)、王梅堂(正吹)等9

人任教。是年,

县文化馆协助艺人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9个,记录曲调30余个。1963年,记录整理传统剧目5个、曲调80个。其间,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双贵图》、《日旺牌》、《铁灵关》、《双鱼坠》、《紫薇亭》、《九件衣》、《药茶记》、《散潼关》等,移植上演新编历史剧《于谦》等。1965年上半年,开始排演《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社长的女儿》、《渡口》、《补锅》等现代剧目。8月,西路乱弹剧目团与诸暨越剧团合并,乱弹老艺人渐次退休,新艺员逐渐转业,不复有专业乱弹演员。

绍 兴 滩 簧

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榜禁,亦受道学家们非议,不能道人《纸糊灯笼》曰,“古云:'鹦歌、表子、戏子、猴、吃死空子不回头',真话”。主要流行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1957年,从业者以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

绍兴滩簧内容多为世俗情态,剧中人多为名色平民,但常仅具有身份而非确指,如干哥干妹、村姑牧童之类;剧情常为社会生活某一片断,且多嬉谑、调侃之作,故《越郡风俗词·越歌续编》有云:“鹦歌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蟒靠也无衣”。越谚亦云:“看了鹦哥班,男人勿要出畈,女人勿要烧饭”。

绍兴滩簧多据简单情节,即兴发挥,用口头俗语现编现唱,故本刊行。剧目素有“七十二本鹦哥戏”的说法,但现有资料未及此数。绍兴滩簧的唱调即[鹦哥调],有男、女腔之分。1955年起,一般称[基本调]。

绍兴滩簧的脚色行当及扮相造型极为简略。行当分“旦堂”、花脸”两色。“旦堂”,艺人称为“马四”,仅有简略的包头及红、绿小衣小裤,扮演市井妇女。初时,“旦堂”均由男性扮演,以假嗓唱说。稍后,亦有女性扮演。“花脸”,艺人称为“车盘”,大都头戴秋帽,身穿长衫,鼻涂粉块,扮演穷儒、秀才,若扮演村夫市贩,即将长衫下摆塞起,以代短装。鹦哥戏的表演,不若大班之讲究功架造型,多与日常举止相类,无固定程式。

鹦哥班最多为8人,其中前场演员6人(三花脸、三旦堂),后场乐师2人(一人操琴,一人鼓板)。前场演员亦可4人(二花脸、二旦堂)或2人(一花脸、一旦堂)、有时仅一二人,无法扮演,则自拉自唱,沿门卖唱觅食,谓之“排街”。清廷及民国当局曾以“有伤风化”为由,严禁绍兴鹦哥班演出,故鹦哥班主要在农村如昌安门外、瓦窑头、南门外一带流动。春节期间或早、晚稻收割之后,则四处演出。因所演多为男女私情;故不用以酬神。又以演出员少,在稻桶上铺以门板即可演出,故称为“稻桶台”,也有径在平地演出者。演出自傍晚开始,深夜二时左右结束。为防官干预、抓捕,演出时常设人守望,一有动静,即报艺人藏匿。主要观众为农民及小手工业者,大家子弟往观鹦哥戏,则补目为“甘习下流”,然亦有名站世阀之家,延请鹦哥班由后门进屋演出,俾使子媳同观,以为可延子嗣。

1950年产有,绍兴鹦哥戏班数已无可统计。1957年,绍兴成立曲艺工作者协会,鹦哥班艺人归属曲艺协会管理,并净化演出内容。1961年11月,招收学员,举办曲艺训练班。后改称绍兴滩簧剧团,在绍兴五星书场演出,除排演《卖青炭》、《摘石榴》、《草庵相会》、《阿必大

回娘家》等短小戏段外,还排演《半把剪刀》、《雷锋》等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解散,艺人全部改行。1978年,复成立绍兴滩簧剧团。1980年,赴上海大世界剧场、中华剧场演出,颇受欢迎。1981年6月,绍兴滩簧剧团解散,此后即无专业演出团体。

目 连 戏

目连戏,取材于佛教经典的目连救母故事,以求祛恶除邪。戏班称目连班。

明代,盛行于绍兴民间,演出常通宵达旦。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称,常因此使他夜不成寐。日记还称,亦有民家大族雇外地目连戏班来绍地演出,如张岱之叔张尔蕴所选之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演出中,戏子“度索、舞恒、翻桌、翻梯、斤斗、蜻蜓、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融杂技于表演。今存上虞的“哑鬼戏”,是目连戏的别派,无说无唱,纯以动作、舞蹈敷演,其表演形式似承袭北宋百戏中之“哑杂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亨以禁演目连为十禁之一,但因相沿成习,未能禁止。

今存剧本《目连救母记》,系民间俗本。

孟 姜 戏

姜戏,搬演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以求超度亡魂。戏班称孟姜班,成员大都为道士。剧目除《孟姜女》外,尚有乱弹戏如《玉龙球》、《天缘球》、《千忠会》、《药茶记》、《散潼关》、《高平关》、《五龙会》、《越虎城》、《回荆州》、《杨家将》、《文武升》、《斩貂》、《和番》、《借桃》等。《孟姜女》均用绍兴乱弹腔调,但绍兴乱弹班不演《孟姜女》。

孟姜班的演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为超度五殇(因水、火、刀、自缢、分娩而暴死者)的旧习之一,称“做孟姜”。做孟姜主要有两行活动,俗称“日‘翻九楼’,夜演《孟姜》”。 翻九楼是一种杂技,绍兴竹田头一带有人专操此业,常受上虞孟姜班、长安文锦乡班等戏班聘用。

演《孟姜》常在旧历八、九?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莸囊辜渚傩小Q莩龅哪承┮鞘健⒊绦蛴搿毒饶讣恰废嗨疲苑怕ト〈毒饶讣恰返钠痖洌己螅嘁判撬蕖?950年前,孟姜流行于上虞、绍兴、嵊县以及余姚、新昌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极少演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