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9:56 字数作文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字数作文

篇一: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导学案

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展练课文中的词语“昔日、废墟、爆炸、

2、通过重点语句的展练,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如山的父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

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

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 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跟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情况,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经典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研读,深入体会

(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他们的所作所为源自于父亲说过的哪一句话?父亲想到这句话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透过这些表现,体会到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3、想到这句话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1、就在父亲开始挖掘的时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来了,他们又是怎样表现的?体会到这些父母是怎样的心情?

2、就在这些父母放弃挖掘的时候,还有哪些人物对这位父亲进行了善意的阻挡?

(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其他人都放弃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看视频。

2、而这位父亲仍坚持挖掘,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描写。 (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

(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他挖了很长时间,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3、与原文对比,读读这段话,看看少了哪些内容?加上这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4、文中有些内容并没有直接描写,还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文中就没说发生了什么情况使父亲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谁知道?

(四)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父亲挖掘的过程中,突然从瓦砾堆里传来儿子的声音,父亲是怎样的心情?儿子呢?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

(五)“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1、儿子是怎样在废墟下度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呢?请自由读读16-18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看看阿曼达现在在哪里?

2、结合视频想想,阿曼达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他会怎样想的呢?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

(六)“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后,阿曼达第一个露出了小脑袋,父子俩会说些什么?

2、从阿曼达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

(七)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是什么让阿曼达在危险面前能够这样做?

2、谁来说一说,他们了不起在哪里?

三、延伸,情感升华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课件:唐山大地震的故事。)

2、学了这篇课文,又听了这则故事,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诵读这段经典。

2、总结课文。同学们,我们懂得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虽然这样的灾难不是每个家庭都会碰到的,但这样的爱与信任源自于每个家庭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正是有了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基石,才会创造出爱的奇迹。

3、爱的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3)、推荐阅读作品:刘墉散文《爱的礼物》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创造奇迹

信任

【设计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十三位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我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坚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坚持不懈,遵守诺言和儿子坚强勇敢,先人后己。”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以点带面,同时把朗读感受,展开想象,升华情感结合起来,反复诵读感悟,让学生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1、用情感唤起情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课文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我都会用心去感悟文本,在课堂上尽量把自己对文本的热爱,对课本的感悟释放出来,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但绝不是生硬的给予,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2、借助语言自悟情感

学生的情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思维,去想象,去入情入境地读,借助语言文字产生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情感动情处,引导学生自悟情感,只有学生自悟到的情感,才更有生命,才是真挚的情感。如引导学生对挖掘这一自然段的理解。

3、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朗读是最好烘托情感的方法,所以这两节课上我注重朗读,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关键的句段,让学生感悟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4、借助媒体渲染情感。

我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里,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体悟文本的情感。

5、经典诵读激发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父爱》这首经典小诗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唤起情感。并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实时重温这首经典小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6、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是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文本的很好补充,通过拓展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达到很好效果。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

作者:lijing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篇四:《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篇五:《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 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

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

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

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

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

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

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板书: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

(学生齐读课题)

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约5分钟)

2、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评价:你说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真不错,如果再加上时间

和地点就更棒了,谁再来说一下?(评价:孩子,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真棒!)

三、学习课文。

1、师:孩子们,在这样的大灾难中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转瞬之间就

灰飞烟灭了,可是课文中的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快看一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啊?在课文中找一找。

师:一起告诉我怎样的父与子啊?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师:是啊,了不起的父与子。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的1-12自然段,看看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把它画下来,做上记号。

2.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

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A、交流:

(一)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

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救自己的

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板书:决心救子)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板书这句话)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生读

(二)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

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

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三)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生:突出了挖的时间长,挖的艰难。)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挖的艰难。(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

—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5)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

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板书:执著挖掘

(6)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2天1夜的不吃不喝不睡,为了救出儿

子而拼命地挖着挖着。父亲的这种做法,有人理解吗?(生:没有)有人来帮助他吗?(生:没有)师: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来帮助他,有的只是: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

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

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6多个小时,顾

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

了不起呢? 师板书:儿子

B、交流:

(一)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

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大家想:废墟下是怎样的一片景象?(生答)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阿曼达是怎样安慰、鼓励同学们的?他会说些什么?(生:想象,说一说)

(3)师:阿曼达虽然只是个7岁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吗?(生答)他为

什么不怕?(生答)师:因为他相信父亲(板书):生接:不论??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

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

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师:勇敢坚强(板书)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板书:先人后己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坚强?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 指

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

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

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决心救子相信父亲 执著挖掘勇敢坚强

永不放弃先人后己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教后反思:

一、优点:

我觉得本次公开课,最大的优点是:1、整篇课文的教学抓住“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例如,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提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由此引出“了不起”,然后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以一个主要的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整节课的学习显得很利落。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对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来理解,来感悟。读的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等。

二、缺点:

我觉得不足之处也很多。比如:1、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比如学习“父亲挖掘了38小时”这部分内容时,只是一味地领学生理解父亲挖的时间长,理解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要做什么,而父亲要做什么,没有深入地领学生去体会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怎样的挖,从而对父亲挖掘的艰辛体会不够,也削弱了学生对伟大的父爱的理解。

字数作文