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4:24 初中作文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初中作文

篇一:《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这是我设计这堂作文课的原因所在

这堂课的设计总的来说,还有点粗糙,没有细致的设计教学的环节,但能引导七年级学生系统的寻找作文素材,关注指导学生自己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

在目前的教学辅导资料中,对作文的指导教学,还是缺乏有序的、有效指导性的、权威性的指导用书,所以一线老师的作文教学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多都是没计划的教学,这很需要学校科组长根据学情去指导教师去编写有效的作文教学教案,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的写作有规律可循。

对学生寻找素材这一课的设计中,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热烈,如果就本课,让学生写写日记,实际也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所以,应该在结尾教教学生掌握一些积累素材的办法,比如:写日记、摘抄好诗好句好文、阅读背诵好句子好文段等。

篇二: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邓小京

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樟树市永泰镇洋塘小学 邓小京

在语文教学中,总能听到老师抱怨某些学生的作文如何的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等等。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现状看,言之无物,无“米”为“炊”的问题仍是相当突出的。肚里无“货”,自然就难以下笔,无疑作文也就成了苦差事。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不善于观察的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我们所面对的人、事、景每时每刻都在变幻着,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引导他们向生活学习,教会他们向生活索取作文素材。所以,这就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人、物的变化,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把所观察到的东西诉之于笔墨,这才是解决无“米”为“炊 ”的问题的真正的出路。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引导学生写“我”。这里所说的写“我”是指写“我”的生活,“我”的见闻,“我”的体验,“我”的感觉等。我们可以不熟悉他人、他事,但谁能说不熟悉“我”呢?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了然于心,写自己,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因此,我们就让学生从自己身上作文章,从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起步。

二、引导学生写“熟”。文学大师茅盾指出:写自己所熟悉的事,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永远是一句正确的指示。自己熟悉的事当然是指

自己听得多、看得多的事。写“熟”,可以写 “我”也可以写他人、他事,总之是熟悉的人和事。这样,生活的视野自然就显得更大了。问题在于“司空见惯”,是否是真正的熟悉呢?未必,我发现。学生平日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本来很有写头,但不少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太熟悉了反而不好表达了,总觉得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结果写出来反而不具体、不生动形象,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吧。所以,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把“熟”写得形象具体。

三、引导学生写“新”。写“新”,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认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诚然,写“我”写“熟”也有新的因素。但我所熟悉的人和事却未必是新人新事。而且,对新人新事的认识,概括和提炼,需要更高的思想水平和写作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在写“我”写“熟”的基础上,进行写“新”练习,不但是作文教学中的应有训练,而且应该当作训练重点,值得我们花大的气力,否则,很可能,“身在宝山不识玉”,身在“新”中不知“新”,忽视周围的新鲜事,甚至可能把“新”写歪。

四、引导学生汲取生活中丰富的养料。生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有许多丰富的营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广告宣传栏中学习通俗的大众化的应用文字,从报刊杂志中汲取具有时代感的词语,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互致互答中汲取那些健康的大众化的语言,从电视中汲取精辟优雅的语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这样,何愁没有写作材料。

五、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感受生活的真谛,在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汲取,在汲取的基础上勤于思考,把自己看到、听到的经过自己的思考,从而变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发生感应,体察社会气息,从而善待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并用文字把自己的真情表达出来,用语言把自己的实感表述出来,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并用心去写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随之会有很大的提高。

生活对学习语文、形成能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以什么形式来加强语文实践,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做法尝试:

1. 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和随感。要求写得生动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 进行课前几分钟说话活动,如:讲故事,说成语,讲笑话,谈感想等。

3. 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是流,生活是源,“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了水流自然就流畅了。要使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就让我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积极地投入生活,到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去,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而使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方面指出:写作教学应

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这

实质上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

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

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关键词】留心生活;参与活动;巧用文本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我们如何做到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呢?

