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布鞋与皮鞋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0:17 字数作文
布鞋与皮鞋的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皮鞋和布鞋作文教案

皮鞋和布鞋

——————仿写《陶罐和铁罐》

三年级写作班 俞雅君 教学要求:

1、仿照《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骄傲,铁罐的谦虚,编写皮鞋和布鞋的故事。

2、练习巩固对话的四种形式。

3、发挥想象力,描写皮鞋和布鞋在不同场合的不同遭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上次作文课,我们仿照《陶罐和铁罐》,编写了故事《皮鞋和布鞋》。讲评写

得好的作文。

2、听后说说你的感受,你觉得他的作文和你自己相比好在哪里?

3、请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有错误或者不通顺的地方修改一下。

二、继续编写故事的下文

1、假设有那么一天,主人要出席某种重要的场合(舞会、演出、领奖……),

主人穿着皮鞋去了,想象一下,一开始会有怎样的风光?(提供词语:众目睽睽、啧啧称赞、

2、可是中途,因为皮鞋的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害得主人怎么样了?(提供

词语:一瘸一拐、

3、当时主人心情如何?(怒气冲冲)回家后他会怎么对待皮鞋?(提供词语:

4、终于,皮鞋得到了怎么样的下场?想象他当时皮鞋的处境。

5、皮鞋会怎么说?

6、给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先大家讨论)

布鞋与皮鞋的作文

三、学生习作

四、讲评习作,各自修改

篇二:奔跑的布鞋

奔跑的布鞋

王太生

我又梦到“六个麻子”的布鞋店了。“六个麻子”坐在铺子的一张小木凳上,弯腰弓背,在绱鞋子,经过他的手,做成的布鞋,成千上万只,在大地上奔跑。

布鞋,棉布质地,踩过的是柔软的人生。所以,穿布鞋的人,一般都很低调,不会趾高气昂,走路时,低着头,生怕硌伤了鞋底。 许多人,都是从穿布鞋开始的,走着、走着,渐渐地拉开了身份和地位上距离。

上世纪70年代,我穿的是外婆为我订做的松紧口布鞋。那时候,外婆把一块块碎布,用浆糊往门板上抹“鞋底骨”。“鞋底骨”搁在太阳下晒。风干了,一张张“鞋底骨”从门板上揭下来,叠在一起,剪成底样,千针万线,不知熬过多少夜晚,纳成千层底。

鞋底有了,便送到鞋匠铺里去做新鞋子。那时,“六个麻子”的布鞋店,在老街的一角,只有四五个平方,店内挂满丁丁当当的鞋子,就像花架上,挂满丁丁当当的小葫芦。

“六个麻子”的老婆踩缝纫机,做鞋口。他端坐在小木凳上绱鞋子,像一只鹤,目不转睛,只瞪着鞋子,屏声静息地,除了穿针引线的咝咝声,静得听不到其它声音。

绱鞋子的姿势很特别,一只布鞋夹在“六个麻子”的双膝间,一把锥子挖下去,打了蜡的鞋线被勾引过来;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在

线上绾一个扣,再用力去拽。拽鞋线的动作,呈一道弧线,像一种坐着的舞蹈和手势。鞋子绱好了,垫上鞋楦子,定型、敲敲打打,像为儿女婚嫁送行。

我不知道,每一双鞋子有什么不同?只知道,布鞋中,有大姑娘小媳妇的绣花鞋、娃娃的虎头娃??这些鞋子,“六个麻子”的布鞋店都做。那时,一个鞋铺,与一群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如果鞋铺关门,“六个麻子”不做鞋了,人们岂不成了一群光着脚丫的赤脚绅士? 一双绣花鞋,作为红粉女子的闺蜜之物,平添了多少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温柔之气。有一次,我站在扬州何园一扇木窗外,看到小姐闺房里,一双翠绿的绣花鞋,静静地摆放在地板上,鞋子的主人不知哪儿去了?

漫画小品的生活场景,调皮的小男孩,往往是穿一双布鞋,鞋头有一个窟窿,两只脚趾头淘气地露在外面。

鞋子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很重要,对一个落魂和失意的人,穿一双破旧的布鞋,意味着“蹩脚”,怎么也神气不起来。并不是连一双布鞋也买不起,而是无心顾及脚上的事情,他或许已经萎靡不振,心里长满了草,不再有心思装扮自已,无意中在脚上流露出来。

文人形象,多数是一双布鞋质地。汪曾祺小说《八月骄阳》写老舍:“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其实,汪本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也是一袭长衫,一双布鞋,身形潦草。

当然,一双鞋揉进了那个做鞋人的万般情意。孙犁对布鞋情有独钟,他在《鞋的故事》里说,“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也就消失了。”