一、留心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

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写作材料的难

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

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

观、价值观。像值日生不认真值日,致使班上流动红旗丢失;某学

生因小事大打出手,结果惹出大乱子;有同学不讲卫生乱扔垃圾,

被环保小卫士逮个正着;午餐时不整齐排队被扣分等。这些事情,

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我们好好引导,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大餐。

二、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发现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单元作文教学的要求布置学生练笔,

让学生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对陌生的事情进行作文是很难出

好作品的。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

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生

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好铺垫。如运动会、流动

红旗评比、广播操比赛、“元旦”及“六一”文艺演出、“演讲比赛”、

“猜谜语 ”等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聚在

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谈谈自身对这次活动

的体会,学生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于是,我们可以顺势引

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呢?学生自然

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务、做

饭洗衣、打扫卫生、缝纽扣、叠被子,让孩子当一天家,和父母互

换角色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又

体验了亲情和友情,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三、巧用文本,在学习中搜寻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用活教材。由一篇篇课文

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

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人生哲理等都有涉及,是学生学习写作

的最好范文。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浸润过

程。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画家齐

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

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从文本中提取

写作素材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概括文本内容;二是摘抄名

言佳句;三是摘录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四是改编相关内容;五是就文

本内容展开适当评论。此外,还可以仿写、改写文中精彩的语段等。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好词好句加以内化运

用,使学生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注重阅读,在感悟中挖掘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谈起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

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鲁

迅《致赖少麟信》)一个成年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对生活的了

解也是有局限的,何况对社会接触甚少的小学生,这就需要通过阅

读来弥补,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经常鼓励

他们读书报、听广播、看影视、用网络,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他们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长期坚

持,总有一天会在写作时厚积薄发,在表情达意时随手拈来,顺手

成章,也就是前人总结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五、走进自然,在拓展中充实写作素材

打开门窗,出去走走,会忽然发现大自然才是我们最真实而丰富

的课堂,是我们最天然的老师,是我们思路的开启者。每年,在不

同的季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赏景物、动

植物等。当我们被自然界包围的时候,即使对那些我们平常忽略的

东西,此刻也会倍加珍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

这些会为习作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

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努力引

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

关注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趣的事,去发现发生在他们周围的

事情、人物、场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理解和积累,在脑海

中形成作文材料库。

六、合理想象,在思维中丰富写作素材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积累的引申和升

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合理

的想象会让学生写作的思路越来越广阔。比如在学习古诗时,为了

加深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可采用让学生闭目吟诵,或一人吟诵,

学生闭目想象,这样就会使简短的几句诗词不再离生活那么远,相

关的场景就如同一个个小精灵,从学生大脑思维中飞出来,就像穿

越时空那样,让人物灵动起来,让景物生动起来。这是合理想象的

神奇,更是让学生写作由无话可说到“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参照载

体,同时,这样的素材,绝不是简单的感性材料,而是学生大脑积

极运转,融合个人智慧的成果性素材。

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如此引领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他们

一定会感觉到生活的充实而多彩,也就有了对世界和生活的全新认

识和感受,作文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一定能流畅地写出一篇篇

接近生活、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的文章来。

篇四: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的

探索与实践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由此可见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少的前提。那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二、现身说法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

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指导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也就有真实的内容可写。在学校,学生的很多间接经验来自老师,教师不如自己带头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身边发生的事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学生学作文必须有一种内驱力,满腔热情地去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小学生年龄小,天性好玩,观察能力差,对周围的事物大多是熟视无睹,但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大都印象深刻。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灵感大发,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一开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又如何写得具体。这样反而受到束缚。学生的情感如被冰块冻结着,情感的大海泛不起波澜,学生为应付写作任务,懒惰的人草草了之,认真的人生搬硬套,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要么枯燥乏味,干巴巴的,要么寻章摘句太多,矫揉造作,真情的心声太少了,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更是看不到。而要完成一篇有血有肉的佳作,必须要有情感的积极参与,展示出小学生心目中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儿童生活世界。因此,我们要变以往作文教学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激发

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文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向孩子们提出了“做生活有心人”的口号,告诉学生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接着拟定了一系列贴近实际、感兴趣的话题:《夸夸我自己》、《我有一个坏毛病》、《我的好朋友》、《我的快乐》、《我是班级的小主人》、《老师二三事》、《家乡新面貌》、《我家新鲜事》等。由于命题具有针对性和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平时及时地把有意思的事娓娓动听地说给别人听,或把它记下来,写在日记本上。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作文成了我探视学生心灵的窗口,又成了我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渠道,孩子们的心和我的心贴得更近了。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生活契机,捕捉写作素材,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作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练笔与他人沟通、联系社会、反映生活,发表见解、增进认识、书写个性、放飞梦想、成就人生。而作为引导者——教师,这方面的功夫不容忽视,更要进一步钻研。

四、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加强记忆,让学生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积

累写作素材。

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记忆一切都是空话,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记忆。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五、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扯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

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六、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让他们在联想中积累写作素材。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勾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钓鱼前,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钓之前要做什么?下钩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七、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

篇五:如何寻找作文素材

如何寻找作文素材,如何避免无素材可写

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面临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没有可写的素材;写出来的句子段落不够优美;不能对内容进行取舍和组织。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三个不足,使用不同的方法,分阶段地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没有可写的素材时,老师常常叫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每天写日记,积累素材。因为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绝妙的文章,大多数人刚开始写日记时还能兴趣盎然。但学生当前写作水平不行,日记常常沦为记流水帐,写的时候烦味,读的时候更烦味。过不了几天,学生感觉自己进步龟速,前路漫漫,逐渐地就失去了信心和激情,放弃写日记。只有极少数人能坚持下来,最后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当学生能力较低时,不要去挑战学生的能力,那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学生作文找不到素材时,老师不要逼迫学生去找素材,而是可以直接给出素材,或引导学生去寻找容易获得的素材。

例如,老师布置作文时,可选择一遍文章,在课堂上朗读后,叫学生通过回忆写出来。写的时候,如果记得住原句的话,可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如记不住原句,就写出大概的意思。既可对某些部分缩写略写,也可对某些细节扩张夸张。还可以改变作者站立的角度,将听到的文章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转述出来。水平较高者,也可以对故事改写,或仿照原文章写一篇新的文章。

类似的,还可以将学过的课文叫学生缩写、改写、仿写;或者将看过的电影和书上的情节,转述出来,形成一遍文章。总之,在最初写

作文时,要让学生有现成内容可写,不需要主动去寻找素材。作文训练,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能够写起来。只有在不断写作中,学生才能逐渐获得对文字的操控能力,并且享受写作的乐趣,慢慢地,就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素材,甚至每天写日记了。

学生的写作水平常常是参差不齐,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各有快慢。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布置的作文,最好都是既有现成的素材可写,又有自由空间任水平较高者发挥。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常常布置“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我的爸爸或妈妈”、“我的老师”这一类的作文题。可是,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好人好事实在太少了,走在马路上,我们成天东张西望,想看看有没有人丢了钱,好捡去交给警察叔叔,或者看有没有老奶奶需要过马路,跑过去扶一把,努力想做好事,目的只是想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另外,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些普通人,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是很不容易找到写点。老师布置这样的作文,本来是想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但每次写作文时,大家那个愁啊。于是,各出奇招,胡编乱造,把没有的事情硬往自己身上、爸妈身上、老师身上栽,写出的作文来,自己都不敢看,也害怕老师看出是不真实的。尽管老师每次都要求去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情,但看了大家写的明显不真实的作文后,也并不制止或点评。

既然这类文章,学生都在乱编,而且编得焦头烂额,那么老师何不鼓励学生,放开去编呢?

比如,写“我的爸爸”时,就可以写“我的爸爸在一艘宇宙飞船上当船长,经常到各个星球去航行。上一次放暑假的时候,我终于找到机会,

可以和爸爸一起,到木星去作一次短暂的访问。……”。写“我的朋友”时,就可以写“我叫关羽,今年八岁了。我有一个比我小半岁的好朋友,叫张飞,他长得又黒又结实,但有时候性格暴躁,行事莽撞。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废弃的园子玩。一个小朋友掉在一个积满水的大缸里。我们大家都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张飞捡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张飞虽然是一个有点莽撞的人,但他是一个好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大家都很喜欢跟他玩。”

小孩的想象能力很强,常常是天马行空一般。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不应给他们太多的框框去约束,而应该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想像,写他们想写的东西,写他们能写的东西。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愁找不到素材了。到了这个时候,再来给他们进行一些有各种约束柜架的写作训练,提高应试写作的能力。毕竟在考试中,为了测试水平,必须是指定了方向的作文。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