纯手工的布鞋年代,一双奔跑的布鞋,渐行渐远。后来出现的人造革鞋子,不如棉布做的鞋子舒适、透气。有的人在功利中行走,喝酒时脱下鞋子,浊气熏天。那双鞋,染上了世俗之气。

“六个麻子”的布鞋店拆掉了,这个城市,从此少了一双奔跑的布鞋。

选自2013 年 7 月 3 日《重庆日报》

篇三:布鞋与皮鞋

布鞋与皮鞋

在一个鞋柜里有一双皮鞋和布鞋。皮鞋总讥笑布鞋,觉得自己是最美,最高贵的鞋。而布鞋是传统的脚带丑八怪。皮鞋自以为是地对布鞋说;“我怎么和丑八怪站在一起呢!”布鞋谦虚地说:“兄弟,你听我说,任何东西都有各自的用处。”皮鞋说:“打住,你没资格跟我说话。”布鞋只好眯眯微笑。皮鞋总觉得自记是人类最喜欢的鞋。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皮鞋被磨地面目全非,而布鞋依旧那样好看。布鞋说;每时每刻都要用自己的短处来比他人的长处,要知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皮鞋惭愧地低下了头。

三年级:毛婧

篇四:小布鞋

小布鞋

我穿着小布鞋

走在山路上

与伙伴追逐打闹

走在田野里

与稻草人看那夏夜中漫天的繁星 走在小溪边

与风一起静静地倾听潺潺的流水声 走在草地中

与绿草仰望蓝天中飘动的白云 可是有一天

小布鞋多了张嘴

它总是不停地和我吧嗒吧嗒地说话 就这样我和它吧嗒吧嗒地走回了家 后来啊

妈妈把小布鞋的嘴给缝上了 小布鞋从此不在说话了 但是它却依然陪我走那 坎坷的路

梁平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小布鞋

篇五: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作文素材1:“布鞋院士”李小文

原标题:千人挥泪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张漫子、李江涛)“布鞋院士”李小文遗体告别仪式16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位各界人士冒着凛冽的寒风为这位老人送行。

李小文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月10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16日上午9时许,距告别仪式还有一小时,但送别李小文院士的人们已在寒风中排起长队。他们胸前佩戴白花,手执李小文先生的生平介绍,许多人专程从国外、国内各地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

“李先生工作勤勉、严谨治学,爱祖国、爱人民,不论是科研还是为人,他都让人折服,可他太不爱惜自己了??”李小文生前好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哽咽着说。

告别现场遵循李小文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李小文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10时整,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人们依次缓步进入吊唁厅,向李小文遗体行鞠躬礼。李小文的亲人哽咽着,对吊唁者一一握手致谢。

“亲切随和,没一点架子”是学生们对李小文院士最多的评价,博士生马女士告诉记者:“当选为院士后,李老师依旧继续着他的基础研究工作,并且总能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短信和邮件,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惊讶。”

一袭青衣、蓄着胡子,光脚穿布鞋、低头念稿子。2014年4月,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虽身怀绝艺、却低调行事,随性超脱、活得纯粹。

“我们对李老师除了崇敬,还有犹如亲人般的感情。他的去世对北京师范大学、对遥感学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清廉一生、专注科研,祝他一路走好。”与李小文共事十五年的马良先生说。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早年留学美国,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4月18日,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 ,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穿布鞋发言走红网络,貌似山村老人却是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

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

当时,学院里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扫地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

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后来,李小文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

对于这次住院,谢云觉得是李小文太不关心自己。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独自在家,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就行。

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

印象二 学生眼中爱打赌的教书匠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

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诗:“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

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

最终,学生赢了老师。

印象三 笑傲江湖里带酒壶的“令狐冲”

早年在美国留学,闲暇时,李小文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他更喜欢金庸笔下《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自己在性格上有点像令狐冲。

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喜欢喝酒,以前一天能喝一斤。

他说自己没有太大的欲求,能有二锅头相伴,足够了。学生们证实,李老师白酒不离身。他有个酒壶,里面随时装着二锅头。“就算看见他在校园里喝也不觉得稀奇。”

后来喝酒伤了身体,学生胡荣海说,他2012年入学时,李老师已经不怎么喝了。

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帮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看见后,帮她在成都一所学校的人事部门找到一个岗位,只是因为妇女不想离开北川,最后才没成行。

李小文把师生关系看得很认真。在遥感领域之外,他还会和学生讨论金钱观。

一名学生记得,李小文在课堂上曾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 对于这助学金,李小文解释“ 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印象四 QQ群“桃花岛”里的“黄老邪”

博客是李小文的一片自留地。

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 群里,群的名字叫“ 桃花岛”。 “黄老邪”的邪常表现为语出惊人。

几天前,一名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的学生向李小文诉苦,自己就要去成都读书,担心这个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李小文说,是山地所吗?好啊,九寨沟、四姑娘,找出点办法来防治滑坡 、泥石流,英雄救美。

在学术江湖里,侠士也经常“以武会友”。博客里,他会时不时针对遥感领域的问题“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

地质学家嵇少丞评价说,比起小说里黄老邪的“七分邪气,三分正气”,李小文邪气不重,是个有大爱的人。

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

看见温总理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李小文大学时期的校友戴绍基说,李小文的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这种影响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可贵。

如今,李小文的博客更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隔三差五,就有人在博客里留下专业问题等待答复,李小文会挑出其中一部分解答。如果问题繁琐,他会主动要求对方留下邮箱地址,邮件里,他最爱用的落款是,小文。

布鞋院士走红后的“烦恼”

电话里,李小文说“冷一冷”。

媒体和网友的持续关注成了他的负担。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舆论的山洪消退。

李小文的声音低沉而果断,这种气场与照片里“看似作脱贫报告的老人”似乎格格不入,只有在提到网友对他的评价时,他才哈哈一笑,“谢谢网友们。”

18日的那场讲座在李小文看来,这只算一次与学生们的闲谈,没什么特别。

如果不是因为那张照片,媒体蜂拥而至,他能平静地研究遥感领域“流形”与“分形”的区别,或者继续研究环保部和国土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67岁的老人有自己对付新闻的高招。

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闻的传播规律,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过了两天温度没降,他又略带委屈地向记者解释,“本以为这两天热度会过去的”,然后在邮件里和记者商量,能不能以文会友。

李小文说记者四处寻他让他很不好意思,自己文字不好,写文章有些词不达意,向记者请教文章该写成什么样子才算合格。其实李小文在谦虚,他用几句简单的古文,就可以解释复杂的遥感原理。 博客里,近百名网友给李小文留言,说他红了。

李小文不做回应,只以“敬答好友”为题留下博文,里面只有一个链接,是河南贫困县舞阳县的贴吧。4月初,舞阳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一直没得到回应。

有网友揣测李小文的本意,他不希望自己作为院士因为一张照片走红,而是希望更多的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关注。据《新京报》

写作素材2: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提出“三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对当前的浮夸学风,也下了一帖清凉剂。 我们敬仰季羡林老先生,是因为他的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一个‘真’字示人 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先生的处世原则,在一生对国学的探究中,季老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由“三真”所引伸出来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一颗平常心 《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写道道:“季羡林的不寻常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平常’。”他衣着朴素,总是穿着一身洗旧了的卡其布中山装,以致来报到的新生误认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他安详恬静,从不疾言厉色,“表面上严肃得有点让人敬畏,内心却是滚烫的”。他总是以平和博爱的胸怀,真诚丰富的感情待人对物。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再一个十年及后来 十年文革,在“无人接触”的日子里,他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他每天提心吊胆地进行着:先把原诗译成白话散文,然后反复推敲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这十年中,季老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以自省之笔,纪录了所经历的一切,且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两个十年之后,他辛勤著述,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要活到108岁 季老先生住院期间,由于腿部实行了手术,走路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出院。季先生是个一天也不能不工作的人,这里也就成了他的书房,每天读书、听读报纸、写作,一点儿也不闲着。 季老对温家宝总理说,“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季老走了,人们怀念,回忆,追思;大师生平,历历在目,大师学问,深不可测,大师品格,高山仰止。季老是全社会公认的大师。媒体评价说,季老辞得去国学大师的名号,却辞不去人们对他的尊敬。像季羡林,他出身寒门,后求学清华,有幸受到陈寅恪等人教诲。1935年留学德国后,恰遇二战,只好留德苦学,但这十年,他得以亲炙世界级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权威,他回国已成学术权威,被陈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让他成为大师的,却是他归国后的经历:先被关进牛棚批斗,后又被分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然而,这段时间他却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并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坎坷的经历中,季老为人为学都有足以传世之处。他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让人称道。“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生前就曾在《负暄三话》中评价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而他后来以副校长的身份却被新生及其家长当成“老工友”而为他们守行李的故事,更为“永远的大师”平添了一段传奇。

张中行评价季老的三个“难能”,每一个在现时代都是稀缺之物。季老学问精神,源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信条,但在今天,这样的信条却早已被各种粗制滥造和学术抄袭、剽窃所淹没。而且,近来人们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中,还频频闪现出校长、院长和著名教授的身影。

什么叫“大师”?至少,我每每固执地认为,他必须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有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羡林先生都做到了。

季羡林先生获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